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長達九年的戰爭,使蘇聯由盛轉衰以致解體!

2021-02-19 維基百科

蘇聯進攻圖

蘇阿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九年的戰爭。蘇聯原預計在3個月內結束。此次入侵被認為是其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使蘇聯由盛轉衰以致解體的原因之一。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大力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等激進政黨,力圖使阿富汗在經濟上更加依賴蘇聯,令其反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因此,雖然歷屆阿富汗政府都曾嘗試改革,但均以失敗告終。1978年四月革命中,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其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新政府的無神論立場及其推行的變革引起民間反對者組織的武裝反抗。塔拉基在1979年9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總理)哈菲佐拉·阿明在政變中取而代之,哈菲佐拉強調國家自主性、外交獨立等,顯然並不是勃列日涅夫政府所中意的人選。

在蘇方警告無效後,同年12月27日阿明與家眷等遭蘇軍特種部隊殺害,蘇聯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並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人民民主黨政府的內部鬥爭導致權威大減,反政府武裝日益壯大。卡爾邁勒隨即要求並接受蘇聯增加援助鎮壓反政府武裝,準備已久的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開始戰爭。最終在9年持續不斷的遊擊戰,以及美國、z國的援助下,阿富汗個別武裝組織擊退蘇聯而告終,然而富裕的城市與學校成為廢墟,大批學者與精英移民,阿富汗的未來幾乎被蘇聯摧毀殆盡,也因為戰後殘破不堪,很快再度陷入了內戰之中,並造成宗教極端組織壯大。

進軍

1979年12月7日,蘇聯軍事顧問要求阿富汗武裝部隊的坦克和其他關鍵設備進行拆卸維修。與此同時,首都喀布爾同外地區的通訊聯繫被切斷。12月25日大批蘇聯空降軍部隊和地面部隊開始駐紮在喀布爾。與此同時,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哈菲佐拉·阿明將辦公室搬到西南郊的達魯拉曼宮內,因為他相信這個位置十分安全。12月27日,700名包括了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及阿爾法小組在內的蘇聯部隊穿著阿富汗武裝部隊制服,佔領了政府機關、軍隊和媒體的大樓。他們下一個目標是達魯拉曼宮。進攻在晚上7點15分開始。經過短促的激戰,蘇聯部隊很快制伏了宮門口防守的阿明衛隊,攻佔了王宮,將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趕到阿明的辦公室。隨後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阿明及其4個妻子、24個子女都靜靜地躺在了血泊中。蘇聯部隊指揮官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播電臺宣布,阿富汗已經從阿明的統治中被「解放」。同時人民民主黨中央政治局任命前部長會議副主席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最高領導人),國家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兼部長會議主席(政府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要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12月28日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裡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部隊開始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

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第一階段攻勢

第一階段戰鬥開始,蘇聯部隊首先打擊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各種反對派團體。蘇聯部隊沿著三條線路,迅速控制了主要的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但是阿富汗全國的叛亂現象開始越來越多和更激烈。蘇聯第40軍被調派負責對付叛亂者。就此,蘇聯軍隊陷入遊擊戰之中。

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第二階段攻勢


戰爭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格局:蘇聯佔領主要的城市和通信系統,而聖戰者發動遊擊戰爭幾乎控制了80%的國土。蘇聯部隊的戰略領域在東北部地區,特別是控制著從泰爾梅茲到喀布爾的公路。蘇聯部隊會定期向聖戰者控制的地區發動攻擊。1981年4月蘇聯部隊與聖戰者在坎大哈展開激烈戰鬥。為了確保喀布爾的安全,從1980年到1985年,蘇聯部隊向戰略要地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9次攻勢,但政府控制區的治安沒有改善。激烈的戰鬥也發生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幾個省份。蘇聯部隊對這些無所不在的遊擊隊開始感到有點力不從心。1985年3月,新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對阿富汗戰局感到不耐煩。他要求在一年內必須解決阿富汗戰局中的問題。因此,蘇聯向阿富汗增派了10.8萬名軍人。在1985年4月以來的日子裡,阿富汗的民航飛機幾乎全部被迫改變航班時間,全國的機場每天只有四個小時對民航飛機開放,而且還往往是臨時指定為某個機場,其餘時間都被運兵的蘇聯運輸機佔據,新增加進來的蘇聯兵力大部分是作戰力更強的特種部隊。此外,蘇軍進一步增加了先進的武器,其中包括Su-25攻擊機和BMP-2步兵戰車。蘇聯部隊的重點進攻方向在東南方的庫納爾省和帕克蒂亞省。1985年成了阿富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相持階段

蘇聯開始將打擊聖戰者的任務交給阿富汗政府軍,蘇聯僅限於提供炮兵、防空支援和技術援助。但一些大規模行動仍由蘇聯部隊來執行。在蘇聯的指導下,阿富汗政府軍總兵力在1986年擴充到30萬人。其中國民軍的兵力為13.2萬人,內務部的兵力為7萬人,國家情報局的工作人員人數為8萬。儘管人數眾多,但阿富汗政府軍內存在嚴重逃兵現象。在南部重鎮坎大哈,聖戰者頻頻向蘇聯部隊發動攻擊,使蘇聯部隊疲於奔命。1986年5月,阿富汗政府改組。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替卡爾邁勒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87年起,阿富汗政府軍單獨向聖戰者控制區發起攻擊,儘管傷亡慘重,但仍沒有奪下聖戰者控制區。僅奪回帕克蒂亞省,阿富汗政府軍獲得了短暫的慘勝。

阿富汗聖戰者在使用SA-7防空飛彈

1987年1月至1989年2月:蘇聯撤軍


在戰爭最後階段,蘇聯軍隊準備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單方面停火6個月,與聖戰者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雙方再度爆發激戰。蘇聯空軍多次越境轟炸巴基斯坦村莊。在1988年,蘇聯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成功奪取了從加德茲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動權。同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安全通過,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蘇聯軍隊於1991年全數離開阿富汗。

外國援助


1980年代中期,對阿富汗抵抗運動提供援助的國家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z國和英國等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冷戰時期中對抗蘇聯的重要鬥爭之一。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旋風行動,透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針」飛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

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遊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號召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沙烏地阿拉伯男子奧薩瑪·賓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恐怖組織蓋達組織。

z國派出軍隊顧問到阿,協助訓練聖戰者,同時也在本國內開設訓練營,大批的z國產武器被轉交給聖戰組織。

聖戰組織領導人高度重視破壞行動,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電線、油管、廣播電臺、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一年這類破壞行動發生超過600件。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地區,聖戰者每天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000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多是在鄉村內,這些鄉村則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大多被埋在橋上和路旁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遊擊隊攻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

1985年5月由7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政府。

結局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聖戰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喀布爾政權不得不於1984年強迫14歲的少年應徵(而蘇軍的中亞士兵戰後沒多久也大批脫隊,蘇聯政府被迫徵用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後期以俄軍為主並展開了堅決的攻擊)。而雖然擊敗了蘇聯,曾經富裕的阿富汗城市因為連年戰事而殘破,教育出來的大批菁英外逃,貧困的民眾只能賣毒維生,阿富汗鄉村成為了世界最落後且未開發的地區之一。

另一方面,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遊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都是如此。聖戰者們普遍相信是自己導致了蘇聯垮臺,賓拉登曾聲明說「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真主阿拉的意志和阿富汗的聖戰者」。

蘇聯雌鹿直升機於阿富汗戰鬥

除了死亡1萬4千人和傷殘5萬3千人外,蘇聯還損失裝備:

118架戰機

333架直升機

147輛坦克

1,314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臺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

暴行


阿富汗第二大城坎大哈的人口由於蘇軍和阿政府軍的地毯轟炸與推土機碾壓,從戰前20萬變成了1987年的25000。地雷導致25000名阿平民死亡,至今還有1500萬顆地雷留在阿境內。戰爭造成的阿富汗死亡人數估計從67萬到200萬。2007年阿富汗發現了又一個幾百具被蘇軍活埋者的亂葬坑。

相關焦點

  • 維基精選:【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聯-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九年的戰爭。蘇聯原預計在3個月內結束。
  •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陰謀與較量
    》2010年第1期作者:劉浪1979年底,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開啟了長達10年臭名昭著的阿富汗戰爭,從此蘇聯深陷泥潭,內外交困,最終不得不狼狽退出。蘇聯由此陷入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直至1989年2月蘇軍才全部撤出阿富汗。2009年12月是蘇聯入侵阿富汗30周年紀念。30年間,阿富汗依舊在貧窮、戰亂中掙扎,蘇聯人來了又走,塔利班來了又走,美國人來了,什麼時候走呢?從2001年布希的阿富汗戰爭打響以來,8年多過去,歐巴馬政府雖意識到「我們重蹈了蘇聯的夢魘」,但仍執意在阿富汗增兵以徹底剷除塔利班武裝。
  • 蘇聯在阿富汗已經失敗了一次,美國正走在重蹈蘇聯覆轍的路上
    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真實意圖
    20世紀70年代,受困于越戰、1973年石油危機和西方陣營分化的影響,尤其是蘇聯在軍事實力上的趕超,美國從尼克森時期便開始實行戰略收縮,美蘇關係出現緩和。但蘇聯在勃日列涅夫的領導下進行強勢擴張,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標誌著其霸權主義達到頂峰,但這場戰役卻使蘇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 衛國戰爭、飛彈危機、入侵阿富汗:蘇聯如何從鼎盛走向解體?
    3、蘇聯國運的演變又給人類留下哪些啟示? 在蘇聯解體30周年之際,我們來聊聊蘇聯的五個巔峰:信仰巔峰、聲譽巔峰、科技巔峰、經濟巔峰和軍事巔峰,以及如何從巔峰跌落的。
  • 崩潰的前兆:蘇聯入侵阿富汗
    在頻繁製造阿富汗政變仍不能得手之後,孤注一擲,以「應阿富汗黨和國家的領導集體請求」為名,大舉出兵侵入阿富汗。蘇共中央領導既高估自己,又錯誤估計客觀,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阿富汗,結果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九年的不義之戰,且不說給阿富汗製造了深重的災難,即使對蘇聯自身來說,也是耗糜財政和生命、腐蝕心靈、四面楚歌,成了蘇聯劇變的先兆。蘇軍從阿富汗撤返,回國竟然是為蘇聯送葬。
  • 蘇聯入侵阿富汗:帝國最後一場戰爭
    1979年9月,阿明發動政變,殺死塔拉基(蘇聯領導人對塔拉基頗有好感),取彼自代。他還不顧蘇聯的警告,實施「清黨」,原政府成員被免職或被殺,蘇聯在阿富汗面臨危機。蘇聯領導人擔心:如果放棄對阿富汗兄弟黨的支持,將會損害蘇聯的威望;而擔心阿明倒向美國,是引發入侵行動的直接原因。蘇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推翻阿明,扶植和保衛以卡爾邁勒為首的代理人政權。  阿富汗局勢關乎蘇聯的邊疆安全和穩定。
  • 紅色悲劇:蘇聯入侵阿富汗前傳
    可是,正如普什圖人流傳的傳說一樣,阿富汗是雄鷹也無法飛過的地方,從來沒人能徵服這裡,亞歷山大、阿拉伯人、蒙古人都無法做到,就連大英帝國都在這裡折戟。這個貧窮而落後的國家,用一種超越人類的意念,更是擊敗了「神一樣的對手」,蘇聯和美國。然而,這裡的痛苦,卻永無寧日。近代阿富汗的痛苦源於1979年的蘇聯入侵,而在這場為期10年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的源頭,今天將為大家揭開面紗。
  • 蘇聯「完美」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8日凌晨,當喀布爾達魯阿曼宮內的槍聲和爆炸聲漸漸稀疏下來時,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裡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正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蘇聯此次大規模入侵行動,是由東、西兩個戰役突擊群分別實施的。東路戰役突擊群,共由3個摩託化步兵師、2個獨立團和若干直屬保障分隊組成,並配屬殲擊航空兵團、武裝直升機團和多用途直升機團各2個。
  • 蘇聯當初那麼強大,為何輸掉阿富汗戰爭?
    1979年,由於一系列矛盾,蘇聯發動了大軍向阿富汗發起進攻,使得阿富汗戰火連天,民不聊生。但是到最後,由於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再加上阿富汗的複雜地形和其他國家的介入,蘇聯也受到了損失,又迫於一些壓力,所以他們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最後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阿富汗戰爭的起因這場戰爭還要從普實圖尼斯坦說起,這個地方位於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同時也在阿富汗的東南部。
  • 蘇聯是怎麼被阿富汗拖垮的?
    最終在1973年,前首相達烏德聯合親蘇派勢力推翻了查希爾國王的統治,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1979年12月27日晚上,蘇聯軍隊悍然入侵阿富汗,在喀布爾的蘇聯駐軍佔據各主要據點,並在達魯拉曼宮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隨後蘇聯在中亞軍區的裝甲部隊沿公路挺進,快速殺入了阿富汗。
  • 拖垮蘇聯的並不是阿富汗,而是我國這個小鄰國
    而從現在來看,很多人在分析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其中一條都會提到,是因為整個阿富汗將蘇聯拖垮了,是阿富汗戰爭,徹底讓蘇聯解體。但是其實真實原因絕對不是如此,拖垮蘇聯的不是阿富汗,而是我國這個小鄰國。蘇聯入侵阿富汗,其實戰爭的規模,其實不大,蘇聯在阿富汗的軍隊也就是10萬人,在阿富汗呆了10年,陣亡1萬多人。
  • 意識形態和電力:蘇聯的阿富汗經驗
    換言之,人們記住納吉布拉與其說因為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一個對許多阿富汗人而言非常含混的概念,不如說因為他是一個現代化的推動者和愛國者。  了解納吉布拉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偶像有助於了解下蘇聯在阿富汗的經驗--蘇聯的戰略和戰術、恐懼和苦難,以及激勵阿富汗共產黨人及其蘇聯盟友的理想和目標。這個問題的權威之一是羅德裡克·布萊思懷特(Rodric Braithwaite)。
  • 歷史:孟加拉人和阿富汗-蘇聯戰爭
    122毫米加農炮旁正在等待命令   路透社根據現有的消息來源,大約10,000名孟加拉人參加了長達十年的阿富汗-蘇聯戰爭。執法機構對一些孟加拉人前往阿富汗加入塔利班的報導深表關切。這是在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的首都喀布爾落入強硬派伊斯蘭組織手中的背景下發生的,此前該組織與美國領導的軍隊進行了長達20年的戰鬥。達卡市警察局(DMP)局長Md shafiquil Islam 8月14日對媒體表示,警方正在密切關注國內外局勢。
  • 八旗兵何以由盛轉衰
    1644年由東北入關的滿清八旗,其中滿洲兵不過6萬人,卻在兩年內如狂飆般橫掃華夏直打到廣州。
  • 歷史上的今天丨蘇聯是怎麼被阿富汗拖垮的?
    蘇聯與阿富汗1919年2月阿曼努拉•汗上臺後宣布脫離英國控制實現完全獨立時,蘇聯是第一個承認的國家。在此後的幾十年裡,蘇聯一直通過各種手段在此擴大政治影響。最終在1973年,前首相達烏德聯合親蘇派勢力推翻了查希爾國王的統治,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
  • 蘇聯在阿富汗的隕落
    布魯科夫按:上世紀70年代,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1978年4月,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不料其內部發生了火拼,政府總理阿明幹掉了總書記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臺後試圖擺脫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聯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決定採取軍事行動。
  • 強大的蘇聯為何搞不定阿富汗?一組私照是以小見大,輸得不冤
    歷史上任何想要入侵阿富汗的部隊他們將面臨最大障礙是當地崎嶇的地形和各種部落武裝人員。即使是強大的蘇聯到現在的美國都一樣。1978年7月底,阿富汗的政治危機讓蘇聯軍隊開始在其國內展開部署。然而戰爭並未止步於此,由於當地人的抵抗讓蘇聯不得不在阿富汗維持大量軍隊並持續了10年。
  •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帶你認識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有理不在聲高  無理怎敢胡言被螞蟻絆倒的巨熊,帶你認識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 假如1979年中蘇戰爭爆發,中國靠什麼抵禦蘇聯坦克洪流的入侵
    那麼,假如1979年中蘇爆發戰爭,比較落後的中國軍隊靠什麼來抵禦蘇聯龐大坦克洪流的入侵。我們先從武器談起。這是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和軍事作家久留島龍夫,在1979年出版的軍事小說《明斯克號出擊》裡的內容,小說敘述蘇聯在1979年發動戰爭,入侵了中國,第三次世界大戰隨即爆發。中國軍隊一開始猝不及防,武器和裝備都落後於蘇軍,在蘇軍坦克化洪流和先進戰機的打擊下,損失極大,被蘇軍攻打到華北地區,北京險些失手陷落。戰爭持續一年後,解放軍在西方武器的支援下,打敗了蘇軍的機械化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