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控制理論簡單介紹

2021-02-20 自動化項目接單平臺 鐵匠網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即使的廣泛應用,自動控制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先進過程控制(advanced process control,pac)應運而生。先進過程控制也稱先進控制。它是具有比常規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系統,是提高過程控制質量、解決複雜赴歐成問題的理論和技術。

先進控制理論是建立在狀態空間法基礎上的一種控制理論,是自動控制理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先進控制理論中,對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主要是通過對系統的狀態變量的描述來進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時間域方法。先進控制理論比經典控制理論所能處理的控制問題要廣泛得多,包括線性系統和非線性系統,定常系統和時變系統,單變量系統和多變量系統。先進控制理論的名稱是在1960年以後開始出現的,用以區別當時已經相當成熟並在後來被稱為經典控制理論的那些方法。

先進控制理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迅速興起的空間技術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空間技術的發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決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衛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時間準確地發射到預定軌道一類的控制問題。這類控制問題十分複雜,採用經典控制理論難以解決。1958年,蘇聯科學家Л.С.龐特裡亞金提出了名為極大值原理的綜合控制系統的新方法。在這之前,美國學者R.貝爾曼於1954年創立了動態規劃,並在1956年應用於控制過程。他們的研究成果解決了空間技術中出現的複雜控制問題,並開拓了控制理論中最優控制理論這一新的領域。1960~1961年,美國學者R.E.卡爾曼和R.S.布希建立了卡爾曼-布希濾波理論,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慮控制問題中所存在的隨機噪聲的影響,把控制理論的研究範圍擴大,包括了更為複雜的控制問題。幾乎在同一時期內,貝爾曼、卡爾曼等人把狀態空間法系統地引入控制理論中。狀態空間法對揭示和認識控制系統的許多重要特性具有關鍵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觀測性尤為重要,成為控制理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狀態空間法、極大值原理、動態規劃、卡爾曼-布希濾波為基礎的分析和設計控制系統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經確立,這標誌著先進控制理論的形成。

 先進控制理論內容豐富、涵蓋面最廣,包括自適應控制、魯棒控制、預測控制、非線性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經網絡控制等。

1自適應控制

所謂自適應控制是對於系統無法預知的變化,能自動地不斷使系統保持所希望的狀態。因此,一個自適應控制系統,應能在其運行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測取系統的輸入、狀態、輸出或性能參數,逐漸地了解和掌握對象,然後根據所獲得的過程信息,按一定的設計方法,作出控制決策去修正控制器的結構,參數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種意義下,使控制效果達到最優或近似更優。目前比較成熟的自適應控制可分為兩大類: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和自校正控制

1.1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系統的基本結構

它由兩個環路組成,由控制器和受控對象組成內環,這一部分稱之為可調系統,由參考模型和自適應機構組成外環。實際上,該系統是在常規的反饋控制迴路上再附加一個參考模型和控制器參數的自動調節迴路而形成。

在該系統中,參考模型的輸出或狀態相當於給定一個動態性能指標,(通常,參考模型是一個響應比較好的模型),目標信號同時加在可調系統與參考模型上,通過比較受控對象與參考模型的輸出或狀態來得到兩者之間的誤差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律(自適應律)來修正控制器的參數(參數自適應)或產生一個輔助輸入信號(信號綜合自適應),從而使受控制對象的輸出儘可能地跟隨參考模型的輸出。

在這個系統,當受控制對象由於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系統的特性發生變化時,將導致受控對象輸出與參考模型輸出間誤差的增大。於是,系統的自適應機構再次發生作用調整控制器的參數,使得受控對象的輸出再一次趨近於參考模型的輸出(即與理想的希望輸出相一致)。這就是參考模型自適應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1.2自校正控制系統的基本結構

與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系統一樣,自校正控制系統也由兩個環路組成,典型結構如圖10.5所示。內環與常規反饋系統類似,由對象和控制器組成。外環由參數估計器和控制器設計計算機構組成。參數估計器的功用是根據受控對象的輸入及輸出信息,連續不斷地估計受控對象的參數,而控制器則根據參數估計器不斷送來的參數估計值,通過一定的控制算法,按某一性能指標,不斷形成最優控制作用,由於存在著多種參數估計和控制器設計算法,所以自校正控制的設計方法很多,其中,以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按最小方差來形成控制作用的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器最為簡單,並獲得較多應用。

2魯棒控制

魯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上世紀60年代,狀態空間結構理論的形成,與最優控制、卡爾曼濾波以及分離性理論一起,使現代控制理論成了一個嚴密完整的體系。在過去的20年中,魯棒控制一直是國際自控界的研究熱點。

通常說一個反饋控制系統是魯棒的,或者說一個反饋控制系統具有魯棒性,就是指這個反饋控制系統在某一類特定的不確定性條件下具有使穩定性、漸進調節和動態特性保持不變的特性,即這一反饋控制系統具有承受這一類不確定性影響的能力。設被控系統的數學模型屬於集合D,如果系統的某些特性對於集合U中的每一對象都保持不變,則稱系統具有魯棒性。魯棒性又可以分為魯棒穩定性、魯棒漸進調節和魯棒動態特性。魯棒穩定性是指在一組不確定性的作用下仍然能夠保證反饋控制系統的穩定性;魯棒漸進調節是指在一組不確定性的影響下仍然可以實現反饋控制系統的漸進調節功能;魯棒動態特性通常稱為靈敏度特性,即要求動態特性不受不確定性的影響。

所謂魯棒控制,使受到不確定因素作用的系統保持其原有能力的控制技術。魯棒控制的主要思想是針對系統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設計一個確定的控制律,使得對於系統中所有的不確定性,閉環系統能保持穩定並具有所期望的性能。

魯棒控制理論是以使用狀態空間模型的頻率設計方法為主要特徵,提出從根本上解決控制對象不確定性和外界擾動不確定性問題的有效方法。魯棒控制理論最突出成就是∞H控制和μ方法。魯棒控制理論主要研究分析和綜合這兩方面的問題。在分析方面要研究的是:當系統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及外加幹擾時,系統性能變化的分析,包括系統的動態性能和穩定性等。在綜合方面要研究的是:採用什麼控制結構、用什麼設計方法保證控制系統具有更強的魯棒性,包括如何應對系統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外加幹擾的影響。它彌補了現代控制理論需要對象精確數學模型的缺陷,使得系統的分析和綜合方法更加有效、實用。

具有魯棒性的控制系統稱為魯棒控制系統。一般魯棒控制系統的設計是以一些最差的情況為基礎,因此一般系統並不工作在最優狀態。

根據對魯棒控制性能的不同定義,可分為穩定魯棒性和性能魯棒性。

2.1魯棒穩定性(絕對穩定性)

魯棒穩定性是系統受到擾動作用時,保持其穩定性的能力。這種擾動是不確切知道的,但是是有限的。穩定性是對一個系統正常工作的起碼要求,所以對不確定系統的魯棒穩定性檢驗是必要的。因為傳統的設計方法不具有保證魯棒穩定性的能力,包括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各種方法,INA(逆奈氏陣列)、CL(特徵軌跡)、LQR(線性二次型調節器)等,都不能保證系統的魯棒穩定性。從九十年代起,大多數飛機、飛彈、太空飛行器都提出了魯棒性要求。魯棒穩定性分為頻域分析及時域分析兩類,每一類又包含多種不同的方法。常用的魯棒穩定性分析方法有:

1) 矩陣特徵值估計方法;2) Kharitonov 方法;3) Lyapunov 方法;4) 矩陣範數及測度方法。

2.2性能魯棒性(相對穩定性)

對不確定系統,僅僅滿足魯棒穩定性要求是不夠的。要達到高精度控制要求,必須使受控系統的暫態指標及穩態指標都達到要求。按名義模型設計的控制系統在攝動作用下仍能滿足性能指標要求,則說該系統具有性能魯棒性。大多數設計方法不能保證性能魯棒性,因而對不確定系統進行性能魯棒性的檢驗是必要的。性能指標的魯棒性分析方法也可分為頻域和時域兩種,使用何種性能指標,要視提出的性能指標是在頻域還是在時域而定。性能魯棒性有時又稱為相對穩定性、D-穩定性等。所謂D-穩定性,即為了保證系統的性能,要求在攝動作用下,系統的閉環特徵值保持在某個區域D 內。

3模糊控制

在傳統的控制領域裡,控制系統動態模式的精確與否是影響控制優劣的最主要關鍵,系統動態的信息越詳細,則越能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然而,對於複雜的系統,由於變量太多,往往難以正確的描述系統的動態,於是工程師便利用各種方法來簡化系統動態,以達成控制的目的,但卻不盡理想。換言之,傳統的控制理論對於明確係統有強而有力的控制能力,但對於過於複雜或難以精確描述的系統,則顯得無能為力了。因此便嘗試著以模糊數學來處理這些控制問題。

一般控制系統的架構包含了五個主要部分,即:定義變量、模糊化、知識庫、邏輯判斷及反模糊化,底下將就每一部分做簡單的說明:

1) 定義變量:也就是決定程序被觀察的狀況及考慮控制的動作,例如在一般控制問題上,輸入變量有輸出誤差E與輸出誤差之變化率CE,而控制變量則為下一個狀態之輸入U。其中E、CE、U統稱為模糊變量。

2) 模糊化(fuzzify):將輸入值以適當的比例轉換到論域的數值,利用口語化變量來描述測量物理量的過程,依適合的語言值(linguisitc value)求該值相對之隸屬度,此口語化變量我們稱之為模糊子集合(fuzzy subsets)。

3) 知識庫:包括資料庫(data base)與規則庫(rule base)兩部分,其中資料庫是提供處理模糊數據之相關定義;而規則庫則藉由一群語言控制規則描述控制目標和策略。

4) 邏輯判斷:模仿人類下判斷時的模糊概念,運用模糊邏輯和模糊推論法進行推論,而得到模糊控制訊號。此部分是模糊控制器的精髓所在。

5) 解模糊化(defuzzify):將推論所得到的模糊值轉換為明確的控制訊號,做為系統的輸入值。

相關焦點

  • 機器人與控制領域高水平期刊介紹
    機器人期刊1梯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 Research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看過這兩個期刊文章的應該有感觸,對理論與應用要求極高,並且不是單單理論好或者應用厲害就能中,簡單說就是啥都要而且還樣樣都得精
  • 發明中的萃智理論介紹
    ,總結歸納的一套發明創新理論。萃智理論總結了企業產品發展進化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系列分析、解決問題的具體流程和方法,指導人們創造性地解決實際科研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萃智理論被稱為創新的「點金術」。萃智(TRIZ)就能給我們提供一套先進、實用的創新方法。是否掌握萃智(TRIZ)理論與方法,已成為當今世界區分普通的專業人才與高級創新人才的衡量標準。學習和推廣萃智(TRIZ)理論與方法在我國已經晚了一步。但是,只要努力學習、研究、實踐,我們就能從中獲得無窮盡的創新力量,極大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創新發展做出業績。
  • 我們辛辛苦苦研究控制理論,卻發現工業界只愛PID
    李雅普諾夫和pid的理論根源是能量損耗。損耗導致誤差的能量,最終收斂。9. 支持向量機和模糊自適應神經網絡,在數學上其實是等價的10. 江南寫的「上海堡壘」中有一句話「我這輩子不過是個算泡泡的」。其實搞控制的不過是個證明收斂的。11. 很多人都好奇,學自動化的能幹什麼? 編程不如計算機,硬體設計不如電氣自動化,機構設計不如機械自動化,理論研究不如數學專業。
  • 「實用」一種PMSM零速和低速下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方法介紹,簡單實用
    首先,理論分析了SPMSM 飽和凸極性的基本原理,闡述了基於脈振高頻電壓注入法轉子位置檢測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磁極極性判斷的方法,進而,提出了一種脈振高頻電壓注入法和轉子擾動觀察法相結合的初始位置檢測方法。該方法首先利用脈振高頻電壓注入法進行轉子位置的初步檢測,然後在估算的交軸上注入一個適當的電壓擾動量,使轉子產生一個微小的機械轉動,利用估算轉速的方向來判斷磁極的極性。
  • 《控制理論與應用》2020年第8期目次速覽
    首先, 採用二階命令濾波器得到反步控制方法中所需的虛擬控制函數及其導數, 避免了對虛擬控制函數的多階求導所導致的計算爆炸問題. 隨後, 為了消除引入命令濾波器所產生的濾波誤差, 設計了濾波誤差補償機制, 並基於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證明了該策略可保證閉環跟蹤誤差系統的穩定性. 最後, 針對單關節柔性機械臂進行MATLAB仿真, 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 MRI基礎原理 | PID控制概論(2)
    MR技術博大精深,上一篇老王給大家介紹了PID控制的基本原理框圖,帶大家首先認識什麼是PID控制,以及介紹了在MR設備裡面梯度系統和病床系統中的兩個典型應用。具備了基礎概念,我們進一步以梯度系統的PID控制為例,進一步分析控制系統對設備性能參數的影響。
  • 特約專欄 |社會控制理論視域下校園欺凌致因研究
    (一) 社會控制理論「社會控制」的概念最早由羅斯於1896年首次提出,通過赫希努力形成社會控制理論,主要用以分析越軌行為。赫希將社會控制理論由單向側重轉向為社會控制和自我控制的雙向側重,他提出社會控制是指社會化過程中,人和社會建立起強度大小不同的社會聯結,社會聯結的主要內容有依戀(attachment)、奉獻(commitment)、參與(involvement)、信念(belief)四個要素。社會控制理論多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階段,對校園欺凌行為具有較強的解釋性。
  • 【APC】先進過程控制系統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先進過程控制系統(APC: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是將整個生產裝置或者某個工藝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首先通過現場測試,量化描述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建立過程多變量控制器模型。
  • 深入淺出自動控制
    比較全面地闡述了自動控制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共分十章,前八章著重介紹經典控制理論及應用,後兩章介紹線性系統理論和最優控制理論。
  • 輕鬆看懂控制迴路,最簡單的斷路器控制迴路原理圖一看就懂
    最簡單的斷路器控制迴路原理圖 KK—控制開關HC—合閘線圈或合閘接觸器線圈(電磁機構)TQ—跳閘線圈DL—斷路器輔助接點1ZJ—保護及自動裝置接點BCJ—保護出口繼電器接點HQ—電磁機構中的斷路器合閘線圈(一)合閘迴路斷路器合閘迴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合閘啟動迴路
  • 巨浪的統一理論
    他們認為,當以不同速度傳播的海浪的波峰重疊時,這種簡單的疊加便可以形成局部的超級巨浪。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用一種瞬子來估計異常巨浪出現的可能性及形狀,並將這種瞬子理論應用於一系列的實驗中。他們在一個用於進行巨浪實驗的長約270米的水槽中,使用造波器來產生不同波長、相位隨機的正弦波,以此來簡單模擬海洋中的情況。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會記錄下水面高度隨時間的變化。○ 用於進行巨浪實驗的長約270米的水槽裝置,在水槽的一端有一個造波器,可以產生隨機分布的波。
  • 控制論是如何誕生的?
    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蔡天新在《我的大學》之「維納篇」中,介紹了自動控制這門學科及其創始人、曾在清華任教的美國數學神童維納,同時也回憶了郭雷院士的求學歲月,以及他們大學時代共同的老師彭實戈院士。在此我想介紹自動控制這門學科及其代表人物,藉機重溫一下當年,也算不枉此生就讀過的唯一一個本科專業。自動控制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起源於工程學和數學,後來也逐漸應用於各種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及金融系統。山大的自動控制因為偏重理論,也叫控制理論。通常可用方框表示的控制系統主要由測量、比較、計算和修正組成,這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頗為相似。
  •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架構介紹(超多乾貨)
    本文比較了機械臂和移動機器人兩種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系統方案,對其特點進行了介紹
  • 四旋翼無人機結構組成及飛行控制原理介紹
    四旋翼飛行器具備結構簡單、機動性強、可垂直起降、定點懸停、容易操作等特點,被廣泛的應用於影視航拍、電力巡檢、情報監視、戰損評估等場景。什麼是飛行控制系統?無人機主要由動力系統、飛行控制系統、電氣系統、通信系統以及地面控制等多方面構成。飛行控制系統,是無人機的核心系統,其涵蓋了任務管理、航跡管理、回收管理、信息傳輸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整個控制系統當中,傳感器是核心部件。現階段無人機的傳感器主要包括高度、姿態、位置、角速率、角速度等傳感器。
  • 二階系統的控制(五)——基本線性環節組合控制A篇
    1 前言    在《二階系統的控制(四)——PID控制C篇》中,介紹了PID控制器在策略A~D(不了解的朋友可以點開)所述的四種控制策略下,對公式(1)和(2)所代表的系統均無法獲得理想PID參數的原因。(1)
  • TRIZ理論
    在他的領導下,前蘇聯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了TRIZ的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 的創新原理和法則,建立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並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建立起TRIZ理論體系。
  • 淨水器原理介紹
    今天小水球就給大家簡單聊一聊淨水器的原理,希望您能有個大概的了解。       淨水器分解以後大概有這麼幾部分,粗濾系統、精濾系統、口感系統、存水系統和控制系統,個別的機器還可能有加熱系統。淨水器目前主流的濾芯配置是五級過濾,再多的話就是畫蛇添足了,不僅沒必要還會因為濾芯過多造成水壓過小,影響正常的使用。
  • AMBA總線介紹​
    >AMBA4.0AMBA1.0:ASB協議和APB協議;AMBA2.0:AHB協議、ASB協議和APB協議;AMBA3.0:增加了AXI協議(了解);AMBA4.0:ACE協議(了解)本文主要介紹AMBA2.0 (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先進微控制總線結構),主要定義了三種總線:AHB: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先進高性能總線)
  • Google AutoML項目:自創生理論的實踐
    Maturana和Varela的工作是基於對生命系統的自然現象的一系列觀察之上作出的,我們將在這裡進行簡單的介紹,更詳細的討論放在後續的章節。這臺機器將會有能力不斷的自我構建和重建自己,用一種非常現實的想法來說就是這臺機器不再被他的製造者而控制。那麼它是活的麼?
  • 工業自動控制的DCS分散控制系統
    先進的大中型過程控制基本上以採用PLC和DCS為主,包括將DCS概念拓展的FCS。而目前,新型的DCS與新型的PLC,都有向對方靠攏的趨勢。新型的DCS已有很強的順序控制功能;而新型的PLC,在處理閉環控制方面也不差,並且兩者都能組成大型網絡,DCS與PLC的適用範圍,已有很大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