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為什麼西方國家要圍堵中國?

2021-12-28 瞭望智庫

南海仲裁案昨天宣布結果,美國在這場角力中的作用已經非常明顯。幾天前,美國又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對中國的安全構成進一步威脅。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愈發看到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事實上,包括美國大選候選人川普和希拉蕊對中國的言論、歐洲對中國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背後都影影綽綽地留存著「中國威脅論」的影子,對中國的「圍堵」也沒有放鬆過腳步。

為什麼西方會這麼做?我們今天選擇這樣一篇文章推薦給大家。

這是鄭永年新書《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的前言和第一章中的部分內容,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該書主體內容寫作於1998年,但今天讀來依然有啟發性。由於微信篇幅所限,有編輯刪減。略長,但很值得一讀。

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編輯︱公子無忌

本文由東方出版社授權《海外網》旗下微信公眾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發布,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從西方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為什麼中國鄧小平時代的經濟發展對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是』有害』的?為什麼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現存國際秩序構成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崛起會有什麼樣的戰略?」

1

轉折

2008 年從西方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前西方經濟好的時候,信心十足,並沒有感覺到一個崛起中的中國能夠真正「威脅」到西方。但是今天仍然深陷經濟危機的西方開始對自己信心不足,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對西方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這種被中國「威脅」 的感覺促成西方做出各種有悖於中國利益的事情。西方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重返亞洲」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同時進行排斥中國的TPP 經濟談判。

冷戰格局的解體表明原來的美蘇兩大國之間的權力平衡體系的消解。兩極平衡的消失使原來受這一體系遏制的各種國際政治力量獲得相當的自主性,紛紛爭奪美蘇兩國留下來的權力真空。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看來,在所有因素中,最有能力,也最能威脅世界政治的就是中國了。中國在過去的改革年代中,經濟發展佔世界首位,使得其有能力在亞洲,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搶佔美蘇兩大國留下來的權力真空。如果西方世界要維持其現在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宰地位,防止中國崛起後對西方世界過去的作為進行報復,那麼西方世界應該共同努力來圍堵中國,遏制中國力量。

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世界出現的「中國威脅論」和「圍堵中國論」的背景,也是中國民族主義崛起的國際原因。 


2

建構

就東亞在美國外交戰略的重要性,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的麥克諾格說得很清楚:冷戰後,沒有其他地區像東亞地區那樣對美國具有如此的重要性。這一地區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別是現在美國國內經濟增長停滯不前,美國的對外貿易,尤其是對東亞的貿易,對改善美國的經濟的總體情況顯得極其重要。

 

美國人希望,東亞國家最好只專注於經濟的發展,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修好經濟關係,而讓西方人來安排東亞的安全問題。然而,東亞國家並沒有朝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希望的方向發展。俄羅斯為國內經濟問題所制約,需要有很多時間來重新確定其在東亞的新角色;中國發展是通過經濟分權取得的,經濟發展因此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朝鮮和韓國不能輕易排除兩國間戰爭的可能性。

基於對這些問題的認知,美國在東亞仍然全副武裝,但又沒有具體的目標。大約10萬美國軍隊仍然留守在包括日本和朝鮮半島在內的東亞地區。然而,由於蘇聯的解體,美國在東亞的軍事目標也模糊起 來。美國人聲稱美軍保護日本和朝鮮半島以及美國所有的海上運輸線。但蘇聯人走了以後,誰在威脅日本和朝鮮半島呢?如果這樣,那麼多的美軍地面力量又是幹什麼用的呢? 

隨著東亞國家間經濟貿易活動的急增,它們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也在減小。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宣揚「中國威脅論」和「圍堵中國論」呢?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理解國際關係的方法有關。用社會學的言語來說,「 中國威脅論 」 是基於西方利益之上的一種社會建構。


3

三種策略

1993年,《紐約時報》前駐北京記者克裡斯託夫在美國《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之崛起」的文章。它大致上反映了一部分西方人對中國崛起的認識和他們的「恐中」心理。 

克裡斯託夫的邏輯是,中國經濟發展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為世界上最快,同 時中國的軍事預算的增加也是最快的。中國是世界上核武器成員國,和周邊多數國家都有領土上的糾紛。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使中國的國力大增,使其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意志來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儘管美國充當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為時已長,但如果中國像今天那樣發展下去,就會在下一個世紀超過美國。屆時美國人就不再有任何手段來遏制中國的擴張了。 

他說,中國下一次戰爭很可能在距中國數千裡的南海爆發(註:23年前的論斷)。另一個戰爭源是臺灣海峽。 


許多西方觀測家近來紛紛譴責中國的軍事發展。這並不公平。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中國正在做它應該做的事。如果說中國有領土和軍事上的野心也是應該的。任何中國政府,不管誰當政,都會有差不多的外交政策。例如,不管什麼樣的中國政府,如果其放棄南海和臺灣地區,都會受到來自國內的強大的壓力。中國所提出的領土野心也不是野蠻無理。中國可以列舉無數的歷史證據證明其對南海和臺灣地區的主權。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一些先發展國家乘中國軟弱之際,實行帝國主義的政策,佔領了許多中國的領土。任何一個國家在其政府有能力時都會像中國那樣,恢復其領土主權的。

可以看到,克裡斯託夫等人的推理帶有很大的主觀猜測性,有些甚至是無中生有。但這種思維無疑是基於西方國際關係史中發展出來的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這種理論也不可避免地對西方世界的對華政策起著深刻的影響。

道理很簡單,按照現實主義的說法,經濟增長意味著活力,活力意味著不穩定。歷史上,美國在19 世紀的崛起對拉丁美洲國家來說簡直是個噩夢。美國的經濟起飛是拉美國家受其奴役的開始。一戰前德國的崛起,二戰前日本的崛起 及二戰後蘇聯的崛起都在世界歷史上創下了不可抹消的痕跡。那麼現在中國的崛起是否會使歷史重演呢? 

按現實主義的說法,在國際政治上,國家充當主權者。如同個人,一個國家所受的羞辱是有限度的。自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多世紀裡,中國不斷失去領土,主權為其他國家所分割。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人從此再也沒有得到過他人的尊敬。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推進了中國的工業革命,使得中國有可能建設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有能力糾正西方國家過去的錯誤。

很顯然,如果中國民族主義重蹈西方民族主義的覆轍,中國很有可能成為 新的戰爭根源。或者說,如果我們用理解西方民族主義的思路來理解中國民族主義,那麼,我們就必然得出中國威脅論的結論。

那麼,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世界應當如何對付中國的崛起呢?

圍堵中國有三種可稱之為宏觀性的策略。其一是強硬派現實主義的圍堵論,其二是牽制中國論,其三是分而治之論。

4

圍堵論

東亞的和平與安全最終還是依賴於這一地區的兩大國,即日本和中國。然而在西方人看來,因為日本是西方世界的盟友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麻煩會來自中國。要避免新的戰爭,保護西方的利益,圍堵不失為上策。

這一觀點最激進的要數《時代周刊》專欄作家克勞特哈默的文章。他認為,中國勢力的急劇擴張正在給整個世界造成不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應當共同圍堵中國。

具體的做法可以包括:與中國的強鄰越南建立外交關係,鞏固美日關係,拉攏俄國等。圍堵策略在國際政治中並非罕見。維也納公約圍堵拿破崙帝國,北約圍堵蘇聯都是較為突出的例子。他甚至建議美國政府拒絕邀請中國參加 2000 年奧運會,阻止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像克勞特哈默這樣強硬的敵視中國的人並不少見。在這些人看來,西方必須採取一些手段去平衡中國的力量以避免東亞國家之間的無政府狀態。所有強硬的現實主義者認為,美國和西方現在應當做的是千方百計地弱化中國政府,停止和中國的科學技術的交往,以免使西方的高級技術落入中國人之手。


5

牽制論

與圍堵中國論相應的另一理論是「牽制中國論」。

簡單地說,這一策略的目的是要把中國拉入現存世界體系,迫使中國接受現行國際關係原則,在西方和美國人設置的制度框架內活動。

如何把中國拖入世界體系呢?這些策略包括: 

(1)因為中國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交往過程中獲得貿易順差,中國的主要貿易對象如美國、歐洲共同體就對中國擁有強有力的制衡手段。

 

(2)因為中國在很長時間裡會需要進口西方的科學和技術,西方技術出口國就會有方法過問中國本身的技術出口問題。同貿易的例子一樣,西方可以用積極的條件性來決定是否向中國出口先進的技術。

(3)西方現在同中國爭論的一個大問題是人權。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援助換取人權。西方的援助可以有很具體的目標,如幫助建立中國的市民社會和某些社會團體。在東歐解體之前,歐洲國家曾這樣做。這一方法也可以應用到中國。

 

(4)西方國家很容易把「積極的條件性」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消極方面,包括環境汙染、走私、移民和毒品貿易等。


6

分治論&分離論 

圍堵中國的第三種方法是分而治之。在輿論界我們可以以西格爾為例。我們來看看他的邏輯推理。 

從國際關係的角色來看,中國鄧小平時代分權改革的意義在於:當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最高時,國際社會也獲得了機會來重新定義什麼是「中國」。經濟分權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地方實力大增,慢慢地不順從中央的政令。而中央政府也發現,一旦權力被下放,就難以收回。從很多方面來看,改革開放已經使中國從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模糊狀態國家」。 

那麼,中國的經濟分權到底導致了怎樣的消極後果呢?對農村的控制再也不能像毛澤東時代那樣嚴緊了;企業和各級政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決策權,中央政府慢慢地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大量外國資金流入中國,但中央政府並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些資金;經濟決策權從中央政府流入各級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和各類外資企業。


西格爾等人的「分而治之論」正是建立在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這些消極後果之上的。這一政策在目前階段可由下列策略組成。 

(1)西方國家需要對中國地方文化及地方經濟和政治情況作深入的了解,了解地方政治和軍事精英們,以及他們與中央政府和其他地方的關係。

(2)西方政府需要成立有關中國地方的諮詢公司。他們也可在中國的地方建立自己的貿易公司。西方政府有能力用貿易和投資要求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接受西方自由價值觀。

(3)西方政府可以開始把中國的地方政府視為一級比較獨立的政府。這樣的外交政策能夠鼓勵中國各省去認識自己的國際地位,為它們提供更多的信息。從長遠來看,開放的中國地方政府有利於西 方的利益。 

總之,由於內外力量的作用,現在很難預測中國的未來。重新回到高度集權的過去已經是不可能了。同樣中國在近期解體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有很多因素能促使中國往這一方向發展。外部力量儘管在影響中國的發展,但其能力總體是有限的。中國人的前途自然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裡。但是,隨著中國的瓦解,「中國威脅」也一去不復返了。 


學術合作聯繫人:周邦民(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為庫叔提供下圖所示書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經濟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評),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當然,評論的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的。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zk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18514203851)


相關焦點

  • 【深度】鄭永年:為什麼西方國家要圍堵中國?
    兩天前,美國又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對中國的安全構成進一步威脅。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愈發看到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事實上,包括美國大選候選人川普和希拉蕊對中國的言論、歐洲對中國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背後都影影綽綽地留存著「中國威脅論」的影子,對中國的「圍堵」也沒有放鬆過腳步。為什麼西方會這麼做?我們今天選擇這樣一篇文章推薦給大家。
  • 薦讀 為什麼西方總想圍堵中國?
    【學習小組按】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崛起,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將中國視作對手,
  • 鄭永年:亞洲集體安全機制?美國想請中國「入籠」
    而在安全方面,中國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就中國東協安全關係而言,只有一個沒有約束力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而具有約束力的《南海行為準則》仍然在談判過程之中,並且因為種種原因而進展緩慢。中國自己主導或者積極參與的安全或者準安全機制,除了上海合作組織之外,也很少。應當強調的是,上海合作組織也非西方意義上的「同盟」。
  • 【澎湃新聞】鄭永年:川普走了,但川普的「遺產」仍在
    澎湃新聞:您如何解讀拜登新政府的中國和亞洲政策團隊成員選擇?鄭永年:川普政府也好,歐巴馬政府也好,拜登政府也好,美國現在的外交重點在亞洲,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明白。鄭永年:首先是經濟秩序——基本上被破壞了。許多國家的內部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產業衰落,一些企業倒閉,但另一些產業和公司發展了。新冠疫情造成了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貧富分化也加大了。國家之間關係的變化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因為中美關係的變化而引起的,而新冠疫情加速了這種變化。
  • 圍堵中國:西方被自己的夢困擾
    日前有媒體問,拜登此行成功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究竟有何實質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拜登此行目的是什麼。筆者認為,拜登此次歐洲之行首要目的是修補美歐關係,擺脫美國被孤立的處境,而拉攏歐洲盟友「圍中」既是目的,也是策略。眾所周知,在川普任內,美歐關係跌至戰後歷史低點,主要有兩個原因。
  • 【島讀】鄭永年:「文明衝突論」為什麼是錯誤的?
    一戰、二戰不都是西方同一個文明、同一個文化裡的衝突嗎?比不同文明間的戰爭要厲害得多。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說,真正的矛盾是階級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 亞洲的例子更為明顯。 但亨廷頓所面臨的情況,其實在西方早期的歷史中也出現過。中世紀西方就是一個宗教文明。宗教文明就是以宗教為單元,民族國家並不重要。 我的身份是宗教上的,可能不同教派的不同分支的認同,比民族、國家層面的認同感要強得多。當宗教時代過去後,歐洲進入民族國家時代,國家利益、民族認同才變為最主要的認同。
  • 鄭永年:我不同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是這樣說的。鄭永年:我的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現在川普給大資本家減輕稅收負擔,希望他們成長起來以後給國家交更多的稅。這是裡根經濟學的思路。而且,資本是流動的、長腳的,資本家賺了錢,政府要的話,他們就跑掉了,不一定會交給國家。大企業為了避稅跑來跑去——你給我徵稅我就跑掉。
  • 地緣政治:中國根本不怕「圍堵」,其它國家也遏制不了中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現在中國的地理版圖?這樣的版圖對現在中國還有沒有影響呢?這篇文是以前的老文,今天我們接著最近一段時間的中美競爭,再給大家從地緣政治上來證明:中國根本不怕「圍堵」,其它國家也遏制不了中國。
  • 鄭永年:愚昧的根源(下)
    IPP評論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 圍堵中國,美國出現的5個戰略缺口!
    即使是東邊,第一島鏈早就困不住中國,中國要拿下這些地方比如臺灣,所考慮的僅僅只是時機與成本,在什麼時機下、願意付出多大成本的問題,想圍住中國,也是扯淡。再把地緣放大一點,非洲、拉美肯定是沒多少圍堵中國的意願的;歐洲方向,中歐相隔萬裡,誰對誰都沒多大威脅,合作收益遠大於對抗,歐洲也不願真的同中國對抗,這也是一個大大的「缺口」。
  • 巴黎恐襲,西方的失敗還是恐怖主義的成功
    這裡首先要提問的是,為什麼今天會出現那麼多的失敗國家?在西方,中東等地區失敗國家的出現一直被視為是恐怖主義崛起的政治背景?問題在於: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在這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國要負很大的責任。「9.11恐怖主義事件」之後,美國就開始推行硬軟兩大方面的反恐計劃。首先是「硬」的,即暴力打擊,用暴力摧毀和清除美國認為是恐怖主義的基地、基點和主要人員。
  • 美國網友: 為什麼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是「發達國家」?
    但是當我們從國家的發展來看,所有國家被劃分為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則集中在了西方,總共十七個發達國家,而亞洲才四個發達國家。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在美國的網友論壇中,他們有人會說中國式發展中國家,那為什麼很多西方國家都覺得中國是發達國家呢?
  • 佔豪:中國如何打破美國圍堵?
    所謂亞太再平衡,就是要對在亞太開始冒尖的中國進行打壓,降低中國在亞太的影響力,以便於美國的全球控制力。這種打壓,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 政治上,包括美國加強與日、韓關係,同時插入南海與南海國家勾連;經濟上,要搞將中國排除在外的TPP;軍事上則包括擴大日本軍事自主權,重啟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及加強韓國軍事部署等。
  • 澳洲袋鼠要涼了,一小國突然變臉反華,美國開始全面圍堵中國
    紐西蘭防長羅恩·馬克在7月6日發布的一份戰略性國防政策聲明中,罕見地點名批評中國的南海政策,對「越來越自信的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表示擔憂。這與紐西蘭政府一直避免批評中國的姿態大相逕庭,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中國空軍還首次遠赴紐西蘭開戰聯合軍演,讓美國和澳大利亞頗為不滿,難道紐西蘭這次也要走上徹底反華的道路麼?
  • 鄭永年:中美如何維持微妙的「非常態」
    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在西方,這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人們發現,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歷。
  • 圍堵中國32年,完全失敗!美國用了7個方法,中國只做了一件事
    美國這麼做除了圍堵中國,打壓中國外,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美國逼迫自己的盟友國際站位是美國維持世界霸權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樣做出了打壓對手,也是維持美國西方所謂凝聚力的方式。三、地緣圍堵說到地緣圍堵,那就很好理解了。美國對於自己設定的對手,有著長期的地緣鬥爭計劃。
  • 被暗殺的弗爾切克說出實情,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和西方鬥爭?
    弗爾切克先生:很簡單,這是一個西方國家,也就是北美白人、歐洲白人等的國家,美國等西方霸權主義國家統治下的世界,其餘的都是被統治的。在西方眼裡,整個世界都是西方的奶酪,其他人都低歐美白人一等,需要被其統治。在這種單極霸權的世界中,中國其實是一種平衡力量,沒有中國,局面可能會更糟,而且會變得越來越糟。
  • 北約「兵臨城下」,白俄羅斯慘遭大軍圍堵,中國卻早已展開行動
    如今因為波蘭和白俄羅斯在難民問題上的糾紛被西方國家不斷放大,北約甚至集結了數萬名士兵,在白俄羅斯邊境駐紮,看來這些國家出面已經不是為了解決難民問題,而變成了對於白俄羅斯的一場單純的針對。在西方國家大軍壓向白俄羅斯時,中國也在採取行動,只不過和北約不一樣的是中國和白俄羅斯是真正的在為難民著想。
  • 天下 破局的關鍵——解放臺灣,中國擊破美國圍堵政策
    剩下最好的出口就是印尼的巽他海峽了(龍目海峽和望加錫海峽繞行遠,望加錫海峽出去依舊靠近菲律賓)。而龍目和巽他海峽的對面就是美軍基地達爾文港。如果中美衝突到美國準備封鎖中國時,中國面臨所有國際貨船油船無法通行,而且除了選擇核戰爭,別的有效反制手段基本沒有的局面。
  • 俄羅斯明明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還和西方國家這麼僵?
    俄羅斯明明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還和西方國家這麼僵?因為本來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關係不好就不是因為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只是西方國家當時為了遏制蘇聯找的一個理由而已,所以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也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改變而得到改善。俄羅斯和西方矛盾的歷史其實從很早開始,甚至可以說從有了俄羅斯這個國家開始,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就從來沒有順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