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日本防衛預算保持連續第8年的持續增長,日本發展空天力量的膽子和步子不斷在突破。自2018年新防衛計劃大綱提出「多域聯合」國防發展目標後,首個五年中期國防發展規划進入第二年,日本在太空、網空和電磁空間等新作戰領域的能力建設全面鋪開,特別是在編制、裝備、人才建設等方面有較大進展。
在此基礎上,隨著遠程作戰、後勤補給及遠程投送等傳統作戰領域能力的不斷提升,日本一方面打著配合美印太戰略的旗幟,將自衛隊的足跡不斷向印度洋方向等海外拓展,加重在地區乃至全球的影響力和存在感;另一方面,加大對西太平洋重要的海峽水道等出海口的海空控制能力,鎖緊一島鏈圍堵我走出去。
歷年防衛預算數額增幅比例(紅線為總預算金額,藍線則不包括駐日美軍經費等相關費用)
新大綱實施後連續兩年在新作戰域投入的相關經費及佔比,相比2019年裝備佔比比較大,進入2020年各領域在研究和人才建設方面投入明顯加大,特別是太空和電子戰領域。
去年年初日方與中方雖在海上再次發生撞船事件,但是並沒有引發較大衝突,顯示出日方保持克制,並已有處理類似情況的經驗和預案。比較雙方一年來就東海安全問題在軍事層面的交往,日方在主動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意願上顯得並不迫切。相反,逐漸呈現出對立和對抗的姿態。
2020年3月30日晚,中國一艘漁船與日本旗風級驅逐艦二號艦島風號在鹿兒島縣屋久島以西650公裡的東海海域發生撞船事件。事發海域靠近我東海油氣田。
一是升級應對加強警戒監視。日本防衛省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修改了航空自衛隊的緊急升空標準,針對從中國福建省航空基地起飛的所有戰機,大幅加強了應對舉措。除夜間以外,平時在東海上空最少投入1架E-2C預警機或空中警戒管制機(AWACS),負責收集情報和警戒監視。為了不讓中國軍機進入北緯25度至26度之間的尖閣諸島領空,空自把北緯27度設為「防衛線」。
日本戰機緊急起飛架次數已經超越歷史上冷戰時期的峰值,2020年比2019年還多出37架次達到675架次。在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應對的對象國中,中國超越俄羅斯成為其最主要對手。
二是明確表明立場「必要時將採取行動」。8月4日,日防衛相河野太郎在記者會上,就中國公務船連續111天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海域航行、創2012年9月釣魚島國有化以來最長天數一事表示:「在必要情況下,自衛隊將與海上保安廳攜手切實採取行動。」對於發生何種事態時自衛隊會展開行動等提問,河野雖以「具體不便透露」為由,沒有明確回答。但時任官房長官的菅義偉在記者會上強調將「對於中國堅決、冷靜地進行應對」,顯示出日本在東海安全等問題上逐漸顯示出示強的態度。
三是提議在釣魚島實施聯合訓練。8月5日,日本自民黨的國防議員聯盟在黨總部召開會議,提出應該在釣魚島海域實施首次自衛隊與美軍的聯合訓練。並認為自衛隊應該利用比作為防空據點的航空自衛隊那霸基地(那霸市)更接近尖閣的下地島機場(衝繩縣宮古島市)。該機場擁有可起降F-15戰機的3千米跑道。
四是爭取美新政府支持試圖魚目混珠。應該看到菅義偉上臺後,不僅配合美對我在東海、臺海、南海等多處施壓,還不斷通過搞小動作在東海、釣魚島等問題上試圖形成對己有利的局面。10月1日,日本石垣市正式把該市行政區劃所含的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地址的名字從「登野城」變更為「登野城尖閣」。11月12日,菅義偉與拜登舉行電話會談時,取得承諾「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
2020年12月,剛剛成立不到半年的「太空作戰隊」對外公開展示了部隊訓練的情況。
2020年6月5日,日本成立太空作戰部隊——「太空作戰隊「,編制20人,計劃到2022年將發展為100人,主要任務是依託空間態勢感知(SSA)系統,跟蹤和保護日本衛星不受太空垃圾和其他物體破壞,計劃將自2023年起完全運轉起來。隨著基礎部隊的建立,2020年日本在太空的投入進一步加強,在天基情報預警、導航定位、指揮通信等各項平臺的建設都有進一步發展。
一是繼續構築天基情報通信平臺。2月9日報導,日本「光學七號」成像偵察衛星由H-2A火箭在種子島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是日本「情報收集衛星」系列的第三代光學成像衛星,解析度可優於0.3米,與「光學六號」衛星相比略有提升,並首次增加數據中繼載荷,將與計劃2020年發射的專用數據中繼衛星配合使用,提升偵察數據下傳的及時性。「情報收集衛星」包括光學成像衛星和雷達成像衛星,其中雷達成像衛星解析度約為0.5米;從2003年開始部署,目前共發射18顆衛星,現役衛星為8顆衛星,包括3顆光學成像衛星和5顆雷達成像衛星。11月29日下午,三菱重工和日本宇航局(JAXA)於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用於收集偵察衛星數據的「數據中繼衛星1號機」,以及JAXA的「光數據中繼衛星」,可延長通信時長和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據稱,若使用計劃2021年度以後發射的先進光學衛星「ALOS-3」等,則將與觀測衛星通信的時間較現在最多可延長9倍,還可在海外發生大規模災害時用於觀測災區等。
二是加強合作推進聯合飛彈防禦能力建設。7月1日,日本太空發展戰略總部通過了《宇宙基本計劃》的修訂案,概述了日本未來十年基本太空政策。根據該方案,日本將與美國合作共同建立空間態勢感知(SSA)系統,研究探測和追蹤飛彈的方法並使用情報收集衛星;此外,日本防衛省計劃加入美新飛彈防禦構想的「衛星群」計劃。該「衛星群」計劃有助於捕捉和攔截俄羅斯和朝鮮不斷開發出的新型彈道飛彈。普通的飛彈預警衛星是被部署到距地高度為3.6萬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的,美國的「衛星群」計劃則是要發射1000多顆小型預警衛星在高度300至1000千米的低軌道上。美國將於2022年發射20顆試驗性衛星。如果在低軌道部署大量預警衛星,就能捕捉(探測)到在低空以變軌彈道飛行的敵方彈道飛彈,且即使一部分預警衛星遭受(反衛星武器)攻擊,其他剩餘的衛星也能繼續執行任務。
2020年防衛預算提出,為確保太空空間安全,將展開太空電子戰的研究,用以實現對對手指揮控制、情報通信系統的幹擾。
三是展開多手段反衛星手段建設。新成立的太空作戰隊通過把人造衛星軌道影像化的「太空領域模擬裝置」,再現了人造衛星等的運動,展示出日本儘早實現太空作戰能力的決心。另外,作為日本防衛省開發太空作戰能力的有力支撐,日本宇航局(JAXA)也在有序推進其所謂的「監視和處理太空垃圾」的手段建設。6月5日,日本公布計劃,將在2021財年推進與日本ALE公司聯合研發的「太空碎片預防裝置」安裝在1顆低軌納衛星上,並將開展在軌驗證。同步,日本宇航局還宣布了將開始研發用於摧毀太空垃圾的人造衛星。計劃該衛星將使用雷射照射太空垃圾,然後將其丟棄在大氣層。預計該衛星將在3年後可以在太空進行技術檢測。
4月5日,日本宣布在西南方向的宮古島部署愛國者地對空飛彈和12式地對艦飛彈部隊。加之一年前,自衛隊在宮古島首次開闢部隊駐地,駐紮的警備部隊約380人,日本將在宮古島部署地面部隊達700人。此外,日本還在那國島、鹿兒島奄美大島、衝繩石垣島修建駐地,部署平均300-500人左右規模的飛彈部隊和警備部隊。日本正在逐步將西南一線兵力向我方大幅推進,提升對其西南方向海空控制能力,扼守我重要的出海航道。
一是抵近前沿部署防空利器。1月6日,日本政府已決定將3套03式中程地對空飛彈改進型(簡稱「03改」)部署於衝繩本島,計劃將於2021年3月前完成。2010年,日本推進了對03式中程地對空飛彈的改進,主要用於應對作戰飛機,兼具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也可對空地飛彈和巡航飛彈進行攔截。相比03式,在攔截能力、指揮控制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03改在設計上增加了鴨翼,縮短了反應時間,可同時快速迎擊多個目標,能更好地連接對空作戰指揮系統、與航空自衛隊自動警戒管制系統進行數據傳輸,還具備超音速巡航飛彈的攔截能力。
二是研發高超殺手鐧裝備。3月12日據日本防衛省文件顯示,日本正在研發用於未來高超聲速武器的反水面戰彈頭,分別為「海上剋星」(Sea Buster)串列裝藥式彈頭和多爆炸成型侵徹彈頭(MEFP)。「海上剋星」彈頭(Sea Buster)由攜穿甲高爆炮彈和引信的主彈頭和使用聚能炸藥的侵徹彈頭構成,用於打擊敵方大型軍艦。多爆炸成型侵徹彈頭(MEFP)將能夠釋放數十枚能夠擊中幾個目標的超高速金屬碎片,打擊水面艦艇以及地面固定和移動目標。日本防衛省採辦、技術和後勤局(ATLA)計劃採購兩種彈頭裝備未來高超聲速武器,顯然其目標指向我大型軍艦,包括航母和地面目標,達到區域壓制的目的。這兩型彈可全天候作戰、超聲速巡航的同時還能改變飛行路徑,所以很難被有效攔截。
三是增強機動部署能力。日本宣布將開始研發一種新型車載防空飛彈系統,供日本航空自衛隊及陸上自衛隊使用。新型輪式車載防空系統將基於"航空自衛隊當前使用的一種防空系統"進行改進。這意味著新飛彈可方便部署在離島,主要用於攔截敵方的飛機的同時,還可以攔截低空巡航飛彈。3月5日,日本愛國者3飛彈部隊首次在靠近日本海一側的關西地區饗庭野分駐基地(滋賀縣高島市)實施機動部署訓練。日本航空自衛隊參加訓練約30名隊員,同時部署裝載攔截飛彈發射機和雷達的車輛,全套動作包括發射大約需要15分鐘。11月6日,日本年內(5月首架,7月第2架)部署的「魚鷹」運輸機進行了首次作戰飛行。
未來,日本有望將其部署到日本新型準航母「出雲」號上,以及裝備給新組建的「水陸機動團」,為「水陸機動團」的垂直登陸作戰提供支持,進一步強化「奪島」作戰能力。年內,日本國產C-2運輸機也進行了在非鋪裝跑道上的離著陸演練,顯示出未來在離島展開部署的可能。
2020年,日本正式推進新一代戰機的研製,日本防衛裝備廳於4月1日組建了專門負責管理新一代戰鬥機設計和合同等事務的研發團隊,任命了一名少將(空將補)擔任裝備開發官。由於F-2戰鬥機計劃於2035年左右退役,按照防衛省的開發計劃,計劃2024年開始製造試驗機,到2027年度前確定機體形狀、展開主要零部件的設計和製造圖紙的製作等,2028年首飛,2030年將用F-X換裝F-2戰鬥機,2031年開始量產。
一是增購四代機數量加快推進形成作戰能力。7月9日,美國務院批准了日本購買105架F-35「閃電」II聯合打擊戰鬥機及相關裝備的決定,包括63架F-35A戰鬥機,42架F-35B戰鬥機,此外日本還將進口110臺與之搭配的普惠F-135發動機,以及電磁戰系統、C4I系統、自主後勤全球支持系統、F-35照明彈和各類培訓、後勤和技術支持等。同時與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籤署第二份聯合打擊飛彈JSM後續合同,旨在為進一步採購的F-35戰鬥機提供彈藥。預計於2021年4月開始正式接收JSM飛彈,該飛彈的射程約為500千米,可以在防區外進行發射。12月15日,日本航空自衛隊宣布第二個F-35飛行隊(第301飛行隊)成立,顯然日本儘快換裝四代機的計劃並未受疫情影響,正在按計劃有序列裝並加速推進作戰能力形成。
二是研製購買新型機載彈藥提升三代機作戰能力。日本正在推進ASM-3試驗驗證,通過媒體流出的試驗飛彈彈體照片來看,日本為該型超聲速反艦飛彈設計出至少五種配置。通過改進,該飛彈的飛行距離預計將超過400千米,未來計劃裝備於F-2攻擊戰鬥機提升其反艦作戰能力,該戰鬥機現裝備的是亞聲速ASM-2反艦飛彈。8月26日,美國已正式批准通過對外軍售計劃向日本出售32枚AIM-120C-8先進中程空空飛彈。該型彈在改進後使用GPS輔助慣導、增加雙向數據鏈、增大離軸發射角、改進位導軟體、擴大不可逃逸區,以及提高了抗電子幹擾能力等,因此飛彈的精度、射程、殺傷力和生存能力相比之前型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可攜帶在F-35或F15JSI改進型上。
日本公布以國產大型運輸機為母機開發的防區外電子戰飛機樣機圖
三是發展電戰能力推進國產裝備研發和列裝。8月4日,日本防衛省宣布計劃明年春季將在健軍駐地(熊本縣)新編電子戰部隊,還將推進「遠距電子戰飛機」及地面電子裝備的研究開發。自衛隊計劃推進遠距電子戰飛機與水陸機動團協同作戰,在島嶼遭受攻擊時,可使用通信幹擾和監聽手段,阻礙敵陸海空登陸部隊與艦艇。目前已引進具備這一功能的最新車載網絡電子戰系統(NEWS)。10月1日,日本國產電子偵察飛機首架RC-2(編號202)部署給航空戰術教導團。該團是航空自衛隊用於訓練作戰部隊組建的唯一一支「藍軍」部隊,裝備國產RC-2電子戰飛機有助於其開發作戰應用、推進航空自衛隊演練「多域聯合」作戰。航空自衛隊計劃在2021、2022年再分別部署1架,共計3架。RC-2航程在5700千米,較航空自衛隊現役YS-11EB(2200千米)和海自EP-3(4400千米)都遠,航速也可達0.8馬赫(890千米/小時)。
日本一直很注重情報監視等能力的建設,認為情報收集是「實現跨域作戰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天基情報收集能力是有效利用太空的關鍵」等等。2020年,日本積極爭取加入所謂的「五眼聯盟」多邊秘密情報機制,日本前國防大臣河野太郎更是在公開場合宣稱,「日本幾乎可以稱的上是第六隻眼睛」,顯示出對擴大情報來源的迫切渴望。在軍事手段上,日本除了重點加強太空情報收集、數據中繼等平臺建設外,也更加重視鞏固和提升傳統作戰空間的情報收集、預警監視等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建設。
一是購買新型預警機與美同步。4月16日,日本航空自衛隊接收了第三架和第四架美國諾·格公司生產的E-2D「先進鷹眼」預警機。未來,這兩架飛機將在組裝和試飛後轉移至日本北部青森縣三澤空軍基地,隸屬於航空自衛隊第601中隊。2019年9月,日本與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和諾·格公司達成總額13.6億美元的合同,增購9架E-2D預警機,使其航空自衛隊裝備的同型機總數達到13架。訂購的首批4架E-2D中,第一架已經部署至三澤空軍基地,第二架仍滯留在美國。
二是利用新技術提升空基探測效能。4月17日,日本防衛省稱已經將一種用於偵察隱形飛機、彈道和巡航飛彈的融合傳感器系統的探測範圍增加了20%。日本防衛裝備廳將這項技術稱為複合無線電光傳感器系統。該系統是為長航時偵察機設計的,但並未列入目前公開的開發計劃中。該系統也可以作為日本下一代戰機候選技術,美國的F-35戰機也具備同樣的複合功能。防衛裝備廳稱,複合無線電和光傳感器系統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在中波段運行時,可搜索彈道飛彈;在長波段運行時,可跟蹤飛彈,並搜索和跟蹤隱形飛機。雷達採用了氮化鎵技術,工作波段為S波段。該項目從2012財年就已經開始實施,將一直持續到2021財年。在2019年3月的測試文件中,防衛裝備廳描述了一項具體的目標,即通過使雷達接收較弱的信號,觀察複合無線電和光傳感器系統是否能夠探測到更遠的目標,這也意味著該系統能夠偵察到更多虛假目標。而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可用於檢查偵察結果並排除錯誤目標。在防衛裝備廳的測試中,該系統可探測的目標範圍理論值增大了20%。未來,日本有三種機型可作為這種系統的長航時載體:川崎重工C-2運輸機、P-1海上巡邏機和三菱支線噴氣式飛機。此外,無人飛機也是該系統載體的選項。
三是升級老舊裝備延壽續命。6月23日,美國防部宣布波音公司獲得了為日本航空自衛隊升級4架E-767預警機的合同,價值847.17萬美元。本次升級工作,將由波音公司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俄克拉荷馬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市和日本的濱松進行,計劃2023年12月23日完工。合同包括對任務計算機升級的安裝與檢驗、自動相關監視廣播系統的升級,以及4架機的ADS-B Out能力升級,包括增加安裝全球定位系統(GPS)板卡等。根據原E-767 AWACS飛機安裝與檢驗計劃,GPS板卡將安裝在4架預警機上,並更新3個地面站設施。
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日本對外軍事交流和合作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僅與美、印、澳分別達成了多項防衛合作協定,還推進了海上自衛隊艦艇中東巡航以及兩棲作戰部隊水陸機動團奔赴南海開展作戰訓練等自衛隊多個海外的首次,「走出去」的規模和強度不斷擴大的背後,除了日本擔憂美收攏兵力、在亞太力量存在相對下降將無法兌現安全承諾外,按照自己的海上戰略、掌控「海上交通線」、向印度洋方向鋪開戰略布局才是核心企圖。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籤署60周年紀念儀式,安倍特地邀請了條約籤署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孫女瑪麗共同出席
一是實現收集情報與武器出口雙突破。8月28日,日菲籤署合同協議購買日本三菱公司的雷達,這是日本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以來,首次達成的武器出口計劃,實現了裝備出口的零突破。同時,日本在出口裝備的同時也與菲達成就裝備維護、維修保障、人才培養等後續合同內容。菲計劃將雷達部署於本國北部地區,以便對菲律賓呂宋島和臺灣地區之間的巴士海峽上空進行監視。如果日本因此可以獲得中國軍機飛經巴士海峽之際的相關情報,從而可以掌握我軍進出大洋的相關情況及規律。
二是籤署多邊防務協定躋身印度洋。日本分別與印度、澳大利亞籤署了防務相關協定。與印籤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印度將能夠使用日本在吉布地的基地設施,而日本則可以使用印度在安達曼群島的相關設施。與澳達利亞達成《部隊聯合訓練協定基本協議》,就日本自衛隊和澳大利亞軍隊聯合訓練等事項達成了基本協議。此外,日本防衛相岸信夫10月與訪日的澳大利亞防長雷諾茲舉行會談時,就把澳軍納入自衛隊「武器等防護」的對象達成共識。日澳之間可以提供包括彈道飛彈發射在內的情報收集及警戒監視活動,危險事態下的補給運輸以及聯合訓練。澳大利亞將獲得同美軍一樣的與日本的安全合作。菅義偉曾表示「日澳兩國為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將攜手加強合作」,日本似乎正在有意發展進駐印度洋有力的支點。
2020年4月22日,美空軍戰略轟炸機B-1B首次赴亞太展開作戰行動,就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兩型主力戰機F-15J、F-2共同遂行了編隊演練
三是日美推進演練「動態兵力運用」。2020年日美迎來同盟條約籤訂60周年紀念,雖然由於在駐日美軍經費提供談判上美方獅子大開口,要求日本大額提升「溫馨預算」而令日本對美的安全承諾喪失信心,但雙方的聯合演練卻似乎並未受到任何影響。自4月底以來,美B-1B 轟炸機先後以動態兵力運用的方式赴我周邊展開演練,其中4月22日、5月27日、7月27日先後與日本F-2、F-15J戰鬥機實施較大規模聯合編隊演練,演練科目向實戰化延伸,模擬對我航母、大型水面艦艇、沿海重要軍事設施等對地、對海作戰,協同兩軍以隨機部署、動態出兵的方式演練聯合作戰。位於嘉手納、關島等基地的空中保障力量對兩軍戰機實施偵察預警以及空中加油等的演練。9月1日,美空軍和日本航空自衛隊在日本千歲空軍基地還開展提高防禦能力訓練,包括靈活作戰部署能力和空中作戰能力。
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多樣化視角,不代表本公眾號贊成其觀點
THE END
文字 | 轉載自「光明軍事」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編輯 | 原熙文
審閱 | Q、黃洋
「軍事高科技在線」徵稿啦!!
詳情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