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經濟分析(深度雄文)

2021-02-23 復旦金融匯

所謂的世界大事,其實古往今來的幾千年,國與國之間只有三件事:戰爭,和平與發展。戰爭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的失衡又會帶來新的戰爭。

戰爭發生,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需要進行再平衡,以使國與國之間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後,就會產生和平。一個和平的國際秩序,進而帶來經濟發展。有的國家發展的好些,有的國家發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國家,就要向舊的霸權發起挑戰,來重新劃分世界利益格局。

地緣政治,和獅王爭霸,侯王爭霸,本質都是一樣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國興衰,替換成新老獅王之間的爭雄角逐,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遵循一個古老而恆常的法則:叢林法則。畢竟人類也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則。

直到核威懾這個恐怖平衡的新法則,取代了一貫的叢林法則。人類的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改變。核大國之間,再難以像往常那樣,擱個幾十年上百年,就要來一套侯王爭霸。因為核威懾的恐怖平衡的法則是,沒人會贏,也沒人會輸,只會兩個一起死。所以,作為再平衡手段的戰爭,對於核大國之間而言,沒有輸贏,費那麼大代價除了同歸於盡也撈不到什麼好處,作為手段的戰爭失去了意義。軍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為都是如此。


將亞歐非三個大陸整合起來的一路一帶戰略規劃圖



中國是一個核大國。核大國之間,在恐怖平衡新法則下,輕易不會發生戰爭。而非核國家,想要以武力挑戰中國,無異於痴人說夢以卵擊石。所以,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俄美之間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中俄之間也更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軍事大國,相互之間都不會發起全面戰爭,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到來,但是不意味著一切都風平浪靜。在全面戰爭不可行的情況下,敵對國之間,技術性禍害就是新的遏制與再平衡常規手段。比如代理人戰爭,比如輸出恐怖主義,比如各種互相噁心。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裡,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


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可以通過超級海軍,控制兩個大洋,一手北約,一手亞太,來控制全世界。過去的幾十年,也就是所謂的二戰秩序,便是以美國所主導的海權時代。

海權的象徵,便是航空母艦戰鬥群。航母的作戰範圍可以達到方圓1000海裡,像一個移動的黑洞一樣巡弋在大洋上,常規的武器,很難靠近它,更不要說攻擊並摧毀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敵只有兩個,一個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個是陸地。因為航空母艦無法在陸地上航行,艦載機對敵對大國的岸基空軍作戰,也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所以,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地緣劣勢。一個整合連接起來的歐亞非大陸,面積,縱深,人口,資源,經濟總量,市場規模,都對美洲大陸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就會把美洲大陸變成島嶼。整合起來的歐亞非大陸,則象徵著陸權力量的崛起。而陸權的崛起,則會把曾經興盛的海權,擠壓到歷史的故紙堆裡去。陸權興,則海權廢,這是必然的。

隨著兩場反恐戰爭,08年金融海嘯,伊斯蘭文明和俄羅斯對美國的反擠壓,美國的全球統治能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到了利比亞、敘利亞戰爭期間,作為地球實際統治者的美國,甚至連個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這是美國實行全球統治的三大法寶。

中東局勢越來越複雜,對於美國而言,已經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東,則就無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則因為之前的量化寬鬆,極大的透支了美國的主權信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份額漸漸的從歷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麼單純靠航母,根本無法實行全球統治。航母威懾小國有用,對大國並沒有什麼決定大局的價值。霸權在衰落,作為霸權之劍的海權,也隨之衰落,這就是正在形成的趨勢。

另一邊,則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趨勢,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來。所謂此消彼長,地球這個大舞臺,從來就不容許存在權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進一步。隨著美國海權力量的沒落,那麼一支新興的陸權力量,正在尋求將歐亞非三塊大陸整合併連接在一起。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它卻更符合歐亞非三塊大陸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擋。


中國經濟,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詛咒著會崩潰。被口頭詛咒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崩潰,還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一直都覺得奇怪,這些人是出於什麼心態,老詛咒著渴盼著自己的國家經濟崩潰。好像國家經濟崩潰了,他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一樣。

好比一個坐船的人,老念叨著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別人,不會淹死他。牆倒了,只砸死別人,不會砸死他。友邦的船,可並沒有多餘的船票賣給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國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的船上不拉只會抱怨詛咒卻沒錢買船票的人。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兩段,並不是要爭價值觀上的政治正確或者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義傾向,而是要客觀,要超脫。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經濟現象的問題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憤懣,情緒,詛咒,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負價值,因為基於心理主義出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全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錯誤的判斷出發,又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的會招致損失。

中國經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和風險出現。歷史上,世界上,都沒有先例,也沒有什麼模板和歷史經驗可供參考借鑑。很多現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經濟學模型,甚至連解釋都無法解釋。這導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學者們認為,不是模型錯了,而是中國經濟錯了;不是理論錯了,而是現實錯了。如同拿著張圖去找馬,發現現實中的馬和圖裡的馬不一樣,就宣布現實中的馬不是馬。按圖索驥,也是經濟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釋不了現實,那顯然是模型錯了,理論錯了。在經濟分析領域,教條主義也是沒有前途的。

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在於,上一個周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的增長點還沒有找到和發揮引擎支柱作用。解決上一個經濟周期的問題,就要排洪排澇,自然導致流動性枯竭,於是增長失速。經濟轉型關鍵期,結構要調整就要疏浚阻礙新經濟的舊的生產關係,那就要深化改革。從上一個周期,如何平穩的過渡切換到下一個景氣周期,是V型過渡,還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這都是擺在當前的問題。是問題,也更是風險。

如果是V型過渡,那麼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進的政策出臺,把之前的舊模式都打的稀巴爛,劇烈的陣痛過後,然後再重生。短期內,即可過渡切換到新模式。相信,這不符合穩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針。因為這個選項,是風險失控的選項。既然要穩健,那麼風險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不會出現V型過渡。睡一覺,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這樣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麼就會是一個中等周期的調整。7%左右的低速增長,會持續好幾年的時間。風險會控制的更穩健。新常態,並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經濟,而是指兩個景氣周期之間的調整期過渡期。解決遺留問題,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如何實現呢,唯有通過改革。

如果是L型,則說明,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國內的環境,都遇到了更複雜的難題。那麼這個調整周期就會加長。在改革的政策舉措上,也會更加的深耕細作。深度上,也會更深。無論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中國經濟出現崩潰的風險,可能性都很小。因為激進高風險的V型過渡選項,已經被排除。

最大的洪澇,已經安全過境。所以,後面,不會再有更大的洪澇出現,中國經濟的崩潰風險,可以認為,已經被排除。排除了三戰的外部風險,排除了經濟從內部崩潰的風險,並已經確立了高遠的新的戰略決心和使命,滿足了這三點前提,那麼才有資格有條件談後面的經濟轉型和新的經濟戰略。

中國未來10年的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呢?哪些產業會成為未來的發展引擎呢?下面從具體的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建國以來,中國前後經歷過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從地主手裡分給了農民。第二次,又從家庭裡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體裡面成立農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為單位分給了農民。這就是現行的小崗村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製。

小崗模式,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卻無法解決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因為這個模式,是小農經濟,是原始農業的生產組織方式。三農問題,從其本質來看,就是中國經濟基本完成了現代化,但是農業卻仍處於前現代化的水平。正是因為農業的塌陷,才導致了三農問題。而不是三農問題,導致了農業現代化的滯後。

現在,農村土地已經開始出現了經營權流轉和規模農業。這是生產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來的農業現代化嘗試。現在的土地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更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個國家制度架構裡最底層的制度,它遠僅僅是非三農問題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左右和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基本制度。從目前看,中國現階段的制度改革,已經不是給上一代系統打補丁那麼簡單了,而是要徹底的更換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不然也不會頻繁提到頂層設計這個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設計中國經濟的作業系統,那麼這個新系統的架構設計裡,土地制度,則是最最底層的一層。它是其他各層的基礎。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錢,其實房子之所以值錢,房地產之所以紅火,究其根本,它不過就是當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經濟現象。有什麼樣的土地制度,才會演生出來什麼樣的房地產業態。

第四次土改,牽涉到的歷史和政策包袱比較大。所以一直遲遲不見實質性的動靜。都知道這麼拖著不是辦法,但是也一直沒有更好的解答。因為,如果響應生產力的需求,那麼就要再次把土地從農民手裡拿出來,集中起來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續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農業,就永遠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但問題是,一旦給農村土地確權,可以自由流動和買賣,那麼必然的會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兼併。這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如果不給農村土地確權,很多農村人口已經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處於流轉承包狀態,甚至是失耕。農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這實質上是現代版本的人民公社。並且,股份能不能轉讓,又如何繼承,如果像私產那樣,可以自由買賣和流動,又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問題。

可見,當前的土改問題,不是不想改,而是對制度設計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點像個無解的題。但是一旦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麼所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將對未來幾十年的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三農問題,也不再是個問題,農業現代化也將補上拖欠的一課。全面實現現代化,不提農業現代化,那是說不過去的。這個問題可以往後拖,但是早晚總得要面對它。一個新版的作業系統,也無法直接跳過最底層的設計。

工業1.0是蒸汽化,工業2.0是電氣化,工業3.0是自動化。中國當前處在工業3.0的中後期。表現為,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業4.0,就是完全的自動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產系統,和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的信息系統。徹底解決工廠內系統斷層問題,把所有的部門和環節,流程都連接起來,消滅信息孤島。

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給工廠設計並安裝一個作業系統,這件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網際網路,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粉絲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或者通俗的講,這樣的工廠,是一種智能工廠,它的生產方式叫智能生產。

連接靠什麼呢,靠通訊。通訊又靠什麼呢,靠協議。所以,這在未來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整個建設周期,會以十年為計。

工業網際網路,和現行的網際網路相比,對速度,精度,安全,魯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於網際網路。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標準。未來關於工業4.0,競爭的焦點,就是標準之爭。中國所提出的標準是什麼呢,它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製造2025」。中國的競爭對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德國。

從工業3.0開始,產能的過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因為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了。到了工業4.0時代,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的得到極大的提高。到了工業5.0時代,可能人作為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應該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新型的社會圖景: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這句話,是英國思想家羅素的一個烏託邦之夢。

經常會看到產業或財經新聞說,哪個哪個廠破產倒閉了。然後推斷,國民經濟運行出了問題,社會即將崩潰。如果從事工業行業,在工業4.0的衝擊下,沒有趕上潮流,及時的對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級,那麼未來的生存處境,會比較艱難一些。舊的生態,被新的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不能因為看到舊事物的消亡,就推測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舊事物消亡的時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蠻生長。


農業現代化,解放了農業工作者。工業4.0,解放了工業勞動者。但是轉念一想,他們豈不是都要失業了呢。這樣大規模的失業潮,可如何是好。可能會有人頓時覺得寢食難安,這個社會一下子要灰暗了起來。

農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遷徙到工業。工業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被遷徙到服務業。就好比說,馬車這個行業消亡了,馬車夫們會在新興的行業裡,重新找到工作。他們並不會因為馬車行業的消亡,而終生失業把自己餓死。

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恆興旺的,所以任何就業都不是終生就業,那麼任何失業,也都不是終生失業。這就是行業遷徙與就業遷徙。未來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需要的農業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的工業品需求。而剩下來的勞動者呢,都會遷徙到服務業。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農業現代化可能會趕著和工業4.0差不多時期完成。那麼一下子遷徙出來的人口和勞動者,會將第三產業擠爆。服務業將會迎來大面積的爆發。

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大爆發,將催生出來為第三產業服務的第四產業,甚至是第五產業。第四產業,可以稱之為數字產業,知識產業或信息產業。而到了第五產業,則是一個象徵性消費的產業,它將徹底的把消費者的人格也數位化,並把他們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網。

未來的5G網絡,將會把帶寬變的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免費。速度,也將達到足夠的充裕。也就是說,以後上網,隨便怎麼用,都不要錢,隨便怎麼用,都不會卡。

5G網絡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技術前提。未來的汽車行業,將會出現超級革命。司機這個職業,會消亡。汽車擺脫交通工具的屬性,升級成為超級移動終端。也就是說,以後開車,很可能不需要考駕照了。無人駕駛汽車,隨喊隨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給自己加油,跑壞了,還可以自己開到維修店給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來可是實現車禍零傷亡。車禍,作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將為成為古董詞。可能2015年後出生的人,應該難以理解車禍是什麼。

隨著5G網絡的成熟和新的通訊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在下一個十年,也將基本完成。一切都被連接了起來。這將孕育出一個超級生態,在這個生態裡,也將創生出來無盡的機遇。在一個一切都連接起來的世界裡,想像力卓越的人,將獲得最終統治權。不會開腦洞的人,將成為新形態社會裡的搬磚工。

因為未來的社會,將成為一個整體。就如同一個作業系統一樣。它的迭代,不再是單個商品的黑科技升級進步和創新,它的升級和迭代,將是整個系統的升級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會非常快,快到只有想像力發達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單純的靠理解力,已經慢了。因為等你剛理解它,它已經又有了新變化。

黑科技為什麼黑,因為它是產品的顛覆式迭代和創新。或者是小生態系統的局部顛覆式迭代和創新。而萬物互聯時代,它是以整個世界這個大系統為單位,進行全系統迭代和顛覆式創新。所以說,它所產生出來的爆炸式整體顛覆,將比黑科技還要黑。信息和創新的傳導,獲得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傳播。一個革命式的創新,幾乎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系統。並驅動整個系統進行全系統顛覆。

把世界翻譯成數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設浪潮,還遠沒有結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還只是鋪設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設好基建,還要蓋房子,蓋完房子,還要裝修。等等等。所以,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可能這個黃金時代,才剛剛過去了三分之一。

在農業社會,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農民,俗稱勞力。在工業時代,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工人。在後現代化的信息化時代,它的主體生產者,就是碼農,俗稱程式設計師。

碼農們的黃金時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設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大約分為三段,基建階段,城建階段,裝修階段。基建是資訊時代的公路鐵路和機場等,它將新媒介搭建了起來,將生態系統也搭建了起來。華為和BAT們就是第一階段的基建三大包工頭。包工頭們,還有一塊更大的基建生意等著它們,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完成,標誌著基建階段的結束。基建階段結束後,信息化社會,將迎來城建階段。要建紙上城市,紙上帝國。要建很多很多的烏託邦。BAT們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業。在未來真正的城建階段,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超過BAT的更大的城建巨頭。

在裝修階段,也就是說,基建結束了,城建也結束了。信息化社會,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經完成,這兩個階段,追求的就是標準,生態和共性。剩下來的,就是軟的方面的精細化塑造。裝修階段,體現的就是個性,特殊性,非標性,強調的是表達,細節塑造和表現。裝修階段,將是創業產業的黃金時代。


信息化建設完成,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適的大床上,接下來自然的就是要做夢了。碼農們退場,造夢工程師,開始進場。

科技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等科技做到極致,會發現,人文才是它最終極的目的地。碼農再能幹,可惜他們不會編制夢,它們只會造公路,造房子,搞裝修。幫人做夢這種事,當然要交給文化工程師們來做了。

在一個完全信息化的社會,一切都連接了起來。每個人都盯著電視,盯著手機,盯著各種顯示屏。媒介把每個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長很長,並且讓他們互相交織。在這種社會裡,媒介賦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線了,成為信息孤島,那就意味著,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徵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徵性消費的新浪潮。

象徵性消費,簡單的說,就是做夢。有人不善於做夢的,那麼就會有人幫著他們做夢。這個幫人做夢的人,他們就會憑空的製造出來一個個的夢,這就是傳說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興熱詞:IP。

IP,說白了,就是象徵性消費。就是做夢。而能幫別人做夢的人,則會迎來他們的超白金時代。


在新的十年裡,資本帳戶的管制將會被解除。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它最關鍵的時期。金融業的舞臺,也隨之從國內的區域網舞臺,切換到全球性的網際網路舞臺。通道全球化,資產配置和流動全球化。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一個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場。

從A股啟動註冊制,不難看出,金融業的改革,是向著自由流動,去摩擦成本,以便讓企業可以更便捷的獲得融資這個思路去的。這背後更深層的意圖,是為了給全民創業,全面創新,提供一個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未來要啟用新版的作業系統,金融在這個新的作業系統裡,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任何生意做到最後,都是金融:融資,風險,流動性。

萬物互聯,當然也包括一切資產的互聯。所以,之前的網際網路金融,只是小試牛刀。當一切資產都被連接了起來,那會是一個金融版本的網際網路。就像工業4.0也叫工業網際網路一樣,金融業,也將會出現一個金融網際網路。也可以稱之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籬和壁壘都將被拆除。資產將獲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動性。這是金融業的新浪潮。

這個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連接全球市場,向全世界輸出中國資本。通過輸出中國資本這個手段,來實現輸出中國意志,和收穫中國利益。這不僅是個生意場,更是一個戰場。


再回到羅素的那句話: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他認為,這就是他所能想像出來的最完美的社會類型。他的這句話,既暗含了科技樂觀主義,也暗含了終極的社會關懷。他雖然是個英國人,他說的後半句,和中國人常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道理差不多。

真正撕裂一個社會的,不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

在未來,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過剩的。生產效率也會進一步的得到極大的提高。如果不把這些產品及時的分配出去,那麼反而會導致庫存和滯銷。如果把這些產能導向國外市場,則必然的會摧毀它們的本土產業,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失衡。

羅素碰巧預想到了一個可能的未來主義式的的社會新圖景:在一個生產力超級發達的社會裡,分配比生產更重要。這和我們的立場,價值觀,政治取向並無關係,因為它是一個規律:在一個商品過度豐裕的社會裡,人反而成了稀缺資源,那麼就會導致,商品追逐人。

再進一步開腦洞。既然空氣可以免費,帶寬可以免費,為什麼商品就不能免費呢?在商品稀缺社會,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是商品追逐人。這一切,都是因為,生產效率的不斷升級和極大提高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真正的終極的階層抒困,是在一個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裡,商品到處追逐著人,社會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來劃分階層。就好比,沒人會以呼吸多幾口還是少幾口空氣來劃分社會階層那樣。社會階層現象消失了,並不是通過暴力革命人頭翻滾消滅的,而是,被科技進步所消滅。科技最終導向了人文關懷並與之交匯,這也是最終極的善政。



倒退到十年前,現在的很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你能想像得到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現在看十年後的未來,很多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是很難以想像和預料的出來的。

所以,這篇文章,腦洞開的有點大。不過,既然開腦洞,不如開的越大越好。因為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了。社會的發展被它帶著向前狂奔,也越來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像力的翅膀。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未來十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圖景,將會切換到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而設計和開發這個全新作業系統所用的語言,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萬物互聯,一個是文化。

來源:至道書院 白雲先生

相關焦點

  • 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經濟分析
    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裡,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上面兩段,並不是要爭價值觀上的政治正確或者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義傾向,而是要客觀,要超脫。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經濟現象的問題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憤懣,情緒,詛咒,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負價值,因為基於心理主義出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全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錯誤的判斷出發,又會導致錯誤的決策。
  • 【微財經】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大趨勢
    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裡,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上面兩段,並不是要爭價值觀上的政治正確或者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義傾向,而是要客觀,要超脫。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經濟現象的問題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憤懣,情緒,詛咒,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負價值,因為基於心理主義出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全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錯誤的判斷出發,又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的會招致損失。
  • 天下 | 中國未來十年大趨勢!(深度好文)
    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裡,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2、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
  • 天下 中國未來十年大趨勢!(深度好文)
    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裡,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2、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
  • 未來十年,中國不能錯過的紅利
    而大家還清晰地回憶起僅在數年前,無數應用和服務爭相湧現,燒錢大戰接連上演,中國手機行業橫掃全球,一批本土科技公司市值排入全球十大——正因為有這些商業和技術維度的前後對比,再加上疫情等突發因素的加持,科技、網際網路等行業也成為了變化最快、最具不確定性的行業。深究其理,過去十年為經濟、科技帶來蓬勃發展的紅利已經離我們遠去。
  •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兩岸學者:不可能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今年6月將屆滿十年。十年前,民進黨公開抨擊ECFA是「糖衣毒藥」;十年後,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公開呼籲大陸「不要停掉ECFA」,民進黨也高聲喊話,希望「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 中國開啟數字資產助力未來,十年打贏數字經濟戰
    回想起上一個十年,2010年到2019年這十年,我們的移動網際網路搞得非常好,簡直是世界第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借著移動網際網路這一波發展,我們的數字經濟來了一個大逆襲。在過去十年,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實現了數字經濟的逆襲。但是數位技術還在不斷往前發展,還有5G、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新一輪的競爭又開始了。既然在過去十年,你能夠逆襲人家,人家當然也想在未來的十年逆襲你。看數字經濟,現在它已經不是我們一個國家戰略了,全世界都很重視數字經濟,這是一盤大棋。
  • [深度] 基辛格意外「被炒」: 無力回天的中美「關鍵十年」 | 文化縱橫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指出,這種悲觀態度反襯出以往對中美關係的盲目樂觀,事實上,當2008年中美發展階段進入臨界點時,就已經不能脫離政治而簡單地從經濟「壓艙石」來看二者關係。要理解美國對華政策的既有轉變和未來方向,就必須從長時段的歷史與政治邏輯出發,理解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到2018年川普發起貿易爭端這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關鍵十年」。
  • 新經濟十年:22篇深度報導,記錄風雲變幻的十大戰場
    但既然人們總是習慣以十年為時間計數的單位,那麼我們不妨就站在這巨變的2020年,回顧中國的新經濟,是如何一路奔跑到今天。 在又一個十年節點,也是36氪陪伴新經濟成長整整十年之際,我們向所有媒體平臺和自媒體作者徵集了大家關於新經濟十年發展的真知灼見。綜合文章的深度、時間的完整度、讀者的歡迎度,通過外部專家的推薦與36氪編委會的投票,最終以十大網際網路戰場為維度,共有10篇文章榮膺十年一「見」深度商業觀察大獎。
  • 美國智庫對中美融合還是脫鉤的深度分析
    《與中國競爭:戰略框架》,系統分析了中美爭端的複雜性。 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前蘇聯和日本在經濟上沒有與美國形成深度融合,因此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例如,美國在與盟國的合作下,對蘇聯實施出口管制相對容易。而對中國這樣做(實施出口管制),對美國而言,將付出更大代價,且更具爭議,而且會使美國與盟國的合作更為困難。
  • 時代雜誌丨中國十年
    其領導人手中擁有穩定中國市場和刺激其經濟所需要的現金和政策工具,這些工具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是不存在的。假如有必要,北京將運用它們。雖然幾乎可以肯定很快會發生重大人口問題,且環境方面的威脅日甚一日,但中國的全球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仍然在上升當中。
  • 王銳 |《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的當代啟示
    可見,胡繩之所以要論述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影響,是因為在當時美國已經成為在華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研究歷史與思考現狀、展望未來是相通的。其所造成的結果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一般社會生活中,成了一個重要的要素而且是基本的要素。帝國主義與中國經濟完全打成一片,結成一個有機的關係。」 以此為切入點,錢氏分析近代中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如何被捲入帝國主義支配下的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並且對中國內部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帶來哪些影響。
  • 金燦榮:十年以後,美國會接受中國崛起
    中國是當今不確定世界中一個比較確定的力量。而且,這個確定是往上走的確定。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政治管理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它在中國的實踐是成功的,我們堅持走下去就好。中國經濟處在轉型過程中,這只是一個短期現象,中國轉型是有希望成功的,所以我們會回到比較快速的增長軌道。我認為中國再享受十來年的中高速增長,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 如何實現碳中和:美國2050路徑、成本、與中國的對比和未來十年舉措
    筆者目前還沒有看到關於中國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的問題的類似的精細尺度的研究,不過已經有不少類似的高解析度的中國能源系統模型,關於中國碳中和的路徑的精細尺度的研究將會越來越多。這期的更新關注普林斯頓大學的「淨零美國」(Net Zero America, NZA) 項目,看看美國如何實現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應該怎樣做?在經濟、社會、健康上又有什麼影響?
  • 重磅戰略密集出臺,中國地緣格局和經濟布局發生巨變
    一句話,這次大規模區域戰略最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是關乎未來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國內經濟。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深度分析)文章中有過分析,今天有部分補充和新的分析。 東北振興可謂年年提,大家可能覺得沒什麼稀奇,不值得關注,但今年的東北振興內涵大為不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 ,「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 中國必須對臺灣島實施軍事和經濟雙重鉗制!
    據了解,近十年來,臺灣每年從大陸賺得的貿易順差就達到1000多億美元,十年下來就達到10000多億美元,這些錢不僅支撐了臺灣經濟,更讓臺灣當局有錢購買美國先進武器用於對抗大陸的統一,用於搞臺獨。現在,於2020年到期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十年期滿,大陸是否要中止該協議?
  • 深度好文! 知己知彼:世界大變局中的未來中國
    此舉政治含義顯然遠遠超過經濟含義。用德國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研究員Lucrezia Poggetti的話來說,義大利的加入給予「一帶一路」計劃以「巨大的合法性」「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徵意義」。而法國則明顯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儘管馬克龍一再表示「關注和重視」一帶一路,但卻始終沒有邁出具體的一步。但法國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在氣候問題、維護多邊主義等方面加強合作。
  • 簡無思:政治科學分析(4):後臺美國終極政治決定勢力與中美關係
    猶太人在過去兩千年間在歐洲大陸與白人世界之間的恩怨,持續到共產主義革命時代,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猶太人在今天通過民主黨對美國政治生態以及政治和經濟前途的影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一個學術敏感區。
  • 深度 | 黨爭與韓國政治的弊病
    從1998年至今,兩大陣營輪流掌權,攻防轉換,呈現出「保守十年、進步十年」的態勢。從政黨本身來看,保守陣營的大國家黨經歷了新國家黨、自由韓國黨、未來統合黨等更名重組後,演變為今天的國民力量黨;而進步陣營經過國民會議、新千年民主黨、開放國民黨、統合民主黨等階段,發展為如今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在內外政策上,兩大政黨都打上了自己的鮮明烙印。
  • 這是一篇分析世界格局的雄文,非常透徹!
    從經濟規律上講,不能僅僅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國家。一個中國的經濟規模就相當於整個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經濟總量還要大;和東亞經濟比,也可以說中國經濟相當於整個東亞。而過去十年裡,大量資本進入中國,使中國的經濟總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長到全球第二,如此一來,美國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標瞄準中國,一點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