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伊斯蘭教、 佛教、道教 的區別

2021-02-13 天下道源

道教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 !喜歡道教文化,關注天下道源!全球道教文化愛好者的心靈家園!

 1.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稱羅馬公教)、新教(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和東正教。

 

⑴基督教的形成和發展

基督教源於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在公元3年,羅馬人徵服巴勒斯坦,對猶太人進行殘酷鎮壓。為此,猶太人多次起義,起義失敗使一些人寄希望於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現,來拯救受苦的教民。猶太下層民眾中出現一種流傳"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實際上即是由此教派演變而來。最早的該派教徒多為奴隸、被釋放的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組進行活動,以十字架為標誌,實行財產共有。但由於其宗教向各民族開放,包括羅馬人在內的各民族人士參加,原來敵視羅馬統治的 精神逐步轉為對現實羅馬統治予以容忍,宣傳愛仇如己,寄希望於來世,鼓勵對國家忠誠,對主人恭順。因此,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赦令",宣布給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⑵羅馬帝國後基督教的發展與分裂

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也出現了羅馬與君士坦丁兩個中心。基督教東、西教會的分離,加上後來對教義的解釋和儀式的差異,彼此相互指責為異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門,斷絕一切往來,正式分裂,成為兩個教派。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稱 東正教會,又稱"正教"。西部自稱為羅馬公教(即天主教)。在西部,教會政治權力擴大,利用特權霸佔了不少領地,對農民進行剝削。教會還出售各種神職、"聖物"、"聖骸"、"贖罪卷"來榨取人民血汗。教會的腐化與利用所謂"異端"鎮壓教徒與人民的反抗,使教會完全成為走上與人民對立的統治集團。教會成為人們反對封建的焦點。德國的教士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閔採爾領導農民起義,使西部統一的教會從此不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部廣大地區廣泛進行下去。結果,改革後的新教不但出現,而 且在這些國家佔主導地位。基督教從此又分成三個教派。

⑶基督教的擴散與分布

天主教在歐洲主要是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中南歐地區以及美洲地區。信奉新教的國家主要是歐洲北部的國家,如丹麥、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英國以及德國和荷蘭的部分地區,在全世界,新教人數有4.2億,主要在歐洲和北美。東正教原來分布的範圍 為巴爾幹半島及中東地區。在歐洲,主要信奉東正教的國家為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在亞洲,主要是俄羅斯人居住的地區。全世界信仰東正教的人共約1.6億多,主要在原蘇聯,佔60%。

⑷基督教的教義與制度

基督教以《舊約全書》為基本經典,稱為《聖經》。其教義是:

創世說:宇宙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全善、全智、全愛"。原罪說: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不聽上帝命令,食伊甸園中禁果,犯了罪。因此,其後代生來就有罪。人們只有信奉救世主耶穌為了贖罪,才能求得死後永生。天堂地獄說:人來到世界,只有信奉神,死後才能使靈魂升入天堂,否則被拋入地獄。入教要經過洗 禮儀式,教徒結婚要在教堂舉行,由神甫主持。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按信奉人數居第二。"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該教主要分布在中東、北非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

(1) 伊斯蘭教的形成和發展:

在公元前7世紀時,拜佔庭和波斯為爭奪東西方在中東地區的商道進行長期的戰爭,使阿拉伯半島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城市蕭條,人民生活困難,社會需求新的出路以擺脫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幼年失去父母,隨伯父到處經商,後與一富孀結婚以提高其社會地位。後來,對宗教產生興趣,自稱得到"安拉"的啟示"受命為聖",從此,開始傳教活動。由於其信仰安拉為宇宙中唯一的神受到當地多神教的反對,不得不從麥加轉向麥地那。在麥地那傳教成功,得到群眾的擁護,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而後又回到麥加,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死後,教內通過選舉辦法確立繼承人。利用向異 教徒徵收較重的稅的方法使其信奉伊斯蘭教,使該教迅速傳播.

(2) 伊斯蘭教的傳播:

在阿拉伯帝國以外,伊斯蘭教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南亞等地區傳播。在西非通過武裝入侵從塞內加爾到奈及利亞的大片地區使伊斯蘭教具有廣泛影響。在東非,伊斯蘭教的傳播有兩條路線,一是沿尼羅河進入蘇丹,一是沿海岸從索馬利亞一直到莫三比克都留下深刻的印記 。在亞洲,伊斯蘭教的傳播通過伊朗向東,一路經阿富汗進入中亞,在唐時傳入我國西北。另一路進入印度,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除以上陸路傳播以外,還有一路是通過海上貿易傳播伊斯蘭教。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部、中國東南 沿海的伊斯蘭教區是以此方式傳播來的。

(3) 伊斯蘭教的教派:

穆罕默德死後,圍繞繼承人的問題展開激烈的鬥爭。結果,由於政治派別的對立而導致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派別-遜尼派和什葉派,這種派別的鬥爭一直延續到今天。

(4) 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宗教制度:

   伊斯蘭教的教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天命觀:認為安拉是獨一的,能創造萬物並能主宰一切穆罕默德神化:穆罕默德是安拉所派使者,專門傳達神的意旨,服從使者就是服從安拉。

相信來世:死去人的靈魂要接受審判,根據今世善惡表現進行懲罰。

"天堂""地獄"觀:今世行善死後可進天堂,反之則下地獄。在宗教儀式上強調念功、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五功"。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3、佛教:

佛教起源與古印度(今尼泊爾),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信徒方面,曾經盛極一時但目前已經衰落人數較少。

(1) 佛教的興起和衰落: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是現在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29歲時,深感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合理,下層社會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遂離家出走,35歲時得道,創立佛教,獲得貧苦人的支持。當時的印 度社會,上層種姓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層種姓社會,社會矛盾十分複雜而尖銳,這就給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釋迦牟尼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神創說,提出"眾生平等"。

(2) 教派:

佛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個教派。
   "乘"的含義是指道路的意思。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如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是把釋迦牟尼當成教主,大乘則把他當作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主張求得修持者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當修持成佛"普渡眾生",從哲學宇宙觀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

大乘佛教在公元前1世紀時傳到中亞,並由此傳到中國,再傳到朝鮮和日本,因此大乘佛教又被稱為北傳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南通過海路,流行於今天的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也稱南傳佛教。

在我國的西藏、內蒙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有一種佛教稱為喇嘛教,該教是由印度傳入的密教、大乘佛教與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的產物。

(3)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節日:

佛教的基本教義有:

四諦:苦、集、滅、道。苦:生、老、病、死;集:原因在於欲望與愚昧;滅:修行;道:解脫的手段與方法。

十二因緣:人的苦難是由十二個彼此成為條件的因果聯繫的環節造成的。

"因果報應"和"生死輪迴":符合佛教規範作了好事,來世可得到好的轉生與報應,否則會變成牲畜,墮入地獄。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涅盤節、佛成道日。


4、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 ,於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展 。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有極大的影響。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是淵源於古代的巫術,及秦漢時的神仙方術,復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並導入佛教思想而發展之。東漢順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時,張陵倡導五鬥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 至此,道教已經逐漸形成。

漢靈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徒眾,並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的五鬥米道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基礎。

其後有《老子化胡經》出現,鼓吹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說"。到了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樸子》內篇,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理論,將道教的思想內容體系化,成為道教的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 也曾利用五鬥米道組織農民起義。

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的儀禮而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 教的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與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經書,編著齋戒儀範,道教的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的發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孫王遠知融和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的重要基礎。唐代的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一科。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後"的政策 於是成為唐代一貫的方針。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的祖先,並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

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時,更進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並以《老子》、《莊子 》、《列子》等諸典籍為"真經"。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於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儀禮的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痴取代對劍術的研習,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影響頗大。

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 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雲笈七籤》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觀。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

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淨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太一道",均行於河 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在當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和釋、道、儒三教的說法,去除咒術、迷信的要素,強調佛教(尤以禪宗)的教理與出家主義。

    他的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於元太祖(西元一二 ○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於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展大受打擊,教團勢力也逐漸衰微。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 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

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組織每與國家權力相互結合,因此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而注重民眾的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於是有"民眾道教"之稱,同 時大量的善書與寶卷等也應運而出,這就是所謂民眾道教的經典。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於獲得現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招福、祈禱咒術等的儀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性、適應性的幅度擴展,就是信徒階級也因此而增廣。道教的派別雖多,然一般而 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並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


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後的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為歷史人 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問之神)、呂祖、關聖帝君、北鬥神君(北鬥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藥)、導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系將宇宙的元氣吸入體內,以期不老不死的呼 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術(採陰補陽之法)、辟穀(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的穀類)、內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




需要請聯繫微信:「ahgyqiang」(←長按複製)

道源風水飾品店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進入

相關焦點

  • 道教、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區別!
    但起源與發展史的不同以及教義的不同,決定了又有本質的區別。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上帝或真主是唯一。而道教和佛教不是一神教,你可以拜不同的神。道教和佛教注重的是一個「修」字,即注重個人修為,在修行的過程自己領悟,即「悟道」。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則注重的是一個「信」字。即相信上帝或真主的存在。只要相信存在和每天祈禱,就能獲得佑護,就能提升靈魂。
  • 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四)、伊斯蘭教視野中的耶穌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淵源、矛盾與衝突(一)、三教的淵源(二)、三教的矛盾(三)、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聖跡,都稱是自己的聖城(四)、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要區別(五)、三教的衝突
  • 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關係與區別
  • 【人文篇】世界各大宗教全圖解,分分鐘明白基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關係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的區別】在耶穌升天之後,使徒們建立了教會,那時只稱「教會」。使徒行傳第13章記載,福音臨到外邦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人們就把教會稱為基督教。
  • 基督教VS宗教VS心靈寄託區別【值得收藏】
    基督教VS宗教VS心靈寄託區別
  • 5分鐘明白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關係與區別
    一、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簡明關係圖
  • 基督教與佛教的五大不同, 看完之後你到底要信哪個?
    免  費  福  音  平  臺編輯:傳道者 | 圖片:網絡基督教與佛教的五大不同,看完之後你到底要信哪個? 佛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是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對中國人影響甚微,而佛教與基督教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大到國家前途,小到個人三觀,無時無刻不在左右我們的生活。那麼,佛教與基督教能否殊途同歸,兩者有何本質不同,其核心教義與存在目標到底是什麼,本文嘗試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比,以達拋磚引玉之效,敬請您的閱覽。
  •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和衝突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被稱為天啟宗教或亞伯拉罕諸教,三者關係非常密切。按照亞伯拉罕諸教的教義,所有的猶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無論民族種族,都將發祥於中東的閃米特人(包括希伯來人、阿拉伯人、腓尼基人、亞述人)亞伯拉罕認作祖先,都信仰其經典是神的話語,是唯一真神與人類訂立的契約。唯一真神創造了世界和人類。
  • ​印度六大宗教和諧並存,印度教教徒約佔總人口82%;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
    基督教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 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
  • 佛教與印度教的聯繫與區別
    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初步
    伊斯蘭教起源於猶太教以後大約一千八百年,在基督教以後六百多年,並且可蘭經採用了許多聖經裡的內容。要懂得伊斯蘭教先需要對猶太教和基督教有粗淺的了解。多數華人不僅對伊斯蘭教而且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了解非常有限。這篇文章簡要介紹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基礎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初步關係。有了這基礎我們才有可能比較深入地了解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國家的困擾。
  • 5分鐘讓你徹底明白【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的關係與區別
    一、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簡明關係圖
  • 佛教和印度教的聯繫與區別
    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 頭條 伊斯蘭教的黑暗歷史與基督教世界
    BYRAYMOND IBRAHIM | 基督郵報撰稿人2015年02月18日|12:02 PM美國總統巴拉克·海珊·歐巴馬最近譴責中世紀基督教歷史,以此替當代伊斯蘭教背書,這展示了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在基督教歐洲和伊斯蘭歷史問題上是如此可悲而無知(或者說故意進行欺騙)。
  • 走進伊斯蘭教(回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對信仰者的通稱為「穆斯林」。一些國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另外崇尚暴力的伊斯蘭國不是「伊斯蘭」。作為一種宗教,伊斯蘭代表的是完全歸順和服從安拉,所以伊斯蘭教是歸順真主的宗教。在現在許多的伊斯蘭教國家裡,伊斯蘭教教規和國家法律總是相混淆,而產生了政教合一的實質錯謬。
  • 三大宗教中最早創立的佛教,為何現在卻最弱小呢?
    但是這個也不是絕對,最典型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產生最早,但是現在卻最弱,這到底是為何呢?原因主要是三點。現在世界公認的三大宗教那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從產生時間來看,佛教那是遙遙領先的,佛教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左右;伊斯蘭教就更加晚了,產生在公元七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