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於達維報導
印度洋再次地震:僥倖的預報
幾次帶有碰運氣性質的預報並沒有帶給我們真實的希望
班達亞齊的華人陳貽華剛剛收拾好的房子,一夜間再次變成一片狼藉。北京時間3月29日00:15分蘇門答臘島海域的一場裡氏8.5級的地震,再次把他和許多印尼人剛剛恢復的心情震碎。
根據印尼官方消息,這次地震可能造成蘇門答臘省尼亞斯島1000-2000人死亡。
距離2004年年末那場地震剛剛過了三個月零兩天,人們尚未從海嘯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印尼人再遭重創,上帝怎麼那麼「眷顧」印度洋呢?
為何又是印度洋
「這次地震,是上次地震的餘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主任徐錫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地震發生的位置,和上次地震發生在同一條板塊邊界帶上。」
這兩次地震的區域,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側,處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澳洲板塊交界地震帶的東南段。密度較大的印度板塊潛入歐亞板塊的緬甸板塊下方,形成地震頻繁的印度-緬甸隱沒帶。而這次強烈地震正是去年12月26日強震造成的地質壓力增大所致。徐錫偉說,在上一次地震後,板塊間發生局部的錯動,而整個邊緣地帶都需要進行調整,造成總體上的變形,才能把地質壓力消化掉。
所幸的是,雖然這次地震依然是和上次相同的帶有垂直運動的逆衝構造型地震,但沒有引起大的海嘯。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稱,這次地震震中和上次地震相距200公裡,但是這次30公裡的震中比上次10公裡要深很多,引起海底地表的上下錯動比較小,因而沒有發生大規模海嘯。在檢測到10釐米左右高的海嘯後,海嘯警報即告解除。
「這種幾個月內連續發生的強烈地震並不少見。1812年,美國新馬德裡地震曾經在1個月引起3次強烈餘震。」徐錫偉說。一次強烈地震都有可能誘發相鄰地區的地震,但是誘發的機制很難了解,具體時間和地點很難預報。可以確認的是,「調整不可能這麼快結束」,不排除在不長的時間內,同一區域還可能會有5、6級甚至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
其實是一次地震預報的成功案例
這次地震其實是一次被預言的地震。可惜的是,預言者當時並沒有十分的把握。
英國地震學家3月17日曾經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警告,蘇門答臘島的地殼斷層壓力正在增加,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另一場致命的海嘯。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的約翰.麥克勞斯基說,「一次大的地震後面,再次發生大的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麥克勞斯基發現,蘇門答臘斷裂帶上的壓力,在2004年的地震後增加了9個大氣壓,而1999年土耳其7.4級地震後,一條附近的斷裂帶上的壓力增加了2個大氣壓,在3個月後,導致了一次7.1級的大地震。所以他警告,蘇門答臘斷裂帶上可能再次發生地震,震級可能達到8.5級,並有可能引發再一次海嘯。
他的預言在兩周後精確兌現了,甚至連震級都和他的預測一致。但是,具體什麼時間,麥克勞斯基當時並沒有把握。美國杜克大學地球物理教授彼得.馬琳說,我們在關於斷裂帶的數據和知識上都有巨大的空白,要預測地震什麼時候發生其實很難。
徐錫偉研究員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上世紀70年代在海城地震前,我們探測到了許多前震,感覺將發生大的地震,結果就發生了,一些人就覺得地震可以預報的,實際上目前還是不可能的。」
地震的消息還會傳來——在地震發生之後。幾次帶有碰運氣性質的預報並沒有帶給我們真實的希望。但在沒有希望之前,我們也許更應該珍惜希望。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