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優秀的空空飛彈,對空戰結果經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於任何一款戰鬥機來說,使用更先進的空空飛彈都是它們終身追求的目標。作為目前世界最頂尖的空空飛彈,也是中國最先進的一款紅外格鬥彈,霹靂-10空空飛彈已經成為殲-10C、殲-16乃至殲-20必不可少的、要隨時隨身掛載的一款空空飛彈,它也被視為是專門為上面三款戰機配套研發的一款「第四代」格鬥彈。
霹靂-10(PL-10)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第四代近距格鬥空空飛彈,這是中國空軍著眼於殲-20等第四代作戰飛機的配套而研製的新一代格鬥空空飛彈,技術水平位於世界最前列。飛彈採用紅外熱成像制導,可配合頭盔瞄準/顯示器發射,彈體採用推力矢量技術,具有極高的使用過載,性能超過了美國響尾蛇AIM-9X飛彈,是一種非常致命的武器。
與美國同類型的AIM-9X超級響尾蛇飛彈相比,PL-10的長度和彈徑更大,達到彈徑160毫米、長3.7米,而美國AIM-9X是彈徑127毫米、長3米。因而霹靂-10射程更長,最大可能超過25公裡,遠超AIM-9X的19公裡。並且導引頭成像陣列更大,達到256×256矩陣,遠超AIM-9X的128×128矩陣,抗幹擾能力更出色。
霹靂10飛彈的研製從2006年開始,歷經七年研發,完成30多次試射,提前兩年完成定型,原型彈在2011年完成設計定型,2013年正式定型,2014年開始試裝部隊,最早掛載於殲10B和殲-16戰機上,隨後用於殲-20的試飛,到2015年,霹靂-10飛彈已經大量配備於殲-10B/C,殲-16等新一代戰機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其他戰鬥機就不能使用這款飛彈了,對於長期使用PL-8B空空飛彈的很多三代機來說,用上PL-10能夠使自己即使其他方面沒有多做改進,也能讓近距離空戰能力有不小的提升。
不過,現階段來說,中國並非所有主力戰鬥機都能夠暢通無阻的使用PL-10,這背後有技術原因,有改裝速度原因,有經費原因,還有重視優先程度等多種五花八門的原因。
例如前段時間,外界才首次看到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殲-10AH戰機掛載著PL-10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引起了廣泛關注。相比較之下,空軍的殲-10A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使用PL-10進行訓練。殲-10AH之所以如今才開始使用PL-10,主要是因為它為使用PL-10而進行的配套改裝工作展開得比較晚。也與海軍航空兵的技戰術比空軍航空兵稍遜一步有關,一直以來,海軍航空兵的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都要比空軍慢一些,飛行員的培養和戰術訓練基礎都不如空軍,例如無高度差的自由空戰對抗,空軍在五年前就已經全面推開,而海軍航空兵由於裝備和保障限制,晚了三年,在開展自由空戰訓練時還獲得了空軍的支援。
但是,比起殲-15艦載機,殲-10AH也就突然顯然頗為神速,也更加幸運了。殲-15艦載機至今沒有展示過掛載PL-10的畫面,在日常各種訓練中仍然是經常性掛載著兩枚PL-8B出境,它的相關改裝工作甚至可能還沒有開始,這可能和殲-15現階段主要任務還是培訓艦載機飛行員起降能力有關,事情有輕重緩急,裝備PL-10來明顯提升空戰能力,可能暫時還不是殲-15的當務之急,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說殲-10AH、殲-15等國產戰機要裝備PL-10基本只是時間問題,那麼蘇-27、蘇-30乃至蘇-35SK這些外購機,它們要使用PL-10就更多是技術問題了。以俄制的蘇-35SK為例,作為中國最為先進的三代半戰機之一,加上它本身定位就是空優戰機,對空戰能力非常重視,為它配備國內最先進的PL-10顯然是題中之義。問題是這可能在近期無法實現,原因是俄制戰機和中國國產機載飛彈必然在很多方面存在「雞同鴨講」的問題。
蘇-35SK作為一款服役時間只有2~3年的新型戰機,相關改裝摸索工作未必能夠非常迅速的展開。幸虧現階段蘇-35SK主要使用的R-73改進型號——RVV-MD格鬥彈,雖然俄式飛彈的性能不是最先進的,但至少還有一些特色,遠非一無是處。當然,未來蘇-35SK格鬥彈的方向肯定是換為PL-10,這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攻克難關,希望可以早日看到這一幕。
例如海軍航空兵的白頭蘇-30MKK2戰機,就已經扔掉了俄國的R-73格鬥彈和R-77主動中距彈,換上國產的霹靂-8和霹靂-12空空飛彈。為什麼中國進口的俄式戰機一定要更換國產空空飛彈呢,因為,儘管很多人吹捧俄羅斯空空飛彈有多麼先進強悍,但實際上俄羅斯空空飛彈的技術水平並不高,甚至低於中國。以R-73格鬥彈為例,R-73隻是紙面數據好看,但技術比較落後,還採用模擬電路,簡陋的二元紅外導引頭,探測性和抗幹擾能力極低,比國產PL-8差遠了。再例如R-77飛彈,儘管這是一枚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飛彈,但雷達引導頭的性能不佳,由於採用柵欄尾翼,造成飛彈的動力射程極低,實際作戰水平遠遠低於國產的霹靂-12主動空空彈。
值得注意的是,能不能用PL-10是一個問題,能不能用好PL-10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目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PL-10全部作戰性能的,恐怕只有殲-20這款四代機了,殲-20飛行員配備有先進的頭盔顯示器,加上先進航電系統的支持,能夠更加出色發揮出PL-10的性能,特別是PL-10優秀的大離軸攻擊能力。
而包括殲-10C、殲-16這兩款三代半戰機在內三代機機群,暫時沒有看到配備有頭盔顯示器,還是使用逐步落後的頭盔瞄準具,這難免會讓PL-10不能盡情發揮「真正的技術」。簡而言之,擁有PL-10飛彈並不容易,而載機要能用上,並且能夠用好PL-10,就更加不容易了。
目前,世界上能夠自主研製第四代熱成像制導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的國家,加上中國也不超過5個。人們回首中國空空飛彈事業60年的發展歷程,發現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PL-5/PL-7/PL-8/PL-9/PL-10等個五個系列的近距格鬥紅外空空格鬥飛彈,以及PL-4/PL-6/PL-11/PL-12/PL-15等五個系列的中遠距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先後有各種改進型號近40個,融匯了美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義大利和南非等多個國家的飛彈技術,集東西方優秀飛彈技術於一身,傲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