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0日)
江津區歐陽竟無研究會正式成立
協會將堅持實事求是的史學精神
拓展抗戰衛華思想領域研究
理清戰時津沙文化區發展脈絡
為重慶抗戰史研究提供地理史料支持
在江津
曾經有一位近現代最卓越的佛學家寓居於此
他整理佛典,刻印《藏要》三輯
堪稱迄今最佳佛教經論選刊本
在江津
他著述甚豐,編訂《竟無內外學》
是抗戰時期流寓江津的文化名流
唯一一部個人全集
是研究中國現代佛學思想史
和哲學史的重要文獻
在江津
他講學育人,
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學者
與太虛大師成立的漢藏教理院
並稱佛學界「兩大道場」
在江津
他愛國興教,把「抗戰到底,保家衛國」
「殺鬼子不犯殺戒」的口號貫穿於講經中
極大鼓舞了大後方民眾和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
南京內學院江津蜀院舊址(位於江津區東門原文化館)
他就是近代著名佛學教育家、思想家、書法家,唯識宗代表人物,近代佛學一代宗師歐陽竟無,在江津的歲月裡,他完成了自己最高的學術建樹,其弟子將其遺著刻成《歐陽竟無內外學》,包括佛學國學研究成果共計26種。
今日,重慶市江津區歐陽竟無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江津召開,60餘名研究歐陽竟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盛事。它的成立將為國內外研究歐陽竟無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來江津「尋根」的平臺。
南京內學院江津蜀院舊址(位於江津區東門原文化館)
歐陽漸
江西宜黃人,生卒年為1871-1943。
或許今天的人們還不熟悉他,但20世紀的30至40年代,在中國乃至東亞的佛學界歐陽竟無的名字可以說是聞名遐邇,其佛學水準與學術成就具有劃時代意義,他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之論在宗教及文化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討論。
歐陽竟無6歲喪父,從小就刻苦讀書,20歲中秀才。初讀程朱理學,博覽經史,精通天文歷算,後習陸王。37歲時往訪南京,師從中國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學家楊仁山學唯識宗。其後楊病故,歐陽竟無接手經營刻經處並開設了佛學研究部。
南京內學院1922年由歐陽竟無、呂澄、章太炎等人在南京創辦。遷到江津前,梁啓超、胡漢民、陳獨秀、梁漱溟、魯迅等社會和學術界名流曾常常到場聽歐陽漸講學並作交流。1938年,內學院刻經社為躲避戰亂隨國民政府輾轉內遷到江津,由江津進步鄉紳鄧蟾秋捐款,張茂芹兄弟出讓土地建成。
歐陽竟無著作
遷到江津後,院名為南京內學院江津蜀院。
在江津期間,歐陽竟無的「唯識抉擇談」將唯識內在之意蘊料理清晰,把唯識與不法相妙義闡釋無遺,並且將之納入其理論體系進行研究,據此確立了歐陽竟無在佛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歐陽大師及其門人形成了中國近代以來研究人數最多、學術水平最高的佛學研究群體。他對佛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括整理文獻、出版善本、講學育人、開宗立說等。
在江津期間,除繼續講演佛學之外,他還涉獵融通般若、華嚴、涅槃之學,並將儒家學說與佛學融通,人稱宜黃大師。除主持輯撰《藏要》三輯外,還著有《唯識抉擇談》、《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等,合集為《竟無內外學》26種,共30餘卷。這些經卷。後來被日本、印度許多大學及佛學院作為補充教材。
《歐陽竟無在江津》
1940年前後,歐陽竟無開始編印《精刻大藏經》。在江津刻經坊逐步運轉正常後,每年他都會聚集好友和門人擺壇論道,江津及重慶周邊等地的文化宗教名流和信徒紛紛親自或派人聆聽他講佛說法,學習義理。如重慶羅漢寺、漢藏教理院、四川佛學會以及張瀾、蒙文通、吳稚暉等,其時四川、西康兩省的教育廳還發給補助經費。流寓江津的一代人傑陳獨秀也常與大師暢談宗教文化、時事社會,唱和詩文,交流書法藝術。稍有閒暇,歐陽竟無也時常到白沙、德感等與當地社會文化名流如鄧蟾秋、吳漢驥進行學術交流探討。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上卓有成就的梁漱溟、熊十力、呂澄、湯用彤等學術水平的提高與南京內學院有著密切的關係。
歐陽竟無還經常應邀出席抗戰集會演講,在演講中,他把「抗戰到底,保家衛國」、「殺鬼子不犯殺戒」的觀念貫穿其中,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積極入世的態度。當時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周恩來用自己舊作「上馬殺賊,下馬學佛」予以高度嘉揚,章太炎對其極度推崇,梁漱溟更是稱其「佛學第一人」,梁啓超、熊十力、湯用彤等國學大師以及後來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都對其執弟子禮。
歐陽大師及其妻子的合葬墓
1943年2月,歐陽竟無病逝於江津蜀院,與先他而逝的德配熊夫人合葬於園內。城市發展,墓葬兩度搬遷,今位於城南艾坪山上。
歐陽竟無逝世後,國民政府在先生第二故鄉江津舉行公祭,各界人士三萬多人參加;淪陷區江西宜黃歐陽先生原籍,人們不顧日本憲兵威脅,先生故居兩邊兩裡多長的路上跪滿了披麻戴孝的群眾,「六一世家」歐陽宗祠前高懸輓聯:了無半畝遺家屬,唯有孤燈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