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好書
📢:親愛的朋友們,別錯過博雅好書的最新消息,希望大家點擊頁面左上角藍色「博雅好書」進入公眾號;然後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或「置頂官方帳號」⭐️。
2018年的雙11不只是剁手日,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100周年。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議》的籤訂,宣告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一戰至此結束。
一戰是一場令人悲傷的衝突,它最終帶走了1000萬人的生命,使更多的人感情備受折磨,摧毀了歐洲大陸仁慈而樂觀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
但一戰又是一場很奇怪的文明戰爭,交戰者並未對捲入其中的平民施以蓄意的傷害和暴行,而這是二戰的典型特徵。一戰中沒有系統的種族取代,沒有蓄意的飢餓,沒有對財產的剝奪,也幾乎沒有屠殺和暴行。
歐洲的一場悲劇
到1914年年底,也就是大戰爆發四個月後,2000萬法國男性——其中1000萬處於軍役年齡——中有30萬人戰死,60萬負傷。到戰爭結束時,將近20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它是法國軍隊的主力,減員率是徵兵數的22%。傷亡最慘重的是最年輕的年齡組:1912—1915年入伍士兵的傷亡達到27%—30%,這些年輕人中的許多還沒有結婚。不管怎樣,到1918年,在法國有63萬名戰爭寡婦,以及大量被剝奪了婚姻機會的更年輕的女性。
德國戰爭一代經歷的苦難與此不相上下。「1892—1895年齡組在戰爭爆發時正值19—22歲之間,人口數量減少了35%—37%。」總的來說,1870—1899年間出生的1600萬人在戰爭期間有13% 以每年465600人的速度喪生。倖存的德國「重度傷殘」者中,44657人失去一條腿,20877人失去一隻手臂,136人失去雙臂,1264人失去雙腿。另外還有2547人因戰爭致盲,一小部分人頭部受重傷,其中大部分後來死去。總計有205.7萬名德國人死於戰爭或在戰後因傷致死。
儘管德國是有統計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俄國和土耳其的死亡人數仍未精確統計過——但從比例上來看卻並非情況最嚴重的。情況最嚴重的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戰前人口為500萬,其中12.5萬士兵戰死或死亡,其他65萬名平民死於貧病交加。這造成了高達15%的人口損失。與之相比,英國、法國、德國約為2%—3%。
即使這些死亡率相對較低,但也留下了可怕的心靈創傷,因為它降臨在社會男性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人身上。
一場奇怪的文明戰爭
當戰爭逐漸隱退到歷史深處,人們逐漸習於譴責對「失去的一代」的哀悼,視之為創造出來的神話。人口學家證明,人口的自然增長很快就可以彌補戰爭造成的損失;而一些鐵石心腸的歷史學家則堅持說,這些損失只有一部分家庭感覺得到。他們論辯說,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只有20%參戰的士兵死亡;而佔人口總數比例更低些,為10%或者更少。對大多數人而言,戰爭不過是生活的一個片段,對常態的一次偏離,一旦槍聲停止,社會很快就會恢復如初。
這是一種自大自滿的判斷。與1939—1945的大戰相比,一戰的物質損失確實更小。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歐洲的大城市像二戰中德國所有的大城市那樣遭到空 中轟炸,被嚴重破壞甚至摧毀。一戰是一場發生在鄉下的戰爭,無論在東線還是西線都是如此。戰場很快便成為農田或草場,而且除了凡爾登附近,毀於炮擊的村莊很快得以重建。戰爭對於歐洲的文化遺產也沒有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害:伊普爾的中世紀紡織品市場今日依然矗立,一如1914—1918年戰火以前;阿拉斯的市鎮廣場、魯昂的大教堂也是這樣。而在1914年一次非典型的汪達爾行動中被燒毀的魯汶大學圖書館的收藏,也在戰後一點一點地恢復。
尤其重要的是,交戰者並未對捲入其中的平民施以蓄意的傷害和暴行,而這是二戰的典型特徵。除了在塞爾維亞以及開始階段的比利時,人們並未被強迫放棄自己的家園、土地和非軍事性的職業;除了在土耳其亞美尼亞,也沒有人遭到種族滅絕;而且,儘管奧斯曼政府對其亞美尼亞屬民的政策如此駭人,但有組織的、致其死亡的強迫遷徙更適合歸因於奧斯曼帝國政策的歷史,而非大戰本身。不像二戰那樣,一戰中沒有系統的種族取代,沒有蓄意的飢餓,沒有對財產的剝奪,也幾乎沒有屠殺和暴行。與國家宣傳機器極力證明的相反,除了戰場上的殘酷,它是一場很奇怪的文明戰爭。
強烈推薦
《一戰史》
﹝英﹞約翰·基根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
約翰·基根 ,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長期在英國桑霍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講授軍事史課程,並任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客座教授,是當代最優秀的軍事史家之一。
近幾十年來,關於一戰的著作有很多,但約翰·基根對戰役的描述是獨一無二的。其《一戰史》以中文世界罕見的深度詳述了一戰的進程,對交戰各方的總體戰略、重大戰役的戰術方針、戰爭領袖的才幹與局限、軍事技術的發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均做出令人嘆服的介紹與分析。基根更在單純軍事史的基礎之上,關注戰爭的文化與政治維度,對戰爭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從而呈現出一幅令人激動、悲憫又不得不反思的戰爭畫卷。
目錄
致 謝
第一章 歐洲的一場悲劇
和睦的歐洲
士兵的歐洲
第二章 戰爭計劃
第三章 1914 年的危機
第四章 邊境線和馬恩河上的戰役
邊境之戰
桑布爾河戰役
蒙斯戰役
大撤退
馬恩河戰役
亨奇中校的使命
第一次伊普爾戰役
第五章 東線的勝利與失敗
加利西亞和塞爾維亞
倫貝格戰役
東線的戰爭
華沙戰役
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的冬季戰役
第六章 僵持
西線的戰爭策略
1915 年的西線戰役
第七章 西線以外的戰爭
德屬殖民地的戰爭
巡洋艦之戰
南部和東部的戰爭
加利波利
塞爾維亞和薩洛尼卡
第八章 大戰之年
海上的戰爭
三條前沿上的進攻
1. 凡爾登攻勢
2. 索姆攻勢
3. 更大範圍內的戰爭和布魯西洛夫攻勢
第九章 軍隊的動搖
參戰方的情緒
法國的兵變
俄國的叛亂
義大利前線的騷動
美國、潛艇和帕斯尚爾戰役
康布雷戰役
第十章 美國與大決戰
戰爭在東線的繼續
西線的戰爭危機
帝國的崩塌
注釋
參考書目
索 引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