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2重型坦克簡述-1

2022-01-31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對抗「虎」式坦克的產物

戰爭就是這樣,敵方出現了一種新兵器,我方就要研製出更新的兵器來對付你。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二戰期間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較量中,蘇聯和納粹德國就是這樣,展開了「一輪又一輪」你追我趕的殊死較量。先是蘇聯方面研製出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緊接著,德國研製出「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再後來,蘇聯方面研製出「史達林二號」重型坦克;最後,德國方面研製出「鼠」式超重型坦克,儘管最後不算成功,第三帝國迅速倒臺,但是,以「鼠」式超重型坦克來稱雄坦克世界、對抗蘇聯的重型坦克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在研製威力強大的重型坦克。1943年1月,蘇聯紅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繳獲了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即「虎」1式重型坦克)。此時距離「虎」式重型坦克首次投入實戰,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蘇聯軍方的科研部門檢測結果表明,「虎」式坦克的威力,已經超過了KV重型坦克。據此,蘇聯最高統帥部責成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和「虎」式重型坦克相抗衡的新型重型坦克。實際上,以科京為首的重型坦克設計局,一直在KV系列重型坦克的基礎上,為研製新型重型坦克而不懈努力。為了檢驗各種火炮對「虎」式坦克的穿甲效能,將繳獲的「虎」式重型坦克當靶子,進行各種火炮的實彈射擊。實彈射擊的結果表明,85毫米高射炮和122毫米加農炮的穿甲效果最好。於是,將85毫米高射炮改裝成坦克炮,根據KV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很快便制定出新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緊接著,很快便製造出3輛樣車。

1943年秋,製成的樣車向蘇聯國防委員會成員進行匯報表演,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當即被批准定型,定名為ИС重型坦克。ИС是俄文ИосифСталин(約瑟夫·史達林)的兩個字頭,按照習慣的英文拼寫法,則為IS重型坦克。以二戰蘇聯人民領袖和最高統帥來命名一種坦克,自然非同尋常。由於有了後來的裝122毫米火炮的IS重型坦克。為了區分,才將原來的裝85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1重型坦克,或IS-85重型坦克;而將裝122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2重型坦克。而且,由於IS-1重型坦克只生產了67輛,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不大,所以,人們更多地熟知IS-2重型坦克,中國人習慣地稱之為「史達林二號」重型坦克。

IS-1重型坦克戰鬥全重為44噸,乘員4人,彈藥基數為71發,其中的曳光高速穿甲彈,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130毫米厚的垂直鋼裝甲,而「虎」式重型坦克車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102毫米,也就是說,它具有擊穿「虎」式車體正面裝甲的能力。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科京考慮到85毫米坦克炮已經裝到T-34-85中型坦克上,而重型坦克仍然採用這種火炮就不太合適。於是,準備給IS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0毫米火炮。但是,100炮的炮彈庫存很少,只好作罷。科京選擇了早先對「虎」式坦克射擊試驗中表現良好的122毫米艦載炮,經過改裝,將炮閂換成立式炮閂,並重新設計了炮架部分和防盾部分,製成坦克炮,定名為M1943式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將D-25型122毫米坦克炮裝到IS-1的底盤上,進行了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表現良好,很快被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史達林同志在參觀了IS-2坦克的表演後高興地說:「我們要用這種坦克去贏得戰爭」!

IS-2重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生產,到1946年生產結束,總生產量為2 250輛。這一數量已經超過了德國「虎」式重型坦克(1 346輛)和「虎王」式重型坦克(486輛)生產數量的總和。

IS-2重型坦克和IS-1重型坦克,儘管用的是同一底盤,但火炮的口徑和長度不同,特別是IS-2坦克的火炮頂部有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而IS-1坦克的85毫米火炮則上沒有,外觀上不難區別。

總體布置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6.2噸,乘員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沒有自己的艙門。這一點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見。其優點是可以避免因駕駛員艙門的存在而削弱正面裝甲防護;缺點是駕駛員上下車很不方便,只能從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或車底下的安全門上下車。要知道,在坦克部隊,坦克乘員上下車也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4名坦克乘員要從側面跨步登上坦克,用車鑰匙打開艙門,鑽到車內並坐到座位上,關上艙門,迅速發動車輛……這一切必須在1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不經過多次練習,還真做不到。就IS-2重型坦克來說,4名乘員的上下車就很有講究。一般說,車底下的安全門是戰時的緊急情況下才使用的,儘管也要加以訓練和練習,但平時不用。4名乘員上下坦克,主要利用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左側的車長門和右側的裝填手門。登車的順序也有講究:從車長門,炮長先進,車長後上;從裝填手門,駕駛員先進,裝填手後進。下車時的順序正好相反。弄錯了上下車的順序,儘管擠擠嚓嚓勉強也能過去,但挺費勁。當代多數主戰坦克,多數是有駕駛員艙門的,而且將駕駛員艙門布置在車體前部頂部上方,這樣,既不削弱車體正面的裝甲防護,也利於駕駛員的上下車。IS-2坦克的駕駛員正面有一個觀察窗,可以打開通風換氣,但口太小,駕駛員根本無法從這裡爬到車內去。看來一個小小的駕駛員艙門的設計,也是挺有名堂的。而沒有駕駛員艙門,正是IS-2坦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

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在火炮的左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車長的位置最高,有一個車長固定式指揮塔,指揮塔上有6具觀察鏡;裝填手在火炮的右側,立姿,活動範圍較大,當然他也是左手推彈入膛了。

車體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室、戰鬥室和動力艙。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這些和當代主流主戰坦克的布置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重型坦克發展的極致:堪比鼠式重型坦克的美國T-28超級重型坦克
    德國「鼠」式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高達188噸,正面裝甲最厚達200毫米,裝備1門128毫米坦克炮和1門75毫米同軸副炮,儘管其紙面上的性能非常強大,但是實際作戰能力幾乎為零,因為「鼠」式重型坦克的機動性太差了,無法像其他坦克那樣實施運動戰。
  • 頂著重型坦克之名的KV-2,更像是一款重型突擊炮
    KV-2重型坦克KV-2出現的時間節點KV-1重型坦克於1938年在SMK重型坦克的基礎上著手研發,次年年初定型測試以KV-1為基礎演變而來的KV-2重型坦克,大約在KV-1正式定型左右即開始研發,1940年2月進行測試,1941年年初定型並正式命名。
  • KV-1重型坦克,是二戰蘇聯的主力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同時它還被稱為K·伏羅希洛夫坦克,它的這個名字是以蘇聯的克裡門特·伏羅希元帥命名的。
  • 以伏羅希洛夫命名的坦克,身披堅甲的俄羅斯陸龜,KV-1重型坦克
    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德國坦克兵們遭遇了蘇聯的裝甲巨獸,KV-1坦克,這些坦克裝甲厚重,火力強大。德軍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幾乎無法對付它們,只有強大的88毫米炮才能夠摧毀這種蘇聯重型坦克,我們就來聊一聊KV-1坦克的故事。
  • 最後的重甲騎士,美國唯一大規模量產的重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
    在參觀了T43原型車的實際表現之後,美國軍方又對T43重型坦克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而修改後的版本,就是後來的T43E1原型車。T43E1原型車和T43原型車相比差別較大,首先在火力方面,T43E1原型車使用了威力更強的T123型120毫米火炮。這門120毫米的火炮膛壓達到了331mpa,而原來T43原型車的T122型120毫米火炮,其膛壓只有262mpa。
  • 前蘇聯裝備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也被稱為730工程、IS-8或IS-10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冷戰時期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終版本。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53年年末,當時便被命名為T-10。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科京坦克設計局於1953年開發出的重型坦克。
  • 蘇聯戰前研發的重型坦克,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KV-1重型坦克
    相比於SMK重型坦克,KV-1重型坦克的設計更為簡潔,原本的多炮塔如今都被砍掉,只剩下了一個炮塔,火炮也採用了76.2毫米口徑的大威力坦克炮。雖然曾經有過在炮塔上額外配備一個45毫米坦克炮的設計方案,但這一方案最後因為會導致炮塔內部空間更為狹窄,而被科京領導的設計組徹底放棄。
  • 二戰坦克之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也被稱為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號坦克,是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與蘇聯的T34相匹敵,因當時的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能夠和T34坦克相抗衡,於是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應運而生。
  • 二戰時期擁有大口徑的炮—KV-2重型坦克
    這款KV-2重型坦克是蘇聯在1940年所生產出的一款坦克,搭載榴彈炮擁有恐怖火力的坦克,因巨大的車體被德軍稱為巨人,也是二戰時期擁有最大口徑的炮。它的車身長度為7米,車身高度為3.3米,車身寬度為3.25米,引擎使用的是V-2K,所搭載的武器裝備有3×7.62毫米 DT MG機槍,152毫米Howitzer M-10火炮。
  • 「馬桶頭」叛變 德軍裝備的KV-2重型坦克
    地點在列寧格勒地區,這些德軍隸屬於第269步兵師,他們裝備了一輛繳獲的蘇聯KV-2重型坦克。KV-2因為其獨特的高大炮塔,被戲稱為「馬桶頭」,其152mm主炮是當時坦克口徑之冠,厚重裝甲能夠抵禦絕大多數的炮彈,就是結構超重造成底盤機械故障過多。
  • 二戰美國重型坦克結晶,M26「潘興」的孿生兄弟,T32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美國雖然積極研發坦克,拿出了很多型號的裝甲車輛送入戰場,但是在重型坦克領域卻無法和同時期的幾個坦克大國相競爭,好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之後,在二戰末期終於有了滿意的重型坦克,這就是T32。T32重型坦克T32的出現可謂是一波三折,在1940年美國拿出T1、M6重型坦克,雖滿心歡喜,但一看歐洲戰場實際情況,對這種過時思路指引下的產物失去信心,接下來走了兩條坦克研發線路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從真正意義上講,二戰期間義大利的M14坦克和日軍97式坦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本從一式坦克量產開始,一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中型坦克但是火力依舊是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充其量與二戰初期德軍的三號H型坦克是同個檔次,而一式坦克的量產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在東線蘇聯已經研發出了T34.85坦克,德國也有豹式中型坦克等,英國獨立製造巡洋坦克也開始裝備75毫米45倍徑火炮。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這款IS-2重型坦克是蘇聯於1943年研發製造的一款重型坦克,這款坦克的車身長度為9.6米,車身寬度為3.12米,車身高度為2.71米,戰鬥全重為45噸,最大公路行駛速度能夠達到三十九公裡每小時,最大越野行駛速度能夠達到二十一公裡每小時。
  • KV-2重型坦克的繼承者,蘇軍步兵的戰場好夥伴,SU-152自行火炮
    如果說起蘇聯的152神教,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那個'可靠的同志'——KV-2重型坦克。這款有著厚重的裝甲,裝備了強大的152毫米榴彈炮的重型坦克,可以說是蘇軍步兵的好夥伴,不管是坦克還是碉堡,統統都是一炮轟平。可自從蘇德戰爭爆發之後,KV-2重型坦克就被迫停產,蘇軍步兵也沒有了'可靠的同志',在戰場上的損失變得出奇的大。
  • 蘇德戰場上的坦克比拼,虎式重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誰更優秀?
    儘管如此,在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虎式坦克都是德軍活躍在一線的重型坦克。 二、IS-2重型坦克 而作為對虎式坦克的回應,蘇軍也推出了IS系列重型坦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IS-2重型坦克。
  • 虎式之殤——蘇聯紅軍IS-2重型坦克
    1942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研製威力強大的某重型坦克。到了1943年1月,紅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繳獲了一輛虎式重型坦克。此時距離該重型坦克首次投入實戰,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蘇聯軍方發現,該型坦克的威力,已經大大超過蘇軍裝備的KV型重型坦克。
  • 【小雨姐評測】森寶鋼鐵帝國:象式坦克殲擊車、虎式重型坦克、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虎王重型坦克Empires of Steel(上)
    「象」(德文Elefant,英文為Elephant)式坦克殲擊車,前身是「斐迪南」(Ferdinant)坦克殲擊車,是二戰中後期德國研製的重型坦克殲擊車。>,中文:虎式坦克/虎I坦克/六號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所使用的重型坦克。
  • 德國武裝黨衛軍老兵回憶 在布達佩斯第一次遭遇蘇聯IS-2重型坦克
    1945年1月,德國武裝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在布達佩斯附近第一次與蘇聯IS-2「史達林2」重型坦克遭遇。儘管在1944年裡,德軍在東線處於節節敗退的局面,但從未失去過像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這樣重要的大城市。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以歐洲最為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來說,由於閃電戰的特性,德軍高層對輕型和中型坦克比較重視,他們開發了1,2,3,4型坦克。其中1,2型是輕型坦克,都具有極佳的機動性。3,4型是中型坦克,它們的機動性也很好,攻擊力和防禦力也不弱於當時英美法的中型坦克。德軍對於重型坦克卻並不重視!這主要是德軍裝甲部隊進行閃電戰時,經常需要獨立突入敵人後方上百百公裡,進行兩一何為。
  • 它曾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夢魘,有鋼鐵巨獸之稱號——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側面) 那麼,這款脫胎於SMK坦克的單炮塔重型坦克,究竟有哪些在當時比較領先的軍事技術,讓它稱霸歐洲戰場近2年之久。 KV-1重型坦克的火炮系統 首先,KV-1重型坦克裝備了一款41.5倍口徑的F-32型76.2毫米坦克炮。其最大儲彈容量大於70發,按照發7發/分鐘的平均射速,KV-1重型坦克的戰場可攻擊(不間斷攻擊)周期維持在1-2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