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那·魯道
(賽德克語:Mona (Mouna) Rudo)
1880年-1930年
是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的頭目
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有稱「毛那老」
戰後或稱莫那道
高大魁梧,據說身高將近190釐米
也是賽德克族霧社群的頭目
為日據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的領導人
起事失敗後飲彈自殺
後建立莫那魯道紀念公園
緬懷人民英雄
.
小虎食夢網 提供
小虎食夢網 提供
下了埔裡鎮「中心」,往回走約莫十分鐘左右的路程便可發現「莫那魯道」紀念公園,但在進去之前小虎先帶大家到對面看看不錯的風景。
小虎食夢網 提供
正格的,我經過這數次,但完全不知道「碧湖」這個景點,所以我猜想應該也有人不知道吧?所以特別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是從莫那魯道紀念公園對面的馬路邊偷窺的碧湖一景,等會、晚點小虎再帶大家到另外一個地方,看看不同角度的「碧湖」之美。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這不曉得算不算是仁愛小學的大門?如果是還蠻酷的,那個小學的大門進去後,要經過一個木造的散步道,而且還可以一邊享受芬多精一邊遠望美麗的碧湖。
小虎食夢網 提供
像這樣牌樓好像是很多民族英雄或是烈士的紀念公園前都有會的,感覺上就有一股英氣!我想現在透過「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應該有更多人了解「霧社事件」才是,是非功過對錯就留給歷史,但不知為什麼看到雕像左邊捧著石子一幅要丟人小孩樣子有一點「鼻酸」。
小虎食夢網 提供
莫那魯道的故事、事跡大家也都在電影中看到、知道許多,小虎就不在這賣弄這些「常識」。看了一下這個紀念公園其實很早前就有了,而且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整修,並不是因為電影紅了才如此,但我猜想電影之後來這憑弔「莫那魯道」的臺灣人應該會多很多吧。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這張照片其實我想表達的是那個竹子搭的小屋,是以前「賽德克族」人的房子嗎?因為屋前只寫著「頭目之家」並沒有相關的文字解釋,不過我們從電影中看到的房子好像也不是用竹子建的吧?
莫道魯道紀念公園邊有一家民宿、咖啡館取名就叫「老莫之家」,但不曉得我為什麼一直聯想到的是孫叔叔演過的那部電影「老莫的第二個春天」。離開莫那莫道紀念公園後,況著其實有一點小危險的公路走回霧社,為的是尋找傳說中最高海拔的「肉圓」。
小虎食夢網 提供
現下很多地方都有種樹留名字的景像,不過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名字是日本人留的,然後這是櫻花嗎?因為禿光了我也看不出來!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這算是霧社小鎮最熱鬧的地方,雖然短短的但倒是應有盡有,之不過車子經過的多,下來的人少就是了。
小虎食夢網 提供
依著網絡上的搜尋來到「東和小吃」,為的就是這個「肉圓」,不過是說在網絡上搜尋霧社美食好像也只能找到這家就是了。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門口以半油泡方式的肉圓,看起來就很可口的樣子!除了肉圓之外還有一些小吃店都有的飯、面,價位上來說好像也不比臺北來的便宜。雖然是油炸的肉圓,但我猜想是以比較低溫有一點接近「油泡」的方式,所以皮感覺上是軟的而非脆硬,入口也確然是如此的口感,軟Q中帶著兩、三咬勁就化的口感。
小虎食夢網 提供
肉的部份帶點五香粉輕醃過的香味,筍絲頗脆頗甜,不過我不太愛帶上太多鹹味的醬料,但這也許是我們吃慣了淋上一點辣椒「紅」的米漿之故吧!不過整體來說,我仍覺得這個肉圓還不錯,最少不會後悔為了它停下車、停下腳步。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退到對面拍照的小虎突然聞到一股「醬香鹹」回頭一看是臺中逢甲好像也有的「夾心豆乾」,因為沒吃過所以就買一個來嘗嘗。這夾心豆乾有另一個別號叫「刈包豆乾」,其實就是豆乾切開裡面包了淋上醬汁的酸菜和大量的香菜。
小虎食夢網 提供
嚴格來說這豆乾本身蠻多汁的,咬來豆香也足,加上酸菜和香菜以味覺來說也還算有層次,但就是淋之在上的「汁」有一點太濃、鹹膩,即便「步」的過程豆乾不斷吞出豆乾汁企圖衝淡那抹越來越重的「鹹」,但總體來說我還蠻推薦給沒吃過的朋友嘗嘗鮮,反正也不貴才35新臺幣的樣子。
小虎食夢網 提供
「霧社」現在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莫那魯道」了吧,但其實公路的沿途還有很多當年霧社事件的景點,但要一一追尋可能得有交通工具才成,然後有一些地方開車都不是很方便,更甚得徒步,也許下次有機會再來一趟「莫那魯道」的深度之旅吧。
莫那魯道公園
ADD:南投縣仁愛鄉仁和路四號
關注欣臺灣·和臺客遊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