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虎」式坦克的產物
戰爭就是這樣,敵方出現了一種新兵器,我方就要研製出更新的兵器來對付你。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二戰期間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較量中,蘇聯和納粹德國就是這樣,展開了「一輪又一輪」你追我趕的殊死較量。先是蘇聯方面研製出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緊接著,德國研製出「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再後來,蘇聯方面研製出「史達林二號」重型坦克;最後,德國方面研製出「鼠」式超重型坦克,儘管最後不算成功,第三帝國迅速倒臺,但是,以「鼠」式超重型坦克來稱雄坦克世界、對抗蘇聯的重型坦克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在研製威力強大的重型坦克。1943年1月,蘇聯紅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繳獲了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即「虎」1式重型坦克)。此時距離「虎」式重型坦克首次投入實戰,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蘇聯軍方的科研部門檢測結果表明,「虎」式坦克的威力,已經超過了KV重型坦克。據此,蘇聯最高統帥部責成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和「虎」式重型坦克相抗衡的新型重型坦克。實際上,以科京為首的重型坦克設計局,一直在KV系列重型坦克的基礎上,為研製新型重型坦克而不懈努力。為了檢驗各種火炮對「虎」式坦克的穿甲效能,將繳獲的「虎」式重型坦克當靶子,進行各種火炮的實彈射擊。實彈射擊的結果表明,85毫米高射炮和122毫米加農炮的穿甲效果最好。於是,將85毫米高射炮改裝成坦克炮,根據KV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很快便制定出新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緊接著,很快便製造出3輛樣車。
1943年秋,製成的樣車向蘇聯國防委員會成員進行匯報表演,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當即被批准定型,定名為ИС重型坦克。ИС是俄文ИосифСталин(約瑟夫·史達林)的兩個字頭,按照習慣的英文拼寫法,則為IS重型坦克。以二戰蘇聯人民領袖和最高統帥來命名一種坦克,自然非同尋常。由於有了後來的裝122毫米火炮的IS重型坦克。為了區分,才將原來的裝85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1重型坦克,或IS-85重型坦克;而將裝122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2重型坦克。而且,由於IS-1重型坦克只生產了67輛,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不大,所以,人們更多地熟知IS-2重型坦克,中國人習慣地稱之為「史達林二號」重型坦克。
IS-1重型坦克戰鬥全重為44噸,乘員4人,彈藥基數為71發,其中的曳光高速穿甲彈,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130毫米厚的垂直鋼裝甲,而「虎」式重型坦克車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102毫米,也就是說,它具有擊穿「虎」式車體正面裝甲的能力。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科京考慮到85毫米坦克炮已經裝到T-34-85中型坦克上,而重型坦克仍然採用這種火炮就不太合適。於是,準備給IS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0毫米火炮。但是,100炮的炮彈庫存很少,只好作罷。科京選擇了早先對「虎」式坦克射擊試驗中表現良好的122毫米艦載炮,經過改裝,將炮閂換成立式炮閂,並重新設計了炮架部分和防盾部分,製成坦克炮,定名為M1943式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將D-25型122毫米坦克炮裝到IS-1的底盤上,進行了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表現良好,很快被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史達林同志在參觀了IS-2坦克的表演後高興地說:「我們要用這種坦克去贏得戰爭」!
IS-2重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生產,到1946年生產結束,總生產量為2 250輛。這一數量已經超過了德國「虎」式重型坦克(1 346輛)和「虎王」式重型坦克(486輛)生產數量的總和。
IS-2重型坦克和IS-1重型坦克,儘管用的是同一底盤,但火炮的口徑和長度不同,特別是IS-2坦克的火炮頂部有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而IS-1坦克的85毫米火炮則上沒有,外觀上不難區別。
總體布置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6.2噸,乘員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沒有自己的艙門。這一點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見。其優點是可以避免因駕駛員艙門的存在而削弱正面裝甲防護;缺點是駕駛員上下車很不方便,只能從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或車底下的安全門上下車。要知道,在坦克部隊,坦克乘員上下車也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4名坦克乘員要從側面跨步登上坦克,用車鑰匙打開艙門,鑽到車內並坐到座位上,關上艙門,迅速發動車輛……這一切必須在1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不經過多次練習,還真做不到。就IS-2重型坦克來說,4名乘員的上下車就很有講究。一般說,車底下的安全門是戰時的緊急情況下才使用的,儘管也要加以訓練和練習,但平時不用。4名乘員上下坦克,主要利用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左側的車長門和右側的裝填手門。登車的順序也有講究:從車長門,炮長先進,車長後上;從裝填手門,駕駛員先進,裝填手後進。下車時的順序正好相反。弄錯了上下車的順序,儘管擠擠嚓嚓勉強也能過去,但挺費勁。當代多數主戰坦克,多數是有駕駛員艙門的,而且將駕駛員艙門布置在車體前部頂部上方,這樣,既不削弱車體正面的裝甲防護,也利於駕駛員的上下車。IS-2坦克的駕駛員正面有一個觀察窗,可以打開通風換氣,但口太小,駕駛員根本無法從這裡爬到車內去。看來一個小小的駕駛員艙門的設計,也是挺有名堂的。而沒有駕駛員艙門,正是IS-2坦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
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在火炮的左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車長的位置最高,有一個車長固定式指揮塔,指揮塔上有6具觀察鏡;裝填手在火炮的右側,立姿,活動範圍較大,當然他也是左手推彈入膛了。
車體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室、戰鬥室和動力艙。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這些和當代主流主戰坦克的布置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