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一個營被重創,消息驚動鄧小平,三位軍級幹部被處理

2021-02-15 朝花夕拾50+

1979年3月5日,我軍宣布從越南撤兵,對越自衛反擊戰緩緩落下帷幕。

為了防止越南軍隊趁我軍撤退時進攻,我軍部署部隊分批撤退,交叉掩護友軍部隊撤退,因此撤退時間比較長,從5號一直到15日。

在中越戰爭(國際稱呼,國內稱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是一回事)中,50軍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150師在後撤的時候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導致150師448團有 542名士兵失散,219名士兵被俘,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228團二營的戰士。

這件事情後來傳回國內,國內一片譁然。因此這次撤退我軍損失了半個營的人,損失較大,而且是成建制損失。

因此,一些人開始抱怨50軍,謠言也由此誕生。

起初,謠言還是損失慘重,到後來謠言越傳越離譜,居然說我軍在撤退途中遭遇越軍突襲,全軍覆沒。

這件事還驚動了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同志。在了解詳情之後,鄧小平同志出面闢謠:

告訴大家所謂我們吃虧,12日吃了小虧,我們一個營,由於指揮關係被敵人包圍,回來了一半,損失了一半。

事後,50軍幹部回到國內做了檢討,中央軍委給予三名軍級幹部嚴肅處理:50軍副軍長關豁明降為正師級;50軍副軍長劉忠和被降職,調離;50軍副政委侯培聚黨內警告

因為這件事情,百萬大裁軍時,成都軍區第一個裁掉的就是50軍。50軍這支英雄部隊也就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本期筆者帶大家了解50軍撤退途中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為什麼50軍會第一個被裁軍?

1979年,越南屢次在中越邊境挑釁,企圖發起戰爭。

我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予以反擊。2月17日,我軍邊防部隊正式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取得完勝,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國炮火直指越南首都河內。

越南和蘇聯早期籤訂過軍事同盟協議,見我國兵力向南移,立馬向中蘇邊界增加兵力。

中蘇關係此刻越發緊張。教訓越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為了保衛我國北部國土,避免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

從多方面考慮,我國決定從越南退兵,3月5日新華社正式宣布中國邊防部隊開始撤軍。而3月5日到3月15日是我國的撤軍時間。

一開始越南還在河內積極修建防禦工事,一聽見中國撤兵的消息,黎筍就想趁機反撲中國。

50軍是由滇軍60軍改編而來,這支部隊在屬於國民黨軍隊的時候可謂是戰功赫赫。

在抗日戰爭時期,全軍上下一心抗日,絕不向日軍屈服。

抗日戰爭勝利後,50軍還是唯一一支在越南接受日軍投降的部隊。

1948年,該軍在長春起義後,被編入50軍。

50軍在朝鮮戰場上也立下了赫赫軍功,是第一個攻入韓國都城漢城的中國軍隊。

而且還創下了「漢江五十晝夜阻擊戰」的輝煌事跡,贏得了毛主席、彭德懷、葉劍英的高度評價,是一支非常優秀的英雄部隊,是所有國民黨起義部隊的一面旗幟!

隨後南下入川,不過這次南下入川中50軍只帶了148師和149師,50軍原本的150師被留在了瀋陽(從事戰備生產工作)。

在1969年,50軍的149師和52師對調防務。如此一來50軍嫡系部隊只剩下148師。在50軍歸屬成都軍區後,成立了新的150師。

在對越反擊戰中,50軍下屬148師、149師分別被派到東西兩線作戰。

雖然是第二批加入戰爭的隊伍,可是50軍的表現極其出色,立下的軍功也絲毫不亞於先加入戰鬥的軍隊。

其中149師在東線作戰,而他們面對的敵人是越軍的王牌部隊316A師。

149師戰術巧妙,他們攻佔了制高點,和越軍的王牌部隊開始了一場血拼。最後幾乎消滅了敵軍一個師,得到了上級的褒獎。

而148師則在西線作戰,148師第442團與越軍338師460團發生正面進攻,殲敵600餘人,大獲成功。

148師、149師捷報連連,但是唯獨150師的表現欠佳。

其實這也不能怪150師不行,因為50軍的主力部隊一直都是149和148部隊,150師平時從事的都是後期工作,生產部隊的戰鬥力有待提高,根本沒法和野戰部隊相提並論。

而且自從抗美援朝戰爭後,許多老兵退伍,150師新入了許多新兵。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的時候,中國已經有十幾年沒打過仗了,150師中有的人甚至連槍都沒有摸到過。

他們平時的訓練內容就是養豬、種菜、修房、修路。試問這樣一支部隊的戰鬥能力能強到哪裡去?如果生產師和野戰師的戰鬥力一樣,那就不用野戰師了,全部轉生產師多好。

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後,150師從乙種師擴編為甲種師,隨後又增大了規模,從原先的六千人擴充到一萬一千人,規模擴大近一倍。

新兵增加了,原先的老兵也得到了晉升,但是這些「老兵」只是相對於後加入的而言。

即使被提升為了軍官,這些新提拔上的軍官們軍事素質實在是堪憂。而150師在經過簡單的緊急訓練後,就準備投入越南戰場作戰。

等到對越自衛反擊戰進入收尾階段,150師才匆忙被調往廣西。他們到達了戰場的時候,戰爭已經快接近尾聲了。

不過這次150師總不可能來走走過場吧。50軍的領導希望150師可以上戰場立軍功,也趁此機會讓150師得到鍛鍊的機會,從而完成生產師向野戰師的過渡階段。

原本這150師只能當預備部隊,連入越作戰的機會都沒有。但是在50軍軍部再三請求下,150師也得到了指揮所下達的任務——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50軍指揮所也考慮到了150師實戰經驗不足、軍官軍事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特意派出兩名副軍長和一名軍副政委組織進駐150師,指揮150師作戰。

150師以448團作為前鋒,向越南方向前進。由水口關出境,沿著3號公路直奔高平。

3月7日448團進入高平。不久後50軍駐150師工作小組也來到了高平和41軍進行了工作協調,確定了150師的任務:

448團沿3號B公路西進,經扣屯、納嫩、吞片、那袍於當日進至打沙、朗登地區,以2營在朗登附近佔領公路兩側有利地形組織防禦;1、3營和449、450團在朗登以北地區擔任搜索清剿任務;150師於7天時間內,在高平以西的波列、朗登、通農、瑪班等約280餘平方公裡地域內完成清剿殘敵、搜剿越軍倉庫物資、查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

(高平以西地區在地一階段是由41軍穿插經過之地,但是當時因為時間緊迫而未對該地區進行仔細搜查,裡面還存在越南的散兵遊勇。)

部隊按照命令行進,448團以二營為前衛穩步由班英公路先北撤離,在3月10日,150師停止向朗登方向前進,由南向被清繳殘敵。

按照軍部工作小組的命令150師全軍必須在14日內撤回入境。

但是此時150軍師部和軍部工作小組產生了分歧。按照軍部小組定下的命令,回撤途中448團要經過天豐嶺,而天豐嶺這個地方地形複雜,很容易遇到敵軍的埋伏,當初121師在此地穿插時都吃過不少虧。

而且150師只有法國人幾十年前繪製的地形圖,地圖相當粗糙,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從天豐嶺回國實在是太冒險了。150師師長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了,只要從公路原路返回就可以了。

但是50軍的關副軍長可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部隊應該從小路撤離,這樣可以幫助448團熟悉地形,要是再發生戰爭,我們也能掌握地理優勢,更重要的是天豐嶺地區說不定還有少數越軍殘餘,部隊從該地撤離,隨便還能搜索殘敵,擴大戰果。

雙方各執己見,最後還是得東線總指揮許世友來定奪。

許世友思考了許久。考慮到448團新兵較多,戰士們作戰時間短,當然是越早回國越好。許世友最後認為150師師長的建議可行。

但是,許世友下達的指示卻沒能及時被150師的電報翻譯人員及時翻譯。448團沒能及時接到電令,自然是按照軍部工作小組的命令行動。

後來廣州軍區司令部秘書陳定遠在回憶中說到:

「部隊指揮員按照邊回撤、邊作戰的思想,決定回撤路線時不是沿公路,而是走經過天豐大嶺的山區沿小路回撤。當方案報到軍區指揮部之後,軍區首長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如果走那條路鍛鍊機會是很多,但是如果遇到伏擊,就會影響按時回撤。但是由於軍區批覆他們的電報,機要部門沒有及時迅速譯出,部隊沒有接到,所以在沒有得到上級同意的情況下,執照既定的方案行動了。」

關豁在沒有收到上級指示的情況下,以軍工作組名義下達任務:150師各部收攏回撤,450團繼續向北清繳回撤;449團由班俊地區向北回撤;位於西側的448團由班英地區向北回撤。

然而在走小路的過程中,448團卻遭遇到了越軍的埋伏。

448團是在天豐嶺地區遭到的埋伏。此地山高林密,從此處撤軍對於448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回撤過程中軍工作組還要求448團「分路撤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清繳越軍的物資。

軍工作組料想到448團會遇到越軍,但是在他們的設想中,448團不僅能贏而且還能收繳越軍物資。

但是越軍的戰鬥實力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叢林地區,越南如同猴子一樣輕車熟路。

軍工作組絲毫沒考慮到448團主要是由新兵構成,一旦遭遇越軍的埋伏,以他們的作戰經驗,根本不可能絕地反勝。這也致使悲劇發生。

11日凌晨,按照軍工作組指示,448團二營開始撤退。

行進到班英山西側的時候,該營遭到了越軍的射擊。但是這次偷襲二營的這股越軍兵力不多,也沒有重機槍,完全沒有本事一口吃掉二營,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二營的指揮官是前不久剛剛升上來的,面對敵人的偷襲,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指揮,於是想讓全團回援。

150師師長得知448團二營被敵人圍困後,立馬想到的就是448團全團回援二營。當二營提出申請的時候,150師的師長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可是150師的事情可不是由師長一個人說了算。駐150師的軍部小組拒絕了二營的請求,還要求二營獨自突圍出來。

對於這些才剛剛下戰場的新兵們,從敵軍的包圍圈中突圍是何等的困難,而軍部工作小組等人卻獨獨考慮不到這個問題。

按照軍工作組的命令,二營繼續前進。此刻他們遇見的敵軍不是很多,雙方也不敢輕易動手,敵軍一直在二營身後跟著。

等部隊行進了一天後。12日凌晨,二營接到團部命令,停下休整。而此刻的二營全體將士都位於一處山谷中,由於缺少實戰經驗,二營指揮官忽略了部隊所處的環境,更忘記了搶佔制高點。

就在二營休整的時候,越軍的主力趕到,並輕易的就佔領了制高點。

此時的二營如同待宰的羔羊卻渾然不知。當越軍對二營發動起進攻的時候,他們才慌忙拿槍反抗,不一會兒,二營就被越軍分割成幾段。

二營被壓制在山谷裡,部隊傷亡慘重。在失去指揮後,二營組織不起有力的反擊,只能爬到山谷兩側躲避敵軍的炮火。直到13日凌晨,才聚齊了零零散散的兩三百人,二營再次向師部求援。

13日當天,449團和450團發現了部分448團的失散人員,41軍也立即派出命令附近部隊回援。

然而由於448團二營的士兵們對遭遇伏擊的位置、敵軍人數、火力裝備等描述不清,救援行動也難以展開,不久後41軍命令救援部隊回撤。

448團二營被圍地區位於群山之中,該地地形複雜。況且中國已經宣布撤軍了,此刻再派出大部隊進入越南,對我國國際形象不利,因此軍部及軍委都否決了派大部隊回援448團的請求。

不能派出大部隊增援448團二營,最終448團派出了兩個連去增援二營,但還是杯水車薪。二營被困的位置,山脈綿延,地形複雜,這兩個連在增援過程中也被打散了。

15日是中國從越南撤兵的最後時期,一旦錯過了這個時間點,中國再也不會派兵入越。倘若448團二營的戰士們不能及時從越南撤回,那麼他們的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14日早上,二營接到448團的指令,得知已派部隊增援,要求二營必須在15日前突圍。

為了突圍成功,二營各部隊拋棄了多餘的裝備和衣物。但是戰士們在圍困中饑寒交迫,根本提不起士氣。

越軍這個時候也發現了二營突圍的意圖,開始圍追堵截。無奈之下,臨時指揮機關只能命令分散突圍。

在被越軍圍困的過程中,有人經不住越軍的誘惑向敵軍投降,有人誓死不從。

二營一連連長李和平和八連連長馮增敏在被越軍圍困後,開會商議向敵軍投降。

此時已經是17日了,中國軍隊已經完全從越南撤回,中國軍隊再也不會派出一兵一卒進入越南領地。李和平等人在討論後決定帶著一個連的官兵向越軍投降。

18日凌晨,一連連長李和平和八連連長馮增敏帶領近一個連的官兵向越軍投降。

陣前投敵,是中國軍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這件事對50軍的影響很大,因此也遭到了很大的非議。

而三連副連長王立新就和李和平等人不一樣。王新立和近一個排的戰士被越軍圍住。在越軍的威逼利誘下,王立新等人誓死不願意屈服。

越軍派出了陣前投降的八連戰士來勸說王立新。王立新當即鄙視了陣前投敵這一行為,還當著大家的面槍斃了賣國賊。

在被敵軍圍困後,糧食供應不足,王立新主動拿出自己的糧食分給戰友。

他知道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等死,要麼突圍。王立新在和大家商量後,選擇了第二條路,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就不能放棄,即使不幸犧牲,也能拉幾個敵軍墊背。

14日,王立新等人在突圍過程中和越軍交戰,全體官兵英勇殉國。

而作為指揮官的王立新早已身負重傷,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王立新拉響了手榴彈和越軍同歸於盡。全排43個人,僅僅只活下了兩個人,這兩位戰士重傷昏迷中被越軍俘虜。

回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向部隊報告王立新的英雄事跡。

戰後統計,448團有542名士兵失散,被俘的有219人,323人下落不明。

投降敵軍的李和平和馮增敏回國後被判處無期徒刑。50軍駐師部工作小組中的關豁被撤職,降為正師級別;候副政委被黨內警告;林副軍長被降職。

有獎有罰,王立新在重傷情況下,與越軍同歸於盡,被追記一等功。昏迷被俘的兩位戰士被記二等功。

被俘不丟人,尤其是喪失戰鬥力之後被俘,這是完全可以接納的。但是主動投降,或者主動投誠,這件事在現在都會被非議。

與這些投誠的人相比,也有一些「鋼鐵戰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肖家喜。在和部隊失散後,獨自一個人穿越中越邊境的高山密林,幾次躲過敵軍的搜查,成功返回國內。

起初肖家喜和六名隊友失去了聯繫。幾人身上的糧食,彈藥嚴重不足。沒有地圖,七位戰士們只能一路向北走回國內。

不幸的是七人在路上遇見了越軍,肖家喜為了掩護隊友,自告奮勇引開敵人,不幸被敵軍擊中右臀。而肖家喜的隊友們在等不到肖家喜後,只能轉移離開。

沒有了指南針的肖家喜只能在夜間依靠北鬥星來辨別方向;沒有糧食,就只能吃野草喝稻田裡的水;不久後傷勢惡化,肖家喜再也走不動了。

但是他依舊憑藉著艱難的意志力,慢慢爬回了祖國邊境,最後成功獲救。為此,中央軍委特意授予肖家喜「鋼鐵戰士」美譽。

另外,還有323名戰士下落不明。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就戰死沙場了,而有的人可能在獨自回國時迷失了方向。

這323名戰士至今下落不明,後來黨中央對他們的處理是「暫按犧牲軍人處理」,他們的名字後來進了陣亡烈士名單,但是在廣西省十座烈士陵園中卻沒有他們的墓碑,他們的屍骨永遠的留在了越南北部的深山中。

這一次失利,導致448團二營損失近一半的人,也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最嚴重的一次失利。由於這次失利,西線總指揮也堅持被人詬病,說他指揮不力。

鄧小平就這次失利也做出了回應:

告訴大家所謂我們吃虧,12日吃了小虧,我們一個營,由於指揮關係被敵人包圍,回來了一半,損失了一半。」

而50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代價大到被裁軍。

因為原本作為後備軍的150師連國門都不用出,但是在50軍請求下,150師才得到了入越作戰的機會。

然而50軍駐150師指揮小組根本沒有考慮到150師,尤其是448團的實際情況,一味的想要這些剛剛進入軍營的戰士們立下戰功,最終卻害苦了這些士兵們。

戰爭不是兒戲,也不是來謀取功名的地方,戰場上充滿了危機。而150師電報小組對這次失利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作為電報小組,應當要注意命令及時傳遞,但是卻因為他們的疏忽,導致電報翻譯不及時,448團未能及時收到撤退命令。

1985年,軍隊冗雜,成都軍區第一個撤軍的就是50軍。

50軍149師的戰功赫赫也抵消不了這次失利給50軍帶來的「兵敗失利」之名。

最後,50軍只留下了149師,隨後被編入13軍。從此50軍的番號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相關焦點

  • 中越關係30年
    擊沉敵艦1艘、重創2艘、擊傷1艘,斃傷敵100餘人,俘敵49人(含美軍1人)。我犧牲8人,傷67人,艦艇重傷、輕傷各1艘。1975年7月 越南南方解放,次年7月越南宣布全國統一。1975年8月 民柬領導人喬森潘訪華,與鄧小平(1904—1997 )(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會見。
  • 美國人眼中的中越戰爭:中國對越南的懲戒之戰
    美國人眼中的中越戰爭:中國對越南的懲戒之戰
  • 軍事紀實《中越戰爭秘錄》連載:1.鄧小平語出驚人,確認中國集結軍隊
    《中越戰爭秘錄》是由金輝,張惠生,張衛明編寫,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
  • 中越戰爭中的巔峰對決,我軍與越軍王牌首次較量,越南精銳被打殘
    圖|我軍部隊在伏擊越南軍隊越軍王牌316A師哪來的威風?1953年在奠邊府戰役中,負責清理東側法軍,此戰中316師一戰成名,在奠邊府戰役中重創法軍。此後,該師成為重點發展的對象,進行休整、訓練,更新武器裝備。該師的唯一的炮兵營擴充編制,擴成為187炮團。作戰實力飆升。
  • 42年前,中越究竟為何開戰?
    但出人意料的是,29天後,出境作戰部隊全部撤回,重演了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一幕(同樣是在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解放軍33天回撤)。此後,便是延續近10年的輪戰,解放軍各主力部隊紛紛調到中越邊界進行作戰鍛鍊。直到1990年中越成都秘密會談、武元甲代表越南政府出席北京亞運會,中越關係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軌道。
  • 「文革」期間,鄧小平大刀闊斧整頓軍隊
    到1975年11月,軍隊落實幹部政策已複查結案的達到87%,解放了一大批久經考驗的老幹部,對抵制「四人幫」妄圖搞亂軍隊、篡奪軍權的陰謀,保證黨中央對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是穩定基層幹部。軍委擴大會議後,決定停止執行1969年以來軍隊營以下幹部一律作復員安置、不保留幹部身份的政策,解除了部隊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受到全軍官兵的熱烈擁護。
  • 為了懲罰越南的狂妄,鄧小平巧施計謀,蘇聯再厲害也不敢輕舉妄動
    首都機場收到上海虹橋機場傳來的消息,上海有霧能見度低,不適合飛機降落,機組人員一時犯了難。黨政軍各領導一大早就來送行,遲遲不起飛讓他們一直等著也說不過去,鄧小平決定飛機先滑行,等他們全部離開後,再回到停機坪。
  • 「紅色拿破崙」武元甲與中越戰爭(下)
    同時中國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入越,協助越方進行抗法戰爭,中國軍事顧問甚至配到了越軍的營一級部隊。著名的陳賡大將就是作為中央代表,於1950年7月進入越南,幫助越軍總司令武元甲組織實施了邊界戰役。當時印支共很快就要領導發動著名的南圻起義,同監有一名囚犯扔給黎筍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外面即將發生南圻起義的消息。不幸的是,這張小紙條掉到了監室外面,被一個法國軍官撿到了。黎筍知道法國人會槍斃任何與南圻起義有關的人士,於是請前來探監的武元甲夫人阮氏光泰(她的姐姐越南著名抗法烈士阮氏明開與越共領袖胡志明也有一段情緣)幫忙,請她疏通那名法國軍官以拿回小紙條。
  • 對越作戰前,鄧小平為何不顧兵家大忌,堅持換掉昆明軍區司令員
    面對此種情況,鄧小平在軍委會議上冷靜地分析道:中國對越自衛反擊,蘇聯的反應有四種可能:謾罵、威脅、小規模衝突、大規模邊境戰爭或者人侵。前兩種肯定不可避免,小規模衝突也存在著一定的可能性,但大規模戰爭和入侵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蘇聯如果要大規模入侵中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作準備,那時候中國已經撤軍了。
  • 1979中越戰爭(二)寮國及中越決裂
    中國一直默默的看著,沒有公開抨擊寮國,目標只有一個---越南。1979年2月中越戰爭爆發後,寮國雖然站在越南一邊,但也不敢對中國進行公開批評。而越南執意要將寮國徹底拖下水。3月2日,塔斯社發布消息,指中國另一路大軍正壓向寮國邊境。3月4日,越南聲明,指中國軍隊意在突襲寮國,並以此為跳板,進攻越南。
  • 戰殤,448團,1979年,中越戰爭非專業檢討
    限於篇幅,插入以448團於那嘎、朗莊地區遭遇伏擊和反伏擊的幾點純軍事角度的思考,成文的《戰殤 448團》,權作《撤退,1979,中越戰爭非專業檢討》一個單元。1979年,150師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於中國高調宣布撤軍的第二天,即3月6日,由廣西水口出境,反向進軍,進入越南境內。其後,該師主力團448團孤軍於越南高平以西縱深經歷苦戰,遭遇慘重失敗。再後,該師無辜的,但是肯定是合格的軍人們自上到下都承擔著沉重的羞辱,漠視,直到現在。在《撤退》系列,448團慘敗是一個典型的戰例。
  • 中越之戰結束內幕:越南最終是怎麼服軟的
    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更是火上澆油,使中越邊境越來越充滿火藥味。  1979年1月27日,即鄧小平訪問美的前一天,塔斯社報導了大批中國軍隊向中越邊境集結,並對此表示關切,其他國際輿論的報導也對此作出種種分析和猜測。與此同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了《北京對河內發出戰爭聲調》的文章,說有跡象表明,中美關係每發展一步,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局勢就變得更具有危險性。
  • 1985年百萬裁軍,鄧小平拿領導幹部開刀,2年完成後成效如何
    另有大量虛職令人啼笑皆非,如"團職保密員"、"營級打字員"等,鄧小平對此尖銳地評論道:領導幹部打麻將都可以湊好幾桌。在當時中國軍隊的官兵比例為1:2.45,世界其餘各國中,就連窮兵黷武的蘇聯部隊,這個數字也只有1:4.65,這樣的解放軍,真的能勝任美蘇之間高科技對抗那樣的複雜局面嗎?
  • 越南人鏡頭下的中越戰爭(罕見多圖)!
    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忘恩負義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和軍事侵犯,中國採取自衛還擊,在短時間內攻佔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至冰點。通過中越自衛還擊戰,中國為改革開放贏得了戰略主動權,經過這場戰爭越南國力也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給兩國人民感情的傷害也是至深的。
  • 對越自衛反擊戰前,鄧小平為何不顧兵家大忌,堅持換掉西線總指揮王必成
    面對此種情況,鄧小平在軍委會議上冷靜地分析道:中國對越自衛反擊,蘇聯的反應有四種可能:謾罵、威脅、小規模衝突、大規模邊境戰爭或者人侵。前兩種肯定不可避免,小規模衝突也存在著一定的可能性,但大規模戰爭和入侵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蘇聯如果要大規模入侵中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作準備,那時候中國已經撤軍了。
  • 軍事紀實《中越戰爭秘錄》連載:03.黎筍視察戰後諒山,面對廢墟說不出話
    《中越戰爭秘錄》是由金輝,張惠生,張衛明編寫,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
  • 1979,中越自衛反擊戰紀實
    」 → 「設為星標 ★1979,中越自衛反擊戰紀實來源:西線兵鋒 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係錯綜複雜,中蘇關係惡化。在蘇聯支持和地方霸權野心的驅使下,越南不顧當年與中國「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公然在中越邊境製造流血事件。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美。
  • 中越反目前,羅貴波任駐越大使,劉少奇叮囑:越南人餵不飽,切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應該由這個國家自己的人民去取得,當然,必要的外援也是應該有的。我已經和中國的毛澤東談過了,他們獲得了成功,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我希望將來的中國會成為亞洲革命的中心,你們的事情最好由他們幫助解決。」
  • 中越南海之戰:你爭我奪的1974年
    中越之間有長達千年的恩恩怨怨。1974年和1988年,中國兩次在南海的海戰中獲勝。在越南看來,這不僅是奇恥大辱,更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損失」。南海諸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是重要的漁場和油氣產區,各國在此的任何舉動都分外敏感。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主席科薩說:「沒有人希望戰爭,但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