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計劃年產145架,最終在2020年生產了121架。即使121架也相當驚人了。因為當今只有2大國還有年產100架以上戰鬥機的工業實力。何況F35還是一種隱身機。這也是在一部分人眼裡,超級大國的綜合實力仍然不可挑戰的直接依據之一。不過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一直強調。在冷戰高峰年代,超級大國的科技和生產實力基本都是實打實的,因此也有各種海陸空天對應的超級產品。但是當今的所謂超級大國,無論什麼工業產品,其質量和建造數量,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才行。比如典型如福特級航母,等於是生產一艘閒置一艘,因為最關鍵的電磁彈射和電磁攔阻根本就沒徹底攻克。明明知道瀕海戰鬥艦生產出來也沒有戰鬥力,還在繼續批量下線。目前在民用飛機方面,由於內在的巨大質量缺陷,
導致基本成了過街老鼠。那麼在這種大潮流之下,難道F35的生產線就能獨善其身?果不其然,現在超級大國軍工生產中的這個唯一的「模範標杆」,居然也被五角大樓主動放倒了。下令要對F35的年產量來個大剎車。從現在的年產120架以上。很可能當即減產到年產60架甚至到50架以下的水平。這等於是對洛馬這個超級軍工企業當頭一棒。那麼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讓五角大樓「痛下決心」呢?首先還是蘿蔔快了不洗泥!目前超級大國某音的飛機生產的品控已經是一塌糊塗,人人喊打。而洛馬就能出淤泥而不染?其實也是近乎一塌糊塗。隨著F35下線到600架,鋪開的攤子越來越大;不論海外還是內部用戶,對F35的質量問題反映得越來越嚴重。有達到50%的F35因為這裡或者哪裡的生產和裝備質量問題。
用戶接機後根本就不敢飛上天。擔心一旦飛上天就有可能出現散架的風險。只能擺在地面上裝模作樣。這樣一天兩天可以,隨著各國海空軍接手的F35越來越多。總不能永遠都擺在機場和兩攻上做樣子。這樣早晚有一天要和福特級航母一樣全面漏餡。五角大樓下令產能剎車的意思也很直接。就是要求洛馬方面,先把已經造出來的這600架的質量,給基本整個七七八八,比如80%的下線新機可以安全飛行,然後再想著生產更多賺更多的錢。其次,F35部署的越多,越顯出這種所謂的5代機不堪大用。18噸的巨大推力下居然只能飛到1.4馬赫,而且堅持時間不能超過50秒;這基本上連70年前的二代噴氣機都不如。與F22A扮演的模擬對手自由空戰中屢次被對方爆錘,到現在也找不出破解的辦法。畢竟讓一種原本設計就是對地扔炸彈為主的「攻擊機」去和專業的空優戰機對陣,就是趕鴨子上架。
第三,說到底,如果沒有J20和配套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PL15和PL10飛彈的組合出現,再多的F35仍然可以把這場忽悠大戲繼續下去。但是因為戰略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大,這層窗戶紙就必然一戳既破。這就像因為有三號艦和四號艦在後面,福特級被趕得失魂落魄是一樣的道理。只能感嘆既生瑜,又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