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韓國保寧市的海邊,遙望大海,港灣內停泊著幾艘漁船。韓國朋友說,海的對岸就是中國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朝將軍季金在朝鮮抗倭之地和家鄉溫嶺的松門海港是一水相連的。夕陽西下,望著遠處在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仿佛聽見當年露梁海戰的槍彈聲。
一
今年7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題為《共創中韓合作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的演講提及:歷史上,每當面對危難時,中韓兩國人民都相濡以沫、患難相助。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兩國軍民同仇敵愾、並肩作戰。明朝鄧子龍將軍和朝鮮王朝李舜臣將軍在露梁海戰中雙雙殉職,明軍統帥陳璘今天還有後人生活在韓國。
壬辰倭亂發生在16世紀中葉,日本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明朝派出一批將領援朝抗倭。露梁海戰發生於16世紀末,是朝鮮在壬辰衛國戰爭中最後的一場海戰,在朝鮮半島被稱為「露梁大捷」。據資料記載,1598年,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面以800艘戰艦包圍500艘日本戰艦,幾乎全殲,日軍死亡萬計。明軍由陳璘統帥,副將鄧子龍、陳蠶、遊擊馬文煥、季金等皆由其統屬。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
參加露梁海戰的季金將軍是古松門衛人,即今溫嶺市松門鎮人。去年在韓國,我專程探訪了季金功德碑。
二
我從2013年9月受溫嶺市人民政府的選派,以第六任國際協作官的身份來到韓國大田廣域市西區政府,任期半年。出國前,曾聽說明朝有一位古松門衛人在韓國抗倭,韓國人十分敬仰,至今還在保寧市保存其紀念碑,並專門派研究人員到溫嶺市松門鎮尋找抗倭將軍陵墓。
松門是我工作過的地方,且離家鄉石塘東興村很近。我出國前詳細了解了這段歷史。季金出身於古松門衛武將世家,從祖輩到松門衛任指揮,有五代任武職。季金為明隆慶二年戊辰(1568年)武科進士,列第三名,是太平(今溫嶺)歷史上武進士考試名次最高的。
1592年4月,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四島,妄圖徵服朝鮮,率20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釜山、慶州登陸。三個月內,朝鮮京都漢城、開城、平壤相繼淪陷。國王李松逃到鴨綠江邊的義州,遣使向明朝廷告急。1592年8月,明神宗朱翊鈞命遼東副總兵祖承訓赴朝,終因輕敵冒進,遠襲平壤,寡不敵眾而敗。1597年,季金以欽差統領浙直水兵遊擊將軍的名銜,被朝廷派遣至朝鮮戰場,和鄧子龍、陳蠶將軍一起歸屬陳璘部隊,協助李舜臣將軍作戰,在露梁海戰危急時伏擊日軍大獲全勝,被忠清南道一帶群眾奉為英雄,其抗倭事跡一直流傳至今。
三
我一到韓國就開始詢問季金將軍的事跡,韓國人對民族英雄李舜臣家喻戶曉,提起曾協助李舜臣將軍抗倭的溫嶺明將季金,他們也敬佩不已。來溫嶺擔任過國際協作官的幾位公務員均知道季金抗倭歷史,剛從溫嶺回來的國際協作官張周燮,曾陪同一位韓國的大學教授到過松門鎮虎山季金墓參拜。
今年1月7日,由西區將赴溫嶺擔任第六任國際協作官的李鍾明先生親自陪同,我來到保寧市。保寧市是韓國忠清南道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西海岸(即面臨黃海),與我國上海青浦區結為友好城市。面積636.5平方公裡,人口近11萬人,以海灘和泥漿聞名。
我們來到保守市鰲川中學的時候,因學校已放寒假,校園內一片寧靜,僅有兩名老師在值班,得知我從中國來要參拜季金功德碑,學校老師非常高興,說我是來到季金功德碑的第一個中國人,並帶我們到功德碑前。
功德碑位於學校教學樓後側,背靠一個小山坡,左邊50米處校園內還保留一段古城牆。我向季金功德碑獻上鮮花,表達家鄉人民對其抗倭業績的緬懷之情。
提起季金將軍,學校老師十分欽佩,說保寧市人民都很了解季金抗倭的歷史。
明水軍提督陳璘率廣東水師,副將鄧子龍、陳蠶,浙直水師遊擊將軍季金等,合計13000士兵,配合李舜臣封鎖慶崗、金羅、忠清三道的出海口,季金部隊駐忠清南道。在露梁海戰役時,因前鋒鄧子龍部隊被日艦包圍後船隻起火,鄧子龍犧牲,李舜臣因增援鄧子龍也不幸中流彈犧牲。在這危急關頭,副將陳蠶與遊擊將軍季金率援軍趕到,將日艦包圍,燒毀倭寇戰船取得勝利。
功德碑被學校完好無損地保存著,碑文正面為:「欽差統領浙直水兵遊擊將軍季公清德碑」,碑文反面內容較詳,主要記錄季金將軍奉欽命率三千水兵援朝、駐忠清南道、治軍嚴明、英雄作戰的抗倭事跡。除此之外,學校附近還保存著韓國本地多位將軍和烈士的紀念碑。學校常利用紀念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及中韓友誼教育。
四
我們從保寧市回來後,多次向韓國朋友說起季金,李鍾明先生逢人必繪聲繪色地講季金抗倭事跡。西區總務課白哲一先生聽後,握著我的手說:「原來中國和韓國在古代就已經是朋友!」
今年1月10日,剛從中國回來的順天鄉大學教授樸現奎專程來到我的辦公室,約我一起去參觀李舜臣的故居。1月19日,樸現奎教授、李鍾明先生和我三人一起參觀了李舜臣故居、顯忠院,並參拜李舜臣墓。
李舜臣是朝鮮海軍將領,抗倭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開豐,生於漢城。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將領陳璘、鄧子龍、季金等並肩作戰,多次擊敗倭寇,屢立奇功。
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
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諡「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複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裡。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樸現奎教授是韓國順天鄉大學李舜臣研究會成員,也是韓國的中國文化研究會會長,他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告訴我韓國是世界上最像中國文化的一個國家,所謂「中韓文化一家親」。樸教授說在400多年前的那場抗倭戰爭中,李舜臣將軍用兵神奇,取得各種戰役的勝利,是民族英雄,但確實離不開明朝將領的大力援助,更有溫嶺明將季金的汗馬功勞。
樸教授說,要寫一篇關於季金抗倭的文章,為溫嶺提供一段更清晰的季金抗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