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22
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當下為數不多的幾款五代隱身戰機中,F-22的綜合作戰性能位列榜首應該是毫無爭議的。F-22雖已服役十多年,但其所採用的一系列先進技術直至今天也未被完全超越,例如其RCS至今仍比F-35等繼任者小上數倍,在超視距作戰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作為一款重型空優機,F-22爭奪制空權、打擊敵方防禦節點等任務一把抓,近3000公裡的航程、近20000米的飛行高度以及強大的隱身性能可助其深入敵防空域執行作戰任務,能攜帶包括射程約180公裡的AIM-120D在內的8枚空空飛彈,對敵方戰機形成壓倒性代差優勢。
2. F-35
除了領先優勢比較明顯的F-22之外,剩下的幾款五代機可謂各有千秋。F-35為美軍裝備的另外一款五代隱身戰機,但它在美空軍所扮演的角色卻與F-22大不相同,更傾向於一款低成本的多用途戰機,與F-22互為補充。或許F-35的各項參數都比F-22差上一截,但低成本隱身戰機就是其最大的優勢所在。
3. 殲-20
殲-20是世界上服役的第一款非美制五代隱身戰機,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存在就代表了中國航空航天業的飛速發展。殲-20的具體性能數據我們暫時無從知曉,
從與F-22相類似的一體成型座艙蓋以及細緻的蒙皮工藝等設計中可以看出,殲-20在隱身性能上也頗下了一番功夫,比上或不足比下則有餘。而相比於早早服役的F-22來說,殲-20在信息化、隱身塗料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後發優勢,起碼暫時不用像F-22那樣為停產的零部件和高標準的養護條件而頭疼。
4. 蘇-57
俄羅斯的蘇-57應該是幾款五代戰機中爭議最大的一款,且隨著合作方印度的退出愈加被外界所不看好。坦白來講,蘇-57還是具備不少優勢的,例如俄式戰機「祖傳」的強大機動性能以及專門研製的30系列發動機,新發動機會令其擁有更大的推力和更強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然而,隱身性能是衡量五代機的一個重要標準,而蘇-57略顯粗糙的外形工藝、直通式進氣道等設計意味著其隱身性能不會非常出色。
5. 蘇-35S
蘇-35S是一款較為出色的四代戰機,是蘇-27重型空優機的深度改進型,有著與蘇-27一脈相承的優越機動性能,但在結構強度和內油容量等方面得到了一定改善,作戰性能顯著提高。蘇-35S採用先進且成熟的117S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內油容量達11.5噸,這令其最大航程達到了360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為2.25馬赫。蘇-35S擁有出色的掛彈能力,其外掛架數量增加至12個,可掛載高達8噸的彈藥。
6. 颱風
作為一款由歐洲多國公司聯合出品的一款戰鬥機,「颱風」最初的設計定位是一款地地道道的空優機,但其後期型號漸漸兼顧了出色的對地打擊能力,最終發展成一款各方面性能都較為均衡的先進戰鬥機。「颱風」的機身設計兼具了高敏捷性和穩定性,它雖然不是一款隱身戰機,但部分設計也令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隱身」能力,例如其在機翼和進氣前緣塗覆了雷達吸收材料。
7. F-15E
F-15作為美國研製的一款主力制空戰機,擁有多種衍生型號,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的F-15E「攻擊鷹」兼備了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F-15E最大起飛重量超36噸,高空飛行速度最大可達2.5馬赫,可掛載10.4噸的外部燃料和彈藥,僅使用機內燃油航程在3000公裡左右,算上一個保形油箱和三個外部油箱最大航程可突破5000公裡。從其飛行速度、航程、雷達性能等方面看,F-15E具有不俗的奪取制空權能力,而同時其優越的載彈量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又能勝任對地攻擊等作戰任務。
8. 陣風
論及全球十大先進戰機,有「颱風」出場,就必然有與之齊名的「陣風」的一席之地。如果將「全能」二字扣到這款戰鬥機頭上確實有幾分誇大之嫌,但「陣風」戰機確實具備執行多種類型作戰任務的能力,且都能做得有模有樣。如果將它與「颱風」戰機相比較,其先進的航電系統應該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優勢,支持一體化電子戰系統SPECTRA,可同時幹擾8個目標。
9. 蘇-30SMD
日前俄羅斯媒體發布消息稱,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當前正在研製蘇-30SM戰機的改型蘇-30SMD,它將換裝現裝備於蘇-35S以及蘇-57戰機(未來換裝30型發動機)的117S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該款發動機算是俄羅斯目前為止性能最為出色的戰機用渦扇發動機,換裝後將為蘇-30SMD提供比原發動機更大的推力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令其擁有更好的飛行性能。
10. 米格-35
米格-35在米格-29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當下算是「米」字輩的翹楚。憑藉後發優勢,米格-35戰機配置了更先進的武器系統和新型航電設備,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不過在外銷方面似乎有些不盡人意,沒有「蘇」字輩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