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萬人死亡,一戰卻是一場非常奇怪的文明戰爭

2021-02-14 博雅好書

© 博雅好書

📢:親愛的朋友們,別錯過博雅好書的最新消息,希望大家點擊頁面左上角藍色「博雅好書」進入公眾號;然後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或「置頂官方帳號」⭐️

2018年的雙11不只是剁手日,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100周年。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議》的籤訂,宣告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一戰至此結束。

 

一戰是一場令人悲傷的衝突,它最終帶走了1000萬人的生命,使更多的人感情備受折磨,摧毀了歐洲大陸仁慈而樂觀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

但一戰又是一場很奇怪的文明戰爭,交戰者並未對捲入其中的平民施以蓄意的傷害和暴行,而這是二戰的典型特徵。一戰中沒有系統的種族取代,沒有蓄意的飢餓,沒有對財產的剝奪,也幾乎沒有屠殺和暴行。

歐洲的一場悲劇

 

到1914年年底,也就是大戰爆發四個月後,2000萬法國男性——其中1000萬處於軍役年齡——中有30萬人戰死,60萬負傷。到戰爭結束時,將近20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它是法國軍隊的主力,減員率是徵兵數的22%。傷亡最慘重的是最年輕的年齡組:1912—1915年入伍士兵的傷亡達到27%—30%,這些年輕人中的許多還沒有結婚。不管怎樣,到1918年,在法國有63萬名戰爭寡婦,以及大量被剝奪了婚姻機會的更年輕的女性。

 

德國戰爭一代經歷的苦難與此不相上下。「1892—1895年齡組在戰爭爆發時正值19—22歲之間,人口數量減少了35%—37%。」總的來說,1870—1899年間出生的1600萬人在戰爭期間有13% 以每年465600人的速度喪生。倖存的德國「重度傷殘」者中,44657人失去一條腿,20877人失去一隻手臂,136人失去雙臂,1264人失去雙腿。另外還有2547人因戰爭致盲,一小部分人頭部受重傷,其中大部分後來死去。總計有205.7萬名德國人死於戰爭或在戰後因傷致死。

 

儘管德國是有統計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俄國和土耳其的死亡人數仍未精確統計過——但從比例上來看卻並非情況最嚴重的。情況最嚴重的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戰前人口為500萬,其中12.5萬士兵戰死或死亡,其他65萬名平民死於貧病交加。這造成了高達15%的人口損失。與之相比,英國、法國、德國約為2%—3%。

 

即使這些死亡率相對較低,但也留下了可怕的心靈創傷,因為它降臨在社會男性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人身上。

一場奇怪的文明戰爭

當戰爭逐漸隱退到歷史深處,人們逐漸習於譴責對「失去的一代」的哀悼,視之為創造出來的神話。人口學家證明,人口的自然增長很快就可以彌補戰爭造成的損失;而一些鐵石心腸的歷史學家則堅持說,這些損失只有一部分家庭感覺得到。他們論辯說,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只有20%參戰的士兵死亡;而佔人口總數比例更低些,為10%或者更少。對大多數人而言,戰爭不過是生活的一個片段,對常態的一次偏離,一旦槍聲停止,社會很快就會恢復如初。


這是一種自大自滿的判斷。與1939—1945的大戰相比,一戰的物質損失確實更小。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歐洲的大城市像二戰中德國所有的大城市那樣遭到空 中轟炸,被嚴重破壞甚至摧毀。一戰是一場發生在鄉下的戰爭,無論在東線還是西線都是如此。戰場很快便成為農田或草場,而且除了凡爾登附近,毀於炮擊的村莊很快得以重建。戰爭對於歐洲的文化遺產也沒有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害:伊普爾的中世紀紡織品市場今日依然矗立,一如1914—1918年戰火以前;阿拉斯的市鎮廣場、魯昂的大教堂也是這樣。而在1914年一次非典型的汪達爾行動中被燒毀的魯汶大學圖書館的收藏,也在戰後一點一點地恢復。


尤其重要的是,交戰者並未對捲入其中的平民施以蓄意的傷害和暴行,而這是二戰的典型特徵。除了在塞爾維亞以及開始階段的比利時,人們並未被強迫放棄自己的家園、土地和非軍事性的職業;除了在土耳其亞美尼亞,也沒有人遭到種族滅絕;而且,儘管奧斯曼政府對其亞美尼亞屬民的政策如此駭人,但有組織的、致其死亡的強迫遷徙更適合歸因於奧斯曼帝國政策的歷史,而非大戰本身。不像二戰那樣,一戰中沒有系統的種族取代,沒有蓄意的飢餓,沒有對財產的剝奪,也幾乎沒有屠殺和暴行。與國家宣傳機器極力證明的相反,除了戰場上的殘酷,它是一場很奇怪的文明戰爭。

強烈推薦

《一戰史》

﹝英﹞約翰·基根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

約翰·基根 ,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長期在英國桑霍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講授軍事史課程,並任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客座教授,是當代最優秀的軍事史家之一。

近幾十年來,關於一戰的著作有很多,但約翰·基根對戰役的描述是獨一無二的。其《一戰史》以中文世界罕見的深度詳述了一戰的進程,對交戰各方的總體戰略、重大戰役的戰術方針、戰爭領袖的才幹與局限、軍事技術的發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均做出令人嘆服的介紹與分析。基根更在單純軍事史的基礎之上,關注戰爭的文化與政治維度,對戰爭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從而呈現出一幅令人激動、悲憫又不得不反思的戰爭畫卷。

目錄

致 謝 

第一章 歐洲的一場悲劇 
和睦的歐洲 
士兵的歐洲 
第二章 戰爭計劃 
第三章 1914 年的危機 
第四章 邊境線和馬恩河上的戰役 
邊境之戰 
桑布爾河戰役 
蒙斯戰役 
大撤退 
馬恩河戰役 
亨奇中校的使命 
第一次伊普爾戰役 
第五章 東線的勝利與失敗 
加利西亞和塞爾維亞 
倫貝格戰役 
東線的戰爭 
華沙戰役 
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的冬季戰役 
第六章 僵持 
西線的戰爭策略 
1915 年的西線戰役 
第七章 西線以外的戰爭 
德屬殖民地的戰爭 
巡洋艦之戰 
南部和東部的戰爭 
加利波利 
塞爾維亞和薩洛尼卡 
第八章 大戰之年 
海上的戰爭 
三條前沿上的進攻 
1. 凡爾登攻勢 
2. 索姆攻勢 
3. 更大範圍內的戰爭和布魯西洛夫攻勢 
第九章 軍隊的動搖 
參戰方的情緒 
法國的兵變 
俄國的叛亂 
義大利前線的騷動 
美國、潛艇和帕斯尚爾戰役 
康布雷戰役 
第十章 美國與大決戰 
戰爭在東線的繼續 
西線的戰爭危機 
帝國的崩塌 
注釋 
參考書目 
索 引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上世紀法國在凡爾登抵禦德國的進攻,耗時303天,雙方死亡70萬人
    圖為凡爾登戰役中戰壕中的法國士兵,他們只能躲在最底部,戰壕中的士兵已經非常少。據說,在戰鬥持續期間,每月大約有7萬人死亡。在戰爭的間歇,士兵們正在修整戰壕,戰壕被轟炸都已經坍塌,他們需要挖的更深些,這樣能夠保證隱蔽的安全性。
  • 物競天擇,人類戰爭一直存在
    很多人認為和平是一種常見的狀態,即便發生了戰爭也是軍人的事情,很少會傷及平民,這些年也打了好多局部小戰爭了,死幾千個平民那都是轟動全球的大事。以中國14億人口的基數而言,即便死上1400萬人也才1%的死亡率,所以對於幾千的死亡數字完全無感。殊不知,今天的地球這麼和平是非常罕見的一件事,幾萬年來人類之間的戰爭都是非常血腥殘暴的。
  • 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 德國機槍手毫無人性, 為何向英軍大喊撤退?
    要說對世界帶來非常嚴重的災難的,那絕對是兩次的世界大戰了,戰爭是殘酷的,一旦戰爭的爆發,參與戰爭國家 的老百姓,就過著火深火熱般的生活。
  • 二戰死亡人數排行:中國2000萬人排第二,第一是數一數二的大國
    二戰死亡人數排行:中國2000萬人排第二,第一是數一數二的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的傷害是無法被抹去的,雖然說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這段歷史重新被提起總會有許多爭議
  • 黑死病導致歐洲2500萬人死亡,在中國卻沒有蔓延開,多虧了一個人
    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無非有兩種,天災和人禍,人禍多為戰爭,但天災卻難以扼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讓歐洲損失了5%的人口
  • 怛羅斯戰役,影響東西方文明的一場戰爭!
    這也是中華文明,在古代史上和西方主要勢力的唯一一次直接會戰。高仙芝的盟軍葛邏祿人,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倒戈叛變,導致唐軍戰線動搖,被迫退兵。▼高仙芝在怛羅斯戰役的失敗,後果是嚴重的,改變了世界島中部此後一千年的格局!
  • 他們販賣死亡:那些一戰中風光的大企業
    整個世界在此之前還未見到過這樣一場龐大的戰爭。對一些大企業和商人來說,無疑是一場財富盛宴。諷刺的是,許多軍人在戰爭中遇到了自己同胞生產、並銷售給敵國的武器,尤其是德國和英國,它們幾乎將武器銷售給所有國家,緊隨其後的是法國和奧地利。向比利時進軍的德國軍隊遭到了德制機槍和火炮的阻擊,奧地利軍隊開進塞爾維亞時碰到的是本國生產的斯科達大炮。
  • 新一場中東戰爭即將引爆?
    美國為了強化在中東地區影響力,同時拉升油價攫取經濟利益,必然在中東地區引爆新一場戰爭。為了避免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盟友以色列之間的戰爭,新的戰爭的導火索只能是教派戰爭!▼亂戰中的葉門,是各方勢力插手的絕佳舞臺,當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的矛盾一旦激化,新一場中東戰爭即將引爆!
  • 本埠 150萬人死亡!美蘇代理戰爭曾令安哥拉陷入血泊
    外媒稱,當美國年輕人學習冷戰歷史時,他們學到的情況就是——基於戰爭威脅的長達數十年的對峙,沒有大規模傷亡、坦克和槍炮。
  • 一場華夏文明的悲劇歷史——崖山之戰
    740年前夏曆的二月初六,在今天廣東新會市的海面上,爆發了一場決定華夏文明存亡的海戰
  • 怛羅斯之戰:文明的「拐點」
    比如說歐洲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戰士是一群狂熱而貪婪的傢伙,對於歷史來說,十字軍東徵本身並沒有什麼進步的意義。可是,十字軍士兵在東方竟然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1000多年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以及醫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阿拉伯的數字體系。歐洲人如獲至寶,將這些古老的火種帶回歐洲,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
  • 洞察陸地文明(二)— 中日之間是否還有一戰? ​
    辦公用品,腦洞大開,非常貼心使用,筆芯書寫流暢,非常好用。其中原子筆的筆芯所用到的特種鋼,要求非常高,需要技術的研發和一次次的參數調整挑戰,但總體需求市場小。 德國拋棄一戰制定的施李芬計劃,曼施坦因修改為「黃色方案」。1940年閃擊戰三天突破阿登山區,打得法國來不及補上缺口。這三天,德軍幾乎不眠不休,士兵服用了大麻素,精力充沛,神情麻木,沒有罪惡感,忘卻了死亡。而到了後期1944年盟軍登陸後,突出部戰役(第二次阿登戰役)希特勒已經完全瘋狂,指望戰役的勝利完全靠天氣。
  • 臺媒猜測武統是一場文明戰爭 大陸少將:打仗哪能不死人
    姚有志少將提出「反臺獨」作戰必定是一場文武兼備的「文明戰爭」的論點。尤其是是對報導中姚有志則少將表示「反臺獨」作戰必定是一場文武兼備的「文明戰爭」的一語,更是刻意抽調文武兼備的前提條件,對報導中打有引號的「文明戰爭」故意視而不見,獨獨拎出光禿禿的--文明戰爭--四個字大做文章。嗆聲奪人,「打仗怎麼可能不死人」尚未開仗就給自己畫上條條框框。
  • 古代核戰爭的證據,人類文明空白期也許是不斷的發展和毀滅的輪迴
    兩派人都認為地球之前存在過高度文明,最後被毀滅;支持這個理論的依據是人類歷史發展有一個十萬年的空白期。在土耳其發現一處村落遺址,這個村落的房子十分奇怪,門都是建在屋頂,朝天上開的,要出門需搭一把梯子,然後爬出去,這樣的設計仿佛是在躲避什麼一樣。根據考古學家調研發現,這個村落屬於石器時代,距今有九千年左右,村落裡的人主要靠狩獵生活。
  • 日德蘭海戰:一戰中最大的海戰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娜娜所最喜歡的戰列艦們,也就在這一戰後逐漸喪失了海戰主力地位。到了二戰,儘管戰列艦還時有上場,不過那更多是因為——既然已經造好了戰列艦,那就無謂浪費了的態度吧。
  • 福利 | 炮彈的戰爭——「一戰」中的大國較量
    馬恩河一戰,幾乎消耗光了法國所有的炮彈。英國人判斷自己的炮彈存量夠用6個月,然而,開戰才3個月,炮彈就用光了。在人們的記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機關槍的戰爭。最典型的戰場畫面非常恐怖,不怕死的步兵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頑強地爬出戰壕,然後像麥稈一樣被成片地掃倒,掃倒他們的武器是機關槍,機關槍射手能以令人欽佩的每秒鐘10發子彈的工業化速度向戰士索要生命。這個畫面並不虛幻。
  • 兩伊戰爭:一場沒有下限的全面戰爭
    一場戰爭已經在所難免。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出動80多架飛機空襲大不裡士、德黑蘭、阿瓦士等7個伊朗機場與15座城市。儘管伊朗的F-4戰機就大搖大擺的停在梅拉巴德機場的跑道上,沒有任何防護。最終,阿巴丹城成功解圍,伊拉克軍陣亡1000多人,被俘1500多人。
  • 巴爾幹,戰爭與文明
    世界歷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世界歷史也是一部戰爭史,從原始部落間的衝突到敘利亞內戰的持續,人類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從猿到人,文明的腳步也一直向前邁進。戰爭與文明之間也從來沒有脫離了干係,不能說戰爭創造了文明,但文明的進程中戰爭始終也是一個助推者。當然戰爭也是文明進的破壞者,比如巴比倫文明的消失,巴米揚大佛的摧毀,人類用智慧創造文明,人類也用愚昧破壞文明。
  • 美國那個感染了一千多萬人的流感,到底咋回事?
    這個上車的禿頭正是偉大的列寧同志,他回到俄國後,迅速開展工作,俄國隨後發生二次革命,列寧上臺,上臺後立刻跟德國談判,宣布俄國退出戰爭,雙方互相釋放戰俘。一夜之間,德國把和俄國對峙的百萬東線部隊投入跟英法的對決,藉以打破維持了四年的僵局,此時的德國統帥部一度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因為他們開始覺得有希望以德國的勝利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