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特」號航母完成試航後可用性維修
據海軍官網10月30日報導,美國海軍項目執行辦公室(PEO)當日宣布「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航母(CVN 78)完成試航後可用性維修,抵達母港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福特」號於2018年7月15日開始試航後可用性維修,以解決海試階段出現的問題,並進行必要的更新升級,包括調試先進武器升降機、維修船機主減速器、改進油門控制系統、升級先進阻攔裝置以及其他維護工作等。
「福特」號航母採用23項新技術,包括推進、發電、彈藥搬運和飛機彈射回收系統等。相對於「尼米茲」級航母,這些創新技術將使「福特」號出動架次率提高30%,艦員數量減少20%,生命周期運行和維護成本降低17%,即每艘航母節約約40億美元。
2、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將於2021年部署
據英國國防雜誌網站10月25日,英國航母打擊群指揮官麥可·烏特利表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將於2021年實現部署,共搭載24架F-35B戰鬥機和直升機,編隊成員還包括2艘45型驅逐艦、2艘23型護衛艦、1艘核潛艇、1艘「潮」級油輪和1艘「維多利亞堡」號補給艦。部署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將於2021年初在西赫布裡底群島進行一次試航。英國皇家海軍「伊莉莎白女王」號前艦長表示,受美國F-35購買率限制,海軍將用部分直升機替代F-35機型,使艦載機總數達24架,但到2023年,該航母將搭載24架本土飛機。據悉,航母打擊群將部署於地中海、海灣和太平洋地區。
圖2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
3、美海軍「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18號艇的交付日期拖延了近9個月
據防務新聞網10月29日,亨廷頓英格爾斯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近期交付了「德拉瓦」號攻擊型核潛艇,但交付時間比原計劃晚了近9個月。
近年來,「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兩家建造商通用電船公司和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拖期情況增多,部分原因是潛艇建造速度從每年一艘增加到每年兩艘以及新工人缺乏經驗。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稱,延期並不會影響潛艇質量,「德拉瓦」號已經獲得了「維吉尼亞」級項目自啟動以來的最高質量評分。
考慮到現有工業基礎需滿足每年三艘潛艇的建造需求,海軍擔心「維吉尼亞」級項目的延期會影響「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項目進度。海軍表示,「哥倫比亞」級潛艇項目必須按當前計劃推進,在2031年前進行海試,維持美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4、俄羅斯將下水兩艘636.3型常規潛艇
據海軍認知網2019年10月30日報導,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尼古拉·葉夫曼諾夫上將稱,海軍將於11月1日在聖彼得堡的海軍造船廠下水兩艘636.3型潛艇,即「烏法」號和「馬加丹」號,兩艘艇是俄海軍為太平洋艦隊採購的6艘636.3型潛艇中的3號艇和4號艇。
海軍造船廠總經理亞歷山大·布扎科夫向俄羅斯海軍總司令介紹了該企業生產設施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布扎科夫說:「同時下水兩艘潛艇對船廠和海軍來說並不常見。這體現了船廠的生產能力,也表明其對分批建造常規潛艇已駕輕就熟。」
葉夫梅諾夫強調了「在艦艇建造過程中與聯合造船公司充分交流」的重要性。他補充說,636.3型潛艇的2號艇「沃爾霍夫」號將於12月在海軍造船廠交付。
圖3 636.3型潛艇
5、韓國大宇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推出新型潛艇設計方案
據簡氏防務網2019年10月28日報導,在2019年釜山國際海事國防工業展覽會(MADEX)上,韓國大宇造船與海洋工程(DSME)公司首次展示了新型常規潛艇DSME 2000的概念方案。
該型艇是針對東南亞和南美等市場的出口型潛艇,水下排水量2180噸,長71.1米,寬6.5 米,採用單殼體,配裝鋰離子電池、光電桅杆、拖曳陣聲納;可能採用KSS-3型潛艇的設備製造商和本土技術;已於2019年1月完成初步設計,最終設計方案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調整。
圖4 常規潛艇DSME 2000概念方案
6、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近海戰鬥艦服役
據航宇防務網10月25日報導,美國海軍「自由」級近海戰鬥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LCS 17)將於10月26日,在印第安納州伯恩斯港服役。該艦是美國海軍第四艘以該名字命名的艦艇。近海戰鬥艦具有較高的機動性和較強的打擊能力,包括「自由」級和「獨立」級兩型,可根據任務需求更換不同任務包,遂行水雷戰、反潛戰和水面戰等任務。
7、德國開始建造第七艘K130輕護艦
據今日海軍網10月30日報導,德國海軍於10月28日在德國呂爾森不萊梅造船廠舉行了第二批K130輕護艦2號艦的鋼板切割儀式,該艦是K130(即「布倫瑞克」級)輕護艦的第7艘。首批5艘艦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服役,而第二批5艘艦的合同於2017年9月授予了由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德國海軍基爾造船廠和呂爾森•威夫特組成的聯合體,其中呂爾森•威夫特為主承包商。FüWES K130(由德國阿特拉斯電子公司和泰利斯德國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將提供改進型作戰系統,並在威廉港建立和交付了一個測試和訓練中心。由於德國海軍擴大行動範圍和加快運行節奏,及MKS 180多功能艦艇項目的延遲,德國海軍決定增購該級艦艇。該艦長90米,適合近海水域作戰,裝備有2門27毫米MLG27輕型艦炮和1門76毫米「奧託·梅萊拉」艦炮,並配備有直升機甲板和「海拉姆」滾體飛彈系統,後者可用於近距離防禦反艦飛彈、飛機、直升機和水面威脅。
圖5 K130輕護艦
8、德國接收首架NH90「海獅」直升機
據海軍認知網10月25日報導,空客直升機公司向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現役保障聯邦辦公室(BAAINBw)交付首架NH90「海獅」直升機,後續將部署海軍,預計2019年底再交付2架。
2015年6月,德國海軍授出18架NH90「海獅」直升機採購合同,計劃2022年完成採購。2019年夏,NH90「海獅」直升機完成飛行測試,驗證了搜索、救援及特種作戰能力;部署後可執行搜救、海上偵察、特種作戰以及人員物資運輸任務;除了陸基使用外,也可部署於「柏林」級702型戰鬥支援艦。
圖6 「海獅」直升機
9、美國國防部尋求5G技術的大規模實驗和原型設計技術
據航宇防務網站10月25日報導,美國國防部宣布將於11月發布5G技術大規模實驗和原型設計項目的方案徵集公告草案。草案將描述四類計劃進行初始5G實驗的美國軍事設施。
國防部研究與工程部副副部長麗莎·波特在表示:「歷史上有許多國防部與私營部門合作以促進創新,並協力將技術發展到領先水平。」「國防部希望美國在5G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項目第一輪重點關注:建立動態頻譜共享測試平臺,在有大功率、中頻帶雷達的擁擠環境中展示使用5G的能力;將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技術集成到訓練靶場虛擬與現實環境的任務規劃和培訓中;智能倉儲,利用5G技術增強後勤運行能力和吞吐量。工業部門可在草案發布到12月最終方案徵集公告發布期間提交初步方案,展示其可增強軍事能力並加速5G部署的創新原型和技術方法。
10、美國海軍測試採用無人機向潛艇運送補給新概念
據今日海軍網10月29日報導,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隊司令部與夏威夷大學合作,測試向潛艇運送補給的新概念,有望形成新的潛艇後勤補給能力,降低潛艇返港補給需求。10月10日,一架無人機向航行中的「維吉尼亞」級「夏威夷」號核潛艇投送5磅的載荷,首次完成利用無人機向在航潛艇運送補給的試驗。
2018年,潛艇部隊創新實驗室首次提出該概念,並與夏威夷大學應用研究實驗室開展研究。此後,潛艇部隊建立首個無人機中隊,並訓練無人機操縱員,以發展採用無人機為潛艇實施遠程補給的新概念。實驗團隊研發了無人機載荷抓取與釋放機械裝置,最初以卡車和吉普車為輸送目標開展了驗證;隨後在珍珠港以1艘小型巡邏艇為輸送目標開展了演示驗證;經過試驗調整,該團隊最終將1個5磅的輕型載荷投送到距海岸1海裡的「夏威夷」號核潛艇上。
圖7 無人機向潛艇運送補給
11、俄羅斯將於2020年推出首艘無人艇
據海軍認知網10月25日報導,俄羅斯「先鋒」-M無人艇由塞瓦斯託波爾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設計,由聯合造船公司三個造船廠負責建造,其中Sredne-Nevsky造船廠負責複合材料船體建造,克裡米亞Sudokompozit企業負責上層建築建造,最後由Sevmorzavod造船廠負責組裝。該無人艇長25.7米,寬9米,航速可達10節,排水量達82噸。項目在科學和高等教育部、聯合造船公司和戰略倡議署的支持下執行,由聯邦目標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屬於俄羅斯2014-2020年優先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潛力領域,總投資3億盧布(470萬美元)。
12、韓國現代重工展示新型艦艇概念設計方案
據簡氏360網站10月29日報導,在10月22日至25日釜山舉行的國際海事國防工業展上,韓國現代重工(HHI)展示了一種新概念艦艇方案「HCX 19」。該艦長120米,寬14-16米,排水量約3800噸,採用綜合桅杆,裝備多種探測系統,包括雙波段多功能雷達(MFR)、甚高頻/超高頻傳感器和光電/紅外傳感器。武器系統方面,將配備可伸縮式水面飛彈發射裝置,一具通用型垂直發射系統,一門76毫米主炮和制飛彈藥,及近防武器系統和雷射炮。
圖8 韓國新型艦艇概念設計方案
13、美國海軍戰術作戰訓練系統增量II完成關鍵設計評審
據海軍技術網10月25日報導,美國海軍新型作戰訓練系統完成關鍵設計評審,表明戰術作戰訓練系統增量II(TCTS Inc.II)計劃進入製造、集成與測試階段。
該系統由柯林斯航空航天系統公司開發,採用開放式系統架構,具有多個獨立的安全等級(MILS),可在高烈度模擬對戰環境下為四代戰機和五代戰機的聯合訓練提供交互能力,還能將實時、合成要素整合到訓練模擬中,未來取代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現役訓練靶場基礎設施。與現有空戰訓練系統相比,新系統的網絡容量顯著增加,能滿足新任務和新威脅需求。
14、美國完成數字孿生系統模型搭建
據航宇防務網站2019年10月26日報導,美國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NAVWAR)現已完成其首個數字孿生模型的搭建,預計於2020年安裝在「林肯」號航母(CVN 72)上以提高航母信息戰能力。
該數字孿生模型採用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技術開發,使用相關的集成數據字典、架構、需求框架,為「林肯」號上的五個互聯繫統開發端到端數字模型。其中,集成數據字典可為工程師開發數字模型提供所需部件清單,架構提供部件安裝說明,需求框架則用於跟蹤部件的連接方式和原因。五個互聯繫統的數字模型分別為:海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統;下一代海軍綜合戰術環境系統;海上戰術指揮與控制系統;全球海上指揮與控制系統;快速核心服務系統。此外,NAVWAR還為開發和安裝數字模型提供了標準,將應用於CVN 69數字孿生系統的開發。
15、美國海軍「低級資源分配管理器」完成關鍵開發測試
據海軍認知網10月29日報導,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與諾格公司在切薩皮克海灘的NRL試驗設施共同完成了「集成上層建築」(InTop)項目下「低級資源配置管理器」(LLRAM)子項目的關鍵測試。試驗中,「低級資源配置管理器」與「集成上層建築」電子戰/信息戰/通信系統共用一部天線,完成了過去需要多部專用天線才能完成的任務,該研究有望進一步減少艦載天線數量,為艦艇安裝更先進的裝備騰出空間。「低級資源配置管理器」和電子戰/信息戰/通信是在美國海軍研究署「電磁機動作戰指揮與控制(EMC2)集成上層建築」創新樣機項目下研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