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我軍宣布從越南撤兵,對越自衛反擊戰緩緩落下帷幕。
為了防止越南軍隊趁我軍撤退時進攻,我軍部署部隊分批撤退,交叉掩護友軍部隊撤退,因此撤退時間比較長,從5號一直到15日。
在中越戰爭(國際稱呼,國內稱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是一回事)中,50軍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150師在後撤的時候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導致150師448團有 542名士兵失散,219名士兵被俘,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228團二營的戰士。
這件事情後來傳回國內,國內一片譁然。因此這次撤退我軍損失了半個營的人,損失較大,而且是成建制損失。
因此,一些人開始抱怨50軍,謠言也由此誕生。
起初,謠言還是損失慘重,到後來謠言越傳越離譜,居然說我軍在撤退途中遭遇越軍突襲,全軍覆沒。
這件事還驚動了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同志。在了解詳情之後,鄧小平同志出面闢謠:
告訴大家所謂我們吃虧,12日吃了小虧,我們一個營,由於指揮關係被敵人包圍,回來了一半,損失了一半。
事後,50軍幹部回到國內做了檢討,中央軍委給予三名軍級幹部嚴肅處理:50軍副軍長關豁明降為正師級;50軍副軍長劉忠和被降職,調離;50軍副政委侯培聚黨內警告。
因為這件事情,百萬大裁軍時,成都軍區第一個裁掉的就是50軍。50軍這支英雄部隊也就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本期筆者帶大家了解50軍撤退途中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為什麼50軍會第一個被裁軍?
1979年,越南屢次在中越邊境挑釁,企圖發起戰爭。
我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予以反擊。2月17日,我軍邊防部隊正式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取得完勝,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國炮火直指越南首都河內。
越南和蘇聯早期籤訂過軍事同盟協議,見我國兵力向南移,立馬向中蘇邊界增加兵力。
中蘇關係此刻越發緊張。教訓越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為了保衛我國北部國土,避免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
從多方面考慮,我國決定從越南退兵,3月5日新華社正式宣布中國邊防部隊開始撤軍。而3月5日到3月15日是我國的撤軍時間。
一開始越南還在河內積極修建防禦工事,一聽見中國撤兵的消息,黎筍就想趁機反撲中國。
50軍是由滇軍60軍改編而來,這支部隊在屬於國民黨軍隊的時候可謂是戰功赫赫。
在抗日戰爭時期,全軍上下一心抗日,絕不向日軍屈服。
抗日戰爭勝利後,50軍還是唯一一支在越南接受日軍投降的部隊。
1948年,該軍在長春起義後,被編入50軍。
50軍在朝鮮戰場上也立下了赫赫軍功,是第一個攻入韓國都城漢城的中國軍隊。
而且還創下了「漢江五十晝夜阻擊戰」的輝煌事跡,贏得了毛主席、彭德懷、葉劍英的高度評價,是一支非常優秀的英雄部隊,是所有國民黨起義部隊的一面旗幟!
隨後南下入川,不過這次南下入川中50軍只帶了148師和149師,50軍原本的150師被留在了瀋陽(從事戰備生產工作)。
在1969年,50軍的149師和52師對調防務。如此一來50軍嫡系部隊只剩下148師。在50軍歸屬成都軍區後,成立了新的150師。
在對越反擊戰中,50軍下屬148師、149師分別被派到東西兩線作戰。
雖然是第二批加入戰爭的隊伍,可是50軍的表現極其出色,立下的軍功也絲毫不亞於先加入戰鬥的軍隊。
其中149師在東線作戰,而他們面對的敵人是越軍的王牌部隊316A師。
149師戰術巧妙,他們攻佔了制高點,和越軍的王牌部隊開始了一場血拼。最後幾乎消滅了敵軍一個師,得到了上級的褒獎。
而148師則在西線作戰,148師第442團與越軍338師460團發生正面進攻,殲敵600餘人,大獲成功。
148師、149師捷報連連,但是唯獨150師的表現欠佳。
其實這也不能怪150師不行,因為50軍的主力部隊一直都是149和148部隊,150師平時從事的都是後期工作,生產部隊的戰鬥力有待提高,根本沒法和野戰部隊相提並論。
而且自從抗美援朝戰爭後,許多老兵退伍,150師新入了許多新兵。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的時候,中國已經有十幾年沒打過仗了,150師中有的人甚至連槍都沒有摸到過。
他們平時的訓練內容就是養豬、種菜、修房、修路。試問這樣一支部隊的戰鬥能力能強到哪裡去?如果生產師和野戰師的戰鬥力一樣,那就不用野戰師了,全部轉生產師多好。
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後,150師從乙種師擴編為甲種師,隨後又增大了規模,從原先的六千人擴充到一萬一千人,規模擴大近一倍。
新兵增加了,原先的老兵也得到了晉升,但是這些「老兵」只是相對於後加入的而言。
即使被提升為了軍官,這些新提拔上的軍官們軍事素質實在是堪憂。而150師在經過簡單的緊急訓練後,就準備投入越南戰場作戰。
等到對越自衛反擊戰進入收尾階段,150師才匆忙被調往廣西。他們到達了戰場的時候,戰爭已經快接近尾聲了。
不過這次150師總不可能來走走過場吧。50軍的領導希望150師可以上戰場立軍功,也趁此機會讓150師得到鍛鍊的機會,從而完成生產師向野戰師的過渡階段。
原本這150師只能當預備部隊,連入越作戰的機會都沒有。但是在50軍軍部再三請求下,150師也得到了指揮所下達的任務——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50軍指揮所也考慮到了150師實戰經驗不足、軍官軍事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特意派出兩名副軍長和一名軍副政委組織進駐150師,指揮150師作戰。
150師以448團作為前鋒,向越南方向前進。由水口關出境,沿著3號公路直奔高平。
3月7日448團進入高平。不久後50軍駐150師工作小組也來到了高平和41軍進行了工作協調,確定了150師的任務:
「448團沿3號B公路西進,經扣屯、納嫩、吞片、那袍於當日進至打沙、朗登地區,以2營在朗登附近佔領公路兩側有利地形組織防禦;1、3營和449、450團在朗登以北地區擔任搜索清剿任務;150師於7天時間內,在高平以西的波列、朗登、通農、瑪班等約280餘平方公裡地域內完成清剿殘敵、搜剿越軍倉庫物資、查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
(高平以西地區在地一階段是由41軍穿插經過之地,但是當時因為時間緊迫而未對該地區進行仔細搜查,裡面還存在越南的散兵遊勇。)
部隊按照命令行進,448團以二營為前衛穩步由班英公路先北撤離,在3月10日,150師停止向朗登方向前進,由南向被清繳殘敵。
按照軍部工作小組的命令150師全軍必須在14日內撤回入境。
但是此時150軍師部和軍部工作小組產生了分歧。按照軍部小組定下的命令,回撤途中448團要經過天豐嶺,而天豐嶺這個地方地形複雜,很容易遇到敵軍的埋伏,當初121師在此地穿插時都吃過不少虧。
而且150師只有法國人幾十年前繪製的地形圖,地圖相當粗糙,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從天豐嶺回國實在是太冒險了。150師師長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了,只要從公路原路返回就可以了。
但是50軍的關副軍長可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部隊應該從小路撤離,這樣可以幫助448團熟悉地形,要是再發生戰爭,我們也能掌握地理優勢,更重要的是天豐嶺地區說不定還有少數越軍殘餘,部隊從該地撤離,隨便還能搜索殘敵,擴大戰果。
雙方各執己見,最後還是得東線總指揮許世友來定奪。
許世友思考了許久。考慮到448團新兵較多,戰士們作戰時間短,當然是越早回國越好。許世友最後認為150師師長的建議可行。
但是,許世友下達的指示卻沒能及時被150師的電報翻譯人員及時翻譯。448團沒能及時接到電令,自然是按照軍部工作小組的命令行動。
後來廣州軍區司令部秘書陳定遠在回憶中說到:
「部隊指揮員按照邊回撤、邊作戰的思想,決定回撤路線時不是沿公路,而是走經過天豐大嶺的山區沿小路回撤。當方案報到軍區指揮部之後,軍區首長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如果走那條路鍛鍊機會是很多,但是如果遇到伏擊,就會影響按時回撤。但是由於軍區批覆他們的電報,機要部門沒有及時迅速譯出,部隊沒有接到,所以在沒有得到上級同意的情況下,執照既定的方案行動了。」
關豁在沒有收到上級指示的情況下,以軍工作組名義下達任務:150師各部收攏回撤,450團繼續向北清繳回撤;449團由班俊地區向北回撤;位於西側的448團由班英地區向北回撤。
然而在走小路的過程中,448團卻遭遇到了越軍的埋伏。
448團是在天豐嶺地區遭到的埋伏。此地山高林密,從此處撤軍對於448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回撤過程中軍工作組還要求448團「分路撤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清繳越軍的物資。
軍工作組料想到448團會遇到越軍,但是在他們的設想中,448團不僅能贏而且還能收繳越軍物資。
但是越軍的戰鬥實力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叢林地區,越南如同猴子一樣輕車熟路。
軍工作組絲毫沒考慮到448團主要是由新兵構成,一旦遭遇越軍的埋伏,以他們的作戰經驗,根本不可能絕地反勝。這也致使悲劇發生。
11日凌晨,按照軍工作組指示,448團二營開始撤退。
行進到班英山西側的時候,該營遭到了越軍的射擊。但是這次偷襲二營的這股越軍兵力不多,也沒有重機槍,完全沒有本事一口吃掉二營,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二營的指揮官是前不久剛剛升上來的,面對敵人的偷襲,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指揮,於是想讓全團回援。
150師師長得知448團二營被敵人圍困後,立馬想到的就是448團全團回援二營。當二營提出申請的時候,150師的師長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可是150師的事情可不是由師長一個人說了算。駐150師的軍部小組拒絕了二營的請求,還要求二營獨自突圍出來。
對於這些才剛剛下戰場的新兵們,從敵軍的包圍圈中突圍是何等的困難,而軍部工作小組等人卻獨獨考慮不到這個問題。
按照軍工作組的命令,二營繼續前進。此刻他們遇見的敵軍不是很多,雙方也不敢輕易動手,敵軍一直在二營身後跟著。
等部隊行進了一天後。12日凌晨,二營接到團部命令,停下休整。而此刻的二營全體將士都位於一處山谷中,由於缺少實戰經驗,二營指揮官忽略了部隊所處的環境,更忘記了搶佔制高點。
就在二營休整的時候,越軍的主力趕到,並輕易的就佔領了制高點。
此時的二營如同待宰的羔羊卻渾然不知。當越軍對二營發動起進攻的時候,他們才慌忙拿槍反抗,不一會兒,二營就被越軍分割成幾段。
二營被壓制在山谷裡,部隊傷亡慘重。在失去指揮後,二營組織不起有力的反擊,只能爬到山谷兩側躲避敵軍的炮火。直到13日凌晨,才聚齊了零零散散的兩三百人,二營再次向師部求援。
13日當天,449團和450團發現了部分448團的失散人員,41軍也立即派出命令附近部隊回援。
然而由於448團二營的士兵們對遭遇伏擊的位置、敵軍人數、火力裝備等描述不清,救援行動也難以展開,不久後41軍命令救援部隊回撤。
448團二營被圍地區位於群山之中,該地地形複雜。況且中國已經宣布撤軍了,此刻再派出大部隊進入越南,對我國國際形象不利,因此軍部及軍委都否決了派大部隊回援448團的請求。
不能派出大部隊增援448團二營,最終448團派出了兩個連去增援二營,但還是杯水車薪。二營被困的位置,山脈綿延,地形複雜,這兩個連在增援過程中也被打散了。
15日是中國從越南撤兵的最後時期,一旦錯過了這個時間點,中國再也不會派兵入越。倘若448團二營的戰士們不能及時從越南撤回,那麼他們的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14日早上,二營接到448團的指令,得知已派部隊增援,要求二營必須在15日前突圍。
為了突圍成功,二營各部隊拋棄了多餘的裝備和衣物。但是戰士們在圍困中饑寒交迫,根本提不起士氣。
越軍這個時候也發現了二營突圍的意圖,開始圍追堵截。無奈之下,臨時指揮機關只能命令分散突圍。
在被越軍圍困的過程中,有人經不住越軍的誘惑向敵軍投降,有人誓死不從。
二營一連連長李和平和八連連長馮增敏在被越軍圍困後,開會商議向敵軍投降。
此時已經是17日了,中國軍隊已經完全從越南撤回,中國軍隊再也不會派出一兵一卒進入越南領地。李和平等人在討論後決定帶著一個連的官兵向越軍投降。
18日凌晨,一連連長李和平和八連連長馮增敏帶領近一個連的官兵向越軍投降。
陣前投敵,是中國軍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這件事對50軍的影響很大,因此也遭到了很大的非議。
而三連副連長王立新就和李和平等人不一樣。王新立和近一個排的戰士被越軍圍住。在越軍的威逼利誘下,王立新等人誓死不願意屈服。
越軍派出了陣前投降的八連戰士來勸說王立新。王立新當即鄙視了陣前投敵這一行為,還當著大家的面槍斃了賣國賊。
在被敵軍圍困後,糧食供應不足,王立新主動拿出自己的糧食分給戰友。
他知道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等死,要麼突圍。王立新在和大家商量後,選擇了第二條路,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就不能放棄,即使不幸犧牲,也能拉幾個敵軍墊背。
14日,王立新等人在突圍過程中和越軍交戰,全體官兵英勇殉國。
而作為指揮官的王立新早已身負重傷,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王立新拉響了手榴彈和越軍同歸於盡。全排43個人,僅僅只活下了兩個人,這兩位戰士重傷昏迷中被越軍俘虜。
回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向部隊報告王立新的英雄事跡。
戰後統計,448團有542名士兵失散,被俘的有219人,323人下落不明。
投降敵軍的李和平和馮增敏回國後被判處無期徒刑。50軍駐師部工作小組中的關豁被撤職,降為正師級別;候副政委被黨內警告;林副軍長被降職。
有獎有罰,王立新在重傷情況下,與越軍同歸於盡,被追記一等功。昏迷被俘的兩位戰士被記二等功。
被俘不丟人,尤其是喪失戰鬥力之後被俘,這是完全可以接納的。但是主動投降,或者主動投誠,這件事在現在都會被非議。
與這些投誠的人相比,也有一些「鋼鐵戰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肖家喜。在和部隊失散後,獨自一個人穿越中越邊境的高山密林,幾次躲過敵軍的搜查,成功返回國內。
起初肖家喜和六名隊友失去了聯繫。幾人身上的糧食,彈藥嚴重不足。沒有地圖,七位戰士們只能一路向北走回國內。
不幸的是七人在路上遇見了越軍,肖家喜為了掩護隊友,自告奮勇引開敵人,不幸被敵軍擊中右臀。而肖家喜的隊友們在等不到肖家喜後,只能轉移離開。
沒有了指南針的肖家喜只能在夜間依靠北鬥星來辨別方向;沒有糧食,就只能吃野草喝稻田裡的水;不久後傷勢惡化,肖家喜再也走不動了。
但是他依舊憑藉著艱難的意志力,慢慢爬回了祖國邊境,最後成功獲救。為此,中央軍委特意授予肖家喜「鋼鐵戰士」美譽。
另外,還有323名戰士下落不明。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就戰死沙場了,而有的人可能在獨自回國時迷失了方向。
這323名戰士至今下落不明,後來黨中央對他們的處理是「暫按犧牲軍人處理」,他們的名字後來進了陣亡烈士名單,但是在廣西省十座烈士陵園中卻沒有他們的墓碑,他們的屍骨永遠的留在了越南北部的深山中。
這一次失利,導致448團二營損失近一半的人,也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最嚴重的一次失利。由於這次失利,西線總指揮也堅持被人詬病,說他指揮不力。
鄧小平就這次失利也做出了回應:
告訴大家所謂我們吃虧,12日吃了小虧,我們一個營,由於指揮關係被敵人包圍,回來了一半,損失了一半。」
而50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代價大到被裁軍。
因為原本作為後備軍的150師連國門都不用出,但是在50軍請求下,150師才得到了入越作戰的機會。
然而50軍駐150師指揮小組根本沒有考慮到150師,尤其是448團的實際情況,一味的想要這些剛剛進入軍營的戰士們立下戰功,最終卻害苦了這些士兵們。
戰爭不是兒戲,也不是來謀取功名的地方,戰場上充滿了危機。而150師電報小組對這次失利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作為電報小組,應當要注意命令及時傳遞,但是卻因為他們的疏忽,導致電報翻譯不及時,448團未能及時收到撤退命令。
1985年,軍隊冗雜,成都軍區第一個撤軍的就是50軍。
50軍149師的戰功赫赫也抵消不了這次失利給50軍帶來的「兵敗失利」之名。
最後,50軍只留下了149師,隨後被編入13軍。從此50軍的番號就從歷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