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氏家族

2021-02-07 種氏家族



種[chóng(ㄔㄨㄥˊ)]

一、基本介紹

種[種,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亦可讀作chóng(ㄔㄨㄥˊ)]


[caste of India]印度社會的世襲等級之一,這些等級是按照印度教的基本制度劃分的,這種制度上溯到久遠的古代,並且命令一切正統的印度教徒遵從一切社會交往的規則和限制,又這些等級各有其名和特別的風俗習慣,限制其成員的職業和他們同其他種姓成員的交往。

詳細解釋

⒈ 指宗族。《史記·匈奴列傳》:「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故 匈奴 雖亂,必立宗種。」

⒉ 古印度一種世襲的社會等級。種姓分四等,即婆羅門(僧侶和學者)、剎帝利(武士和貴族)、吠舍(手工業者和商人)、和首陀羅(農民、僕役)。唐玄奘《大唐 西域記·印度總述》:「 印度 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國主大臣各有種姓,苟非貴族,國人莫肯歸之。」

3.種chóng;古代就是指姓。古代就沒有其他註解和讀音,就讀種(chóng崇),也沒有簡體和繁體的區別,寫法就是「種」。

種(zhòng)地、種(zhǒng)子在沒有簡化前是與種(chong)沒有任何關係。簡化後為多音字,但是,種(chóng)仍然還是注為姓氏 。

二、姓氏源流

 種(Chóng)源出:

出自仲姓,為周代仲山甫之後,為避仇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種,本仲氏,以避難改載仲為種,望出河南。」種姓本為仲氏,以次為氏。仲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後人,為避仇改為種氏。

《元和姓纂》唐.林寶撰十八卷.卷一上平聲東韻至江韻載;「種,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後。魏因避難改為種氏。後漢有種暠洛陽,大司徒,暠生拂,拂生邵大鴻臚卿」。

  第一個淵源:源於高辛氏,出自遠古時期帝嚳屬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上說,是高辛氏執政時期屬下賢者「八元」之一。

  古代相傳,帝嚳高辛氏屬下八個有才德的人。據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中的記載:「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在仲堪、仲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並尊奉仲堪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滅亡之際,該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戰亂而改成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種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個淵源:源於任姓,出自商朝開國君王湯的佐相仲虺的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虺,是著名的造車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車服大夫、車正)的後代,世襲為古薛國(今山東棗莊薛城奚村)首領。

   成湯早就知道仲虺是一個舉世難得的人才,也知道薛國在仲虺的領導下國富民強,軍備優良,於是親自前往薛國,求仲虺幫助自己建立大業。仲虺在昔日裡與成湯 打過不少交道,深知成湯是一個仁厚大志的人。再說薛國已受夠了夏桀越來越沉重的壓榨,仲虺高瞻遠矚,欣然舉國來助成湯,與另一賢者伊尹成為成湯的左右臂 膀,一主外,一主內。

  仲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首先為成湯獻出「以寬治民」的策略,和成湯一起吊死問疾,賑窮養孤,並幫助成湯修築城垣,創建了地方割據優勢,成湯所領導的商族儼然成了夏桀的一塊心病。

   成湯的各種舉措被夏王姒履癸(夏桀)察覺,夏桀惴惴不安,遂採取防範措施,使出自己最後的淫威,以天子號令召成湯入朝問話。成湯經過一番思考的煎熬,還 是選擇了去朝見夏桀。當成湯跋涉三百餘裡來到鞏義,立即就被夏桀直接拘捕,夏桀還令人用「桎梏」夾住成湯的雙手,囚禁在夏王朝的監獄「夏臺」裡。

   仲虺立即和伊尹就夏桀的貪婪本性,商議制定了營救成湯的可靠辦法。之後,仲虺就帶了大量的奇珍異寶,跑去向夏桀賠禮道歉,表示稱臣納貢,打消了夏桀的疑 慮。為了窺視內情和蠱惑夏桀,仲虺又為夏桀送上最漂亮的美女,夏桀看到眼花花的珠寶和光彩照人的美女,早就暈了頭腦,又找不到可靠的證據,因此無論諫臣怎 樣勸說,還是釋放了成湯。

   之後的成湯猶如猛虎歸山,在仲虺和伊尹的幫助下加緊了滅夏的步伐。仲虺又為成湯制訂了滅夏的具體方略,先剷除夏桀的羽翼,使夏桀孤立無援,然後再進軍夏 都。仲虺當時建議說:「我們大業徵途中的第一個阻力是葛國,葛國是我們西邊通往夏的咽喉,而葛是夏的忠實走狗,我們必須用策略讓葛國歸服。」在湯的託付 下,仲虺多次聯絡,說服葛國。

  仲虺發現葛伯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傢伙,就挑選了一群肥大的牛羊送給葛伯去祭祀祖先,結果葛伯自己把牛羊全吃掉了。仲虺知道後,笑著問葛伯:「你怎麼沒把我送你的牲口祭祀啊?」

   葛伯推脫說:「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還要酒食,我們的田中大旱,種不出糧食來,當然就舉行不了祭祀。」於是仲虺便又送去一批勞 力和種子前往葛地幫助種莊稼。葛伯覺得等莊稼長出來時間太漫長,就乾脆把送來的種子煮著吃了。一個婦女護著種子,結果被葛國人掄起石塊砸死,這位婦女臨死 還攥著沾滿鮮血的種子……這個暴行引起了商族上下的憤慨,成湯以此為藉口,立即安排仲虺為大將軍出兵伐葛國。早已準備好的商軍所到之處,葛國老百姓家家慶 幸,所以仲虺戰無不勝,商軍在成湯和仲虺的指揮下很快就滅了葛國。

   西進的大門打開後,往下的目標就是和夏王朝關係密切的韋、顧、昆吾。這三國是夏王朝在東方的重要支柱,特別是昆吾,是夏朝東方諸侯之長,號稱「夏後」。 但三國國君都不受本國國民的支持,各國人民盼商軍如求甘露,所以商軍所向披靡,三國先後被消滅。至此商湯已經控制了夏王朝的東方,而夏桀更加勢孤力單,仲 虺為成湯制訂的方略第一步已經實現。

   夏桀不甘心失敗,親率大軍去東方鎮壓。成湯和仲虺則率領四方諸侯前去討伐夏桀。成湯依照仲虺為之起草的檄文,做了一番大有分量的演講,成湯說:「不是我 願意叛亂,實在是因為夏桀罪大惡極!我知道,你們中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出兵,有怨言,但是,夏桀有罪啊!夏桀罪大惡極,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我畏怯上天不敢 不去徵伐。夏桀耗盡了民脂民膏,掠光了人民的資財!夏桀的德行已經墮落成這個樣子,現在我一定要前去討伐。你們如果和我一起去執行上天的命令,我將大力賞 賜你們。否則,我就要懲罰你們,決不赦免。」

   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兩軍在鳴條(今河南洛陽一帶)展開了大戰,而夏桀的軍隊早已士無鬥志,紛紛倒戈。商軍越戰越勇,部族多方歸 服,結果夏桀大敗而逃,三年後逝世於亭山(今安徽巢湖臥牛山)。仲虺接著率軍去攻打忠於夏桀的部族三義,繳獲了這個國家的鎮國之璽。之後仲虺和伊尹四方部 族通報了全國的情況,四方部族全部歸服,仲虺和伊尹協助成湯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湯遂封仲虺為左相,號稱商湯開國第一功臣。

在仲虺的後裔子孫仲,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在夏王朝滅亡之際,該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戰亂而改成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依然讀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間有很高的威望。

  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莊鄉李屯村),從此以樊為姓,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東漢史學家服虔在《史記正義》中解釋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仲父」、「樊仲」等。

   至於仲山甫出生於何地,史籍無載。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給他的法定籍貫,所以後世稱他為「周樊人」或「南陽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史籍《姓 氏考略》引《廣韻》說:「樊,望地南陽,系出姬姓,虞仲支孫仲山甫封於樊,後以封地為姓。」也說明了他是南陽樊人,當時的南陽即今修武。

  在典籍《詩經·大雅·崧高》中有贊句:「崧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還說: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梁。並專門頌揚仲山甫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布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

  當時周宣王「料民於太原」,即在今甘肅鎮原一帶組織了歷史上最早的人口戶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勸諫。

  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史稱「宣王中興」。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當朝貴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後,貴族們瘋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孫族人們在迫害下便紛紛逃逸,為避仇禍,其中有改為諧音的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仲由,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 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泗水泉林鎮卞橋村),孔子的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 藝,事親至孝。十八歲時,適逢孔子東遊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 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 位。仲由在孔門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稱讚說:「子路好勇,聞 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仲由任魯國季孫氏的宰,後應衛國執政上卿 孔俚之邀任其家宰。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衛出公姬輒十三年,衛後莊公姬蒯聵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 俚弒殺衛出公,衛出公聞訊而逃,蒯聵得立,是為衛後莊公。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當面指責蒯聵。蒯聵惱羞之下命衛士石乞與仲由相搏,爭鬥中石乞 揮戈擊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顧爭鬥而去系自己的帽纓,結果被中石一戈殺之。在仲由的後裔子孫中, 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世代相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為「衛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 真宗趙恆加封其為「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趙禥再封其為「衛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為「先賢 仲子」。據文獻《仲氏大宗譜》的記載,仲由的第九代孫叫仲隆,為秦朝時期的一名處士,原隱居於嶧山(今山東鄒城),後仍返回祖地卞(今山東泗州泗水鎮卞橋 村),娶妻生三子:長子仲綱(一說仲網),次子仲勃無嗣,三子仲動。按山東《滕陽種氏族譜》中的記載:「先賢十世孫諱動者,值秦大興焚書坑儒之際,與其父 諱隆以避秦亂,隱居嶧山,易仲為種。」仲、種二氏由此分開。在《仲氏大宗譜》與《種氏宗譜》中,所記載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說明仲、種二氏源出一 個共祖。傳到仲由的第十代孫仲動時,正是秦始皇執政晚期。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齊國人淳于越反對當時推行的「郡縣制」,要求按 古制大肆分封貴族。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由此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體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議下,下令焚燒 《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者一律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並禁止私學,想學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兩個術士分別叫侯生和盧生,他們暗地裡四處誹謗秦始皇,之後並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後大怒,立令御史調查,結果審理下來,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餘人之多,於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殺,此即為「坑儒」。這兩件事合稱歷史上所 傳的「焚書坑儒」。其實,秦始皇坑殺的基本上以術士者為主,儒者很少,應稱「焚書坑士」。仲動之父仲隆一直以「處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 「坑」之列,因此仲動為避「坑士」之禍,遂改姓氏為諧音的種氏,避過此難,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種氏一族歷史悠久,瓜蔓延長,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以來,已經先後四次修譜,後裔族人已經分布全國各地,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五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文種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文種,郢人(今湖北江陵),與宛三戶裡人(今河南南陽宛縣)範蠡為同為越國大夫。

   他曾總結商周以來徵伐經驗,向越王句踐提出了伐吳九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帛,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縞,以空其邦;四曰遺之美好,以為勞其 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

  越王句踐用了其中的三術,即滅了強大一時的吳國。

   越滅吳後,範蠡認為句踐其人「可共患難,不可共與榮」,因此棄職而走。離開越國之前留信給文種,勸他也離開。但文種捨不得即得的榮華富貴,看了信之後並 未離開,僅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並讓使者傳話說:「你當初給我出了九條對付吳國的策 略,我只用三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的六條在你那裡,你用這六條去地下為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於是文種在後悔無奈之下舉劍自殺。

在文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六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成侯趙種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周烈王姬喜元年(趙敬侯趙章十二年,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病逝,當年趙章之子趙種即繼位,是為趙成侯。

  當時,公子趙勝不服,曾與趙成侯爭位,為亂一時,後被趙成侯平定。

  趙成侯在位期間,多次出兵伐衛國,連續攻取衛國七十三個鄉邑與甄地(今山東鄄城舊鎮)。後又與韓國聯合攻周王室,將周王室一分為二,形成了東周晚期有兩個周王的混亂局勢。

  不久魏國舉兵伐趙,趙軍先敗於藺,再敗於懷(今河南武陟)、澮(今山西翼城)。至周顯王姬扁五年(趙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獻公嬴連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後,秦國三次攻魏國,趙成侯出兵救魏國,又與韓國聯合攻秦國。

  到了周顯王十年(趙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韓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趙、韓、魏再分晉地。此後趙成侯多次與魏、齊、宋、燕等諸侯相會。

   周顯王十五年(趙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舉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周顯王十六年(趙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 年,齊威王田因齊四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擊破了邯鄲,趙成侯求救於齊國,齊國出兵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部)。不久,魏國歸還了 邯鄲。

周顯王十九年(趙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即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七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田種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種氏出自戰國時期齊國田氏家族,為帝舜後裔。

  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六年(齊威王田因齊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與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會田於郊。

  當時魏惠成王問齊威王:「王有寶乎?」

  齊威王回答:「無有。」

  魏惠成王則得意揚揚地諷刺齊威王說:「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

   齊威王卻正色對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 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裡,豈特十二乘 哉!」

  當時魏惠成王大慚,不懌而去。

  齊威王所說的「吾臣有種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種首,專門負責齊國的治安,簡稱種首、或田種。在他的治理下,齊國都城盜賊消失,路不拾遺,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種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種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東雙溝鎮一帶,只有該支種氏的姓氏正確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

   滿族汪佳氏,亦稱王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遼寧瀋陽東陵區汪家鄉)、遼陽(今遼寧遼陽)、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等地。後有蒙古族、赫哲族引為姓氏者,蒙語為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汪氏、王氏、種氏等。

該支種氏始祖為汪佳·種靈,滿洲正藍旗人,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武進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統。清末民初,汪佳·種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種首(田種、田種首)、種動(仲動)


三、各支始祖

種氏一支的先祖為仲子,其後裔代不乏人。由於歷代的禮遇和仲子的影響,仲子後裔人才蔚起,無論大宗還是支子,各方面卓有成就者代不乏人,瓜瓞綿綿。

四、遷徙分布

據《姓氏考略》云:種姓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一帶)。

公元89年漢代,先祖種兢,字,奉高。任洛陽令。公元141年的由河南洛陽,隨種暠(皓)祖,率種家軍到益州(四川)和涼州(甘肅)陝西等地。唐代種如願 大將,宋代種世衡祖,率他的子孫和宋代種家軍鎮守陝西,山西,甘肅等地。明代種得山,種九月,種一太祖,隨明洪武年間的遷民潮,於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 山東,河北,安徽,河南,江蘇等地。宋代種氏墓地在萬年縣神禾原(今陝西華縣杏林鎮)。

種家人現主要分布:

山東濟寧,棗莊,聊城。河北,陝西,甘肅,山西,安徽,河南,江蘇,新疆,內蒙,福建,東北三省等均有分布。

種家人在全國各省市的分布:

山東省微山縣昭陽街道辦事處(彭口閘)、種口二村、種口三村、種口四村、三官廟村、後學南村、後學北村、四新村、漸東村、漸西村、夏鎮南門口村、鹿彎村、大王廟

山東省棗莊薛城種莊、種樓、西種莊、東種莊、北種莊、驛城、古邵種莊村、滕州種家寨、後大莊、小官莊、將莊、東倉、匡腰、張橋、築橋村、陰平、胡店鎮官路口村

山東省聊城莘縣朝城後種樓村、白井村、前種樓村、羅莊村、莘縣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縣大張家鎮夏溝村、莘縣巖集鄉羅莊、劉店子村

山東省荷澤牡丹區李莊鎮種家莊、牡丹區萬福街道辦範莊、單縣高韋莊鎮二郎廟村、曹縣安才樓鎮朱王莊村

山東省臨沂費縣上治鎮大種口村、沂水縣高橋鎮柳子溝村、富泉村、銅井鎮鳳臺莊村

山東省東營廣饒縣大碼頭鄉高港村

河北邯鄲市曲周縣小種寨

河北深縣賈城西村

河北衡水桃城區趙家圈鄉種家莊、種梁村、東楊家村、北沼鄉種高村、大屯鄉種家灣村

河北辛集前營鄉西澤北村

河北唐縣南伏城村、山南莊村、北莊子村

河南鄭州中牟縣鄭庵鎮臺前村

河南焦作沁陽賀村

河南開封陳柳鎮南關西區15隊

河南商丘寧陵劉樓鄉解莊村、虞城縣李老家鄉張五亭樓、賈寨鎮八裡堂村、揚新莊

河南項城鄭郭鎮種營村、束莊村、鄭郭北街、許窪村

河南永城市芒山鎮種李莊村、條河鄉種寨

河南省 新鄉市 封丘縣 黃陵鎮 大山呼村、裡莊鄉海莊村、李莊鄉劉莊村

河南濮陽徐鎮鄉九章村

河南三門峽靈寶靈寶市函古關鎮牆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頭村、店頭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新鄉原陽縣祝樓鄉種莊村

河南省濮陽九章村

安徽靈壁縣漁溝鎮種山村

安徽蕭縣祖樓鎮種莊村、張莊寨鎮杭子村

安徽濉溪縣泥善鎮種道溝村、種裡莊村

江蘇省泗陽縣臨淮鎮種莊村

江蘇省銅山縣種家山口村

江蘇省盱眙縣官灘鎮趙東組

山西朔州應縣南河種鄉北河種村、南河種村

山西晉城種家莊

山西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種家

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內苑鄉高橋村、酒務頭村、郭莊鎮香積寺村、高陵縣崇皇鄉井王村

陝西謂南華縣華州鎮王什字村、白水縣北塬鄉的阿堡村、富家堯村、溫家村、史官鄉豐樂村、蒲城縣旱井鎮蟠桃村一村

陝西省扶絳帳鎮前進種家村

陝西銅川宜君縣

陝西漢中市

陝西華縣華州鎮王什字村

陝西潼關縣桐峪鎮種家窯

陝西臨潼區鐵爐鄉鐵爐村西種組

陝西合陽洽州申東村、黑池鎮豆莊村

甘肅蘭州永登縣中川鎮之山村、民樂鄉卜東村、小油村、下川村

甘肅隴西種家巷

甘肅白銀市烏蘭鎮靖遠縣北灣鎮天子村種莊、金元村、江灘村

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種家村

武漢市漢陽區中心種家村

天津市靜海縣子牙鎮子牙村

重慶萬州區鋪埡庫岸爛田灣種家灣

經略和相公

經略:是官名,職務。宋代在邊疆的州府設經略安撫使,簡稱經略, 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限範圍比知府、知州大。

相公:是宋代對知府以上高級官員的稱呼。

北宋時代,種世衡和他的兒子種諤(種諤任鹿延經略安撫副使),孫子种師道(种師道任渭州府經略宣撫使)先後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稱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這就是說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兒子種諤(任鹿延經略安撫副使職時間最長);「小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孫子种師道(一者威望最高;二者他曾經在渭州當過經略安撫使,)而不是种師中。

五、歷史名人

歷史上,種姓中的名人很多,《漢書》中記載的有:種兢、種邵、種拂、種輯等,其中種邵是洛陽人,在獻帝時曾做過益州刺使。唐代有種如願。宋代有種世衡、种放、種諤、種樸。明代有南宮知縣、鹹寧人種雲龍、寧夏參將種興,及寧夏總兵種勳。

仲山甫: 周宣王時卿士,食採於樊……佐成中興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部有很高 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東漢史學家服虔的《史記正義》解釋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 《詩經·大雅·崧高》說: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梁。《詩經·大雅·燕民》是專門頌揚仲山甫的詩歌,他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布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

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所以稱為「宣王中興」

種 暠(皓): 字景伯,河南省洛陽人,仲山甫之後。中國歷史名相(中國宰相錄有記載)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種暠悉以賑恤宗族及邑裡之貧者。其有進趣名利,皆不 與交通。始為縣門下史。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時與杜 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兩人都被舉孝廉,致身通顯,並號名臣。未幾齣暠為益州刺史,喬卻遷官大大司農,再遷為大鴻臚。是年八月,順帝不豫,數日即崩,年 終三十,在位與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後為皇太后。兩齡嗣主,如何親政?當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臨朝。進太尉趙峻為太傅,大 司農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越月奉順帝梓宮,出葬憲陵,廟號敬宗。有二子:種岱,種拂,孫種劭(種佛子)。種輯為種家別枝(也是種暠之後),均為東漢大將。《後漢書·卷五十六種暠傳》載。

種 岱:字公祖。好學養志。舉孝廉、茂才,闢公俯,皆不就。公車特徵,病卒。《後漢書卷五十六種岱傳》

種 佛: 字穎伯。初為司隸從事,拜宛令。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遊戲市裡,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遷光祿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 為司空(濟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城潰,百官多避兵衝。拂揮口而出:「為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戰而死。子邵。

種 邵: 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為諫議大夫。獻帝即位,拜邵為侍中。卓既口權,而惡邵強力,遂左傳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會之職。服終,徵為少府.大鴻臚, 皆辭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國,吾為國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遂與馬騰、韓遂及議大夫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報其仇。戰死在長平觀 下。

種 輯:後漢帝時,為長水校尉。建安四年,與車騎將軍董承、昭信將軍王子服、吳碩、王義郎、接漢獻帝旨除操。衣帶詔事發,大罵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漢鬼,強似你阿附國賊。」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殺並誅連三族。《後漢書·獻帝紀》

種 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可考證,已知有三子:種昭衍、种放、種汶,種汶被授為『秘書省正字』孫:種世衡、種世雍、種世才孟州司馬)

種 放: (公元955-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著名道士、畫家,易學家,教育家,詩人字名逸(《郡齋讀書志》作明逸。此從宋史本傳),自 稱隱士,雲溪醉候,河南省洛陽人。《書史會要》卷六載。居華山,為陳摶弟子。宋真宗時(998—1022年)曾為左司諫,深受真宗賞識。他精通道學,又善 書畫,有名畫《山居圖》和詩句傳世。南宋朱霞(約1127年前後生存)著《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木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 雍」。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住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為業,凡三十年。鹹平中 (公元1001年左右)徵赴闕,累拜給事中,遷工部侍郎。後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卒。 詔贈工部尚書。放好為詩歌,有集六卷,《文獻通考》又有《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錄》等,並行於世。《宋史卷四五七,种放傳》 載。种放終身未娶,無子嗣,卒,年六十。侄種世衡。

種 汶:任秘書省正字(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之事,仇典籍,判正訛謬,)

種世衡: (985~1045) 字仲平,洛陽人,中國北宋軍事統帥(中國歷史軍事統帥中,種世衡排在147名)。書畫天才(有《棗歸》畫存世)。康定(1040) 春,西夏軍常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時種世衡任口州從事,建議在延州東北200裡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固延州之勢。在守御青澗城期間,與羌民和睦相 處,每當夏軍來擾,他已先從當地羌民中獲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擊,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時環州(今甘肅環縣)羌民與西夏軍暗通,屢襲宋境。慶曆三年 (1043)調知環州。到任後,即巡視境內,食宿羌族中,撫問寒暖。有首領名奴訛,倔強自負,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是夕大雪,為取信羌 族,雖道險難行,仍堅意踐約。奴訛以為大雪,種世衡必不來,見其至,驚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羌族相繼來歸。種世衡命他們置烽火,習弓箭,以助宋軍 守御。同年夏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他率軍出援,羌族民兵從者數千人。朝廷獎其功,晉升為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五年正月卒。有八子詁、診、諮、 詠、諤、所(說)、記、誼。《宋朝事實類苑》卷56『種世衡』條),其中詁、診、諤、誼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種昭衍、種記並無顯赫事跡。孫種樸(諤之 子)、种師道、种師中(均為記之子)、種師閔。曾孫種浩、種溪、種洌、種浤。玄孫種彥崇、種彥崧。

種 諤: (1027年—1083年),字子正,洛陽人, 宋代名將(老種經略相公),世代守宋夏邊境。以父任累官左藏庫副使,延帥陸詵薦知青澗城。其人熟悉邊情,性烈驍勇,諤善馭士卒,臨敵出奇,戰必勝,屢建戰 功,此時積怒在胸,主張再次討伐西夏,雪「靈州喪師」之恥:「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寡州於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 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州、靈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遷東上閣門使、文州刺史、知涇州、後官至經略安撫使、 鄜延道總管。在永樂城之戰中與徐禧、李舜舉等一起戰死《種太尉傳》。。

 

種 誼: 字壽翁,宋代名將。熙寧中,古入對,神宗問其家世,命誼以官。從高遵裕復洮、岷,又平山後羌,至熙河副將。誼倜儻有氣節,喜讀書。蒞軍整嚴,令一下,死不 敢避;遇敵,度不勝不出,故每戰未嘗負敗。拜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遷東上閣門使、保州團練使,卒,年五十五。

種 樸: 宋代名將,知環州,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又舉兵攻佔青唐(今青海西寧),以青唐為鄯州,邈川(今青海樂都)為湟州,卻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將種樸陣亡

种師道:(1051-1126)字彝叔,北宋名將(小種經略相公)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省)人(中國歷史軍事統帥中,种師道排在145名)。避徽宗年號改為師極,詔賜今名,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易文階,為熙州推官,權知同谷縣。累擢提舉秦鳳路常平,知德順軍。坐嘗議役法忤蔡京意,入黨籍, 屏廢十餘年。起知懷德軍,歷知西安州、渭州,進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拜保靜軍節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責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紀 四》)。又起知憲州、環州,俄還保靜軍節度使,復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為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河東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統制(《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 之六四)。欽宗靖康元年,加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事,為京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金師退,罷為中太一宮使。復加檢校少師,進太尉,換節鎮洮軍,為河北、 河東宣撫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諡忠憲。《宋史》卷三三五、《東都事略》卷一○七有傳。善察形勢,沉毅有謀。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因被誣入元祐黨籍,罷廢近十年。後起為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政和六年(1116年),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經略安撫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 初,奉徽宗命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後改為靜夏城,今甘肅平涼境),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乃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畔,佯欲決戰,暗遣軍出夏軍後,揚言宋援 軍至,乘其猶疑之機,前後夾擊,大敗夏軍。六月,再破夏軍於藏底城(今陝西志丹北),升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四年,從童貫攻遼,因建議被拒,兵敗雄州 (今河北雄縣)。六年,建議聯遼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軍大舉攻宋,起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萬 兵救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 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 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十月病卒。

种師中: 字端孺。宋代名將,歷知環、濱、邠州、慶陽府、秦州,侍衛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房州觀察使,奉寧軍承宣使。太原保衛戰,師中獨以麾下死戰,自卯至巳,士卒 發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賞齎不及,皆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師中身被四創,力疾鬥死(公元1126年四月)。師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諸軍自是氣奪。劉韐 言:「師中聞命即行,奮不顧身,雖古忠臣,不過也。」請加優贈,以勸死國者。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種 兢:字奉高,生卒不詳。漢代(公元89年漢和帝劉肇)任洛陽令,《隸續》卷十二載。漢永元四年時任洛陽令種兢,因受班固家奴醉酒侮辱,為報復收捕了班固《資治通監四十八卷》載。修韓勃孔廟時,河南洛陽令種兢字奉高捐五百,《韓勃孔廟碑陰》載。

種如願:唐代行軍總管劉弘基軍中之大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十八日甲寅襲王世充河陽城(襲河陽城之戰)焚毀其河橋得勝而還,後調守晉州。

種時光:南唐金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南唐帝.烈祖李異的夫人,後封郡夫人為皇太媽,其子南唐保寧王李景邁。《資治通鑑卷二五八三》載。

種 詁:字大質。宋代名將。少慕從祖放為人,不事科舉。當任官,辭以與弟,時稱「小隱君」。世衡卒,錄古為天興尉,累轉西京左藏庫副使、涇原路都監、知原州、又徙鄜、隰二州,卒,年七十。

種世才:任孟州司馬(孟州;位於今天焦作市西南)

種 診:宋代名將,洛陽(今屬河南)人。英宗治平二(1065),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環慶路都監(《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一一)。神宗熙寧三年(1070),知環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五)。元豐四年(1081),知鎮戎軍。六年,充永興軍路兵馬都鈐轄。

種 詠: 宋代名將(宋宗二---三年).八月已卯,夏人犯大順城,知慶州李復圭以方略授環慶路鈐轄李信、慶州東路都巡檢劉甫、監押種詠出戰,兵少取敗。復圭誣信等 違其節制,斬信及劉甫,種詠死於獄。冬十月丙子,知慶州李復圭擅興兵敗績,誣裨將李信、劉甫、種詠以死,御史劾之,貶保靜軍節度副使。

種師閔:宋代名將,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領軍四萬與金軍交戰於河北井陘,在與金將金斡離木對陣時殉國。

種 浩:官迪功郎。

種 溪:閣門祗侯。

種 浤:義郎合門祗候。

種 斌:濟南知府,宋寧宗四十五年(公元1239年)宋史本紀第四十載。

種道人:宋高宗紹興間臨安相士,詩人。事見《夷堅三志·辛卷》第四。

種雲龍:明代南宮知縣,鹹寧人(武漢)

種 興:明代寧夏參將,天順元年四月乙卯(公元1457年4月),孛來寇寧夏,參將種興戰死。

種 勳: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寧夏總兵官種勳

種得山,種九月,種一太;明洪武年間於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碑載。

六、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氏考略》云:種氏望出河南郡。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自治區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隋有豫州河南 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 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2、堂號

滕陽堂:先祖隨遷並定居滕縣南臭橘子園(現微山縣彭口閘三關廟村),是山東滕縣的正南方,南為「陽」故為滕陽堂。

雙洪堂:是定居在山東聊城的種姓宗親,以遷出地點為洪洞縣的第一字和遷出的時間為洪武年間的第一個字,取雙洪堂。

槐蔭堂:陝西

============================================================

  【種姓宗祠通用對聯】

  〖種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講習終南,名賢卻聘;

  制置河北,宿將善謀。

——佚名撰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洛陽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學,七歲能寫文章。父親讓他考進士,他推辭說:「學業未成,不可輕舉妄動。」父親死後,他奉養著母親隱居到終南山,以講習為業,達三十年。鹹平年間,被朝廷徵召,歷官給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時,任左司諫,他辭別朝廷,又回到山中。

下聯典指北宋末种師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孫,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謀略,靖康年間,金兵南下,他進宮獻計,但朝中因他年齡大(當時人稱「老種」)不能盡用他的計謀。京城陷落後,徽宗拍著胸口說:「都是因為沒聽种師道的話,才到了這個地方!''

3、種氏輩分

種氏滕陽堂行輩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傳。

毓,尚,家,興,慶。紀,敘,思,久,延。

庭,訓,克,謹,守。貽,澤,永,葆,全。

華,宗,峰,向,茂。常,世,學,聖,賢。

福,貴,懷,遠,志。國,昌,群,後,繁。

種氏雙洪堂行輩

蘊耀振貽緒,統延肇躋偉;

崇維昭光輝,懷如敦恆循;

封典錫恩廣,令德毓賢喆;

昌旺勝明煌,榮茂超清香;

國祚享禎利,乾坤樂泰康。

七、雜記

种放

《酬陳齊民見奇》

竹扉常晝掩,幽僻置身安。

自委漁樵分,因思出處難。

周庭方設燎,漢將尚封壇。

莫問漁樵意,人寰事萬端。

《寄二華隱者》

我本厭虛名,致身天子庭。

不終高尚事,有愧少微星。

北闕空追悔,西山羨獨醒。

秋風舊期約,何日去冥冥。

《寄懷》

予生背時性孤僻,自信已道輕浮名。

中途失計被簪紱,目睹榮辱心潛驚。

雖從鵷鸞共班序,常恐青蠅微有聲。

清風滿壑石田在,終謝吾君甘退耕。

《句》

雖有明時約。

《句》

綠萼紅葩晚態新,風流如陣戰愁人。

《句》

胡雛負恩信,聖主恥幹戈。

《句》

東君若要分流品。

《酴醾》

生成從火令,顏色佔中央。

綠葉排圜翠,青苞蓄異香。

叢陰周曲幹,纖刺比鋒芒。

《無題》

樓臺縹緲路岐傍,共說祈真白玉堂。

株樹風高低絳節,靈臺香冷醮虛皇。

名傳六合何昭晰,事隔三清限渺茫。

欲識當年漢家意,竹宮梧殿更悽涼。

《夏日山居》

陰陰林木靜,寂寂無人境。

紅綻紫葳香,嵐沈玉膏冷。

看雲時獨坐,慎事常中省。

何客馭風來,新篁動疏影。

《瀟湘感事》

離離江草與江花,往事洲邊嘆復嗟。

漢傳有才終去國,楚臣無罪亦沈沙。

悽涼野浦寒飛雁,牢落汀祠晚聚鴉。

無限清忠沉浪底,滔滔千頃屬漁家。

《詠桃》

習習香薰薄薄煙,杏遲梅早不同妍。

山齋盡日無鸞□,只與幽人伴醉眠。

《諭蒙》

大盈卑百瀆,自成浮天潯。

崇丘下累塊,意為蔽日深。

王者在謙小,夙惟堯禹心。

拜言尊賢仁,慎德棄珠金。

自滿九族散,匪驕百善尋。

炳茲夏商鑑,滅國因誇淫。

種道人

《贈李用之》

道用元未是,再至卻須成。

但看西行日,歸來一餉榮。

種診

《雙檜聯句》

古宇列雙檜,森鬱欹簷角。

高幹若偃蓋,低枝羅翠幄。

葉硬攢蝟毛,子圓如雀殼。

盤根雖輪囷,呈才終卓牽。

枯冬傲霜雪,炎夏宜雨雹。

蒼皮繞龍蛇,危巔巢鸑鷟。

歲寒知後凋,清風到先覺。

月涵煙影孤,雨溜苔蘚駁。

願逢繁輅用,勿使為榱桷。

春姿筆工偷,風韻溪虎學。

松筠比節操,蟲鳥敢蠹啄。

黛色晚山分,清香朝露濯。

桃李恥妖饒,椅梧羞齷齪。

俗名強雌雄,奇勝重古樸。

氣勢已千尋,栽培從一握。

五松慚忝位,秦封受殊渥。

種世衡的畫《棗龜》

種世衡(985-1045),字仲平,河南洛陽人,宋代名將書畫天才,出身於書香門第,是隱居終南山豹林谷,工部侍郎种放之侄。

種世衡一生受种放的薰陶酷愛書畫,但是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棗龜》存世就極為珍貴,也是種世衡愛國主義的充分體現。

《棗 龜》畫的上方掛著幾個翠綠枝葉,掩映著青裡透紅的棗兒,下方一隻栩栩如生的烏龜在向上伸著頭張望。整幅作品鮮活暢快,格調高雅別致,似乎蘊有無盡的寓意。 據《宋史》記載這幅畫是他在邊疆駐防而作,用此畫讓一僧人送至敵國西夏大將剛浪夌,寓以西夏『早歸』大宋之意,藉以離間剛浪夌與西夏王元昊的關係,致元昊 殺掉剛浪夌,大勝西夏。其意境比起那些花前月下、河塘池邊的山水作品要高遠得多。

《春渚紀聞•卷四•膠黐取虎》作者:(宋)何薳

【原文】

忻、 代種氏子弟,每會集講武,多以奇勝為能。一夕步月莊居,有莊戶迎曰:「數夕來,每有一虎至麥場軟藁間,轉展取快,移時而去,宜徐往也。」或請以一矣斃之。 一子弟在後笑曰:「我不煩此,當以膠黐之,如粘飛雀之易。」眾責其誇,曰:「請醵錢五千具飲,若不如所言,我當獨出此錢。」眾許之。翌晨,集莊戶置膠黐鬥 餘,盡塗場間麥杆上,並系羊為餌,而共伺其旁。至月色穿林,虎果至,遇系羊,攫而食之,意若飽適,即顧麥場轉舒其體,數轉之後,膠杆叢身,牢不可脫。畜性 剛烈,大不能堪,於是伏地大吼,騰躍而起。幾至丈許,已而屹立不動,久之,眾合噪前視,已死矣。

【譯文】

忻州種氏子弟們,每次集會比武,多以能用奇謀取勝為能事。

一晚,眾人來到月莊居,莊主說:「這些日子來,每晚都有一頭老虎出沒在麥田附近的軟藁間,行動快速,不久就離去。我們若要捉虎,現在就得出發。」

有人建議一箭將老虎射殺算了。有一名種氏子弟笑著說:「我無需用箭,只要用骨膠,就好比用木膠粘飛鳥一樣,輕鬆愉快就能捉到老虎。」

眾人都譏諷他吹牛,種氏說:「我願意與各位打賭,各位湊五千錢買酒菜,如果我沒有抓到老虎,酒錢全由我一人出。」眾人一口答應。

第二天早晨,種氏邀集莊戶,煉製一鬥多的骨膠,然後塗上麥杆上,並綁上一頭羊作為誘餌,眾人各自在四周埋伏。

當 晚月光穿過林間時,老虎果然來了,它發現那頭羊,立即大嚼飽餐一頓,吃飽了,就來到麥田想伸個懶腰打個滾,沒想到幾滾後卻被麥杆上的骨膠粘住,無法動彈。 老虎性情剛烈,一被粘住後就猛力掙扎,大聲吼叫,不時想躍起掙脫,突然,老虎大吼一聲,奮力一躍,跳了幾乎有一丈高,就此僵直不動。過了一段時間,眾人上 前檢視,發覺老虎已經死了。

《聞 捷•聞種諤米脂川大捷》

蘇軾

聞說官軍取乞誾,將軍旗鼓捷如神。

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格律詩有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七絕是每句七個字共四句;要講 平仄的。這首詩有小序,說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蘇軾在江南進見王文父,在座上,得到他朋友陳季常的來信報導:這月四日,宋西方守將種諤領兵攻入西夏(名,佔有今寧夏、陝北、甘肅西北等地) ,破殺西夏六萬多人,得馬五千匹。大家高興歌唱,各飲酒一大杯。「忭(音變)」,喜歡。

這 首詩說:「聞說官軍取乞銀,將軍旗鼓捷如神。」聽說官軍奪取了敵人的馬匹,將軍用兵進攻快得像神道。「取乞銀」,即取馬,西夏國稱馬為「乞銀」。「旗 鼓」,進攻時舉旗擊鼓,指進攻。「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西夏在無定河一帶養馬,宋軍是在無定河一帶奪馬的。「無定河」,源出綏遠,有三源, 匯合後為無定河,流入陝西,至清澗入黃河。宋軍攻入無定河,所以說無定河邊的柳樹也像宋朝中原的柳樹那樣,柳絮飛揚時像飄雪,使兩岸有了春色。本來那裡為 西夏軍佔領,好像沒有春天,現在擊破了西夏軍,那裡好像也有了春天。這首詩讚美宋軍擊破西夏軍,反映愛國精神。

《聞種諤米脂川大捷》

王詿

神兵十萬忽乘秋,西磧妖氣一夕收。匹馬不嘶榆塞外,長城自起玉關頭。

君王別繪凌煙閣,將帥今輕定遠侯。莫道無人能報國,紅旗行去取涼州!

《賀岷州守種誼破鬼章二首》

遊師雄

王師一舉疾於雷,頃刻俄聞破敵回。

且喜將門還出將,檻車生致鬼章來。

圍合洮州敵未知,煙雲初散見旌旗。

忽驚漢將從天下,始恨羌酋送死遲。

《東染院種君墓志銘》

範仲俺

君諱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 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時為鄜州人事,建言:延安東北二百裡有故寬州,請因其廢壘而興之,以當寇衝。朝廷從之,以君董役事。君膽勇過人,雖俯逼戎落,曾不憚 畏,且戰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寬州為青澗城,授君內殿承制,知城事,旌其勞也。塞下多屬羌,向時漢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兩端。君乃親入部落,勞問如家人,多 所周給。屬羌愛服,皆願效死。慶曆二年春,予按巡環州。患屬羌之多,而素不為用,與夏戎潛連,助為邊患。期急病也。乃請於朝,願易君理懷。予謂非斯人親 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環,乃周行境同,入屬羌聚落,撫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訛者,倔強自處。君戒曰「吾朝行勞爾族。」奴訛曰:「諾。」是夕大雪三尺,左 右曰:「此羌兇詐,又所以處險惡,非可前。」君曰:「吾方與諸羌樹信,其可失諸?」遂緣險而進。奴訛初不之信,復會大雪,謂君必不來;方坦臥帳中,君已 至。奴訛大驚曰:「我世居此山,漢官無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復教土人習孤矢以佐官軍。吏民有請某事辭某事者,鹹使之射,從其中否與奪之;坐 過失者亦用此得贖。吏農工商,無不樂射焉。由是緣邊諸城,獨環不求增兵,不煩益糧,而武力自振。夏戎聞,乃不復以環為意。君在邊數年,撫養士卒,牢寵羌 夷,無賢不肖皆稱之。

八、宋代種家軍

種 家軍早在漢,唐,宋,明,就鎮守邊疆,血灑沙場。漢代有種皓和他的子孫三代。唐有種如願唐代大將。宋代有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四代,英雄輩出,代代忠烈。明代 有寧夏參將種興,及寧夏總兵種勳。種家軍的歷史久遠而輝煌,世代忠列可歌可泣。在中國的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出不朽的一頁。

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985-1045),字仲平,河南洛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种放的侄(种放,956-1016字 明逸,北宋初期人,先為隱士,隱居終南山豹林谷,後官至右諫議大夫,工部侍郎)種世衡,邊地築城、鑿井、團結羌族、通商、教射,以及組織邊地人民抗擊西夏 入侵的種種勞績。元人修史時指出:宋代自種世衡後,種氏一門四世,據《宋史》及《續資源通鑑》、《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記載:「種氏為山西巨室」,「號山西名將,」北宋兩世、三世為將者不少,而三代以上為將者就相當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數將門。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傳。據載,種世衡「少有氣節,昆弟有欲析其貲者,悉推與之,惟取圖書而已。」表現出不同凡俗的志趣。宋仁宗(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為鄜州籤書判官,當時正值對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國不久的李元昊經常侵擾延、綏二州一帶,延州正當夏人出入之衝,「地闊砦疏,士兵寡弱」,種世衡乃向當時擔任「陝西都轉運招撫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範仲淹提出建議:「延安東北二百裡有故寬州(今陝西省清澗縣),請因舊壘而興之,以當寇衝,右可因延安之勢,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固銀、夏之舊。」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且命令他主持這一工程。種世衡一面抵禦夏人的騷擾、爭奪,一面堅持施工修城。但當地處險無泉,眾議此處難以堅守。「鑿地百五十尺,遇石橫亙,工徒曰:『是不可井矣!』 世衡曰:『過石而下,將無泉邪?爾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償百錢,工乃致力,過石數重,泉果沛發。城成,賜名清澗,以世衡知城事。」據清•道光八年 修《清澗縣誌》卷二「古蹟」記載,清澗城內大十字街口有「種公古井」,並立有牌坊;在縣東南五十步,有「種公將臺」,下為演武場;城北有「草場山」,為當 年種公積草處……至上個世紀50年代,遺蹟猶存。

九、種氏家祠

種氏家祠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種莊村)


關注種氏家族


相關焦點

  • 【姬氏頭條】姬氏家族簡介
    "姬氏宗親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姬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姬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姬氏,傳承姬氏文化,傳播姬氏正能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姓所以別婚姻,區別家族;氏是統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體與分支的關係。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 53 個。《左傳》曰:凡、蔣、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3]秦滅周后,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遷為家人,其後代始姓周,極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數。
  • 丘(邱)氏家族名人——南朝梁文學家丘遲
    「邱氏宗親會」 加入邱氏家族在我國歷史上,丘(邱)氏人才輩出,名人比較很多,《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丘(邱)姓歷代名人115人,佔總名人數的0.25%,並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83位。本文主要介紹南朝梁文學家丘遲。
  • 樅陽章氏祖傳武術器械之【馱傘棍】
    馱傘棍套路,在實際練習中可見,馱傘棍與其他東鄉武術套路一樣,沒有其他拳種持棍騰挪跳躍的大場面。而只是棍隨身轉,步攆棍走,心神合一,人棍一體。起承轉合的輾轉幅度 ,僅需臥牛之地。走趟有八卦拳的步法元素因子,以一字和田字為主,以震腳轉身換方位。招式古怪,變換靈活,每一個動作都充滿連貫性的力量,蓄勢而發,攻防兼備。
  • 關於川渝符氏部分支系的探討
    年)從湖北孝感淘碧溪遷入)22.重慶合川雲門符氏(始祖符代明,1931年從四川武勝舊縣崗士頂學校下面竹林灣遷入,後帶第六子遷入四川華鎣伏山溪)23.重慶秀山符氏(據當地符治遠宗親說始祖從貴州沿河六景溪符家寨遷入)24.重慶酉陽符氏(始祖從貴州沿河六景溪符家寨遷入,據擁有老譜的符銳父親說,始祖是符子閒公後裔)25.重慶城口縣符氏(據符氏家族大聯盟群主
  • 鞏氏家族現代名人冊
    >4075鞏本勇 桓臺作協副主席4076鞏崇君 棗莊市美協主席4069鞏利峰 四川地質學會副秘書長4070鞏武威 淄博文聯主席4071鞏萍博 興縣婦聯主席4323鞏大勇 臨沂市食品焙烤糖製品工業協會會長、臨沂大學文學院理事會副會長、中國烘焙食品工業協會常務理事4324鞏朝明 北京晉商協會副會長4325鞏淼森
  • 小田原之戰,北條氏為什麼輸的那麼徹底?
    據說談判結束後,氏政、氏直父子還把家傳寶刀「日光一文字」的和名書《吾妻鏡》作為私人禮物送給如水,做為如水為小田原全城將士性命得以保存而奔走的答謝,我想此時的氏政氏直父子是如何的萬念俱灰!7月5日,北條氏直開城投降。7月13日晚,氏政、氏照二人,在小田原城下的醫生田村安棲的宅內進行切腹。
  • 遲氏家族簡介
    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 尉氏,平民多稱單姓遲氏,奴僕則稱單姓胡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 隋文帝賜改為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 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
  • 洛氏、布氏、維氏、努氏硬度轉換大全
    註:洛氏硬度中HRA、HRB、HRC等中的A、B、C為三種不同的標準,稱為標尺A、標尺B、標尺C。 洛氏硬度試驗是現今所使用的幾種普通壓痕硬度試驗之一,三種標尺的初始壓力均為98.07N(合10kgf),最後根據壓痕深度計算硬度值。
  • 關原合戰與真田氏
    由於德川氏重臣本多忠勝的奔走斡旋,家康最終接受了這一請求,昌幸父子在交出上田城之後前往大和的高野山,開始他們多年的蟄居生活。慶長十四年,真田昌幸在幽居中鬱鬱而終,而真田信繁於慶長十九年大坂冬季戰役的時候離開高野山進入大坂城,後在大坂夏之陣中戰死。
  • 關東大大名:承前啟後的北條氏綱與「關東管領」北條家
    北條氏綱的父親伊勢盛時(北條早雲)曾經是今川家的家臣,又是今川家前家督今川氏親的舅舅,兩家的關係非比尋常。然而,在今川氏親、今川氏輝父子相繼去世以後,今川家也陷入了爭奪家督之位的內亂之中(花藏之亂)。北條氏綱在這一次內亂中支持壽桂尼一方的花藏殿玄廣惠探,反過來另外一位栴嶽承芳則與宿敵甲斐武田家結盟,成功地奪取了家督之位。
  • 【遊氏人文】中國軍事測繪雙子星----彭州遊存碌遊存義兄弟
    1943年考入同濟大學測量系,時值抗戰,同濟輾轉內遷四川宜賓李莊,彭縣本族遊氏子弟當時有四人同時在李莊同濟大學就讀,被師生傳為「遊氏四兄妹,都是同濟人」[iii]的烽火同濟佳話。1946年隨校返遷上海繼續就讀。1948年大學畢業,分配入安徽省土地測量隊,四川解放後,於1950年調入國立自貢工業專科學校[iv]土木系任教。
  • 洛氏、布氏、維氏、努氏硬度之間的換算公式大全
    註:洛氏硬度中HRA、HRB、HRC等中的A、B、C為三種不同的標準,稱為標尺A、標尺B、標尺C。 洛氏硬度試驗是現今所使用的幾種普通壓痕硬度試驗之一,三種標尺的初始壓力均為98.07N(合10kgf),最後根據壓痕深度計算硬度值。
  • 孔子家族為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族?
    然而一個讀書人的家族,卻可以綿延兩千兩百年從不斷絕,不管是哪個皇帝在位,不管政權如何更迭,他們卻總被當權者們奉為上賓,賜予很大的權利富貴。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家族,這就是孔子家族。到20世紀90年代,曲阜當地的孔氏已傳至八十代「佑」字輩,現在全世界的孔子後人已經達到了三百萬人,已經繁衍了八十二代。而且孔氏家族的家譜非常完備,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是全球組織最為嚴密的家族。
  • 「五代經營,終歸虛無」關東豪族北條氏滅亡始末
    在繼承伊豆、相模兩國基礎之上,北條氏綱、北條氏康、北條氏政、北條氏直四代亦辛勤耕耘。終使北條氏由一屆外來人成為關東地區最強大名。遊戲中北條氏康形象然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一時風光無限的北條氏亦躲不過盛極則衰的歷史定律。而一代豪族北條氏究竟是如何自己走上滅亡的絕路?本篇就為大家稍作解答。
  • 將星閃耀-符氏百將譜連載——黃埔少將符岸壇打響上海淞滬會戰第一槍
    卻也種下十九路軍許多成員,日後悲慘的命運。尤其曾是十九路軍上校符岸壇,5年後在民國26年8月9日戌守虹橋機場時,奉命擊斃傲慢闖入機場2個日軍之後,極短時間內有一連串奇異的遭遇,這更是抗戰史上一個無法記載清楚的歷程。
  • 將門符氏,節度天下
    將門符氏,節度天下符氏歷代節度使作者:符氏文化研究會       符東淮
  • 【家族知識】高庭的提利爾家族
    停更了兩天的家族知識,今天繼續!高庭的提利爾家族(House Tyrell of Highgarden):是七國重要家族之一,統轄河灣地,族堡高庭。提利爾家族龐大而富有,富裕程度僅次於蘭尼斯特家族,但能動員出更強的軍事力量。
  • 彼岸花開|選美第2季之十二 ◎ 白色宮殿掛牌出售·昂山氏只是提線木偶
    那他信這家族改姓為哪般?這本身就頗值得懷疑。(記住,網上說的那個並不可信)不過今天我們先不來懷疑這個,我們只是要看看他的經歷。1969年他信考入曼谷警官學校,並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之後在警界工作,後棄警從商。1973年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東肯塔基大學和休斯頓州立大學攻讀犯罪學,先後獲得刑事司法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七在美留學的經歷。這是他後來走向政治的前提和基礎。
  • 蘭陵之光蕭氏家族:名門才俊概說(連載第一章第二節)
    家譜對於維繫和凝聚家族起到重要的規度作用,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譜牒由貴族壟斷到與士族分享,最後走向平民化。蕭氏家譜伴隨著蕭氏家族的發展而發展。在魏晉以前,蕭何與蕭望之家族都是當時的世家大族,也應該有家譜,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已不可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士族門閥制度,家譜成為選才取士的一個重要標準。
  • 司馬氏得姓始祖——程休父
    司馬氏是晉朝國姓,中華姓氏之一,複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