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華為的成長發展是厚積薄發的成功
我認為,華為的成長發展是厚積薄發的成功,是等得及、不著急、堅守聚焦、持續壓強、水滴石穿、久久為功戰略發展理念的必然結果。
市場經濟充滿了機會,但改革開放40年,也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機會主義現象,企業如此,個人也如此。大家都等不及,所以就不淡定,就焦慮,就會不擇手段、不擇路徑,於是彎道超越、變道超越、造道超越等機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大行其道。縱觀華為30 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它超越競爭對手都是在爬坡的時候。
30年來,華為像「龜」,準確地說,華為堅守著烏龜精神。在爬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蓄力量,不斷地強化機體,由「像龜」,變成了「象龜」。華為10年的累計研發投入達到4850億元,僅2018年的研發投入就達到1015億元。這個研發投入是什麼水平?在全世界研發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2017年華為排第8位,2018年提升到第5位。1996年的《華為基本法》裡就定下了紀律,按照銷售收入的10%提取研發費用。
有人說華為有錢,所以研發投入大,但華為沒錢的時候也這麼做。華為當年有個口號——「先生產,後生活」。我們現在都講創新,什麼叫創新?創新就要投錢,不投錢哪來的創新?
2018年華為的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一,現在平均每天申請8個專利,這些專利是怎麼來的?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而很多企業把創新與創業浪漫化、投機化了。中國企業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競爭,本質上是龜兔賽跑。有些跨國公司是兔子,速度很快,但是老不跑;華為是烏龜,一直在爬。
中國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國度,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機會,問題是我們怎樣利用這些機會。我們不能追求機會主義,還是要相信堅守的力量,相信厚積薄發的力量。
華為30年的成長之路並不順暢,一路風雨,一路艱辛,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渾身是傷痕。它在一個廣告中說,「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苦難一直伴隨著華為的成長發展,它是華為的寶貴財富。華為是中國企業的一面鏡子,它經歷的磨難和現在的輝煌,讓我們懂得怎樣經營企業,怎樣對待企業的成長。
02組織如何充滿活力?從人力資源管理上下功夫
增長與發展也會給企業帶來負面的影響,企業輝煌之後,往往是衰落的開始,任正非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成功不是走向未來的可靠嚮導」。企業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其內部,借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概念,就是出現「熵增」,以至「熵死」。對組織來講,首要的課題在於保持開放,避免熵增,增加熵減,從而使組織系統充滿活力。
中國古代經歷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朝代更迭,這是什麼原因?新的朝代建立,統治者勵精圖治,艱苦奮鬥,隨著皇位的更迭,積累大量的熵增,使組織機體沒法承受,最後轟然倒下。如果不能實現熵減,機體就會出問題,企業也是一樣的。我們往往無法逃離這個規律,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許多企業創業的時候大家都同心協力、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另外三個「同」就出現了——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同歸於盡。中國很多企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誕生的,基本上都活了30多年,也實現了所謂的輝煌,達到了頂峰,但是最可怕的就是達到輝煌。隨著公司的所謂「成功」,熵增現象大量發生。
在組織層面表現為:經營規模擴大,管理複雜度增大,組織板結,流程僵化,信息傳遞不暢,協作效率降低等;在個人層面表現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明哲保身,怕得罪人;唯上,以領導為核心,不以客戶為中心;推卸責任,遇問題不找自身原因,只找周邊原因;等等。這些現象的集中表現就是組織活力和組織的競爭能力下降。
華為曾總結出18種腐敗行為,華為定義的「腐敗」是廣義的腐敗,還包括「惰怠」。任正非提出了華為要做到三個「祛除」:一要祛除平庸,第二要祛除惰怠,第三要祛除南郭先生。那麼,如何讓組織始終充滿活力?這個任務落在了人力資源管理的肩上。世界上最難管的就是人,企業做大了,就面臨著巨大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一個老闆管十幾二十幾個人很輕鬆,但是管兩千人與兩萬人絕對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有時候你沒做好準備,最好先別做大,否則就是一場災難。華為在總結自己30年成長發展歷史的過程中,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人力資源管理是華為公司商業成功與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沒有之一,這就是唯一。也就是說,驅動華為成長與發展的不是技術、人才、資源,而是對人力資源的管理。管理是華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怎樣管理好人力資源,尤其是管理好知識型員工,使他們的能力和潛力極大地發揮出來,使他們能夠心甘情願地為企業戰略目標做貢獻,這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但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我們不要抱怨現在的80後或90後,他們在組織強大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的作用下會做出改變,關鍵在於企業的「麻」是否強壯!中國企業很幸福,因為我國的人力資源不僅是優質的,而且還廉價、勤奮、規模宏大,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管理這些人力資源,激發其潛能,為客戶創造價值。
03狼性、艱苦奮鬥、自我批判:保持活性,華為對自己最狠
華為的企業文化不是所謂的「狼性文化」,這是外界給華為企業文化貼上的標籤,但華為提倡狼性精神,其內涵特徵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有敏銳的嗅覺,盯著客戶,緊貼市場需求。任正非曾提出:堅決提拔那些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老闆的幹部,堅決淘汰那些眼睛盯著老闆、屁股對著客戶的幹部,這就是導向。
其次是強烈的進攻意識,像狼那樣,聞到獵物的味道,就本能地撲上去,不開會,不討論,不請示,不匯報,不糾結。
最後是群體奮鬥,一個人走會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會走得更遠。保持狼性,首先在於頭狼。華為的頭狼不老。任正非是1944年生人,44歲創業,如今年過70,滿身是病,但他還在客戶身邊,持續地艱苦奮鬥。
什麼叫艱苦奮鬥?首先是思想上的艱苦奮鬥。《華為公司改進工作作風的八條要求》中前兩條就規定:我絕不搞迎來送往,不給上級送禮,不當面讚揚上級,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服務上。我絕不動用公司資源,也不能佔用工作時間,為上級或其家屬辦私事。遇非辦不可的特殊情況,應申報並由受益人支付相關費用。」
2018年1月在玻利維亞,任正非提出:「我若貪生怕死,何來你們去英勇奮鬥!」這確實振聾發聵,值得企業家們反思。華為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舉行宣誓儀式,堅持了十幾年。從上至下,各部門層層宣誓,宣誓的誓詞是華為的「幹部八條」。宣誓的作用可能有限,但起碼每年讓大家熱血一次,讓大家警醒一次。宣誓是生產力,而不是生產方式,不是作秀,也不是走過場。
華為藍軍參謀部負責構築組織的自我批判能力,推動在公司各層面建立紅藍軍對抗機制,通過不斷的自我批判,使公司走在正確的方向。任正非籤發文件,要求各級幹部講真話,不講套話,不講虛話。他說堅持真實,華為才能成長壯大。華為心聲社區曾有《尋找加西亞》一文引人矚目,起因是一名叫孔令賢的員工2014年被破格提拔3級後,因畏於人言而離開華為。
隨後任正非籤發總裁辦郵件,指名道姓地呼喚其回歸,他在郵件中連續追問:為什麼優秀人物在華為成長那麼困難?為什麼會有人容不得英雄?華為還是昨天的華為嗎?為什麼不能按他們的實際貢獻定職、定級?任正非還隔空喊話,說是公司錯了,公司對不起孔令賢,請他回來。所以一個公司出現問題,關鍵是要有修正這些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2018年1月17日,任正非籤發文件,罰了五個人的款,包括他自己罰100萬元,三位輪值董事長及人力資源高管各罰50萬元。原因是華為海外業務中存在造假行為被查出來了,公司高管承擔著 間接領導責任,所以被罰款問責。對自己狠一點,對別人才能狠。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大家通常對別人狠,對自己卻很寬容。我覺得華為最可怕的地方就在這兒,它對自己更狠。
04對抗熵增慣性:長期堅持艱苦奮鬥,是最難的挑戰
現在很多人討論「996」工作制,我覺得這不是問題。只要有夢想,你就要奮鬥,對現狀不滿,你也要奮鬥,還有客戶要求你奮鬥。有一大堆競爭對手圍著客戶,你幹得好,客戶都不一定選你, 更不用說你幹得不好了。奮鬥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樸實的價值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長期堅持奮鬥,這是最難的挑戰。
像華為這樣堅持幾十年,還能夠艱苦奮鬥,真的不容易。企業大量的熵增是一種巨大的慣性,它會一直存在,尤其像華為當上了行業領導者以後,還能艱苦奮鬥嗎?這個挑戰是巨大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開放,只有開放,才能與外界有能量交換,有能量交換就是熵減。第二是持續地做自我批判。
華為的自我批判是一套體系,不是簡單地開個民主生活會就夠了。自我批判就是熵減。自我表揚大家都會說,但結果就是溫水煮青蛙。對自己狠的人才可能對別人狠,對自己都不狠,對別人也狠不到哪裡去,當然也不會有什麼戰鬥力。
05開放和學習是進步的主要動力
組織開放,才能持續地吸取外部的能量,開放的系統才能實現熵減,避免熵增,使組織遠離平衡,從而保持組織的活力,此其一。其二,只有保持開放,才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知恥而後勇,不斷向優秀的人學習。保持開放(或謂拿來主義)、自我批判、持續對標學習是華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華為組織的內在驅動力,其閉合循環,就是驅動華為由小到大不斷成長進步的內在驅動力。
華為可學的地方很多,我認為別的方面可以不學,但以下四點是關鍵的:第一是學華為如何保持開放;第二是學華為如何進行自我批判;第三是學華為如何學習別人;第四是學華為不能投機,不奉行機會主義。
華為一直在學習別人。2012年12月28日任正非籤發EMT決議《關於體驗順豐速運、海底撈服務的倡議》,倡議全體員工用一次順豐快遞,吃一次海底撈,感受它們的服務。其中提出:「華為公司要同步於這個快速變化時代不落伍,就必須堅持自我批判,開放自己的心胸,不斷地向優秀企業學習。」
有一次,華為員工在上海帶著十幾位客戶在海底撈吃飯,結完帳,華為員工回到吃飯的桌上,發現海底撈給他們上了一個果盤,果盤擺成了華為標識的樣子。做這個果盤需要人才嗎?需要技術嗎?需要資源嗎?需要智商嗎?海底撈做到了,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我們學別人的時候總給自己找藉口,敝帚自珍,強調行業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區不同等。華為是向一切可以學習的東西學習,不問出處,只要對自己有益,只要別人比自己做得好,就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地學習。
至於華為的開放、自我批判與標杆學習的目的,還是要回到企業的本質,回歸到基本的經營管理常識,就是持續地為客戶創造價值。要用資本主義的方式創造價值,持續地發展生產力,持續地挖掘組織與個人的潛力;用社會主義的方式分配價值,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讓奮鬥者得到合理的回報;力出一孔地創造價值,利出一孔地分配價值。
華為對組織熵減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只有一個目的——使組織充滿活力、開放、厚積薄發,增加公司的勢能。具體來講,就是首先繼續強調奮鬥,而且要長期堅持奮鬥;其次是人力資源要走向開放,別那麼僵化,要加強淘汰機制;最後是抓好兩個激勵,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
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構築強大的價值鏈循環,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通過構建有活力的機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持續地創造價值。厚積薄發、保持活性、對抗熵增、長期堅持艱苦奮鬥,「頭狼」任正非治下的華為,最可怕的是對自己最狠。
最後,用任正非的話回答華為到底能走多遠,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華為公司未來的勝利保障,主要是三點要素:第一,要形成一個堅強和有力的領導集團,但這個核心集團要聽得進批評;第二,要有嚴格、有序的制度和規則,這個制度與規則是進取的。什麼叫規則?就是確定性,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 用規則約束髮展的邊界;第三,要擁有一個龐大的、勤勞勇敢的奮鬥群體,這個群體的特徵是善於學習。
作者:吳春波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廣東鷹田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專注於環境監測、土壤治理及室內空氣治理,是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孵化企業。公司圍繞「環保產業鏈資源整合者和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目標,為客戶提供定製化方案,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將辦公室、住宅、汽車等環境的有害氣體(甲醛、苯系物.)一網打盡,給土壤治理修復,還大眾一個農產品安全、生活美好的環境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