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備能源材料又獲突破!一技術填補世界空白,振奮人心,但還有更大驚喜!

2022-01-06 彼岸超越者

如今,中國軍工有關裝備不斷突破、軍工逆勢爆發、技術突破封鎖等等好消息不斷而來,沒錯自4月26日國產航母下水後,中國軍備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接連獲得巨大進展。

比如:量子計算機、天舟系列、超級雷達、C919、殲20發動機、全電推進系統等等,每一項都是技術大跨越,可現在又來一波重大技術成果,筆者安奈不住心中激動,趕快來同大家分享:

首先是,解放軍報10日的消息,我國在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並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型核能系統(ADANES),這一能源技術有望能使核裂變能,成為可持續近萬年並且變為安全、清潔的戰略能源。

同時這一技術可將鈾資源的利用率從現在的不到1%提高到超過95%,要知道,鈾是製造原子彈的主要材料,同時我國還成功解決了一大「燙手山芋」,那就是乏燃料。

乏燃料並非核廢料。其中仍有95%的鈾沒有燃燒。美國正在發愁如何處理其越來越多的乏燃料,而我國每年產生的乏燃料也超過1000噸,目前已累計約1萬多噸。這項技術的突破,還將使我國萬噸乏燃料變廢為寶,真是意義重大!

再一個,就是據中國青年報13日報導,日前,大連理工大學王立鼎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1級精度基準標準齒輪,齒輪精度指標世界領先,該項技術具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工業生產、航空航天、軍事裝備等多個領域起到關鍵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目前,國際上最先進國家的齒輪精度只能達到2級,還未實現1級精度基準標準齒輪的研製與測試。王院士團隊攻克了超精密標準齒輪磨床關鍵部位的創新設計、關鍵技術,完成了標準齒輪磨齒工具機的精化改造,研製出1級精度標準齒輪,真正的填補了世界的空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此外,據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網站12日披露,該所目前成功的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並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國內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而且在圖像解析度上竟然比國際水平還高出一個數量級,真是振奮人心!

我們知道,雷達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對目標探測、成像的能力,在軍事民用上具有廣泛應用。同時,微波光子雷達不僅能夠應用於作戰平臺對小型化目標的實時辨識,也能為無人智能設備提供準確的環境信息,在軍民兩棲領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對於中國軍備短時間快速爆發,一些學者都無不感嘆,中國軍工正在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而一系列基礎因素的不斷積累,正是達到這一臨界點的必要條件,同時中國軍工背後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更是這一轉變實現的動力支撐,為他們自豪,更為他們點讚!!

相關焦點

  • 中國軍備突破封鎖,尖端技術振奮人心,但方式卻與美國截然不同!
    ;從大飛機起飛,到渦扇15峨眉發動機問世;從超級雷達誕生,到超越美國的全電推進技術成功應用,中國軍備爆發的速度再次讓世界震驚。是啊中國軍備給我們不斷帶來好消息,真是振奮人心!為此,似乎我們也已經把這種爆發與突破慢慢的當作常態了。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從1950年代至今,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將核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轉化為清潔、取之不盡的能源來源。人類距離這樣的「理想能源」究竟還有多遠?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表明,難題正不斷被突破。11月2日,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稱合肥物質研究院)對外宣布,該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近日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了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EAST也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首次確認研製硬管空中加油技術,這一空白終於填補
    2018年4月27日,中國航空工業官方媒體發布《追夢藍天》MV,公布了我國正在研製運-20空中加油機及其硬管空中加油技術的細節。
  • 中國首款艦載型無人直升機AR-500B成功首飛!奔騰的「重油中國心」填補國內空白!!
    AR-500B無人直升機在掙脫歐美各國動力核心技術封殺的困境下,終於在2020年11月27日完成了
  • 填補中國空白!浙大皮衛星研究20年,揭秘「袖珍衛星」組隊飛上天背後的故事
    2010年,浙大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  彼時,皮衛星在中國仍是個全新的概念,金仲和正在進行微電子機械系統研究,其所在的項目組致力於推動太空飛行器部件微小型化。  世界首顆皮衛星的發射成功,為他們帶來了靈感:自主研發一顆皮衛星,讓自己研究的部件搭乘在衛星上進行試驗。金仲和沒想到的是,這條路,一走就是10年。
  • 「'雪龍2'號首航南北極」獲評「2020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2020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雪龍2』號首航南北極」獲評。下面,就隨小編一起看看「2020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有哪些吧!海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流固體產出調控機理研究取得突破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潛力巨大的清潔能源,精準刻畫儲層傳熱傳質機理是制約天然氣水合物安全高效開採的前沿科學與技術難題。
  • 中國新一代戰機研發獲突破 氣動外形科幻感十足
    從空中、地面到水下,一大批先進氣動裝備最早從這裡「吐絲成繭」,這裡就是最早由錢學森籌劃組建、被譽為中國氣動事業 「領頭雁」 的總裝某研究所。   近年來,該所緊盯強軍目標,大力開展國防重大武器裝備建設工程,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軍隊部委級一、二等獎94項,一批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創新成果為國防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
  • 曾填補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領域空白
    10月11日,南都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博獲悉,10月3日20時58分,我國著名衛星專家,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雷達遙感衛星的開拓者魏鍾銓,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期間去世,享年81歲。
  • 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長八」到底多厲害?
    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把民眾構想中未來火箭的相關技術,一一變為現實。北京時間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研究報告 | 世界能源前沿技術最新動態及趨勢(2021)
    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成為主要發展方向,除了部署氫能、核能等技術外,節能和儲能技術也備受關注。歐盟、英美等在低碳領域積極創新、探索前沿技術,以此來搶佔未來低碳經濟科技制高點。一直以來,歐盟致力於引領世界低碳能源技術的發展,其綠色技術產業領先全球,也是主要先進能源技術輸出地區之一。為保持歐盟地區的能源技術地位,激發更大潛力,歐盟相繼公布落實2030年碳減排目標的一系列措施。
  • 填補空白!「瓷都設計」AC352型多用途直升機首飛成功
    AC352型直升機在哈爾濱成功首飛。(馮強 攝) 近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最新研製的先進中型多用途直升機AC352在哈爾濱成功首飛。作為代表當今世界最先進水平的中型直升機之一,AC352型直升機的問世填補了我國民用直升機7噸級的空白。至此,通過走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的產業發展道路,我國直升機已經形成了從1噸到13噸級產品的全譜系。
  • 填補空白,「海鬥一號」深潛萬米
    6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以下簡稱「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其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
  • 美日軍備接連失敗怪中國裝備技術封鎖
    洛山磯<洛杉磯周報>是美國的一個地方媒體,雖然名氣不大,但在當地還有一定影響力。近期這家報紙的下屬網站發文指出,中國近期開始實施裝備技術出口限制,主要是進行技術封鎖、材料控制。文章指出,中國稀土材料的管控和相應技術封鎖,導致美國軍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得不說這是美國軍備連遭挫折的重要因素。
  • 技術突破!中國150噸巨型鍛件建造成功,核電站最大難題被解開
    技術突破!中國150噸巨型鍛件建造成功,核電站最大難題被解開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物質,核能的威力是巨大的,然而提到核能源的利用,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核武器的毀滅性作用,在歷史上美國曾經在日本境內投放核彈,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損失,經歷了多年的時間才有所緩和。
  • 刀口評論 | 055艦再創世界第一!世界空白某推進技術曝光 再現海上王者風範
    就在前幾天,在中船701所的微信公眾號裡面,一篇文章《給「萬噸君」的情書》爆出大新聞,軍事愛好者驚喜的發現有這樣驚爆眼球的文字:
  • 振奮人心!突破千億美元只是個開始,中方曝出一個未來5年的計劃
    謝謝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在世界舞臺上開始大放異彩,在這次的疫情期間,每個國家的經濟都被疫情搞得一落千丈,唯有中國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這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經濟的無限活力。而且中國還不是一個閉門造車人的國家,不是說只要自己好了那就行,因為我們中國深刻的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
  • 世界能源展望2019(旗艦報告)
    無論全球能源如何發展,世界仍然嚴重依賴中東的石油供應。到目前為止,中東地區仍然是國際石油市場最大的淨供應者,也是液化天然氣的重要出口地區。這意味著,作為世界上最繁忙貿易通道之一的荷姆茲海峽,仍然是全球能源貿易重要運輸大動脈,特別是對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嚴重依賴進口油氣的亞洲國家而言。
  • 清華大學魏飛教授:為下一代材料貼上中國標籤
    據小說描述,飛刃是一種超高強度的納米材料,直徑只有頭髮絲的百分之一。雖然「吊卡車、切巨輪」的場景只有小說裡有,但現實中,科學家也研製出了類似的材料——碳納米管。碳納米管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主要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共價鍵構成同軸圓管。
  • 中科院公布尖端技術,一旦突破,東風17全球包郵?
    正因如此,渦輪發動機的性能極限長期被「3馬赫魔咒」所困擾,連史上最快的米格-31截擊機也僅能達到2.83馬赫的極限,而像SR-71那樣能夠突破3馬赫的飛機需要極為特殊的氣動布局和材料,而且它僅能作為偵察機使用。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目前,已有30多家單位利用抗赤黴病的種質材料進行小麥抗赤黴病遺傳改良,並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進行廣泛試驗,結果表現良好。上述成果為解鎖赤黴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圖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該項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