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南海發生的中國052C型驅逐艦與美國「迪凱特號」驅逐艦接近事件,可能啟動新的緊張狀態。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裡·卡申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這樣指出。
美國戰艦完成例行"船舶自由航行保障"任務。美艦隊針對數十個國家搞此類活動,總想證明,美國不承認並質疑這些國家對某些海上領土的主權訴求。美國在南中國海,對中國提出專屬經濟區和2013年所拓建的人工島周邊領海表示異議。
歐巴馬執政時期,從2013年8月到2016年10月美方共進行了6次巡航。通常,巡航包括經過島嶼周邊12海裡水域。川普當選總統後,開始時巡邏強度有所下降,以確保與中國合作對朝鮮施壓。直到2017年3月,川普政府的巡航次數才達到歐巴馬第二任期時的6次巡航水平。
中國在很長時間裡,對美國在南海行徑保持相當的克制。中國艦船伴航美國戰艦,但對其並不阻礙,也未發生危險的接近狀況。僅是要求離開、然後中國外交部發表一些聲明。這種克制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極力放緩中美關係已經出現的下坡路狀態,贏得時間,積蓄力量,最好能與美國達成廣泛的共識。
現在,中美關係進入自由落體狀態。有意思的是,兩國關係變壞,並非源於潛在的諸如南海和臺灣這樣的"熱點"問題。普遍認為,經濟是中美穩定關係的主要因素。但現在,南海和臺灣局勢趨緊,恰恰是因為中美經濟基礎開始發生動搖。
顯然,中國政府已經覺得,保持克制、背負示弱有損國內聲望的狀況已經沒有意義了。也許,軍方已接到命令,可採取更為強硬的動作。所以,此類事件將來不僅會再次重複,而且或變得相當嚴重。
可以預測,中方或像1988年蘇聯軍艦在克裡米亞附近水域所採取的動作,通過"碰撞"艦體方式把美國戰艦從中國水域擠壓出去。也許,徵召民船對美國船舶航行製造障礙,或者在航線上部署漁網等措施。總而言之,南海地區新緊張局面和安全危機出現的概率增加了。
俄專家:「五國團結-2018」舉辦地臨近南海爭議水域或使局勢複雜化
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和英國周二在南海啟動「五國團結-2018」軍事演習,將持續17天。此次軍演在中美關係複雜化背景下舉行,儘管是例行演習,但北京可將之視為有關遏制中國的協調計劃的一部分。
最近幾周,南海緊張態勢升級,儘管從歷史來看,這裡最危險時期為5月中旬至夏末。在此期間,中國通常禁止捕魚,過去正是在這段時間發生過衝突和事端,領土爭端有關國家進行言語攻擊,並相互進行外交施壓。
同時,區域外大國幹涉因素的增長不斷使局勢發生重大改變,南海幾乎逐漸變為永久的危機發源地。據許多軍事分析家預測,南海有可能出現亞洲新熱點。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美國及其盟友習以為常的彰顯武力可能使對抗變為直接軍事衝突。其他人並不贊同這種看法。他們注意到,各方暫不準備跨越"紅線",最主要的是,中國自己至今都在避免與美軍發生直接衝突。最近,北京確實在努力穩定地區局勢,加強與東協國家的務實合作,以化解相互之間的分歧。
在評價"五國團結-2018"演習時應考慮到,主要參演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從2013-14年開始對在南海建立存在的興趣越來越大。早在中國人工島礁問題有關局勢加劇的初期,這些國家就曾表示打算在地區安全問題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其中一個方法是使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締結的《五國聯防協議》符合當前形勢。
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專家安東·茨維託夫認為,不應低估軍演對地區局勢的影響。他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就17天軍演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了如下解讀:
《五國聯防協議》籤訂於1971年,五個締約國的軍演通常不會引起太大關注,因為儘管這也是最古老的地區軍事合作形式之一,但歷來性質非常"溫和"。各方表示,軍演不是在南海有爭議水域舉行,儘管即便是臨近這一水域,也會使情況變得複雜。應考慮到大背景,特別是中國立場,中國近來愈發積極地反對非地區國家的幹預。中國一貫呼籲非地區國家不要採取破壞南海和平和穩定的舉動。
南海水域事端數量在增加,這是個危險信號。日前,一艘美國軍艦駛入南沙群島附近水域,被中方驅離。中方認為,日本在地區內的行動同樣具有危險和挑釁性質。9月,日本自衛隊動用一艘潛艇參加南海軍演。儘管日軍此前也曾在地區內展示過本國國旗,但這是首次在此類演習中動用潛艇,還有三艘"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為其護航。中日釣魚島領土爭端使北京對這種示威舉動特別敏感。
然而,最大的風險與美國海軍可能採取的行動有關,特別是示威性進入島嶼附近12海裡範圍內水域。中國認為這片水域為本國領海,但國際海牙仲裁法庭未予承認。面對美國不斷加強施壓(不僅針對貿易領域,還蔓延至軍事政治領域),中國將避免採取一切示弱舉措,而且中國輿論也不允許。若美國的亞洲政策更加強硬,更嚴酷地遏制中國,2019年南海局勢可能比今年更加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