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頭條】元朝至民國詹氏家譜收錄,詹家人必看!

2021-02-14 詹氏同宗網

詹氏同宗網為全國最大的詹氏文化傳播平臺,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詹氏同宗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詹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詹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詹氏,傳承詹氏文化,傳播詹氏正能量。

頭條文章:

【詹氏將軍】106歲的開國將軍詹大南宗親

【詹氏頭條】詹氏公務員、公務領導匯總名錄

【詹氏頭條】全國詹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詹氏頭條】全國詹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詹氏頭條】詹家哪位高手編的,太有才了!詹家人看完一定要轉哦!

元朝

01、【江西婺源】慶源詹氏族譜:(元)詹晟等纂修,(明)抄本一冊,註:殘存道堂記、新安廬源記。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明朝

02、【安徽微州】新安詹氏家譜:四卷,(明)詹仁、詹坤正等編輯,明成化年間,抄本四冊。珍藏處:人民大學圖書館珍藏。

03、【安徽休寧】休寧流塘詹氏宗譜:六卷,(明)詹貴纂修,明弘治十二年木刻本一冊。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04、【安徽微州】新安詹氏統宗世譜:十四卷,(明)詹虞鳳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家刻本三冊。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05、【安徽徽州】詹氏統宗世譜:二卷,(明)詹文中纂修,明萬曆十三年,家刻本五冊。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06、【安徽徽州】詹氏統宗世譜:六卷(明)詹朝聘纂修,明嘉靖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間,刻本。珍藏處:南京圖書館(存卷三至六卷)。

07、【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譜:始祖詹清隱。詹仰庇(1534年-1604年)纂修,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0五年,抄本三冊。據詹慈藏清抄本縮制。珍藏處:臺灣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

08、【安徽徽州】新安星源龍川詹氏統宗世譜:二卷,(明)嘉靖間刻本。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清朝

09、【浙江淳安】遂安西源詹氏宗譜:(清)詹良鈺、詹應盛等纂,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0年修,抄本一冊。珍藏處:安徽博物館。

10、【浙江東陽】峴西詹氏宗譜: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一七0八年,木活字本。註:譜始修於宋淳佑三年(公元一二四三年)。珍藏處:浙江東陽縣虎鹿鄉(存卷首)。

11、【安徽徽州】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詹華盛等修,清乾隆間木活字本,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二十冊。珍藏處:臺灣國家圖書館。內容:本源錄序,敬從、匯芳序。新安廬源詹氏宗譜前序,汪思序。龍川詹氏族譜忠孝傳序,新安朱牟允升撰。始封於詹文侯等遺像數十頁。

12、【安徽徽州】詹氏宗譜:十八卷,(清)詹氏族人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活字本二十冊。珍藏處:北京圖書館。

13、【婺源慶源】婺源慶源詹氏宗譜:二十四卷十二冊,(清)詹建邦序,清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八五年,惇敘堂,活字本,珍藏處:安徽博物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臺灣故宮博物。

14、【福建浦城】浦城詹氏族譜:十六卷,(清)詹成等撰修,清嘉慶三年、公元一七九八年,木刻本十五冊,印一0三本。浦城始遷祖:詹慥,行景一,字應之(宋),詹秉邦於西晉大興元年公元三一八年由河南鄧州始遷福建崇安,詹慥南宋始遷浦城,散居地:福建浦城縣。珍藏處:福建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15、【武夷山】建峰詹氏宗譜:十卷,嘉慶25年(1820)纂修,始遷祖:詹子豪。珍藏處:中華詹氏譜牒博物館。

16、【福建安溪】安溪詹氏續修族譜上集:八卷,清鹹豐(公元一八四九年至一八六一年)間,刊本五冊。始祖:安溪始祖敦仁公第三十一代渡臺祖揚淇公。珍藏處:臺灣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

17、【四川筠連】筠陽詹氏族譜:四卷,(清)詹會琳、詹會於等纂修,清同治七年,木活字本。珍藏處:四川筠連詹氏協會。

18、【貴州畢節】二河詹氏族譜:一卷,(清)詹榮光纂修,清同治九年手寫本。珍藏處:畢節詹氏譜牒陳列室。

19、【浙江金華】詹氏宗譜:二卷,(清)詹三德、詹金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木活字本。珍藏處:浙江衢州市(存卷一)。

20、【遼寧本溪】詹氏家譜:一卷,(清)詹恆悅纂修,清光緒(公元一八七五年至一九0八年間寫本。珍藏處:遼寧本漢市草河城滿族鄉沙河溝村。

21、【浙江蕭山】蕭山馬湖詹氏宗譜(蕭山馬湖詹氏五修族譜,開基祖,宋代詹純,字玄德,木活本,六冊,)十二卷十二冊,(清)詹鑑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報本堂,木活字,宋代浙江蕭山縣始遷祖詹純,字玄龍。珍藏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珍藏,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臺灣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

22、【安徽桐城】詹氏支譜:六卷六冊,(清)詹懷彥等修,清嘉慶十四年、公元一八0九年,守訓堂,活字本,明初安徽桐城縣始遷祖詹富一。珍藏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臺灣故宮博物院。

23、【安徽懷寧】世慶堂河澗詹氏續修宗譜:木活字本。珍藏處:安徽安慶市圖書館(存卷二、四、五、七。)註:記事至清同治八年。

24、【安徽徽州】慶源詹氏宗譜:二十四卷,清嘉慶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版;一世祖:詹初,字元載,別號黃隱。珍藏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臺灣故宮博物院。

25、【湖南常德】楚南詹氏續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詹能紱、詹榮植纂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敦本堂堂木活本,三冊,存卷一、十,卷首、卷末;始遷祖再九,明初自浮梁新安鄉遷常德。卷首序、辨議、姓氏源流、家政、賢宦錄、功績錄、卷一、十世系派紀,卷末服製圖、墳墓圖、祭祀儀注。珍藏處:上海圖書館藏。

26、【江西樂安】弓灞詹氏五修族譜:(清)詹信誠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木活本,六冊,唐代江西樂安縣始遷祖詹朝、宋末詹壽元。含詹氏五修族譜;收藏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臺灣故宮博物院、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27、【四川榮縣】詹氏族譜:四卷,(清)詹崇等輯纂,清同治十二年,榮縣詹氏刻本四冊。珍藏處:重慶市圖書館。

28、【福建漳州】河間詹家族譜:(清)詹錫齡修,清鹹豐八年,抄本一冊。註:記事補止清光緒二年。珍藏處: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珍藏。

29、【浙江蘭溪】源潭詹氏宗譜:三卷,詹萬等纂修,清同治九年,瑞慶堂木活本,一冊,存卷一、三;始遷祖嶽,元時自徽州新安婺源縣廬源遷浙之蘭溪源潭。卷一譜序、傳、像讚、本源錄、卷三行傳。珍藏處:上海圖書館藏。

30、詹氏宗譜:清同治十年,培源堂木活字本,一冊,存卷十九。珍藏處:上海圖書館。

31、【四川中江】詹氏族譜:不分卷,(清)詹宗沛、詹文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修,民國八年抄本一冊。珍藏處:四川圖書館。

32、【江西婺源】詹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清)詹良等續修,清光緒五年,敦彝堂,活字本八冊。珍藏處:吉林大學。

33、【江西景德鎮】詹氏宗譜:本譜是誠遇公,生二子:謹疇、謹信。其次子謹信派下之譜。第詠字號。共二十卷。珍藏處:遙裡。

34、【江西婺源】婺源詹氏宗譜:二十五卷首四卷一末卷,(清)詹固維等修,清光緒五年,刻本三十冊。珍藏處:安徽圖書館。

35、【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譜(安溪詹氏族譜):二卷。詹邦俊編纂。清光緒七年,木活字版,印本縮制,原分一冊。珍藏處:臺灣故宮博物院。

36、【江西玉山】歸仁詹氏宗譜:三十卷,清光緒三十年,木活字本,六冊。始祖德佑,唐元和年間自嚴陵遷徙信州玉山縣,其子殊,始定居歸仁鄉詹村。珍藏處:上海圖書館藏。

37、【福建浦城】浦城詹氏族譜:二十一卷,清詹式琛、詹程勳纂輯,清光緒三十一年,浦城詹氏刻本。珍藏處:福建師大、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38、【浙江臨海】台州臨海界嶺詹氏宗譜:清宣統二年,木活字本。珍藏處:浙江臨海縣博(存卷八)。

39、【廣東饒平】詹氏族譜:清光緒二十年,抄本一冊。珍藏處:臺灣故宮博物院、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40、【河南固始】詹氏宗譜:八卷,清光緒三十年,詹玉聲編纂,珍藏處: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41、【安徽懷寧】河間郡詹氏宗譜:十八卷,(清)詹添俊等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培源堂木活本。珍藏處:安徽安慶市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42、詹氏宗譜: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珍藏處:上海圖書館(存三十卷)。

43、【浙江衢州】後園詹氏宗譜:附註:存卷四至七,內容:始祖堯臣,五代時仕吳越國為節度副使,以世亂隱衢州西安縣彤莊,子孫遂家焉。十二世孫淵,再遷後園,為後園始遷祖。存卷依次載世系、簪纓考、牌坊考、鄉裡考、綸音考。珍藏處:上海圖書館。

44、【休寧流塘】休寧流塘詹氏家譜:一卷,清抄本一冊,記事至清光緒間。始遷祖百一,北宋末自婺源慶源遷休寧流塘。珍藏處:上海圖書館藏。

45、【江西婺源】慶源詹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詹大衡等纂修,乾隆五十年,惇敘堂木活本,十一冊,存卷一至十、十二至二十四,卷首,書名據版心題;始遷祖盛,唐廣德間自婺源廬源遷慶源。卷首序、分遷表、凡例、卷一至二十四世系。珍藏處:上海圖書館藏。

46、【武夷山】 建峰詹氏重修譜:九卷,光緒三十三年木刻版。珍藏處:中華詹氏譜牒博物館。

節選詹氏譜牒信息

詹姓出自姬姓,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倡簡化字,民間一部分人把詹寫為佔。詹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為詹姓人口最多的四個省。清朝以後,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臺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倒數第4位。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百家姓總站】。其中一種最主要的說法是,詹姓出自姬姓。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髮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詹氏宗族譜牒,代有編纂。現存較早宗譜是元朝的《慶源詹氏族譜》,最早譜敘是載於《建峰詹氏宗譜》的《詹氏敘略》和《詹氏世系敘略》纂於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詹氏譜牒上承漢、唐家乘,下傳宋、明族譜【百家姓總站】。詹姓是百家姓最後一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恆伯,是孫氏第四代外孫。」又載:「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別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省一帶)、虢(今河南省鄭州西北)、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等地。戰國時楚(今湖北省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于詹師廬(存以備考),東漢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漵浦南)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百家姓總站】。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為避兵火,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淨土,詹姓子孫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遊,遂家於當地。兩宋之際,詹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臺謀生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廣東、江西、湖北、河北、廣西等省為多。廣西部份山區有詹氏居住!詹   嘉:春秋時, 晉大夫,護國大將軍。公元前614年(周頃王5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詹桓伯:春秋時,周大夫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12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王使詹桓伯辭於晉。詹桓伯慷慨陳詞,成語「裂冠毀冕」和「拔本塞源」即出自他「辭於晉」這段話。詹   何:戰國時哲學家、道家,擅長術數。楚國隱者,有隱士高風,隱居河間,隱釣不仕。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弟子,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呂氏春秋》.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詹敦仁:字君澤,生於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任前鋒兵馬使,後退居仙遊縣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錄事參軍。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詹   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詹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詹   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詹   珪:江西省鄱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詹必勝: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餘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於陣【百家姓總站】。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鑑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百家姓總站】。詹師文: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詹   同:明江西婺源人,字同文,初名書。幼穎異,遇亂,家黃州,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賜名同。進翰林直學士,遷侍讀學士,四年進吏部尚書。六年兼學士承旨,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有《皇明寶訓》、《詹同詩選》等。詹   徽:明江西婺源人,詹同之子,字資善。洪武十五年舉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獎任。然性險刻。李善長之死,徽有力焉。藍玉下獄,語連徽及子尚寶丞紱,並坐誅。詹方桂:清安徽省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詹天寵:江西省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詹天佑:字眷誠(1861-1919),廣東省南海(今屬廣州市)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中國近代早期留學生。十二歲赴美留學。後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鬥終生。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詹蒙:(1892—1911),男,漢族。乳名炳昌,字仰高,浙江宣平縣石浦村(今屬武義)人,後隨父居溪口。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杭州孤山為其建烈士墓,優恤其親屬。詹才芳: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國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2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詹大南:(1914-——),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5月在立夏節起義影響下參加革命。1931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32師師長,第27軍副軍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副軍長,在第二次戰役中,親率4個步兵團全殲美7師第31加強團(北極熊團),擊毀和繳獲汽車、坦克363輛、火炮139門,創造了志願軍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和甘肅省委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詹少聯:(1917-2003),湖北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任紅25軍75師224團看護長,紅78師32團衛生隊隊長,紅15軍團78師衛生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衛生部幹部處處長,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局局長、獸醫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2003年10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詹化雨:(1911-1984),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8軍手槍團分隊長、團長。詹松林:博士,中國普天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普天控股(集團)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經濟人物、世界首座負碳城發起人、投資人。詹榮富:祖籍廣東省饒平縣,計算機網際網路精英,饒客網創始人。詹春柏:1941年10月生,臺灣省彰化縣人。1970年,自美國哈佛大學文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返臺後長期在國民黨黨內任專職黨工。2008年5月20日出任臺灣地區「總統府」秘書長,2009年9月10日接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現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詹啟賢:臺灣奇美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詹記德:臺灣臺北市「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安溪詹氏始祖敦仁公的第33世孫,隸屬旅臺詹氏始祖士樹公(敦仁公的第28世孫)派下。他從事建築四十餘載,建築造詣精深,工程指揮才能卓越,是臺灣「優等包商」,著名實業家,是當代詹氏傑出代表。詹錫富:往臺始祖詹來樹公派下,隸屬於安溪多卿楊美派,敦仁公卅三世孫,世居臺灣臺北市,公元1920年4月29日出生,高等科(初中)文化。錫富宗長,和藹慈祥,孝心齊天,德高望重,乃詹氏代表,吾族精英。詹聰明:敦仁公卅三世孫,隸屬安溪多卿新寨派,往臺始祖詹來公派下。先生出生於公元1930年3月19日,畢業於柑園國小。童年時期,生活困頓,邊讀邊樵以度難關,後以農為業,直至十九歲。此番經歷造就其艱苦創業,節儉樸實的優良作風,形成其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出眾品格。詹雅文:臺灣歌手、主持及演員,是黑澀會美眉團體成員之一。一作詹雅雯詹宏志:臺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 Online網絡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詹金國:又作佔金國,90後新銳作家,湖北黃岡人,畢業於大同大學,現供職於北京某文化公司。大學期間創辦純文學社團淘漉詩社,現為詩社社長、純文學詩刊《淘漉詩韻》總編;團中央、全國學聯授予其2014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項。

歡迎宗親轉發詹氏文章,

傳播詹氏正能量,

讓更多宗親聚集起來!

相關焦點

  • 【詹氏頭條】現任浙江省公安廳反恐總隊總隊長詹肖冰宗親
    "詹氏同宗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詹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詹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詹氏,傳承詹氏文化,傳播詹氏正能量。頭條文章:【詹氏將軍】106歲的開國將軍詹大南宗親【詹氏頭條】詹氏公務員、公務領導匯總名錄【詹氏頭條】全國詹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詹氏頭條】全國詹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 劉平貴 | 巢湖劉氏家譜史話
    之後,沿著當年遼國開闢的草原絲綢之路和元朝軍隊的南徵路線,經過河北、山西、陝西、四川,來到雲南,參觀訪問雲南省檔案館和保山市博物館、施甸縣長官司遺址、木榔村耶律氏宗祠,結識了很多當地「本人」。「本人」是滇西契丹後人的統稱和自稱,系元朝西南遠徵軍後代。此行獲益匪淺,感受到有生以來最美好的民族文化盛宴,領略了契丹文化的獨特風韻,還弄清了千年以來契丹人遷徙流散的脈絡。
  • 黃守愚臺灣見聞錄:反臺獨的網紅高安國中將與倡導臺灣同胞修新式家譜
    我想,首先,海峽兩岸要「和親」,通過民間婚姻形式,讓兩岸同胞緊密聯繫在一起;其次,提倡新式家譜(族譜),幫助臺灣同胞來大陸尋根問祖,編修新式家譜。之前,寧波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錢茂偉教授倡導編寫新式家譜,五代一修。而我認為,應當多元化,遷徙到臺灣的大陸同胞,可以依據系代實際情況編修新式家譜,不拘泥於代數。
  • 元朝時中國版圖大的你無法想像!
    而忽必烈則不同,他建立了元朝,既然稱作是元朝,那就是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個朝代。而「中國」裡來都不是指哪一個民族,而是指以漢族為主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元朝不等於大蒙古國很多人都喜歡錯誤的將四大汗國算作元朝的一部分,這是極端錯誤的。
  • 元朝的所有官職
    據元朝的定製:中書省最高長官為中書令,由皇太子擔任;又設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平章政事四員;右、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二員。蒙古之俗尚右,故以右丞相、右丞居上。自中書令至參政知事均為宰執。中書省領左、右三部,各設尚書三員、侍郎二員。   至元三年(1266年)設制國用使司,總理全國財政,以後一度成為與省、臺、院並立的最重要的國務機構之一。
  • 劉氏家譜世系表!
    37三十七世晨祿字符,妣詹氏、張氏,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38三十八世任玉字九齡,妣姒氏,子二:添禎、添祥。39三十九世添禎字道總,又名秉新,妣甘、魏氏,生子六:樹湖、樹漣、樹淦、樹淮、樹江、樹鴻。40四十世樹鴻字伯億,妣卞、任氏,生子二:登富、登貴。41四十一世登貴字篤慶,妣狄、呂氏,子二:俊通、俊達。
  • 元末察罕帖木兒義兵,數次擊敗強勁紅巾軍,對元朝統治起重大作用
    在他們的統領之下,該軍必定是維護元朝及北元統治的重要依靠力量之一。紅巾軍起義爆發,不久局勢便不可收拾;再加上官軍作戰不力,使元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當時的情形可謂是幹戈鼎沸,國勢日危。為了挽救危局,元廷便命令各地組織地方武裝,來協助官軍鎮壓農民起義軍。
  • 晚清至民國,曾經飄揚過哪些旗幟
    民國國旗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 一本家譜揭露日軍入侵無錫南門細節
    這本家譜裡究竟藏著什麼秘密?蘇茂倫是上海自行車三廠無錫分廠的退休職工,蘇軾後裔,祖輩住在南門一帶。上世紀90年代起,他開始研究家族歷史,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也正是那時,他從陽灣(亦稱羊灣,即羊腰灣,無錫南門清名橋一帶)支族族人處發現了一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續修的《蘇氏族譜(太三公分支)》聚星堂版,並把它完整複印下來。
  • 〖史海鉤沉〗元朝的所有官職
    元朝的所有官職一、中央機構   元朝的中央一級機構
  • 【姬氏頭條】姬氏家族簡介
    家譜文獻山東金鄉《姬姓族譜》四卷,(民國)姬中倫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金鄉縣卜集鄉石廟村。山東汶上《姬氏志》,著者待考,1990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姬氏族譜》,(現代)姬豐全編纂,1993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離休幹部姬豐全處。
  • 元朝官職​​介紹,你了解嗎?
    據元朝的定製:中書省最高長官為中書令,由皇太子擔任;又設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平章政事四員;右、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二員。蒙古之俗尚右,故以右丞相、右丞居上。自中書令至參政知事均為宰執。中書省領左、右三部,各設尚書三員、侍郎二員。   至元三年(1266年)設制國用使司,總理全國財政,以後一度成為與省、臺、院並立的最重要的國務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