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輯將收錄本號至今已發表的彩繪中的戰爭系列中所有對應德制武器文章+從未發表過的隱藏篇
2003年,德國模型廠商利華出品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二戰德軍軍機-1/48比例的亨舍爾Hs 129 B-2型反坦克攻擊機。根據塗裝設定,其為德國第1對地攻擊機聯隊第8反坦克中隊(8.Pz/Sch.G1)中隊長中隊長魯道夫·海因茨·魯費爾上尉(Rudolf-Heinz Ruffer)座機,時間為1943年5月的庫班戰役期間,垂直尾翼塗有8個獵殺戰績。
魯費爾上尉為德軍空軍中的反坦克尖子(Experten)宣稱在300次戰鬥任務中擊毀80輛蘇聯戰甲車,其中72輛在80次戰鬥任務中獵殺。
他曾在單次戰鬥任務射擊24發3 cm機炮彈就宣稱擊毀10輛突破德軍防線的蘇聯KV重坦克,同時還消滅了隨伴步兵。也因此次單機擊潰敵軍攻勢的殊勳而於1944年6月9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後任第9對地攻擊機聯隊第4大隊第10中隊(10./SG 9)中隊長的魯費爾上尉在1944年7月16日于波蘭上空攻擊蘇聯坦克部隊時,遭防空炮火擊中發動機,座機凌空爆炸,他本人當場身亡。
其紅色J號座機機頭和機身中段塗有德國陸軍的步兵突擊勳章圖案,這種塗裝在當時俄羅斯前線的德軍攻擊機上極為流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戰役期間的Hs 123雙翼攻擊機。
這是由於攻擊機飛行員與地面部隊長期在同一地區作戰,建立了親密的同志關係。於是印在機身上的步兵突擊徽章圖案,作為一種自豪而切實的標誌,表明了飛行員和步兵之間存在著的團結紐帶。
坦克開罐刀
Hs 129素有「坦克殺手」(Panzerknacker)或「飛行的開罐器」(fliegende Büchsenöffner)稱號,是納粹德國基於西班牙內戰實戰經驗而設計的專職對地掃射攻擊機,也是二次大戰唯一自始即針對反坦克獵殺所設計機型。
在設計之初,帝國航空部(Reichsluftfahrt Ministerium, RLM)即要求其須能抵禦小口徑防空武器,且須使用非主流發動機以免影響戰略物資分配。
於是量產的Hs 129 B便有了位於機首視野優良的座艙,以及兩具各僅700匹馬力等級的法制Gnome-Rhône 14M空冷式發動機。
其座艙前後及底板均有12 mm鋼板防護,座艙兩側則為8 mm斜面鋼板;飛行員座椅置於6 mm鋼板構成的浴缸型底座上,且座艙罩具75 mm厚防彈玻璃。機身及主翼面發動機兩側的油箱亦以6 mm鋼板防護。
在航空動力學考量上,雙發動機構型可由兩臺發動機反向旋轉抵銷扭矩,提供平穩飛行的武器平臺,同時大口徑武器也可配置於機身軸向,避免兩主翼掛載時的集火距離調整以及單邊射擊後座力造成的偏心旋轉。
3 cm MK 103機炮也曾試驗性掛載於Fw 190 A-6/R3及F-8/R3的兩翼,就因這些單發動機機種的不穩定性因素以及戰鬥航速過快不易瞄準射擊而作罷。
由於Hs 129裝甲厚實但發動機馬力輸出偏低,只能儘量節省機身體積以減輕機體重量。機體體積減少意味敵防空武器較不易命中,有助於對地攻擊的存活率。
然而以各國主流對地攻擊機的推力重量比而言,Hs 129 B終究只比墊底的容克斯Ju 87 G稍好一些而已。
在這些特殊設計考慮下,Hs 129與英國皇家空軍韋斯特蘭「旋風」(Westland Whirlwind)並列二次大戰雙發動機對地攻擊機中最小者。
但旋風式初始並非為對地攻擊而設計,其885匹馬力等級勞斯萊斯「遊隼」式液冷式發動機(Rolls-Royce Peregrine)也不利對地攻擊。此外旋風僅生產116架,為Hs 129的八分之一,且至1943年底即除役,服役紀錄無法匹敵。
在節約空間的設計下,Hs 129飛行員進入座艙後在肩部以下幾乎沒有空間轉動,不利於作戰時可能需要的激烈操控。
Hs 129 B的Revi C12/C或C12/D機炮瞄準具附加簡易水平轟炸瞄準具也因座艙無法容納而只能裝置在座艙罩外。
整合於Revi C12的簡易水平轟炸瞄準具以兩條直杆橫穿三條橫溝,瞄準時將地面目標夾於兩直杆中。
三條橫溝所劃分的四片突起則由上到下分別代表10、50、100、200米轟炸高度參考點。以下圖魯費爾上尉上尉座機為例,座艙罩側就繪有俯衝角度參考線。
此外,Hs 129的座艙儀錶板也無法容納所有儀表,以致發動機儀表直接置放於發動機整流罩後方內側。
雖說此機巡航戰鬥高度均為1000米以下的低空,但東線戰場冬季的冰封環境仍會對這些置放於座艙外的瞄準具及發動機儀表判讀造成一定程度影響。
無獨有偶,大部份梅塞施密特Bf 110系列戰鬥機也有外置的發動機儀表,以三角狀排列於發動機艙排氣管上方。
也許相較於酷寒或高空低溫所造成的判讀問題,外置儀表減少座艙儀錶板空間需求,並節省由發動機配置至座艙的線材(此部分屬於戰略物資)。
鷹之爪-德國空軍的機載反坦克炮及戰術小考
在武器準備方面,二次大戰中以對坦克攻擊為主的30 mm口徑航空機炮僅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Borsig)研製生產的 MK 101及其改良版MK 103兩種,主要以機腹吊艙裝備於Hs 129 B-1/R2及B-2/R2對地攻擊機。
Hs 129 B-1自1942年6月開始掛載MK 101機炮,直到1944年間;MK 103機炮則全部掛載於Hs 129 B-2,在1943年7月於庫斯克突出部展開的堡壘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中首次用以實戰,持續使用至歐洲結束。
而除了前線戰地改裝款B-2/R2機腹掛載的3 cm MK 103機炮外,B-2/R3機腹掛載萊茵金屬3.7cm航空機載機炮(Rheinmetall-Borsig 3.7 cm Bordkanone),即BK 3,7,並取消機身兩側的13 mm MG 131機槍以容納機炮彈倉。
此BK 3,7機炮即暱稱「大炮鳥」(Kanonenvogel)的Ju 87 G-1/G-2反坦克炮衍生型所使用型號。
MK 103機炮性能較MK 101更加優良,測試結果顯示其炮口初速940 m/s的3 cm鎢質硬芯穿甲彈(Hartkern-Panzergranate)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53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40 mm鋼板
• 6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45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34 mm鋼板
• 3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26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19 mm鋼板
實戰中Hs 129通常以樹梢高度超低空盤旋於目標區,確認目標後拉高並以30-60度小角度俯衝攻擊。攻擊距離應在200-300米以上,因其300 km/h戰鬥航速,在此種距離僅容許瞄準射擊2-3秒就必須拉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MK 103機炮3 cm H-Pzgr的穿甲數據,以T-34坦克初期型車體40-45 mm,頂部15-16 mm的裝甲厚度而言,理論上以小角度俯衝在200-300米距離即可貫穿其頂部裝甲。
但KV-1重坦克的頂部裝甲厚達30-40 mm,就必須以較大俯衝角度迫近到100米距離內才有機會貫穿。然而此種攻擊模式中,飛行員瞄準射擊及拉升反應時間極短,只能以極純熟的飛行技術實現。
但硬芯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燃燒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坦克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因此由敵坦克後方逼近,瞄準車身後方的發動機艙射擊,試圖在貫穿後損壞發動機、破壞炮塔旋轉機構,甚或引燃油彈,就成為德國空軍對地攻擊機以機炮攻擊敵坦克的標準模式。
而到了1944年5月,德國空軍又計劃捨棄Hs 129 B-2/R3,而推出在機腹上直接掛載7.5 cm PaK 40L反坦克炮的B-2/R4型以及掛載7.5 cm BK 7,5航空機載機炮,並換裝Zielfernrohr ZFR 3 B瞄準具的B-3型。
PaK 40L為PaK 40反坦克炮的半自動低後座力航空用衍生款,彈匣裝備10發炮彈;BK 7,5則為PaK 40L的全自動改款,以鼓式彈倉裝備12發炮彈,射速為每分鐘40發。
而換裝840匹馬力等級義大利制伊索塔弗拉西尼公司德爾塔四型發動機(Isotta-Fraschini Delta IV)的Hs 129 C-1/V4原型機也搭載BK 7,5機炮。
此7.5 cm機炮具有強大穿甲能力。以其制式75x714R尺寸、6.8公斤重、炮口初速933 m/s的高爆裝藥披帽實心穿甲彈而言,在距離目標500米處,於90度俯衝時可貫穿132 mm鋼板、60度俯衝時可擊穿104 mm鋼板。
若改以3.2公斤重、炮口初速990 m/s的硬芯穿甲彈,則此兩數據分別為154 mm及115 mm。
因此理論上不論任何俯衝角度與攻擊方向,裝備7.5 cm機炮的Hs 129 B-2/R4或B-3隻要在距離目標1000米以內開始射擊至200米處拉升,都可有效擊穿大戰後期的盟軍及蘇軍包括德軍自身的各型坦克裝甲。
掛載7.5 cm機炮的Hs 129 B-2/R4及B-3從1944年6月-9月間總共僅生產25架,自1944年秋季起配屬於第9對地攻擊機聯隊第4大隊第10中隊及第14中隊進行實戰,並持續使用至戰爭結束。
根據德軍紀錄,在1945年間此型機曾在14次戰鬥任務中摧毀9輛蘇聯坦克,其中兩輛為重型坦克。
然而如此大且重的機炮(重達1.2噸)已嚴重影響Hs 129的飛行特性及操控性,甚至後期還安裝裝置以便在緊急狀態下直接將整組機炮投棄。
1942年中推出的容克斯Ju 88 P-1也曾搭載此大口徑機炮作為對地暨對重型轟炸機兩用。但該機以此如此重的荷載在高空追逐英美重型轟炸機已不切實際,用於對地近距離支援又因機體過大目標明顯而損失慘重,於是在小量生產後即撤銷。
第1轟炸機聯隊所屬機
第3轟炸機聯隊所屬機
退求其次,重達540公斤,射速每分鐘45發的5 cm BK 5機炮裝置於梅塞施密特Me 410 (即U4衍生型),攔截盟軍重轟炸機就取得過戰績。
因此在大戰末期也有兩架搭載同款5 cm BK 5機炮的Me 262 A-1a/U4噴射戰鬥機進行測試,預計換裝重718公斤、射速每分鐘150發的5 cm 毛瑟MK 214 A機炮作為重轟炸機編隊驅逐機(Pulkzerstörer)之用。
即使使用同口徑機炮,對坦克與對重轟炸機的需求其實並不相同:
對坦克需要高炮口初速以增加穿甲力;對重轟炸機則需要近發引信與高爆裝藥以便在爆炸時增加敵機體破壞程度,搭載平臺也需有足夠的性能與操控性以利空戰。
也因此前述的3 cm MK 103機炮就未直接用以攔截重轟炸機,而是以再度減重以致炮口初速較低(僅540 m/s)的MK 108機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