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與其他公司在自動駕駛傳感器技術上展開爭奪

2021-02-14 華南索粉匯

東京——隨著自動駕駛汽車開始上路,作為這種汽車的「眼睛」——圖像、雷達和雷射雷達,這三種傳感器技術製造商之間的競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索尼董事長兼總裁吉田憲一郎在1月份美國CES技術展上發布作為日企巨頭進入日益擁擠的電動汽車市場的Vision-S概念車時說:「我相信(繼移動手機之後)移動汽車將是下一個大趨勢。」。

 

Vision-S擁有33個傳感器,其中包括索尼的專業產品圖像傳感器。負責研發該車的索尼高級副總裁川西泉評價這些傳感器:「由於其提供的360度視覺,給乘客和行人一種安全感。」

 

索尼控制了全球約70%的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圖像傳感器市場,但其在車載圖像傳感器佔市場的份額僅為9%。Vision-S是索尼公司開拓由美國老牌供應商主導的市場的探索性努力,例如安森美半導體公司(ON Semiconductor),這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公司生產汽車圖像傳感器已有50多年的歷史,並控制著45%的市場份額。

今年1月,索尼總裁吉田憲一郎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2020新聞發布會上談到了車載傳感器技術。

 

車載傳感器必須能夠記錄對比鮮明的場景,同時大幅減少其它車輛和現代交通信號燈中的發光二極體燈中的閃爍。滿足其中任意一個要求很容易,但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是一個挑戰。

 

LED閃爍是兩者中比較棘手的一個問題,它是由於燈的快速閃爍引起的。這種閃爍現象對正常人的眼睛來說幾乎無法分辨,但對圖像傳感器來說卻太明顯了。這可以通過增加相機的曝光時間來解決。但這會導致中心物體曝光過度,降低了區分物體所需的對比度。

 

安森美半導體公司(ON Semiconductor)通過改變傳感器中使用的像素結構來解決了這一難題。斯巴魯的視力安全系統也採用了它家的產品,這些產品成為斯巴魯(Subaru)等汽車製造商的首選部件。

另外兩種類型的傳感器——測量汽車和周圍物體之間距離的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三維傳感器也是關鍵技術。毫米波雷達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因為它彌補了圖像傳感器在背光情況下的弱性能。像所有的雷達一樣,毫米波雷達通過計算到達目標並從目標反彈回來所需的時間來測量到目標的距離。它不能解析形狀,也會受惡劣天氣影響,如風雪通常會嚴重影響圖像傳感器的性能。

 

世界上最大的毫米波雷達製造商是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該公司於200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大規模生產用於毫米波雷達的低成本矽鍺碳半導體。

 

一些已經上路的車輛裝備了多達6個毫米波雷達裝置。到自動駕駛真正流行起來的時候,每輛車大約會裝15個這樣的裝置。

 

理論上看起來很不錯,但也會造成受其他車輛雷達信號幹擾的問題。」 英飛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日本分公司車輛自動化和底盤區域中心主管Tomotaka Furuya說:「未來將著力開發幹擾消除技術。

 

車輛內部也會裝上毫米波雷達,監測兒童被留在車內等情況。

 

今年4月,日本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阿爾卑斯阿爾派(Alps Alpine)與瑞典初創企業雅高(Acconeer)合作,開發具有降低功耗的毫米波雷達。」阿爾卑斯阿爾派公司的一位副總裁Hideo Izumi說:「毫米波雷達使用的功率非常小,因此即使在發動機關閉後,它也可以監測車輛內部。

 

Izumi說,傳統攝像頭用來檢測司機打瞌睡,但「夜間監控精度下降,很難看到毯子下的孩子。」汽車內部哪怕像心跳那麼輕的運動都可以被毫米波雷達檢測到,更別說孩子的一舉一動了。

三維雷射雷達也被奉為自動駕駛的三大傳感器支柱技術之一。雷射雷達是光探測和測距的簡稱,它與毫米波雷達測量物體的距離範圍相差無幾,但它使用波長較短的紅外雷射,使其能夠探測到較小的物體。

 

東芝公司的資深研究科學家Akihide Sai說:「如果不使用監視器,雷射雷達的成本可以降低到每臺數百美元。」他提到的是一種可以看到各個方向的傳統的旋轉式裝置,它們主要用於獲取地圖數據的測試車輛,其複雜結構大大提高了雷射雷達傳感器的價格。

 

東芝公司將開發一種雷射雷達系統,利用固態技術,用半導體取代驅動元器件。

京瓷和先鋒也進軍雷射雷達業務,這就提高了低價和小型化產品的門檻。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也涉足該行業,為加拿大新興企業LeddarTech提供半導體,該公司計劃在加拿大自動駕駛專線巴士上使用雷射雷達。而固態技術將加速雷射雷達傳感器的普及。

矢野研究院(Yano Research Institute)稱,用於自動駕駛系統的雷射雷達市場可能會增長200倍,從2020年的24億日元(2270萬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959億日元。許多公司已經進入這個市場,據說全球約有100家專業化的創業公司在該領域高度活躍。

圖像傳感器、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這三種傳感器中,哪種會佔主導地位呢?根據一位零件製造商的工程師的說法:「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為了製造更安全的汽車,要將不同的系統結合起來。」

本文譯自日本經濟新聞10月24日報導

Takayuki Yao和Kiu Sugano補充報導

相關焦點

  • 傳感器熱點:索尼進軍雷射雷達市場,洩露首款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傳感器代號「IMX459」
    【索尼進軍雷射雷達市場,洩露首款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傳感器代號「IMX459」】11月29日消息,索尼集團的首款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傳感器代號「IMX459」。這枚傳感器有著10萬個10平方微米的像素,製作難度十分高。索尼的「IMX459」可以把進入傳感器的光微粒廣大,提高其感光度和距離測量精度。有行業內部人士爆料,索尼的這枚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傳感器將會在2022年的三月份開始對外供貨。
  • 神經形態視覺傳感器,使工業自動化和自動駕駛更接近現實
    去年11月,三星為其移動和平板電腦應用的動態視覺傳感器(Dynamic Vision Sensor, DVS)技術提交了商標申請。Pierre Cambou說,「這算是一個驚喜!因為三星最初市場化的動態視覺傳感器主要用於汽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
  • 自動駕駛傳感器:雷射雷達篇
    今年1月7日,上交所受理了禾賽科技的上市申請及公布了招股書,順利的話禾賽科技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顯然隨著這些事件的到來,未來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場景也將跨越更實質性的一步,作為傳感器之一的雷射雷達究竟你了解多少呢?自動駕駛車還有哪些傳感器呢?接下來我們會為大家開啟一輪關於傳感器的「新知」系列,而這一切,自然先由雷射雷達開始。
  • 高質量傳感器,實現自動駕駛汽車
    電動車除了帶來零排放的環保效益,同時亦有帶動了自動駕駛汽車(AV)的發展。其中,有車廠順勢把電動汽車與自動駕駛技術結合,以提升車輛的安全與舒適度,為汽車業界設立了產業標竿,令各車廠加速投自動駕駛研發。本文來源於:ASM Pacific Technology Ltd.
  • ISSCC上的最新圖像傳感器技術
    具備動作偵測功能的CMOS圖像傳感器索尼(Sony)在ISSCC發表的事件導向低功耗CMOS圖像傳感器,就是一個為所擷取圖像添加情境信息的好例子,該公司的設計工程師團隊直接在圖像傳感器內部布置了運動偵測(motion detection)功能。
  • 自動駕駛的LiDar技術
    福特自動駕駛夜測使用的這款LiDar傳感器,是 Velodyne 公司最新生產的雷射雷達測距傳感器——固態混合超級傳感器(SH Ultra PUCK Auto)——該設備因其形狀及大小類似冰球而被稱作 「超級傳感冰球」。Velodyne最初成立於1983年,至今已有有30多年的歷史。
  • 雷射傳感器決定未來自動駕駛汽車長啥樣
    技術的進步使得自動駕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在眾多智能器件中,傳感器顯得十分關鍵。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廣泛使用的是被稱之為「Lidar」的傳感器,即雷射雷達傳感器,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Lidar可以發射雷射束,並通過捕捉反射回來的信號繪製出周圍環境的3D模型。
  • 新·知丨自動駕駛傳感器——雷射雷達篇(一)
    近幾個月,雷射雷達可謂大熱,先是去年11月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和鋼鐵俠馬斯克針對於雷射雷達展開了一輪口水戰,緊接著12月華為發布車規級96線中長距高性能雷射雷達,同日,北汽旗下ARCFOX諜照曝光,成為首個搭載華為雷射雷達的電動車。今年1月7日,上交所受理了禾賽科技的上市申請及公布了招股書,順利的話禾賽科技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
  • 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正在挑戰特斯拉
    智能駕駛,一直都是各家科技巨頭爭奪的焦點,而在今年的CES大會上,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2017年,英特爾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收購Mobileye)發布了旗下用於汽車駕駛的最新一代晶片——EyeQ Ultra。
  • 傳感器方案能讓車實現自動駕駛,為什麼還要研究車聯網?
    當前的谷歌,特斯拉,Mobileye自動駕駛系統,基於傳感器,雷達和攝像頭的各種信息輸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決策,單車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即可以自動駕駛,然而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V2X,車聯網?本文華為研究院的專家給我們全面分析5g車聯網與自動駕駛的關係。列數近年熱門話題,5G、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都在其中。
  • 《飛行時間(ToF)傳感器技術及應用-2020版》
    如今,3D傳感結合人工智慧(AI),正在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運行模式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智慧型手機人臉識別、零售行業刷臉支付」,到「交通工具自動駕駛、遊戲領域體感操控」,再到「增強現實(AR)、虛擬實境(VR)」……為了讓大家把握3D時代機遇,麥姆斯諮詢經過深入調研和專家訪談,撰寫並發表了《飛行時間(ToF)傳感器技術及應用-2020版》報告。
  • 世界上首個破解iPhone和索尼PS3的小夥子,又一個人在車庫裡造出了無人駕駛汽車
    2010年1月,他正式宣布破解了索尼 PS3 的核心防禦系統,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如今他選擇了無人駕駛汽車,這可能是他最大膽的一次 「攻擊」 了。感恩節前幾天,George Hotz邀請我去他家看他的新項目。他說他在一個月之內造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
  • Simcenter SCAPTOR - 自動駕駛多傳感器數據採集系統(上)
    感知數據,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汽車(AV)的開發和驗證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 自動駕駛基礎--機械式LiDAR技術
    技術,也就是最早的機械式LiDAR產品拉開了自動駕駛的序幕。2012年5月,谷歌(Google)自動駕駛汽車正式獲得了美國內華達州車輛管理局(DMV)頒發的執照,這是美國歷史上為自動駕駛汽車頒發的第一張執照。同樣重要的是,雷射雷達(LiDAR)也首次正式在自動駕駛汽車上露臉。這個被放置在車頂上被戲謔為「全家桶」的裝置其實就是汽車的「眼睛」——LiDAR。這個「全家桶」不僅尺寸醒目,價格也是讓人瞠目——7萬美元。
  • 【技術】善解人意的「機器眼睛」:飛行時間(TOF)傳感器
    飛行時間傳感器具有精確快速、長距離和成本效益稿等特點,這是由雷射的天然屬性決定的。因此,ToF傳感器具有靈活性,能夠檢測各種形狀和大小的近距離和遠距離物體,並且不受溼度、氣壓和溫度的影響,適合於室內和室外使用。TOF傳感器堪稱機器人的「眼睛」,在汽車自動駕駛、工業LiDAR系統和消費電子領域發展勢頭良好。在汽車領域,AR抬頭顯示(HUD)功能可以提供舒適且安全的駕駛體驗。
  • 自動駕駛技術扎堆,寶馬、百度慧眼識珠: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
    Lunewave誕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一家為賦能自動駕駛和5G無線網絡打造創新型傳感器的創業公司,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該公司宣布完成了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用於開發其突破性的雷達和天線技術。「我們非常感謝頂級投資公司FMC和其它知名戰略夥伴的鼎力支持,」Lunewave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ohn Xin(辛江)說,「FMC、寶馬、百度等其他公司在全球汽車和科技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我們期待頂尖人才的加入,加速產品開發以滿足客戶的需求。」Lunewave致力於製造專門的Luneburg lens(龍勃透鏡)天線和雷達傳感器,為自動駕駛汽車打造「雙眼」。
  • 【車雲報告】雷射雷達與自動駕駛,最佳CP初養成
    並且按照車企從ADAS向全自動駕駛過渡的商用化計劃,雷射雷達已經開始在車輛局部發揮特長。用於自動駕駛的傳感器中,專業人士對雷射雷達的評價是「必不可少」。從最早的谷歌豆莢車到層出不窮的車企測試案例,雷射雷達已經逐漸發展為標配。不難發現,隨著企業自動駕駛方案的選擇和規劃,車用雷射雷達的商業化正悄然發生。但不同雷射雷達企業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策略各不相同,產品技術也存在差異。
  • 利用5G通信和遠程控制補充和輔助自動駕駛
    本報告將根據各公司的演講,主要介紹5G補充和輔助自動駕駛的作用。此外,2019年12月3GPP的Release-16版本將敲定5G V2X(NR-V2X)的規格。與目前開展路試的LTE V2X相比,性能取得大幅提升,進一步真正地補充和輔助自動駕駛,兼容智慧型手機,還能實現V2P(汽車與行人通信)。
  • 可用於車載雷射雷達,索尼首創堆疊式直接飛行時間測距傳感器
    來源 | IT之家據IT之家2月27日消息 根據索尼官方的消息,索尼宣布開發出了一個全新的交替式直接飛行時間(dToF)測距傳感器
  • 2018-2019年自動駕駛產業鏈全景圖
    作為感知端的重要零部件,雷射雷達的發展影響著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技術中的應用主要是對裝載物所在周圍環境進行3D建模,獲得環境的深度信息、識別障礙物、規劃路徑、以及進行環境測繪等等。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雷射雷達作為主流傳感器受益明確。先進的技術也意味著更高昂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