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空軍成功襲擊了伊朗的帕爾欽核基地,一舉摧毀了伊朗製造原子彈的能力,讓人不由的想起了當年戰狼以色列是如何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戰鬥經歷。
歷史是何其的相似!
1981年,以色列空軍奇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這次作戰,徹底摧毀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摧毀一個國家核設施用了多少時間?
答案是120秒,即2分鐘。
這需要有多大的戰鬥力啊?
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這是以色列的一次最大膽的空襲行動,完成了一次最傑出的任務,這個代號為"巴比倫行動"的空襲,已經被列為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的典範,被所有國家的空軍奉為經典。"巴比倫行動"再次讓以色列空軍名揚四海,以色列人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戰鬥民族。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薩達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英國支持的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1975年以後,伊拉克開始引進核反應堆設備和技術。
1979年,伊拉克在法國的協助下開始在奧斯拉克建造一座40兆瓦的輕水式核反應堆。此後,伊拉克擬定了以埃及死神「歐西瑞斯」為名的核武器計劃。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高調宣稱伊拉克要成為「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阿拉伯國家」,以抗衡以色列。
以色列情報機構分析,至1981年底,伊拉克便能生產核武器。以色列對此深感不安:要消除伊拉克對自己的核威懾,必須將其徹底摧毀。
為實施這次軍事行動,以色列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嚴格的訓練。最高大本營制定了代號「巴比倫行動」的計劃,
為了阻止薩達姆的核計劃,
以色列採取了一系列的前期行動。
外交努力宣告失敗
以色列外交部門為阻止薩達姆的核計劃進行了艱苦的斡旋,不料卻毫無成果。主要是伊拉克給法國的好處太誘人了:伊拉克承諾在未來十年內,每年以低於市場價向法國提供每年7000萬桶原油;伊拉克將採購包括100架幻影F-1戰鬥機在內的數十億美元的法國軍火;伊拉克對標緻與雷諾汽車公司各下5萬輛訂單;此外法國還獲得巴格達十億美金等級的建築合同。
以色列由於拿不出更大的外交好處。無法阻止法國幫助伊拉克建立核反應堆的計劃。法國和巴西、義大利等國都堅稱伊拉克核計劃純粹是民用和平目的。
外交努力失敗,以色列特工行動了。
1979年4月6日凌晨3點多,以色列特工在法國塞恩鎮倉庫炸毀即將交貨的核反應堆核心部件。不過薩達姆有錢好辦事,法國在次年宣布向伊拉克出口濃縮鈾,保證在1981年底前讓核反應堆運轉起來。
1980年6月13日深夜,
埃及籍的伊拉克核專家馬什哈德在旅館房間內被以色列特工刺殺。
8月7號,
向伊拉克提供鈽分離技術的義大利公司SNIA公司辦公室遭到了炸彈襲擊,兩名伊拉克核工程師死亡。
一位參與核計劃的電氣工程師拉希德在日內瓦突然身患重病,10天後死去。
6個月後,
另一位核工程師拉蘇爾在法國的一個宴會上中毒身亡。
雖然以色列情報部門摩薩德已經竭盡全力,可是這類零敲碎打的暗殺行動作用有限,不能有效阻止伊拉克核計劃。
於是,
以色列領導人又寄希望於借刀殺人方案。
借刀殺人方案收效甚微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以色列向伊拉克的死敵伊朗提供了相關情報,指望由伊朗出面來幹這件事,9月30日,2架伊朗F-4鬼怪式戰鬥機群超低空飛臨奧斯拉克反應堆建設工地進行轟炸,投放了12枚MK82減速炸彈,然而炸彈爆炸威力有限,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有法國工程人員目擊者聲稱看到了至少2枚MK82炸彈擊中反應堆殼體,但是被彈開了。根據當年法國工程人員拍攝的照片顯示,現場有大火和濃煙。但可以肯定的是,該工地建築所遭到的破壞很有限,被嚇跑的法國工程人員也被重金禮遇誘惑回來。僅用了一個月,受損建築就修復了。
最有成功希望的借刀殺人計也失敗了。
在經過"多種渠道"努力卻仍然無法促使伊拉克放棄發展核技術的計劃之後,以色列眼看奧席哈克核反應堆工程進度迅速,根據情報顯示,伊拉克核反應堆將在1981年7月14日伊拉克國慶日啟用。
為了這個反應堆,摩薩德情報機構甚至買通了一些法國的工程人員,探聽反應堆建設工作的具體進度。在綜合了所有情報之後,以色列的情報人員確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恐懼的事實——奧西拉克反應堆將會在1981年6月下旬加注核燃料、投入運行。這也就意味著:以色列空軍必須在這個日期之前摧毀反應堆,否則等到核燃料加注完畢之後再展開攻擊,核洩漏事故的嚴重後果必然一發不可收拾,以色列將背負巨大的外交壓力!
由於擔心啟動之後的反應堆在轟炸下會散布有嚴重核汙染的殘骸碎片,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決定在反應堆啟用前實施一次外科手術式空襲,用武力對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摧毀核反應堆,進而迫使伊拉克停止核武器的研發。
形勢逼迫以色列只能自己動手
為實施這次軍事行動,以色列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嚴格的訓練。最高大本營制定了代號「巴比倫行動」的計劃,
但是要炸毀伊拉克奧席哈克核反應堆談何容易,首先以色列和伊拉克國土並不接壤,兩國中間隔著約旦和沙特等國。
由於彼時約旦和伊拉克交情甚好,如若取道約旦則勢必暴露行動計劃,為此,以色列空軍決定繞開約旦領空,經由靠近約旦一側的沙特領空進入伊拉克西南。
空襲編隊在進入沙特領空之後全程以60米超低空的密集編隊飛行,同時保持無線電靜默,並以「民航飛機」的藉口避開了沙特空管的盤問。
此前以色列飛機多次進入伊拉克偵察,就發現伊拉克人的空防系統存在嚴重漏洞:在一般情況下,伊拉克人至少要2-3分鐘才反應過來,然後召集戰鬥機升空攔截。這個漏洞,為襲擊行動提供了一個絕妙的時機,保證參與行動的戰鬥機擁有足夠的時間脫身。
經過長期的情報分析後,以色列決定派8架F-16A戰機負責投擲炸彈,同時派6架F-15A負責掩護,穿越約旦和沙特兩國邊境沙漠地區,密集編隊超低空飛行進入伊拉克,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在要接近目標之前爬升到一定高度準備投彈。
為了更加逼真的模擬轟炸環境,以色列空軍根據美國提供的衛星照片和「摩薩德」的情報,在沙漠中建造了一個類似伊拉克核工廠的建築,這樣以色列人就可以攜帶炸彈進行實戰演練,並且檢驗轟炸的效果了。
超低空飛行和密集編隊,是一項難度很大的飛行任務,為此在訓練中,以色列犧牲了3名飛行員。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行動的戰機都換上了約旦空軍深灰色塗裝和軍徽,而不是如今的沙漠迷彩塗裝,目的是預備在遭遇沙特空軍戰機升空查證時矇混過關。
為了偷襲需要,以色列戰機塗上約旦飛機標誌
另外編隊以極限間距編隊飛行,這樣一來14架戰機編隊的雷達反射信號就會等同於一架民用大型客機,以造成對方雷達的誤判。
此外編隊中準備了兩名分別會說流利阿拉伯語和英語的飛行員,預備在被約旦和沙特空管雷達發現時假裝自己是民航客機。
為了確保行動萬無一失,6架負責空中掩護的F-15戰鬥機還要爬升至5000米高空進行空中掩護,隨時準備擊落攔截的伊拉克戰機。
與此同時,為了精準打擊,8架負責空襲的F-16A戰鬥機要求以30米的超低空方式接近奧斯拉克核反應堆。
由於航程太遠,目標又極為危險,因此整個攻擊機群在核反應堆上空的時間只有3分鐘,也就是說,八架F-16戰鬥機,每架F-16隻有不到30秒的時間進行投彈。
每架飛機只有一次攻擊機會,如果攻擊不成則必須返航,否則將拖累整個機組。另外,攻擊機群必須避免同約旦空軍交火,一旦受到幹擾無法解決,則應該放棄任務返航。
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軍的14架戰鬥機編隊飛離基地,首先沿沙特-約旦邊境超低空飛行,利用兩國雷達警戒範圍的空隙躲避兩國雷達。這14架戰機在飛行過程中都保持無線電靜默互不聯繫,只是在飛越幾個預定區域時,由領隊向基地發出暗語「黃沙丘」,表示一切順利。
當編隊機群沿沙特-約旦邊境飛行時,被沙特雷達發現,由於以色列戰機全部塗上了約旦空軍標誌,沙特人員信以為真。沙特方面命令編隊報明其身份,以軍飛行員用極流利的阿拉伯語回答:「約旦空軍,例行訓練。」
當約旦雷達發現目標時,由於機群編隊密集,在雷達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只是一個大的模糊的亮點,很像一架大型民用客機,以飛行員即用國際通用美語回答是「民航客機」,再次矇混過關。
經過1000公裡長途跋涉,突擊機群於下午18時30分左右飛抵伊拉克即將要竣工的核工廠的上空。
由於以色列飛機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擔任守衛的伊拉克軍方竟茫然不知所措,在核反應堆周圍部署的數10門高炮和薩姆-6地對空飛彈,完全沒有做出反應,附近機場駐紮的殲擊機部隊也沒有準備起飛。
以色列突擊機群從天而降,如入無人之境,在F-15型戰鬥機警戒掩護下,由擔任攻擊任務的8架F-16戰機,由西向東進入戰區,因為這個方向既可使飛行員視線清楚,又使伊拉克地面防空部隊因陽光刺眼無法瞄準攔截以軍飛機。
下午6時33分,
編隊飛抵距離核反應堆20公裡左右的空域,首批4架F-16A迅速加力拉升至2130米的空域,然後以35°角極速俯衝,瞄準核反應堆圓頂投下8枚自重907公斤的大威力MK84炸彈,MK84炸彈準確命中了核反應堆,在穿透核反應堆殼體之後實施延時爆炸。
確定使用重達907公斤的MK84炸彈,可以確保穿透核反應堆防護外殼後爆炸,徹底摧毀核反應堆。
下午6時35分,
第二批4架F-16A瞄著升騰而起的煙霧以相同方式投下8枚MK84炸彈。在確認16枚MK84全部投入指定目標之後,8架F-16A戰鬥機快速躍升至萬米高空,揚長而去。
在投下的16枚炸彈中,有12枚直接命中目標,短短幾分鐘內核反應堆就被成功摧毀了。由於空襲過於突然,核反應堆周圍的伊拉克防空部隊都蒙了,緩過神後才用高炮還擊,但始終沒有來得及發射防空飛彈。
整個空襲過程僅僅耗時120秒。儘管在此期間伊拉克高炮部隊進行了反擊,但沒有任何以色列戰機被擊中或擊傷。
完成任務後,毫髮無損的14架以色列戰機原路返航,仍然沒遭到任何攔截,而不想惹事的約旦乾脆還把兩架在邊境巡邏的幻影戰機召回了,最終,14架戰機安全降落在特拉維夫附近的帕爾馬契基地。
當飛行員拉起側杆時,F-16噴氣戰機立即向上,在清澈的藍色天空中留下漂亮的橙色的飛機尾焰。
這次行動由於以色列方面行動前期準備充分,情報準確而成功炸毀了伊拉克核反應堆。在這次行動中以色列空軍14架戰機穿越約旦和沙特兩國邊境交界處領空,成功的躲過了這兩國的防空系統,在摧毀了伊拉克核反應堆後全身而退,以色列只用了120秒。
由於飛行員以35度角極速俯衝,轟炸精確,使用的又是907公斤威力很大的火箭助推侵徹炸彈,因此反應堆的主建築及設備遭到徹底破壞。
據在現場目睹了以色列突擊的一位法國專家雅克·林伯奧正在附近一家咖啡館,親眼目睹自己的傑作瞬間變為廢墟,而距反應堆僅60米遠的放射性材料倉庫卻安然無恙,他不由得感嘆:「轟炸的精確性令人瞠目結舌!」
有專家估計,
若要重建這座反應堆,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巴比倫」行動將成為它永遠的榮耀。
如同事先所預料的,多個國家對以色列表示譴責,而伊拉克更是表現的怒不可遏。不過薩達姆心裡明白,拳頭不硬,叫的聲音再大也沒用。事後,惱羞成怒的薩達姆一口氣將伊拉克西部防空區司令兼防空軍司令法克裡·海珊·賈貝爾上校及其麾下少校以上軍官全部處決,另有23名伊拉克空軍官員被送進監獄。
巴比倫行動堪稱為教科書式軍事行動,
此後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貝京總理迎接凱旋歸來的戰士
"巴比倫行動",是一次為炸毀伊拉克的奧斯拉克核反應堆而發起的軍事行動,也被稱為"歌劇院行動"。
在這次行動中,以色列摧毀了伊拉克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WMD)項目。1981年6月7日的「巴比倫行動」被稱為是空戰歷史上最大膽的空襲之一。
參加"巴比倫行動"的以色列戰士
一門兩英烈
"巴比倫行動"轟炸中,考慮到最後一架飛機最危險,作為唯一的單身漢,27歲的青年飛行員伊蘭·拉蒙上尉主動要求飛最危險的第八架次,理由很簡單:我年輕,無兒無女。並且在返航途中,掩護其他戰機空中加油,自己最後一個加油。拉蒙的勇氣得到了讚許,以色列電視臺為他做過攝影報導,出於安全考慮,以色列當局禁止錄像播出。
這位後來成為以色列首名航天員的伊蘭·拉蒙,他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最後一次任務中與其他太空人一起殉難。
拉蒙1997年成為以色列第一個航天員
2003年2月1日,因為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而遇難。此後,拉蒙的採訪錄像才公開。
而伊蘭·拉蒙的長子阿薩夫·拉蒙追隨父親的夢想,和父親一樣成為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
他配合教官成功處置了空中停車險情,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
2009年9月13日,
阿薩夫·拉蒙在F-16事故中遇難。
真是一門兩英烈!
以色列列前總理佩雷斯說,伊蘭和阿薩夫都是「戰士、學者、勇敢者、有夢想的人」,對以色列全體國民來說,拉蒙一家「是一種象徵」。
總理內塔尼亞胡高度讚揚他們父子,稱兩人的遇難對他們的家人和以色列國民來說是"無法承受之痛"。
巴比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