(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Ⅰ.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
⑴政治地圖是表現全球政治區域劃分和國際政治關係的地圖。著重表示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管轄範圍、國界和領土輪廓。政治地圖演變的主要原因: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衝突以及國際競爭。
⑵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1914~1918):
①大戰原因: 後起的美、德、日等國要求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
②大戰結果: 協約國(英法俄)勝利;同盟國(德奧意)戰敗;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匈牙利、芬蘭、波蘭等國家出現;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出現;英法衰落;美國興起。
⑶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
戰果:德日意結成軸心集團----戰敗;蘇、美、中、英、法組成反法西斯同盟----獲得勝利。
戰後: 美國和蘇聯強大,英法嚴重削弱,德國分裂,日本成為美國附庸,歐洲政治上分裂,東部國家依附蘇聯,中西部依附美國,美國和蘇聯由合作走向對抗,兩極格局形成。亞非拉殖民體系瓦解,發展中國家獲得獨立,成為新興政治力量。
Ⅱ.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⑴.社會主義陣營從50年代未出現分裂,到60年代未解體。
⑵.西方陣營出現分化,西歐、日本重新崛起,獨立自主傾向增長,美國控制能力減弱。
⑶.80年代末開始歐洲政治地圖劇變: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一分二)、德國統一、南斯拉夫分裂(一分六)、蘇聯解體(一分十五)。
⑷.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除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外,形成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經濟力量中心。(一超多強格局)。
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衝突。
①二戰後總體是和平局面,局部不穩定,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和平和發展是當代國際政治的主題,合作和衝突是國家關係的兩種表現形式。
②地緣合作——區域國際組織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國家協會等。
③地區衝突和戰爭不斷:阿以衝突、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衝突案例----阿以衝突】
⑴衝突原因:
內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領土和資源糾紛。
外部---大國為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插手中東事物。
⑵影響阿以和平進程的因素有:
①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通要道,是聯結東西部阿拉伯國家的紐帶。
②耶路撒冷問題。凝聚著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數千年來產生、發展、紛爭史,三大宗教聖城。
③被佔領土問題。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敘利亞等國領土。
④水源問題。以色列無大河,缺水問題嚴重,其通過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攔截約旦河及其支流水。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Ⅰ.經濟活動的空間擴散:
⑴發達國家:即所謂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歐美國家和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等。技術先進,人均收入高。它們向發展中國家輸出輸出產品、資本和技術。處在世界經濟的核心地位。
⑵發展中國家:即所謂南方,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技術落後,人均收入低。主要向發達國家提供原料和燃料。處在世界經濟的邊緣。
⑶世界經濟活動的空間擴散過程:
從全球看,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區首先出現在歐洲。通過對外掠奪和殖民進行擴散,使核心地區擴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亞洲變成邊緣地區。
Ⅱ.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國際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
加強國際市場聯繫,進人世界大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自身經濟的一種手段。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
⑴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器:
①促進世界統一的生產體系和技術體系的使用,使產品能大量生產和銷售。
②促進改進貨物運輸和信息交流工具,大大縮短世界距離,加強了全球聯繫。
⑵跨國公司也推動經濟全球化另一個重要因素:
跨國公司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更合理進行資源配置,實行科學化管理,從而更大限度低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優勢一,採取全球化戰略:
在資本過剩的國家籌集資本,在原材料和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加工產品,在物質短缺的國家銷售產品。即: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或接近市場、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勞動力豐富的地區。
優勢二,利用全球經營網絡:
實現人員自由流動、新技術和新觀念同步應用,促進技術和管理的空間擴散。
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地理意義:
⑴發達國家:
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優勢有:具有製造業和金融業發達、科技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善、法制健全等(「兩業、雙基、一法」),主導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
⑵發展中國家:
其優勢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和技術。全球化是「雙刃劍」,帶來機遇,伴隨風險。加上政局動蕩,社會不穩定,導致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平衡,南北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的四種情況如下:
①拉美地區發展較快:∵持續國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區域一體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眾多外資,貿易活躍。
②東亞、東南亞、南亞:東亞、東南亞成為吸引外資較多,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有效的產業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南亞成為世界市場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紡織品的供應地。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工業基礎薄弱、吸引外資條件差。財政依賴外援。政局多面,經濟發展波動。
④北非和西亞:製造業技術水平低,技術工人短缺,吸引外資能力較低。
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Ⅰ.世界經濟區域化:
⑴特點:
區域經濟集團具有內向的保護性和外向的競爭性,在集團內部實行關稅互惠,取消貿易壁壘,組成共同市場,實現互補合作。
⑵區域化的表現:
①在相對獨立經濟區內,各國由於地理位置靠近,經濟聯繫密切,尋找利益的共同點,建立某種一體化組織。
②大國為了搶佔更多的份額,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體化組織為依託,擴大勢力範圍,實現競爭優勢,
③發展中國家為了面對發達國家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以集團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⑶意義:加強區域內部經濟聯繫,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
Ⅱ.主要區域經濟集團:
⑴歐盟:1948年"荷比盧經濟聯盟";1952年"歐洲煤鋼聯營";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1967年"歐洲煤鋼聯營"和"歐洲原子能聯營"被併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改稱"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聯盟"。歐盟是世界最早的區域化集團,從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一體化。經濟貨幣聯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和警務合作是歐洲聯盟的三大支住,至2003年有二十五個成員國:荷、比、盧、法、德、意(1958)、英、丹、愛爾蘭(1973)、希臘(1981)、葡、西(1986)、奧、瑞典、芬(1995),2003.4.16歐盟東擴10個:捷克、賽普勒斯、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1999年1月1日除英、丹、瑞典外,12個成員國使用歐元。
⑵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開始運轉,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與歐盟抗衡的共同市場。世界面積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⑶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立於1989年,我國在1991加入,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非正式集團,開始向投資和貿易自由化邁進。
⑷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1967年成立。有10個成員國:馬、菲、新、泰、印尼、汶萊、越、老、緬、柬。「10+1」,走向雙贏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的總體力量。
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
⑴基本實體:反映一個國家生存空間的大小及位置優劣、資源狀況、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包括:
①國土面積:與資源聯繫,軍事、建設的迴旋餘地大;
②地理位置: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案例:新加坡、蘇伊士運河;
③地形:在軍事上,地形永遠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案例:伊拉克戰爭、波赫衝突;
④自然資源:是國家力量的物質源泉,能源資源和金屬礦藏最重要。
⑤人口數量和質量:是衡量大國地位的重要指標,(人多,兵員充足;素質高,推動力量大)。
⑵經濟力量: 綜合國力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包括:
①工業生產能力(武器裝備);
②農業生產能力(糧食);
③交通和通信能力;
④國際競爭能力。
⑶軍事力量: 主要反映在常規軍事力量和戰略核力量兩個方面。其中,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和高科技含量,以及擁有高素質戰鬥人員,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⑷內政和外交:綜合國力的各個要素能否形成合力並發揮最大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力量。好的外交政策,能夠將潛在的國家力量轉化為政治現實,也能夠為國際貿易和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保障。
⑸科學和技術:對國力發展的影響深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突出表現在:科學技術水平、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異。
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各國根據國情、適應形勢調整發展戰略,把提高綜合國力放在首位。
⑴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途徑:
①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②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
③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⑤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不結盟,不爭霸,加強團結和合作。
⑵一些國家在謀求提高綜合國力,爭取戰略優勢時提出的戰略方針:
美國:以太空軍事、科技開發為突破口,帶動綜合國力均衡發展,全面增強威懾力量。
俄羅斯:加快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同時,實現協調發展,盡力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日本:實施技術立國戰略、綜合安全保障戰略,以經濟優勢謀求政治和軍事優勢。
歐洲:加速政治、軍事、科技和經濟一體化,提高歐盟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中國:科技興國和可持續發展。
聲明: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