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據塔斯社報導,當地時間20日,世界銀行駐俄羅斯代表處首席專家大衛·海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俄羅斯2022年爆發通貨膨脹的風險較高。
海特表示,俄羅斯的特殊性在於領土廣袤,難以評估其供應鏈中斷所能產生後果的規模,因此世界銀行認為俄羅斯明年通貨膨脹意外飆升的風險較高。俄羅斯央行正努力從總體上控制通脹的風險,但控制價格上漲是非常困難的。高通脹持續的時間目前還無法確定,經濟會面臨新衝擊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
專家認為,如果通脹飆升,俄羅斯經濟則會面臨較大壓力,因為央行需被迫收緊貨幣政策並提高利率以應對價格上漲。此外,新冠疫情持續惡化的情況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會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因為俄羅斯疫苗接種比例較低,這也會降低該國國內商業活動的活力,未來也可能會因此實行更多的限制措施。(總臺記者 張譽耀)
(資料來源:中新網)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援引阿拉伯語媒體報導,18日晚上,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所在的「綠區」遭到火箭彈襲擊。
據報導,美國使館內的C-RAM防空系統被激活以攔截火箭彈。
「綠區」位於巴格達市中心,是伊拉克政府機構以及美國和英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所在地。
(資料來源:新華網)智利選舉委員19日公布,據99.77%的選票統計結果顯示,左翼政黨聯盟「贊成尊嚴」候選人加夫列爾·博裡奇當選新一屆智利總統。
在記者招待會上道歉的高山水產青果的東勇隆社長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資料來源:觀察者網)據日本每日新聞19日報導,日本岐阜縣高山市的批發商「高山水產青果」,把從中國進口的鰻魚偽造成日本愛知縣生產的鰻魚在日本出售。事發後,該公司承認至少從5年前就開始造假,企業負責人鞠躬道歉。隨即,便有日本網民在網際網路上表示,這種偽造中國鰻魚為日本鰻魚的事以前就發生過。
而當該事件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發酵後,不少國內網友甚至玩起了諧音梗:「國鰻,行。日鰻,不行。」 「這主要說明我國鰻魚質量上乘,國鰻崛起。」
日本批發廠商「高山水產青果」攤上事了。
據日本每日新聞19日報導,日本岐阜縣對當地批發廠商「高山水產青果」下達指示,表示根據食品標記法,該公司未明確區分愛知縣產鰻魚和中國產鰻魚,把中國進口的鰻魚偽造成日本愛知縣生產的鰻魚或乾脆不標註,再批發給零售店。
另據朝日新聞18日補充,該公司今年6至10月以「愛知」為名銷售的3萬125條鰻魚中,6640條是中國產的,沒有標示產地就銷售的鰻魚也有3426條。
縣政府在檢查時,發現採購和交貨的發票產地不同——公司存在採購中國鰻魚的發票,但是銷售發票只有愛知縣產的。
該公司解釋,鰻魚從採購到銷售由一名員工負責。在本國鰻魚的產量不夠,無法滿足顧客對日本鰻魚需求量的情況下,會用中國進口鰻魚來補貨。這樣的造假行為已經持續了5年。
事發後,高山水產青果於17日傍晚在高山市內召開了記者招待會,企業負責人東勇隆鞠躬道歉稱:「給相關人員以及消費者造成了困擾。」
(資料來源:海外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9日報導稱,立陶宛國防部長阿努索斯卡斯聲稱,俄羅斯在與烏克蘭邊境部署軍力,立陶宛準備通過一切手段支持烏克蘭,包括提供致命武器。
阿努索斯卡斯在19日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上述消息,但未具體說明立陶宛將向烏克蘭移交何種武器。
俄羅斯多次否認美西方國家所謂「入侵」烏克蘭的指控,強調俄羅斯未威脅任何國家,也未打算攻擊任何人。所謂「入侵」的說法只是西方在俄邊境部署更多北約軍備的藉口。俄羅斯外交部稱,這些言論既可笑又危險。(海外網 張琪)
立陶宛背信棄義!德媒:德企
越來越擔心中立爭端會影響德中貿易
(資料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立陶宛的問題變成了德國的問題。」德國《焦點》周刊19日報導稱,因立陶宛與中國關係緊張,在立陶宛有生產線的第三國公司在向中國出口商品時可能也會遇到問題。德國公司也越來越擔心立中爭端會影響德中貿易。
上周五,路透社率先報導德國汽車輪胎和零部件製造商大陸集團「已被中國敦促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部件」後,德國《商報》也引述大陸集團內部人士的話說,他們將把產能從立陶宛轉移到其他工廠。該報導稱,立陶宛的考納斯地區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生產基地。除了大陸集團,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海拉等企業也在那裡生產。
《南德意志報》18日報導稱,現在來自考納斯的控制裝置和傳感器滯留在中國港口。除大陸集團和海拉集團外,一家在立陶宛開採泥炭並出口到中國的建材製造商也受到影響。報導稱,中國海關雖然不再直接阻止立陶宛貨物的進口,但立陶宛的貨物仍無法進入中國,因為每當上傳運輸文件時,計算機系統就會崩潰。《明鏡》周刊還說,一名中國商人透露,北京正向歐盟公司施壓,要求其停止進口立陶宛產品。由於中國對立陶宛的禁令,德國十幾家公司都受到了供應鏈中斷的影響。
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批評中國的行為「相當於貿易抵制」,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受此影響。BDI認為,這表明中國已準備在經濟上與「政治上不受歡迎」的夥伴分道揚鑣,同時也批評個別國家與歐盟政策「不相容」,暗指一意孤行加強與臺灣關係從而導致這場危機的立陶宛。
立陶宛新聞網站「Delfi」上周四報導稱,立陶宛與中國的直接貿易規模很小,但數百家公司為向中國出口的其他國家公司生產家具、食品和服裝等商品。中國正試圖阻止立陶宛的外國合作夥伴的產品進入中國,立陶宛有可能因此失去訂單。據立陶宛「15分鐘」新聞網17日報導,立陶宛服裝紡織工業協會方面表示,目前了解到有來自法國、德國和荷蘭的合作公司警告稱,明年可能終止與立陶宛企業的合同。臺灣「中央社」18日援引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消息稱,立陶宛知名啤酒品牌沃夫狼聲稱,10月起陸續被中國大陸合作夥伴取消訂單,損失超過50萬歐元。
據路透社報導,歐盟正在收集信息,以查明實際情況,或將中立貿易爭端訴諸世界貿易組織。針對中國政府要求跨國公司與立陶宛斷絕關係這一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2月9日做出回應稱,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行事。立陶宛背信棄義,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時向中方所作政治承諾,在國際上開創惡劣先例,性質極為惡劣。我們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自身核心利益。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12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在12月2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川普稱中國毀了整個世界,應為新冠疫情賠償60萬億美元。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表示,川普在任期間,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400萬,死亡病例超過41萬。無論那些虛偽政客如何甩鍋推責、轉移視線,都改變不了他們無視民眾生命健康,防控不力的事實。川普反覆推卸責任,只會不斷提醒世人,究竟誰才是美國疫情慘狀的第一責任人。所謂「中國剝削美國」完全是無稽之談。自建交以來,中美合作為兩國人民都帶來巨大利益。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事實上,美國無理打壓中國企業,才是破壞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剝削」行為。
(資料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2021年12月19日,蘇丹首都喀土穆,數十萬蘇丹民眾遊行到總統府抗議10月25日的軍事政變。這次抗議活動是自政變發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長按識別二維碼 或 搜索canrong107 添加小編canrongtv@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