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中的戰爭(72)- 插翅的步兵突擊勳章-「坦克開罐刀」的故事

2022-01-01 諸神的黃昏研究會

收錄於話題 #彩繪中的戰爭 119個

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在本號公布了計劃製作彩繪中的戰爭日本軍機篇專輯《戰鳥》之後,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希望能同時看到此系列德國篇,雖然此部分兵器彩繪的連載尚未完結,但應讀者願望,本號也將隨後製作德國陸/空軍兵器專輯第一部,擬定封面及主題如下

本專輯將收錄本號至今已發表的彩繪中的戰爭系列中所有對應德制武器文章+從未發表過的隱藏篇

2003年,德國模型廠商利華出品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二戰德軍軍機-1/48比例的亨舍爾Hs 129 B-2型反坦克攻擊機。

根據塗裝設定,其為德國第1對地攻擊機聯隊第8反坦克中隊(8.Pz/Sch.G1)中隊長中隊長魯道夫·海因茨·魯費爾上尉(Rudolf-Heinz Ruffer)座機,時間為1943年5月的庫班戰役期間,垂直尾翼塗有8個獵殺戰績。

魯費爾上尉為德軍空軍中的反坦克尖子(Experten)宣稱在300次戰鬥任務中擊毀80輛蘇聯戰甲車,其中72輛在80次戰鬥任務中獵殺。

他曾在單次戰鬥任務射擊24發3 cm機炮彈就宣稱擊毀10輛突破德軍防線的蘇聯KV重坦克,同時還消滅了隨伴步兵。也因此次單機擊潰敵軍攻勢的殊勳而於1944年6月9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後任第9對地攻擊機聯隊第4大隊第10中隊(10./SG 9)中隊長的魯費爾上尉在1944年7月16日于波蘭上空攻擊蘇聯坦克部隊時,遭防空炮火擊中發動機,座機凌空爆炸,他本人當場身亡。

其紅色J號座機機頭和機身中段塗有德國陸軍的步兵突擊勳章圖案,這種塗裝在當時俄羅斯前線的德軍攻擊機上極為流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戰役期間的Hs 123雙翼攻擊機。

這是由於攻擊機飛行員與地面部隊長期在同一地區作戰,建立了親密的同志關係。於是印在機身上的步兵突擊徽章圖案,作為一種自豪而切實的標誌,表明了飛行員和步兵之間存在著的團結紐帶。

坦克開罐刀


Hs 129素有「坦克殺手」(Panzerknacker)或「飛行的開罐器」(fliegende Büchsenöffner)稱號,是納粹德國基於西班牙內戰實戰經驗而設計的專職對地掃射攻擊機,也是二次大戰唯一自始即針對反坦克獵殺所設計機型

在設計之初,帝國航空部(Reichsluftfahrt Ministerium, RLM)即要求其須能抵禦小口徑防空武器,且須使用非主流發動機以免影響戰略物資分配。

於是量產的Hs 129 B便有了位於機首視野優良的座艙,以及兩具各僅700匹馬力等級的法制Gnome-Rhône 14M空冷式發動機。

其座艙前後及底板均有12 mm鋼板防護,座艙兩側則為8 mm斜面鋼板;飛行員座椅置於6 mm鋼板構成的浴缸型底座上,且座艙罩具75 mm厚防彈玻璃。機身及主翼面發動機兩側的油箱亦以6 mm鋼板防護。

在航空動力學考量上,雙發動機構型可由兩臺發動機反向旋轉抵銷扭矩,提供平穩飛行的武器平臺,同時大口徑武器也可配置於機身軸向,避免兩主翼掛載時的集火距離調整以及單邊射擊後座力造成的偏心旋轉。

3 cm MK 103機炮也曾試驗性掛載於Fw 190 A-6/R3及F-8/R3的兩翼,就因這些單發動機機種的不穩定性因素以及戰鬥航速過快不易瞄準射擊而作罷。

由於Hs 129裝甲厚實但發動機馬力輸出偏低,只能儘量節省機身體積以減輕機體重量。機體體積減少意味敵防空武器較不易命中,有助於對地攻擊的存活率。

然而以各國主流對地攻擊機的推力重量比而言,Hs 129 B終究只比墊底的容克斯Ju 87 G稍好一些而已。

在這些特殊設計考慮下,Hs 129與英國皇家空軍韋斯特蘭「旋風」(Westland Whirlwind)並列二次大戰雙發動機對地攻擊機中最小者。

但旋風式初始並非為對地攻擊而設計,其885匹馬力等級勞斯萊斯「遊隼」式液冷式發動機(Rolls-Royce Peregrine)也不利對地攻擊。此外旋風僅生產116架,為Hs 129的八分之一,且至1943年底即除役,服役紀錄無法匹敵。

在節約空間的設計下,Hs 129飛行員進入座艙後在肩部以下幾乎沒有空間轉動,不利於作戰時可能需要的激烈操控。

Hs 129 B的Revi C12/C或C12/D機炮瞄準具附加簡易水平轟炸瞄準具也因座艙無法容納而只能裝置在座艙罩外。

整合於Revi C12的簡易水平轟炸瞄準具以兩條直杆橫穿三條橫溝,瞄準時將地面目標夾於兩直杆中。

三條橫溝所劃分的四片突起則由上到下分別代表10、50、100、200米轟炸高度參考點。以下圖魯費爾上尉上尉座機為例,座艙罩側就繪有俯衝角度參考線。

此外,Hs 129的座艙儀錶板也無法容納所有儀表,以致發動機儀表直接置放於發動機整流罩後方內側。

雖說此機巡航戰鬥高度均為1000米以下的低空,但東線戰場冬季的冰封環境仍會對這些置放於座艙外的瞄準具及發動機儀表判讀造成一定程度影響。

無獨有偶,大部份梅塞施密特Bf 110系列戰鬥機也有外置的發動機儀表,以三角狀排列於發動機艙排氣管上方。

也許相較於酷寒或高空低溫所造成的判讀問題,外置儀表減少座艙儀錶板空間需求,並節省由發動機配置至座艙的線材(此部分屬於戰略物資)。

鷹之爪-德國空軍的機載反坦克炮及戰術小考

在武器準備方面,二次大戰中以對坦克攻擊為主的30 mm口徑航空機炮僅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Borsig)研製生產的 MK 101及其改良版MK 103兩種,主要以機腹吊艙裝備於Hs 129 B-1/R2及B-2/R2對地攻擊機。

Hs 129 B-1自1942年6月開始掛載MK 101機炮,直到1944年間;MK 103機炮則全部掛載於Hs 129 B-2,在1943年7月於庫斯克突出部展開的堡壘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中首次用以實戰,持續使用至歐洲結束。

而除了前線戰地改裝款B-2/R2機腹掛載的3 cm MK 103機炮外,B-2/R3機腹掛載萊茵金屬3.7cm航空機載機炮(Rheinmetall-Borsig 3.7 cm Bordkanone),即BK 3,7,並取消機身兩側的13 mm MG 131機槍以容納機炮彈倉。

此BK 3,7機炮即暱稱「大炮鳥」(Kanonenvogel)的Ju 87 G-1/G-2反坦克炮衍生型所使用型號。

MK 103機炮性能較MK 101更加優良,測試結果顯示其炮口初速940 m/s的3 cm鎢質硬芯穿甲彈(Hartkern-Panzergranate)穿甲數據為:

• 9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53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40 mm鋼板

• 6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45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34 mm鋼板

• 30度俯衝:100米距離貫穿26 mm鋼板、500米距離貫穿19 mm鋼板

實戰中Hs 129通常以樹梢高度超低空盤旋於目標區,確認目標後拉高並以30-60度小角度俯衝攻擊。攻擊距離應在200-300米以上,因其300 km/h戰鬥航速,在此種距離僅容許瞄準射擊2-3秒就必須拉升以免觸地墜毀。

對應MK 103機炮3 cm H-Pzgr的穿甲數據,以T-34坦克初期型車體40-45 mm,頂部15-16 mm的裝甲厚度而言,理論上以小角度俯衝在200-300米距離即可貫穿其頂部裝甲。

但KV-1重坦克的頂部裝甲厚達30-40 mm,就必須以較大俯衝角度迫近到100米距離內才有機會貫穿。然而此種攻擊模式中,飛行員瞄準射擊及拉升反應時間極短,只能以極純熟的飛行技術實現。

但硬芯穿甲彈貫穿裝甲後並不能引發大幅爆炸或燃燒效果,對裝甲防護下的坦克乘員或設備殺傷損壞程度有限。

因此由敵坦克後方逼近,瞄準車身後方的發動機艙射擊,試圖在貫穿後損壞發動機、破壞炮塔旋轉機構,甚或引燃油彈,就成為德國空軍對地攻擊機以機炮攻擊敵坦克的標準模式。

而到了1944年5月,德國空軍又計劃捨棄Hs 129 B-2/R3,而推出在機腹上直接掛載7.5 cm PaK 40L反坦克炮的B-2/R4型以及掛載7.5 cm BK 7,5航空機載機炮,並換裝Zielfernrohr ZFR 3 B瞄準具的B-3型。

PaK 40L為PaK 40反坦克炮的半自動低後座力航空用衍生款,彈匣裝備10發炮彈;BK 7,5則為PaK 40L的全自動改款,以鼓式彈倉裝備12發炮彈,射速為每分鐘40發。

而換裝840匹馬力等級義大利制伊索塔弗拉西尼公司德爾塔四型發動機(Isotta-Fraschini Delta IV)的Hs 129 C-1/V4原型機也搭載BK 7,5機炮。

此7.5 cm機炮具有強大穿甲能力。以其制式75x714R尺寸、6.8公斤重、炮口初速933 m/s的高爆裝藥披帽實心穿甲彈而言,在距離目標500米處,於90度俯衝時可貫穿132 mm鋼板、60度俯衝時可擊穿104 mm鋼板。

若改以3.2公斤重、炮口初速990 m/s的硬芯穿甲彈,則此兩數據分別為154 mm及115 mm。

因此理論上不論任何俯衝角度與攻擊方向,裝備7.5 cm機炮的Hs 129 B-2/R4或B-3隻要在距離目標1000米以內開始射擊至200米處拉升,都可有效擊穿大戰後期的盟軍及蘇軍包括德軍自身的各型坦克裝甲。

掛載7.5 cm機炮的Hs 129 B-2/R4及B-3從1944年6月-9月間總共僅生產25架,自1944年秋季起配屬於第9對地攻擊機聯隊第4大隊第10中隊及第14中隊進行實戰,並持續使用至戰爭結束。

根據德軍紀錄,在1945年間此型機曾在14次戰鬥任務中摧毀9輛蘇聯坦克,其中兩輛為重型坦克。

然而如此大且重的機炮(重達1.2噸)已嚴重影響Hs 129的飛行特性及操控性,甚至後期還安裝裝置以便在緊急狀態下直接將整組機炮投棄。

1942年中推出的容克斯Ju 88 P-1也曾搭載此大口徑機炮作為對地暨對重型轟炸機兩用。但該機以此如此重的荷載在高空追逐英美重型轟炸機已不切實際,用於對地近距離支援又因機體過大目標明顯而損失慘重,於是在小量生產後即撤銷。

第1轟炸機聯隊所屬機

第3轟炸機聯隊所屬機

退求其次,重達540公斤,射速每分鐘45發的5 cm BK 5機炮裝置於梅塞施密特Me 410 (即U4衍生型),攔截盟軍重轟炸機就取得過戰績。

因此在大戰末期也有兩架搭載同款5 cm BK 5機炮的Me 262 A-1a/U4噴射戰鬥機進行測試,預計換裝重718公斤、射速每分鐘150發的5 cm 毛瑟MK 214 A機炮作為重轟炸機編隊驅逐機(Pulkzerstörer)之用。

即使使用同口徑機炮,對坦克與對重轟炸機的需求其實並不相同:

對坦克需要高炮口初速以增加穿甲力;對重轟炸機則需要近發引信與高爆裝藥以便在爆炸時增加敵機體破壞程度,搭載平臺也需有足夠的性能與操控性以利空戰。

也因此前述的3 cm MK 103機炮就未直接用以攔截重轟炸機,而是以再度減重以致炮口初速較低(僅540 m/s)的MK 108機炮為主。

相關焦點

  • 彩繪中的戰爭(102)- 馬裡諾瓦的猛虎:奧託·卡利烏斯坐車小考
    號外隨著彩繪中的戰爭系列連載突破第100期大關,本號正在製作德國陸/空軍兵器專輯第一部,擬定封面及主題如下本專輯將收錄本號至今已發表的彩繪中的戰爭系列中所有對應德制武器文章,並同時進行了勘誤和部份資料追加,總篇幅約15萬字
  • 那些著名戰地照片背後的故事(1):折斷的步兵突擊勳章
    曾用筆名:元首衛隊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等軍史網站和《突擊》、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 彩繪中的戰爭(22)- 「泥濘中的老虎」:早期虎式坦克小考
    年,威龍模型公司出品了一款虎式初期量產型,塗裝設定為1943年初的第502重裝甲營,該部也是全軍第一個裝備虎式坦克的作戰單位,本文將圍繞此車,簡述虎式坦克在服役初期時的故事。三號坦克負責重裝甲營中對步兵、反坦克炮等軟性目標的火力支援。
  • 炮兵中將的二級衛國戰爭勳章
    這樣的二級衛國戰爭勳章僅分布在35000到38000號段之間,非常稀少。     小掛1942版衛國戰爭勳章數量十分稀少,本來頒發年代就早,頒發數量也少,再趕上1942年到1943年殘酷的拉鋸戰,戰損量極大。加上設計問題,頂角琺瑯磕碰損壞幾乎是通病,保存完好的更少,一枚保存完好的小掛一級衛國戰爭勳章售價可達10000元。
  • 彩繪中的戰爭(21)- 豹式坦克的戰場初徵
    第39裝甲團團部配屬8輛豹式D型坦克,團長為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邁因拉德·馮·勞赫特少校(Meinrad von Lauchert),因此又稱為馮·勞赫特裝甲團(Panzer-Regiment von Lauchert)。
  • 彩繪中的戰爭 - 魯德爾的傳說與真相
    」、「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他自1944年5月起與魯德爾搭配,1944年8月19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並在1945年2月8日戰鬥任務中座機為40 mm炮彈命中迫降後,將身負重傷的魯德爾上校拖出,並以自身醫術學識為其止血保住性命(之後魯德爾上校於右膝下截肢,但兩個月後就又重返戰場)。加德爾曼少校則自此回歸軍醫專業,戰後成為心臟內科執業醫師至1973年辭世。
  • 步兵之友、坦克獵手--三號突擊炮小傳(上)
    技術還不成熟的坦克此時雖然表現較為一般,但陸軍軍官們已經看出了其在掩護步兵突破敵軍防線上所具有的重大軍事價值,認為坦克裝甲車輛是未來戰爭的重要角色。一戰結束後,進入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軍軍官們總結了在戰場上得到的經驗教訓,於1927年提出要給步兵裝備自行火炮,這種自行火炮與在後方支援的傳統的機動式火炮不同,它被要求能直接與步兵一同衝鋒,在進攻敵軍防線時給步兵提供可靠的直接火力支援。
  • 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
    」、「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彩繪中的戰爭(13)- 零戰初徵:珍珠港上空零戰制空隊的人與事
  • 奧利克勳章的故事——「弒君者」埃蒙德·奧利克的王牌傳奇
    在熱門網路遊戲《坦克世界》中,有著這麼一個非常難達成的高難度成就——奧利克勳章。
  • 太平洋戰爭中的M4A2謝爾曼坦克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M4A2謝爾曼坦克,在面對日軍坦克時,火力裝甲機動有很大優勢,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的美國海軍已經奪取大部分制海權和制空權,再分割包圍各個島嶼與頑強抵抗的日軍作戰,由於日軍抵抗意志和決心,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讓我們回到那個殘酷的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著名電影《父輩的旗幟》《風語者》及電視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從電影中了解這場戰爭
  • 永遠忠誠——二戰期間美國榮譽勳章
    佔領灘頭後,他不顧危險,多次踏著地雷陣給友軍的坦克帶路,最終衝破了敵陣。在隨後的戰鬥中,他的L連被包圍,蒙泰斯中尉中彈犧牲。他獲得了榮譽勳章,長眠於設在諾曼第的美軍陣亡官兵的墓地。西奧多•••••羅斯福準將是美軍第4步兵師的指揮官,他冒著槍林彈雨,在第一線指揮所部在猶他海灘登陸,為美軍建立灘頭陣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一個月後,他積勞成疾,心臟病發作病故,死後追授榮譽勳章。
  • 裝甲裙衣:二戰德軍三號、四號坦克裙板研究
    蘇軍在戰爭中始終將反坦克槍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一直使用到1945年,使得德軍各型坦克裝甲車輛時刻都受到威脅。二戰初期德國閃電戰的成功,不是因為坦克質量超過其他國家,而是因為使用全新戰術,多兵種配合作戰取得。虎式豹式等坦克投入實戰前,戰術領域傲視群雄的德國,在單個坦克防護火力水平上對比英法蘇聯等國毫無優勢可言。
  • 戰爭電影《英雄坦克手》的坦克原型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坦克長8.15米、寬2.99米、高2.74米,戰鬥全重32噸,炮塔上印著編號215,炮管上印有紅色五角星,解說詞上標註著:英雄的215號坦克。  深受影迷喜愛的經典戰爭電影《英雄坦克手》,講述了志願軍坦克手不畏強敵、英勇作戰,為戰友們打通出擊道路的感人故事。片中主角坦克的原型,就是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戰功的人民英雄坦克215號。
  • 神勇炮兵團長和他的紅旗勳章
    223546號紅旗勳章,屬於紅軍中校拉斯波賓.尼古拉.阿波爾洛諾維奇。1945年5月授予。版本已經介紹過了,不再多說。      這枚紅旗勳章證書已經遺失,是根據登記卡查到背後的故事的。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枚223546號紅旗勳章的故事。
  • 歷史上的今天 : 飲彈自盡的榮譽勳章獲得者「鮑比」·布朗
    在殘酷的攻堅戰中,來自第1步兵師第18步兵團的羅伯特·「鮑比」·布朗上尉因其傑出的戰鬥表現,而榮獲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然而,誰都想不到,最後布朗上尉卻走向了自殺的悲劇終章。 ▲十字架山之戰中湧現出的榮譽勳章獲得者——羅伯特·「鮑比」·布朗上尉 故事要從1944年10月說起,由考特尼·霍奇斯將軍指揮的美軍第1集團軍兵臨德國邊境城市亞琛城下。最初,霍奇斯將軍讓兩個步兵師沿著亞琛市的南、北兩端挺進,試圖以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把亞琛市一口吃掉。
  • 漫談韓戰中坦克戰
    儘管影片的歷史考據存在一些偏差,但是從預告片來看,《金剛川》仍不失為一部製作精良的戰爭大作。咳咳,扯遠了,我們還是回到今天的主題,看看朝戰中的坦克對戰。      相比起長津湖,砥平裡,上甘嶺等耳熟能詳的戰役,在整個抗美援朝的進程中,紅色陣營對於裝甲部隊的運用似乎停留在相當有限的程度。
  • 勇者傳奇:1944年市場花園行動中英軍炮兵「只手鬥虎」的故事
    《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在戰爭中,以血肉之軀對抗陸戰之王坦克無疑是勇者的遊戲,而今天將講述兩位英軍搏虎勇士的故事:陷入苦戰1944年9月17日,
  • 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但被黑煙籠罩的灣內無法看清目標,敵人的對空炮火和迎擊的戰鬥機也越來越多,於是江草下達了「トツレ」命令(突擊隊形),艦爆機撲向了在第一波空襲中僅受輕傷的「賓夕法尼亞」號戰艦(BB-38)和試圖逃出港外的「內華達」號戰艦(BB-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