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1-03-03 澎湃新聞

楊曉辰 吳京昴|文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上遠不如日本,尤其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

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好的,也強於日軍。

那麼,中央軍武器裝備真的勝過日軍嗎?中國軍隊的軍事實力與日軍到底相差多大呢?

極度缺少重武器和炮彈的中國軍隊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藥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採購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目前筆者能用檔案查到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德式師」

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臺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戰炮是戰前從日本軍火商處購買而來,但此時的日軍常設師團、3個單位制師團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戰炮,射程遠遠大於38式。


中國軍隊購買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實力雄厚的日軍

相比之下,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野戰炮兵聯隊,其中常設師團炮兵聯隊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特設師團是36門毫米野戰炮/山炮,3單位師團是24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由中國駐屯軍改編的第27師團,山炮兵第27聯隊第2大隊管轄新式6/8門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並參加過華北作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而日軍在華的軍直屬炮兵(不含關東軍)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戰重炮兵聯隊就有11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2個。


中國軍隊算上炮兵第8團、第17團和其餘地方部隊的150毫米榴彈炮,加上炮兵第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共計69門,數量上遠遠不如日軍。而在炮彈數量方面,日軍更是遠遠多於中國軍隊。

上海戰場日軍4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陣地

打個比方,中國炮兵第10團每門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彈,打完就沒有了,需要進口補充。而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作戰時,直屬的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48門150毫米榴彈炮就有2萬枚炮彈。雖然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射程遠,但火炮少,炮彈更少。加上日軍還有射程15公裡的105毫米加農炮和射程18公裡的150毫米加農炮,又有絕對的制空權。

同時國軍重炮少,十分寶貴,對日軍炮擊基本屬於打遊擊,無法有效壓制日軍火力,就是把炮團拆開來,每個集團軍、軍都臨時配屬一個連或一個排對日軍進行炮擊,而且每進攻一輪就要換一個炮兵陣地,防止日軍炮兵反擊和航空兵轟炸。

而日軍重炮種類多、數量多,而且炮彈充足,在觀測器材、水平上都高於中國軍隊,更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日軍每次重點進攻一個地方,都會加強炮兵力量,例如淞滬會戰大場鎮戰役、臺兒莊戰役、南昌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桂林保衛戰等。

無法抗衡的火力優勢

1938年,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幾批軍火援助(包括160門76.2毫米野戰炮、80門115毫米榴彈炮),但隨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作戰消耗,這批軍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驚人,炮彈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對抗上,中國軍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很多軍、師已經沒有山炮或者野戰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擊炮。而有山炮的軍、師數量也不多,炮彈更是極度缺乏。

例如南昌會戰,日軍為了突破中國軍隊在修水沿線的第19集團軍,特意加強了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師團、第106師團自身的野戰炮兵聯隊,日軍進攻修水沿線的共有194門/198門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並裝備了整整10個基數的炮彈(山野炮每門火炮1個基數300枚、榴彈炮100枚、加農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團軍共計13個步兵師10萬多人,共有迫擊炮227門、平射炮13門、75毫米山野炮21門。由此可見,日軍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194門,而國軍只有21門,並且沒有105毫米重炮,這足以反映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絕對差距。

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越來越少,同時炮彈的存量已經見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

按照中國臺灣史政編譯局編著的《抗日戰史》(101卷)的記載,在這兩場會戰中,中國軍隊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彈消耗加起來才1000來枚。這與日軍每個師團兩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徑山野榴炮彈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日軍89式150毫米重型加農炮

湘西會戰上中國軍隊僅有10來門美式山炮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按理說中國遠徵軍、駐印軍已經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應該有大批美式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更何況參加湘西會戰的幾個軍更是蔣介石嫡系軍中的嫡系。

但由於之前美式山野榴炮運到國內的比較少,而且絕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隊裡,因此湘西會戰的第4方面軍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械武器。


從該消耗表可以看出,整個第4方面軍只有第73軍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彈數量相較之前的會戰,確實有所上升。而號稱抗戰鐵軍的第74軍僅消耗了蘇76.2毫米山炮彈,數量上1個月僅僅打了1471枚,和日軍比確實少之又少,但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很多了。另兩支嫡系部隊第18軍、第100軍幾乎沒有山野榴炮,可見到了1945年時,中國軍隊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從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這幾個時間段來看,國軍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駐印軍反攻緬北外,其餘戰場上的軍隊從沒有超越日軍,一直屬於絕對劣勢。尤其到了1945年,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軍王牌部隊,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可見抗日戰爭,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軍隊都打得十分艱苦。尤其是正面戰場的那些被我們誤認為火力比日軍強的軍、師,其火力並不比日軍強,實際上是遠遠不如日軍。


中文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軍事卷》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9年版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2005年版

《抗日戰爭上高會戰史料選編》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年版

《抗日戰爭湖南戰場史料》湖南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2012年版

《抗日戰史 南昌會戰》(臺)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版

《抗日戰史 上高會戰》(臺)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版

《抗日戰史 鄂西會戰》(臺) 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版

《國軍後勤史》(臺)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版

日文參考資料:

《日本陸軍兵科聯隊》新人物往來社戰史室編1994年版

《日本陸軍聯隊總覽》椎野八束編1990年版

《陸軍師團總覽》近現代史編纂會著2000年版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1975年版

《步兵第六聯隊歷史》步六會編1968年版

《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靜岡聯隊史編纂委員會編1979年版

《金城聯隊史》伊佐一男著1969年版

《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編纂委員會編1976年版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中日軍力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岡村寧次曾說「敵非敵」
    上世紀30年代,可以說中日當時的軍力對比是非常懸殊的。1936年有一個統計,日本鐵的年產量為3.69萬噸,中國是不足10噸,相當於30:1,是中國的30倍,這是鐵產量。鋼產量當時日本是640萬噸,中國不足千噸,這個差距更懸殊。軍事武器裝備全是用鋼鐵做成的,沒有鋼鐵怎麼做飛機坦克?
  • 八年抗戰,八路軍和國軍分別消滅了多少日軍?差距又有多大
    差距又有多大》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中國駐軍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同日22時40分,演習的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日軍以此為藉口認為是中國軍隊所為,認為中國軍隊扣留了失蹤的日軍士兵。並要求立即強行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但日軍的行為遭到了當時駐盧溝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
  • 抗戰期間,國軍與日軍武器的差距在哪裡?
    部分國軍制式兵器,在性能上並不次於日軍,甚至略有優勢抗戰期間,國軍裝備與日軍相比,
  • 2021年初,中美海軍大中型艦艇實力對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隨著,中國海軍在大型水面艦艇建造速度和規模與美海軍差距正在以驚人速度縮小,但跟美海軍目前水平依然存在著相當差差距。截止2021年中美海軍實力差距,從目前中美兩國現役主力戰艦差距上進行對比,中美兩國海軍差距究竟有多大?
  • 中國與俄羅斯軍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普京一語中的說出大實話
    軍迷都知道,軍事實力取決於武器裝備、軍事戰略、軍事制度、以及後勤供給等方面。人數只是軍事實力的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要屬武器裝備了。
  • 綜合比較,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
    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準所改編和組建國民革命軍,故對其統稱為德械師。而所謂的抗戰國軍德械師,一度在網上廣泛地被批為圖有其表的「德盔師」。原因很簡單,德械師統一裝備德國m35頭盔,卻沒有德國步兵師作戰裝備。
  • 中國和美國海軍的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若發生衝突有沒有勝算
    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說,軍事實力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而軍事實力的水平往往也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
  • 那年今日918:大數據告訴你最真實的中日之戰!
    國力是軍力的基礎,如此懸殊的國力差距,使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事實力,竟比中國高出了一個世紀。二戰前夕,史達林曾說: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她。在海軍方面,中日差距就更大了,當時,日本海軍實力列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海軍。
  • 【對話】中國和美國戰鬥機實力差距有多大
    中國和美國戰鬥機實力差距有多大?  你能認出這張圖上的飛機是哪種嗎?這是我們中國自己製造的無人機。
  •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力對比
    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
  • 中美兩國主力艦對比,兩者差距到底有多大?
    特別是海軍,隨著近年來一大批先進裝備的服役,也使得我國海軍規模和實力位居世界第二。那麼如今的中國海軍距離世界最強的美國海軍還有多大差距呢?從兩國的主力艦艇來看:在航空母艦方面,我國目前擁有兩艘現役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而美國現役擁有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並且無論是性能還是噸位與我國的常規動力航母相比都有較大的優勢。
  • 抗戰時中日軍隊夥食對比!竟如此不堪
    日軍是米飯、罐頭、醃製魚肉、奶糖等,國軍是雜糧大餅,打起仗來連這個也供應不上這些說的都還是非戰鬥情況下,真正戰鬥期間國軍的夥食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抗戰期間,從1938年開始,日軍在部隊行軍時候,普通日軍士兵需要攜帶6天的口糧。
  • 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到底和美國的GPS有多大差距?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科技實力至關重要,畢竟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科技實力,那麼國家的各領域發展將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掣肘。最重要的是這會導致國家的軍事建設以及經濟發展陷入極大的困境。雖說現在有不少高新科技產物,但說到人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GPS衛星定位系統了,因為目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完全離不開這款定位系統。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美國也因此獲益良多。為了避免以後受制於人,我國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構建了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北鬥。北鬥算是中國當前最頂尖的科技產物,那麼你知道北鬥導航系統離美國的GPS還有多遠嗎?兩者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 到底跟美國GPS有多大的差距?
    中國的近代史無疑是一部屈辱史,在近百年的屈辱中我國意識到了軍事實力的重要性。
  • 視死如歸血染長空,他們是有文化、有抱負的熱血青年!請銘記抗戰期間的中國空軍勇士!
    本文選自紀念館《紫金草》叢書,作者:高曉星,南京海軍指揮學院教授抗戰期間,中國空軍共計擊落日機599架,擊傷110架
  • 長城抗戰丨中日大戰的一場彩排(上)
    今年年初,抗戰從八年悄然變成了十四年。其實,早在05年,史學界就結束了關於抗戰到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的爭論,一致認為抗戰應該是十四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12年後才正式宣布抗戰是十四年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全面抗戰的前六年發生了哪些大的抗日事件。1931年11月江橋抗戰,馬佔山指揮三個旅在嫩江橋上阻擊進犯齊齊哈爾的日軍,這是九·一八事件後,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日本人。
  • 中日裝備大對比:國軍與日軍武器的差距在哪裡?
    抗戰期間,國軍裝備與日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是其在戰場上屢屢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劣勢並不體現在武器性能上,而在於武器的標準化和數量。而標準化之混亂與數量之缺乏,又體現出中日兩國工業水平的巨大差距。抗戰期間,裝備中正式步槍和德式子彈盒的國軍德械師士兵。
  • 093B核潛艇與美國、俄羅斯的核潛艇相比,差距有多大?
    摘要:我們國家的093B型核潛艇,與美國、俄羅斯同類型核潛艇相比,在性能肯定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那麼這個上差距到底有多大?
  • 14年抗日戰爭,中國到底擊殺了多少日本鬼子,真實數據讓人意外!
    雖然我國一直在頑強抗爭,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的死亡人數幾乎是日本死亡人數的數倍,這也是因為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相當強悍,中國與他們的差距很大,導致中國在戰爭前期幾乎節節敗退,直到戰爭後期才出現轉機,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戰爭
  • 【軍史】抗戰時中日軍隊夥食對比,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卻是食不果腹。看眼當年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風貌,您是否隱隱覺得,這軍容軍威和大眾印象中的有些差別呢?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戰期間,每日需耗費4000-7000卡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