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墜崖山難為什麼多發?

2021-02-23 雪線之上

墜崖後的一次救援

在所有的登山山難中,造成重大傷亡的山洪、高海拔滑墜、高反山難等更容易吸引山友們的關注。但從事故頻次、遇難人數來看,墜崖當是山友們要特別防範的登山事故。

尤其是,當我們翻看歷年墜崖案例,發現那些致命的原因如此微小、漫不經心,就更讓人倒抽口冷氣。

如果你關注過雪線之上的「中國山難記錄與分析」系列文章,你會發現我們總把墜崖列為「頭號殺手」(除了2019年的山洪),並提出提防小山的警示;


如果你研究過中登協歷年的「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報告」,你也會發現「滑墜和高墜類事故在受傷和死亡事故中佔比最高」的結論(大部分滑墜和高墜事故,我們都將其歸類為墜崖)。

根據 2016 年統計數據來看,311 起事故中高墜(指垂直墜落)事故和滑墜(指小於 90 度滑落)事故分別為 24 起和 85 起……高墜和滑墜類死亡事故佔死亡事故總數的 57.3%,受傷事故佔受傷事故總數的 49.3%。(來源:中國登山協會《2016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報告》)

如果你研究過相關案例,你會發現與其他山難相比,墜崖事故發生的原因零碎又繁雜,甚至「微不足道」——有可能僅僅是無意識地卸了一次包、拉了一把枯樹枝。

越是微不足道,越容易被忽略。我們不能僅盯著那些「高大上」的登山技術、裝備與體力問題,卻忽略了一些基本功,讓家門口的小山給使了絆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導致墜崖山難多發。

一、天氣原因
「趁下雪去山裡浪一把」固然開心,「下個毛毛雨對戶外人不算啥」固然正確,但不要忘了:天氣是導致眾多戶外山難的源頭,諸多墜崖事故也因它而起。

這並不是說山友們只能在好天氣行山,事實上突發天氣我們無從逃避,但僅從防範墜崖的意義上來講,調整計劃,選擇難度低、熟悉的路線,放慢腳步,提早紮營都是應有的警覺。

下雨、下雪——或因不想被打溼,山友們總想趕緊下山、紮營,或因僥倖心理,不少墜崖事故都發生在雨雪天氣。

2014年6月在河南四棵樹鄉代坪村,一名山友就因雨天溼滑,失手摔下50米的懸崖;去年10月,一名山友在仙居公盂吊船巖攀巖時,也因雨天巖滑從頂部摔下致死。

大風——山友們在通過山脊等暴露路段時遭遇大風,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北方秋冬季。去年11月,一山友在北京房山一渡野山過山脊時,被大風吹下20米高的懸崖死亡。

有經驗的山友都會留意所在城市發布的大風預警並取消行程,因為山下七八級風,山上就有可能達到九十級;在大風時勿在山脊停留,要降低重心,快速通過。

暴露路段有大風,危險倍增

大霧——濃霧阻斷視野,路況難以判斷,便會增加墜崖風險。2016年7月,一名山友在四川九頂山越野跑時遭遇大霧,與同伴走散後,不慎墜入百米懸崖遇難。

風、雨、雪、霧交織——這對行走在崖壁上的山友是更大的威脅:視野受限、失溫、迷路等,很容易一腳踏空。去年端午,有著10年山齡的山友江城子墜崖於大雪塘環線4890埡口,就是這樣的天氣。

雨雪+大風,要避免行走在崖壁上,@Camp Blizzard  Watchhill

除了天氣,墜崖多發的另一客觀原因,則是路面被覆蓋。

二、路面被覆蓋

秋季或冬季,路面被落葉、積雪或暗冰覆蓋,踏上去阻力減小很容易摔倒,此時走在陡峭路段就有墜崖風險。這個季節最好選擇難度低、少斷崖的路線,或在危險路段利用冰爪、繩索等進行有效保護。

落葉——落葉會掩蓋真實路況,也會讓熟悉的路段變得陌生,需要用登山杖探路,陡峭路段最好改變路線。2011年10月,一名山友在北京房山寶金山墜亡,就因為「沒有路……山上布滿了高高低低的小懸崖,秋天露水多,石頭上鋪滿落葉,走上去打滑」。

積雪、暗冰——同理,冬季登山賞雪是戶外一大樂趣,但不是探線求虐的好時機。2012年1月2日,山友「龍鳳媽」在遼寧媽媽溝- 蓮花山-軍洞的一日穿越時墜亡,墜亡路段「呈70 度的陡坡,加上積雪很滑」。

這是一個熱門路線,來源:行走天下2012《2012年1月2日穿越媽媽溝-蓮花山吃殺豬菜狍子肉(交作業)》

還要提防雪地裡的暗冰。2017年12月,秦嶺救援隊隊長黃忠文在搜救一名失蹤山友時,就是因為踩上暗冰墜崖身亡。

繼續深探,你會發現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著力點的問題。

三、著力點不穩

登山時除了雙腿邁步,有些陡峭路段還要藉助雙手來攀爬,四肢著力點的穩定性尤為重要。但山上很多著力點是鬆動的,因此每一次邁步踩點、每一次手抓借力需要先確保穩定,再移動身體的重心,否則很容易墜崖。

手部——枯樹枝、鬆動的石塊是墜崖的一大威脅。去年6月,一山友在晉豫交接地帶登太行山時墜亡,當時他正抓著一個樹枝,因「枝條枯朽斷裂,導致墜崖」。(來源:澎湃新聞《焦作市交警支隊高速公路管理處處長王勇登山時意外墜崖身亡》)

腳部——因石塊晃動、碎石子滑落而墜崖的案例比比皆是。2007年一起墜亡事故發生在陝西秦嶺萬華山,隊友聽到落石墜落和慘叫;2016年,一名山友從河北白羊峪野長城上墜落,原因就是因為踩到一塊鬆動的城磚。

切勿攀登古長城,不僅危險,而且會破壞古蹟。來源:xsjw9518《行走山巔的地方——冷口白羊峪穿越》

以上三點都是墜崖山難高發的客觀原因,實際上,問題更多集中在主觀因素上,比如,裝備問題。

四、裝備問題

當下,很多周末野線也常能看到穿著板鞋、背個小包的遊客前往;一些山友也在戰略上輕視裝備,認為家門口不起眼的「小山」裝備湊合就行。但諸多墜崖事故皆因裝備問題引發。

我們曾經指出,這是一種縱容的心態。跨進登山這個領域如幼兒學步,對待裝備不能湊合,要把徒步小山當做走向大山的歷練。

沒有專業裝備——很多海拔不高的小山對專業裝備、技術的要求並不低。上月16號,兩個年輕的生命殞命成都九峰山。這個時節山上冰雪覆蓋,兩人未攜帶登山裝備,也拒絕了停車場收費員「租用防滑鏈」的建議,最終救援人員在半山腰一處斷崖位置發現兩人遺體。

據查,這也不是九峰山第一次發生此類事故。九峰山徒步登山有一定難度,「冬季積雪走的人多了容易起冰」。

2018年3月,一山友在雁蕩山豬背巖墜崖遇難,這是一段寬度只有一米左右,兩側坡度七八十度的野路,需要安全繩、下降器等專業裝備,但該隊山友並沒有攜帶。

「豬巖背我走過,在那裡除了戴頭盔,還需要鉤點線。就是用一條繩子,把大家連起來,相互牽著。繩子上隔一段打一個鉤點,有人摔下去就會被巖石、樹根等鉤住。」

 

項策(溫州戶外運動協會主席)說,豬巖背不適合非專業人士。(來源:騰訊網《痛惜!稠州商業銀行行長與驢友結伴登雁蕩山 下山時不幸失足遇難》)

裝備老化、鬆動——定期檢查登山鞋是否防滑、登山杖是否鬆動、安全繩是否老化都是避免墜崖的重要保障。2018年9月,山友「美好大哥」在秦皇島背牛頂墜亡,便與此有關:

毅哥問他怎麼掉下來的?美好大哥說"下了天梯就感覺腿發軟,登山杖拄空了,一下摔了下來。"我們發現不遠處的雜草裡那根彎曲的登山杖和一隻鞋。一隻彎曲的、沒有腕帶、沒有杖尖的登山杖。我看到這樣的登山杖心裡想的是:老哥哥這登山杖早應該換了。(來源:張三瘋《2018年9月8日背牛頂不幸墜崖救援全過程》)

裝備不合格——登山裝備,尤其是技術裝備的專業性與性命攸關,需要通過國際認證。2013年,吉林市北山公園攬轡橋發生一起橋降墜亡事故,原因是繩子斷裂,而其裝備則「屬於非專業裝備,未通過國際認證」。

除了裝備,技術欠缺也是墜崖的一大原因。

五、專業技術缺失

從廣泛意義上來講,本文所有針對墜崖的對策都是登山技術的一部分,但大部分事故都因大意所致。但有一些墜崖事故,純屬對技術裝備的0認知或錯誤操作。

不熟悉戶外繩索——分享一個2016年的登山事故,發生在湖北田家山姜橋水庫附近:

站在qq群隊伍旁邊的一個徒步戶外群的驢友一窩蜂拉住繩子密密麻麻往上攀登,當時,qq群群友還友情提醒他門,繩子上每次最多只能有2到3人保持間隔往上攀,然而並沒有人理會,繩子擺動越來越大,不一會,只見上面繩子扣鬆脫,繩子上面的人接連滾落掉下來……

操作失誤——2012年6月,山友王某在湖北宜昌姜家廟村升子巖進行巖降活動時,在繩索上失速墜亡。王某使用器材合格且未損傷,分析認為存在操作失誤:

有目擊者稱他下降「時快時慢,速度差別很大,並有兩次懸停,在距離地面 10 多米時完全失去控制,直墜地面,遇難者右手當時帶的手套已經磨破,兩手嚴重磨傷,肌腱已經露出」。 

巖降,來源:百度百科

裝備、技術之外,體力問題是導致墜崖高發第三個主觀因素。

六、體力不支

登山時體力不支不只是「累趴了」那麼簡單,過度透支會讓人反應遲鈍,甚至核心不穩失去平衡。這就需要我們每次出行前參照兩個重要的數據:爬升和裡程,循序漸進,切不可挑戰難度過大的路線。

因體力不支而墜崖——2016年3月,5名中老年山友被困湖北天堂寨老君峰九道箍,最終一名67歲女山友墜亡。資料稱事發天氣寒冷,該山友衣著單薄且早餐只吃了半個饅頭,途中再無任何補給,有人曾看到她攀爬途中有手抽筋的現象。

而老君峰九道箍最險路段有60°陡坡,一直連續拔高800多米,多處路段需要繩索保護,這樣的難度對老年山友的體力來說本身就是巨大挑戰。

與裝備、技術、體力問題相比,個人的盲目自信更致命。

七、無保護攀巖

墜崖山難中,還有一些案例由無保護攀登導致的。也許是盲目自信,也許是巖壁容易點燃激情和勇氣,終造就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三個案例——2015年,遼寧鞍山市象鼻山,一位50多歲的老山友不顧勸阻,徒手攀巖一條5.6級別線路,快到巖頂時突然摔了下來,最終離世;


2011年,遼寧千山「蛤蜊刃」巖壁,山友「踏雪留痕」在自身沒有安全保護的情況下,攀爬巖壁到上面做頂繩保護,在接近頂端時巖石鬆脫,不幸墜亡;

「蛤蜊刃」巖壁,來源:xsjw9518《皈源寺-蛤蜊刃-錦繡峰-古城峰環穿》

同年7月,一隊山友在穿越魯山縣羊圈溝時,行至第二道潭,領隊率先掛好繩子,其中一山友似乎感覺不用繩子也行,在無保護下赤手攀登十米高左右墜崖而亡。

墜崖高發的第八個原因,體現在行程規劃上。

八、行程規劃不合理

在我們翻看的墜崖案例中,很多描述都提到「天黑」,這背後反映出的是當事山友的行程規劃極不合理。有經驗的山友都會為自己設定下撤/翻埡口時限(一般都在下午2~3點),因為山區變天多在下午,太晚下山失溫、迷路、墜崖的機率都會增加。

下山太晚——這樣的警鐘一再敲響:2018年12月,一位山友在徒步紅螺三險-棺材山時墜崖,原因是人員眾多、戰線太長,時間也拖到了晚上,該山友走岔路後踩空墜崖;

當晚救援現場。圖片來自:北京晚報

2012年,兩位山友在北京房山區青雲溝登山,至晚上六點左右下山,途中一人墜崖至羊圈,深厚的羊糞救了他一命,另一人救人心切,墜崖身亡;

同年,一隊山友來到泰山天燭峰景區登山,遭遇攔阻而繞道攀登,其中兩人因體力問題掉隊,下午三點左右決定自行登頂,後因天黑被困,第二天一人下山求援,另一人被發現時已墜崖身亡。

這樣的路況,不熟悉的話天黑是很危險的,圖為一處墜崖事發地,@圖蟲網

此外,崖壁之上一些危險的動作對墜崖事故率的拉升作用也很明顯。

九、懸崖邊的危險動作

「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是山友們的一句老話,而身處崖壁之上,山友們更應該保持專注和小心,否則僅僅是讓路、回頭說話、卸包、拍照等一些普通動作,也有可能導致危險。

讓路——2011年12 月,一山友在嵩山少室山穿越時靠在懸崖邊的一顆小樹旁休息,為給後面一名隊員讓路,不幸腳滑摔落山崖而亡。

說話分心——2016年12月,一位女山友亦在嵩山少室山一處崖壁墜亡,起因是她即將到達頂端時,回頭指點丈夫尋找著力點,手掌鬆脫;

拍照——因拍照而墜崖的山難並不少見。2018年12月,績溪一對夫妻在駱駝峰(俗稱草鞋耙子尖)登山拍照時雙雙墜崖身亡;同年10月,一男子在溫州樂清玉甑峰翻越護欄爬到最危險的地方想要拍照,卻不幸墜落當場身亡……

駱駝峰地勢險要,圖為搜救中,來源:新安時訊

卸包——2016年,一位山友在小五臺穿越露營時,在崖邊卸包重心偏移,仰跌到崖下30米,因背包卡在石縫中,避免其掉入深不見底的崖底,未導致生命危險。

最後,我們還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迷路。

十、迷路

迷路本身就是一種登山事故,在中登協的「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報告中」,因迷路而求援的案例數不勝數,迷路後墜崖的案例也不少見。

所以,要避免墜崖,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應對迷路。關於迷路後如何自救,我們寫過相關文章,請後臺回復「迷路」獲取連結。

落單迷路後墜崖——一旦迷路脫離固定路線,一些山友會在慌亂中找新路線,結果發生踏空墜崖的悲劇。2018年5月,一山友就在北京房山咔嚓古道徒步中落單迷路後,沒有按照紅布條指引前進,而是自己找路,結果摔下懸崖身亡。

重要的是學會利用軌跡,避免迷路墜崖

2010年1月,1位山友沿步道登嵩山,中途離開步道進入旁邊的野生林,隨後迷失方向,著急尋路一腳踩空墜崖,最終不幸去世。

最後的最後,是一個提醒。

十一、瀑布路段多發墜崖

翻看近年山難,會發現眾多事故都發生在瀑布周邊。也許因為瀑布往往是一條路線的精髓,難免要吸引山友們來此拍照和攀爬,甚至進行瀑降。但瀑布同時滿足了陡峭、溼滑兩個條件,這就為墜崖創造了契機。

瀑布附近,墜崖多發——2017年7月,河南輝縣一名男子在黃水鄉中水溝第一道瀑布遊玩時 ,不慎從十幾米高的懸崖墜落,當搜救人員趕到時已無回天之力。

同樣,2012年的嵩山八龍潭第一個瀑布,深圳市梧桐山葫蘆口瀑布,2011年的泰安大津口鄉天龍水庫瀑布等,都上演過墜崖慘案。

瀑布,美麗也暗含危險。攝影:誠實可靠小土鱉

不同的墜崖地點,同樣的「瀑布悲劇」,足以提醒山友們,沒有專業裝備,最好不要在瀑布附近攀爬。

寫在最後

墜崖原因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都是安全意識缺失、過於盲目自信,讓一個大意的舉動恰好發生在一個危險的崖壁上,由此造成一個個沉甸甸生命的傷亡。

墜下崖壁的,既有登山新手,也有登山老炮。在惋惜的同時,山友們也要問問自己,避免這種突發之災,自己有幾分把握?


墜崖多,你認為還有什麼原因?

歡迎下方留言。

延伸閱讀

2019山難記錄與分析——警鐘長鳴,吸取教訓。

這條奪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沒有激流斷崖,也不需要翻達坂——很多山友在此失蹤。

他燒掉美金,帶著十斤大米,孤身走入荒野,死在媽媽親手縫的睡袋中——世間的路千千萬萬,每個人的選擇卻不盡相同,有的人嚮往熙熙攘攘的大道,有的人卻偏愛人煙稀少的荒野。

鍛鍊專輯:不能去登山,不能去健身房,但閉門在家,你仍然可以以自身為負重,或者利用常見工具來鍛鍊登山肌肉。點擊👉👉鍛鍊肌肉專輯👈👈,即可查看。

文:小丹 / 編輯:小丹 

註:除了已註明出處的案例,本文其它案例來源:中國登山戶外運動事故信息平臺

(全文完)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好文,多安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安卓系統都升級到9.0了,而國內大部分都是Android7呢?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搶先Android新系統的更新權,更多的是「PPT式」的掛名我們發現如今很多手機都喜歡在新機發布的時候宣布最先採用了全新的Android系統,但是後續卻沒有更多的實質性的升級與功能變化,絕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鬧,成為了「PPT式」的掛名更新。
  • 為什麼印度發展製造業那麼難?
    我下面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印度如果要像中國一樣發展製造業,為什麼會那麼難。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土地、政策、人。這篇文章裡,土地和政策我作為一個背景來講,主要是為了跟大家講講關於「人」的問題,因為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決定性因素,而且之前似乎也沒人講過。
  • 郭學明:為什麼部落比帝國更難徵服?
    成為大帝國後,徵服它就非常難了。拿破崙橫掃了歐洲各國,但未能徵服俄羅斯;希特勒也橫掃了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服沙皇俄國的繼承者蘇聯。但是,我這些年遊歷美洲考察建築時無意中發現,在西班牙徵服美洲的過程中,徵服強大的帝國反倒很容易,徵服分布著小城邦國家的地區要難一些,而徵服一些部落地區反倒是最難的。也就是說,徵服部落比徵服帝國更難。部落比帝國規模小很多,也落後了許多,為什麼更難徵服呢?
  • 使用多發電機增升的安2飛機亮相
  • 2018年,全球大地震多發?科學家稱地球轉速變化影響大地震頻率
    科學家未能明確解釋為什麼晝長縮短會與地震相關,一種猜測是,地核的輕微變化既導致了地球轉速放緩,也導致強震多發。 此外,想要預測這些地震發生在哪裡是困難的——儘管研究者發現大部分與晝長變化有關的強震都發生在赤道附近,而大約有十億人口居住在熱帶地區。
  • 為什麼有些傷口難癒合?多角度為您解析
    在創面修復領域,外科手術後難愈性感染性切口屬於較特殊的一類疾病,它與放射性潰瘍一樣屬於醫源性,在近幾年的時間裡,術後難愈性切口的病例逐年增加。1.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患者傷口修復能力較差。在過去,七十多歲的老年人如果發生心梗,醫生往往不會建議他們手術,而是傾向藥物控制。
  • 為什麼與印度(南亞)人難打交道?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並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為什麼中國人感覺印度人難打交道
  • 舊聞:為什麼在國內《鬼泣5》熱度被《只狼》「碾壓」?
    既然這是客觀事實,那麼我們來簡單談談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有三大點:1、鬼泣5擁有上個時代的戰鬥系統2、鬼泣5擁有上個時代的遊戲體驗3、鬼泣5擁有上個時代的劇情演出        《鬼泣》的戰鬥系統設計歷來是易上手難精通,但正因為如此,《鬼泣5》相比前作更為複雜新穎的三主角無數種千變萬化凌虐手指的招式配合玩法都能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設計,讓習慣了靠反應猜拳的魂系玩家還沒適應尼祿的基本操作,便因為短小精悍的關卡設計墮入了V和但丁的無限換操作方式的搓手指地獄中;而當該玩家選擇的是普通難度又沒反應過來這是一個連招遊戲時,便以玩魂系遊戲那樣一路A過去,又以為
  • 爆發力耐力訓練(國內的研究很少)
    文章思路:本來我想把標題寫成:爆發力耐力訓練(國內的研究空白)。但是想著不想被懟,而且之前導師說了,別動不動就國內研究空白。我還是向社會低頭了。先說一下爆發力耐力在我大腦的歷史吧。高中練田徑的時候,槓鈴快挺和連續蛙跳估計很多人都做過,那時候我們就把這些動作定義為爆發力訓練。
  • 26萬美金一發的制導炮彈,印度這600多發「神劍」炮彈能用多久?
    此次的M982「神劍」精確制導炮彈並不是印度最終確定要採購的型號,只是印度陸軍眾多潛在選擇中的一種而已,因此其採購量比較少,只有600多發。這批炮彈是和M777一同進口的印度採購的這600多發M982「神劍」精確制導炮彈,是和M777超輕型榴彈炮一起在2016年採購的。
  • 百年炮塔長得像機器人,挨10多發炮彈仍保存至今
    在炮塔的尾部,被敵方火炮打了10多發炮彈,但基本上都沒有留下貫穿傷,只在炮塔的外部留下或深或淺的坑。
  • 為什麼這麼難擊沉?
    為什麼沉下去這麼難?現代航空母艦甲板單獨受到鋼板的限制,為了保證屋面的強度,對材料和焊接工藝的要求非常高。他的厚度一般在30釐米以上,但不超過50釐米,但足以攜帶普通的航空炸彈或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技術限制,航母的外罩材料仍然是木製的,當時航空母艦的甲板非常脆弱,只有一枚空彈就能完全摧毀,直到現在航母甲板仍然是航母外最脆弱的地方。
  • 為什麼印度人搞基建這麼難?韓國都被折磨12年
    並不是的,他們也想要好一些的生活條件,因此也在基建上面進行努力,甚至也對外招標,然而印度想搞基建,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就算是對外招標了,項目也多以周期長,遙遙無期,又或者中標者後期退出等結果,那印度發展基建,為什麼就這麼難呢?
  • 「挺直腰杆子」為什麼就這麼難
    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製,印象裡是那麼的乾脆利落,在這個過程裡,也沒有聽說過什麼被外界破壞、打斷的事跡,甚至所謂的抓特務,糾內奸被視為動亂年代的笑話,為什麼伊朗研究核武器,甚至是正常的民用核能研究活動就這麼坎坷,會遭到這麼多離奇的打擊?
  • 新加坡Ultimax100輕機槍的恆定後坐原理,為什麼我們不學?
    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ies Kinetics,STK)生產的Ultimax100輕機槍在國內槍械迷中擁有神話般的地位,大家主要是被它採用的「恆定後坐原理」(Constant Recoil)所吸引。
  • 【利比亞研究】王金巖:利比亞戰爭十年:亂局持續 前景難期
    至今十年間,利比亞政治分裂,政權孱弱;經濟倒退,民生凋敝;安全惡化,恐怖問題多發。利比亞亂局長期持續,既是該國數十年體制積弊的集中爆發,也與各為私利的外部幹預密切相關。利比亞鄰近國家和地區深受影響。最終解決利比亞亂局,需要利比亞國內衝突方的真誠和解以及外部大國和國際組織的無私幫助,但目前這兩大條件都不具備。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利比亞局勢更加複雜、前景難期。
  • 軍靴為什麼難穿
    近期文章純真幸福的源泉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 腦電波告訴你為什麼《GOW》在國內完敗《COK》|遊戲葡萄
    三、《戰爭遊戲》(GOW)VS《列王的紛爭》(COK)=「水土不服」VS「土生土長」在本研究之前,我們邀請國外玩家對GOW和COK進行了新手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對比本次讓國內玩家體驗兩款遊戲所得到的結果,就可以解答為什麼GOW和COK在中國和美國市場中獲得的成績截然相反。
  • 【好文共賞】利比亞戰爭十年:亂局持續 前景難期
    至今十年間,利比亞政治分裂,政權孱弱;經濟倒退,民生凋敝;安全惡化,恐怖問題多發。利比亞亂局長期持續,既是該國數十年體制積弊的集中爆發,也與各為私利的外部幹預密切相關。利比亞鄰近國家和地區深受影響。最終解決利比亞亂局,需要利比亞國內衝突方的真誠和解以及外部大國和國際組織的無私幫助,但目前這兩大條件都不具備。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利比亞局勢更加複雜、前景難期。
  • 一把槍打出多少發子彈才會報廢手槍約三千多發,那步槍呢
    由於大多數手槍都是單發的,所以一支手槍一生大約能發射三千多發子彈。也就是說一支手槍在進行大約三千次射擊後就基本可以宣告退役了。現代的槍械製造水平已經非常先進了。在二戰期間的槍械由於受制於製造水平以及製造材料的影響,使用壽命是非常短的。經常可以看到一支槍沒用多久就發生跳膛,不僅槍枝報廢,還會威脅到使用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