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事件是輝煌的,是災難性的。剛出生時,嶄新的即被破壞,幾乎不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景觀被破壞。這並不是說時間連續贏得每一個當下,每一次現在,和每一段『完全』的時間。相反,由於自我放逐,每一個存在就在它到達時已經被清空,變得毫無意義了。」
「廢墟是不受時間影響的,事物在時間的流逝和拋光中解體。廢墟就是現代事物的相同存在狀態。」
——弗朗索瓦絲·普魯斯特《瓦爾特·本雅明的歷史時間觀念》
電影《穆赫蘭道》的兩位女主人公重逢在Silencio 俱樂部,主持人大聲宣告著「一切都只是幻覺!」出現在導演大衛·林奇電影中的這一幕,給託馬斯·喬瑞昂的攝影創作指引了新的方向。從對城市景觀表徵的紀實與再現中走出,為了達到一個更加抽象的境界。
在託馬斯·喬瑞昂的《寂靜》系列作品中,我們面對種種大型的開放空間——一些由抽象的直線與曲線構架的影像世界。光影的明暗遊戲,極具表現,為這一主題增添了表現主義的維度,沒有任何空間或時間的參照。是已知的過去還是未知的幻想?是現實都市的廢墟還是科幻電影的布景?這裡,當下的呈現將通向那個充滿幻想的未來。
另一個美國與便利店(Konbini)
《另一個美國》這組作品聚焦於美國這個充滿變化的國度,歷史上不斷降臨的災難與事故使它傷痕累累。在人們的想像中往往代表現代化的美國,在藝術家的鏡頭下呈現了它脆弱的一面。託馬斯·喬瑞昂的鏡頭紀錄了那些人去樓空的廢棄之地,透過畫面仍不忘傳遞一線希望:畫中有畫,故事中有故事,眼前的窗彷如那可以穿越過去與未來的邊界。
「美國,使一切皆有可能的國度」?託馬斯·喬瑞昂意在揭示當今世界的現實。在這個系列照片故事的結尾,出現了一個個空蕩蕩的美國劇院和電影院廢墟,那些是曾被百老匯和好萊塢賦予魔力的地方, 充滿美國神話隱喻的巨大遺骸。在我們的眼前,一個擁有奇幻故事的世界正在自我終結。
而在便利店(Konbini)這個系列的作品中,首張作品與《另一個美國》系列相呼應:在畫面的中心,觀眾應邀透過房間裡的一扇窗,觀看日本的重建。廣島、長崎、福島由於種種的天災人禍,成為日本島歷史記憶中的幾處難以癒合的傷口。
除了這些傷痛,託馬斯·喬瑞昂對於日本的消費文化更感興趣,特別是超級消費主義。Konbini 一詞被作為此系列作品的題目,指的是遍布日本街頭巷尾的小型便利店。與《另一個美國》系列一樣,攝影師在那些人去樓空的廢棄地方將鏡頭聚焦於細節,關注那些被隨處丟棄的物品:幾部電腦、一個還滿著的冰箱、幾件家具、幾臺電視機,這些曾經象徵著財富、繁榮、消費的事物,如今被忽略,被廢棄,已經過時了。一方面日本人依附於他們祖先的文化,另一方面他們也確實迷戀著那些新奇、時髦、新穎的事物, 即使在他們的娛樂中。
被遺忘的宮殿
託馬斯·喬瑞昂的《被遺忘的宮殿》系列就仿佛擱淺在海岸邊被毀壞的郵輪,悽美壯烈的廢墟,被蹂躪的紀念碑。這個針對無人居住建築的全面拍攝計劃,既沒有置景擺拍,也沒有刻意重組畫面:託馬斯只是透過照相機取景器的磨砂玻璃如實記錄這些地方。無論如何,不得不承認,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些正在緩緩呼吸著的圖像,幾近缺席難以被察覺的脈動,卻道出一種無聲的存在。
不管是巴洛克風格、古典風格或是現代風格,所有這些宮殿都擺脫了它們老態的遲鈍與麻木,躍然成為託馬斯照片中一個個神秘的小劇場。一抹色彩,幾縷陽光,都足夠喚醒這個秘密的世界,任人自由發揮想像:穹頂的舞池,旋轉而下的樓梯,還有,曼妙的音樂、閃耀的晚禮服沙沙作響,相戀的人們依偎著竊竊私語……
蘇維埃的探求和隕落的革命
1989 年11 月9 日,午夜,柏林圍牆倒塌了。那年,託馬斯·喬瑞昂14 歲。作為一個少年,他終於可以直接面對那個曾經隱藏在鐵幕背後的另一個世界,看到那位常出現在電視、新聞和詹姆斯·邦德冷戰背景電影中的敵人角色。
正是這個失落的世界,揭示了蘇維埃的追求。所有照片都建立在同樣的創作模式上:保持正視,視線聚焦於那些斑駁的牆面,儘量少的筆墨修飾,攝影師儘量客觀地呈現了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所留下的點點遺蹟。每幅照片,每個歷史痕跡都在不斷強化著託馬斯·喬瑞昂的創作意圖:對立的結束允許我們穿越壁壘,在舊日時光中旅行,重溫歷史,重返夢想,或是當一回歷史的偷渡客。
自19 世紀初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以來,工業技術逐漸涉足手工業、農業等傳統生產領域。鐵路促進貿易,商品製造騰飛,工廠發展壯大:如同經濟,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紛擾變化。一切都發生得很快, 工業社會淘汰了其他一切,而今它自己又被數位技術所取代。工廠一個接著一個倒閉,經濟危機接連而來, 世界停止了。
時間停滯了——託馬斯·喬瑞昂在重點關注工業建築和機器的 《隕落的革命》系列中正是要傳遞這個訊息。工業建築極大地影響了未來主義流派和包浩斯的藝術家們。託馬斯·喬瑞昂的攝影作品捕捉了這些切割劃分空間的美妙光線。
寂靜
託馬斯·喬瑞昂在少年時代就喜歡科幻電影,如《銀翼殺手》、《異形》……那個運用強烈視覺符號的電影世界——不尋常的地方,善與惡……光線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使場景變得戲劇化,暗示某種存在,營造某個局面或突出某個景觀的疏離感,一個令人不安的幻象。在這個系列作品中,攝影師編織起與科幻電影的微妙關聯:作品《Révélation(啟示),比利時》中沉默的長走廊喚醒了通向塔可夫斯基導演的《潛行者》的夢想房間的危險通道;最後三幅作品《Simulacra, 美國》《Transition,法國》和《Déjà vu(似曾相識),美國》聚焦於一些互相嵌入的空間,其微藍的調子讓人回憶起了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場景。介於建築圖像和電影景觀之間,被人遺棄的地點變成了一個個承載故事的小劇場,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重新創作。
作者簡介:託馬斯·喬瑞昂(Thomas Jorion)
法國年輕攝影師。1976年生於柏林,現居巴黎。專注於城市景觀,特別是年久失修的城市廢墟及大型建築攝影多年。在廣袤靜謐的無人之境探尋曾風光一時的人類活動痕跡。蘇聯在東德營建的大型廠房、已人去樓空的廢棄公寓、殘破的日本konbini便利店、託斯卡納風格的老舊飯店大堂,以及被我們留在記憶角落裡的美國戲院。這些經歷人類社會建設而後遺棄的建築,託馬斯成功用4x5大畫幅相機拍攝照片——僅採用自然光線,無任何輔助設施,也未經後期製作——捕捉蘊藏在其中的疏離感和詩意,引導人們反思我們與時間的關係,與人類記憶的關係,以及那些留在我們身後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