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

2021-12-31 戰略前沿技術

2019年2月27日,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發布《中國對半導體獨立性的追求》報告,闡述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看法。

本文將簡要介紹該報告的主要觀點。雖然中國在科技領域投入巨資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依賴於西方技術,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幾十年來,對國外半導體的依賴一直令中國擔憂,懷疑西方半導體含有可用於情報和軍事目的的故意漏洞。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6年表示,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國家副總理馬凱於201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表示,我們不能依賴國外晶片。中國正試圖結束這種依賴關係,但40年的投資和間諜活動並沒有塑造出先進半導體的製造能力。

自1979年以來,中國在基礎設施、教育和研究以及技術收購和支持性商業政策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以實現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增長。西方公司樂於利用對許多公司而言至關重要的中國市場。對中國做出讓步只是暫時的,只有在發展為市場經濟之前才需要,這項預期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估計。沒有人反對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問題在於中國政府實現此目標的手段包括間諜活動、智慧財產權(IP)盜竊、強制性合資企業要求、貿易壁壘、侵略性重商主義政策。

中國希望向半導體價值鏈上遊轉移,從進口零部件組裝成最終產品轉變為在國內創造先進技術,但晶片和技術的進口仍將是未來許多年的常態。

當前,中國消耗的半導體產品只有16%是國內製造的,且只有一半是中國企業生產的,在高端晶片方面依賴國外供應商。中國計劃到2020年將半導體產品的自給率提升到40%,2025年提升到70%。

中國計劃未來五年內為半導體投資1180億美元,其中600億美元來自省市政府。相比之下,領先的西方公司每年也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資金。英特爾年度研發投入超過130億美元,三星和高通均超過30億美元,華為約150億美元,中興約19億美元。

2014年,中國國務院確定了到2030年成為半導體行業各個領域全球領導者的目標。「中國製造2025」重申了這一點,但晶片並不是一個容易入侵的市場,這阻礙了中國以前的發展。過去幾十年裡,中國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但收效甚微。中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不是設備的使用,而在於缺乏經驗和「技術訣竅」。這在當今仍然是一個問題。中國對本土產業的追求也與全球一體化供應鏈的趨勢背道而馳,而後者是生產和創新中最有效的供應鏈。即使在間諜和補貼的支持下,本土產業仍將在全球綜合創新體系中位居第二位。

儘管西方對技術轉讓有所限制,但中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半導體獨立性。首先,可以借鑑中國臺灣的技術;其次,可以利用「無晶圓廠」的半導體生產模式,由中國企業設計晶片、臺積電等專業公司製造;最後,可嘗試建立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本土產業。中國企業更喜歡「無晶圓廠」晶片生產模式,而政府首選的建設國內半導體製造工廠(晶圓廠)的解決方案既昂貴又有風險。

關於中國能否成為創新大國的長期爭論似乎已經結束,但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成功的中國創新仍然受到國家技術相對落後的限制;其次,中國的創新在相對政治開放的時期蓬勃發展,現在伴隨著更大的國家經濟方向,中國創新增長的趨勢有可能放緩或逆轉。

中美兩國在治理、投資和研究競爭中各有優勢和劣勢。研究和創新的跨國性使任何國家的技術領導地位競爭變得複雜,並將產生兩個國家均難以控制的情況。全球化的美國產業可能比以國家為中心的中國產業更具優勢。

中國的科技行業存在著弱點。政府政策取代了投資市場信號,使得中央導向的經濟效率較低。輕鬆獲得信貸可使低效率的公司生存下來,從更具生產力的活動中消耗資源。在中國的前幾輪半導體投資中,一些由省市政府資助的新公司在成立幾年後關閉。

政府的支持使得中國企業可在虧損的情況下繼續經營,這將對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經濟造成損害。中國政府補貼的擴張將擠壓其他國家的半導體公司,縮減其收入和數量,降低半導體生產商的投資研發能力。中國投資的總體影響將削弱全球產業,減緩半導體創新的步伐。

半導體和微電子是以環太平洋為中心的相互依賴的製造網絡的一部分。由於許多美國公司在中國設有工廠或依賴中國公司開展測試等低端業務,因此,切斷在更有利的政治條件下創建的一體化供應鏈對美國來說是困難的。這種依賴還將阻礙中國建立本國產業,因為競爭優勢在於國際化的分布式一體化供應鏈。

鑑於中國過去的做法,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如果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獲得主導地位,將其用於獲得情報、軍事、商業和政治優勢。中國過度投資的最具破壞性的影響是減少資助研發的創新晶片公司的收入,從而削弱半導體領域的研究和創新。

半導體是數字經濟的支柱。美國半導體產業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美國將需要讓中國改變其重商主義行為,同時採取措施加強美國半導體產業。如果美國及其盟國採取一致的做法,改變中國的行為將是困難的,但並非不可能的。在短期內,政策應側重於削弱中國在生產和設計技術規程方面的投資,並增加反間諜計劃。美國可加大對基礎科學和政府研究的投資,採取更果斷的方式來對抗被用來獲得不公平優勢的外國法規,進而增強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實力。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創新教育 軍工百強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預見2020  | 預見2025預見2030  | 預見2035 預見2045  | 預見2050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虛擬實境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網際網路+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鬥 | 智能製造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5G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 傳感器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預警機 | 運輸機 | 直升機 戰鬥機 | 六代機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潛航器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戰 反衛星
領先國家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德國 | 法國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快響小組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專家專欄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易本勝 李德毅 | 遊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全文收錄2017文章全收錄 | 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中國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崛起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個季度,就達到了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將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賈曉濤-臺灣工研院建設模式分析及對產業智庫建設的啟示
    ,分析其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為國家(地區)建設產業智庫,快速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產業智庫是智庫的類型之一,是以提升決策者決策規劃能力、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為目標,從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的角度進行創新性研究和戰略分析,提供產業政策建議和產業發展戰略思想,孕育新興高科技產業,服務社會經濟的組織。
  • 臺灣與大陸半導體產業詳細對比!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臺灣與大陸半導體產業詳細對比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臺灣地區與大陸半導體產業詳細對比!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臺妄言解放軍「三大弱點」 美智庫讓「臺獨」經濟自宮
    另一個新聞是美國的一個智庫學者寫了一份報告,他認為臺灣省蔡當局更好的「拒統」辦法,是在經濟產業領域自殘自宮、臺灣摧毀自己的基礎設施和半導體產業,大陸「無利可圖」就沒興趣武統了。於是乎就是這麼巧合,一個美國智庫的報告就出來了。按照這個智庫學者的說法,美國軍事幹預,阻止中國大陸武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第一島鏈內美國是打不贏的。不幹預武統,等統一後制裁中國也不划算,美國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了,承受不了損失。所以他們建議,「臺獨」勢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經濟自殺。
  • 一位大神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硬核思考:字字珠璣!(建議收藏閱讀)
    這幾個材料僅是日本上遊產業的冰山一角。至今日本完全可以憑藉在上遊的強勢,左右下遊產業的布局。日本對韓國有極強的制約能力,對中國也是同樣。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這個國家的上遊產業與中國的下遊產業的互補極強。如果可以與其合作,中國有機會化解在半導體領域存在的所有危機。中國在上遊產業上存在的短板,決定了與這個國家只可結盟而不可用兵。
  • 行業解讀: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沒落」與大陸的「崛起」對比!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深度長文|「高級傭兵」現狀及兩岸半導體產業詳細對比!
    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後,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
  • 美「中國戰略組」發布報告:對中國實施科技冷戰
    CSG組織成立於2020年7月,是由一組具有影響力的美國科技業人士及政策研究者組成的智庫機構,其使命是「應對美中之間科技領域競爭的困難問題」。除了施密特外,該智庫的另一位聯席主席賈裡德·科恩(Jared Cohen)是谷歌下屬智庫機構Jigsaw[3]的CEO。
  • 美國智庫對中美融合還是脫鉤的深度分析
    (ITIF)發布報告《與中國競爭:戰略框架》,系統分析了中美爭端的複雜性。Atkinson)文章認為,很多人將中美爭端與美蘇冷戰和美日貿易戰相比,但是,中美爭端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美蘇冷戰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競爭;美日貿易戰,日本在許多行業中成為非常強硬的競爭對手和重要的供應商,但對於大多數西方公司而言,日本從來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市場,且雙方不是軍事和意識形態的競爭對手。
  • 尋找中國半導體
    通過日勝美、美懲日、韓國逼死所有人的江湖歷史,不難總結出半導體產業的精髓:堅定國家意志、引進先進技術、抓住領軍人才、穿越長期虧損。可惜,深陷運動的中國沒有條件知道,重回世界的中國走過足夠的彎路才能了解。如今的中國既有清晰的認知,也有積累的實力,但是行業的命題已經不同以往,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奇葩特性,面前這道積年累月長成的天塹,恐怕要狠狠考驗一番中國。
  • 高鐵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智庫論壇在京舉辦
    加速奔跑的高鐵建設驅動中國進入高鐵經濟時代。高鐵龐大的產業鏈帶動了鋼鐵、機械、電力設備、計算機、通信、化工材料等多個上下遊產業發展,吸引壯大了旅遊、商貿、科技創新、房地產、文化教育等與人流聚集和速度有直接關係的現代服務業。
  • 半導體產業霸主:美國集成電路是怎樣煉成的?
    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矽、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 當年一群大陸精英規劃打造的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今成為臺灣經濟的核心命脈
    說起這個RCA公司,在同一時期,隨著70年代初中美關係的緩和,中國大陸也在和RCA公司接觸1972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從國外引進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當時中國還不掌握彩色電視機的顯像管生產技術,因此第四機械工業部所屬的中技公司向美國無線電公司詢價,並邀請來北京談判,把RCA的報價從1.3億美元降到了7300萬美元。
  • 急進的中國半導體:四座城四個目標
    兩個大時代,西進中國大陸的臺灣半導體人,命運卻大不同。2000年初期,二百五十位聯電系統內的菁英,在當時最有接班相的「聯電太子」徐建華領軍,到蘇州蓋和艦廠,但遭臺灣調查、起訴,他們的上市配股夢也跟著破滅。這群人,如當年國共內戰後遺落泰緬邊界的異域孤軍。中國大陸不重視,臺灣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全民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雲變色。
  • 日本的「半導體陷阱」,以及留給中國的啟示
    日本半導體,這個曾經讓美國坐立難安的名字,今天到底是強是弱?日韓半導體紛爭,能帶給中國哪些產業啟發?回答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用更立體的視角看待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真實面貌。晶片,這個詞的分量今天在中國差不多家喻戶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個凝結了人類最高智慧與工藝的產業,其實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產業鏈。
  • 光刻膠|三星與東進半導體合作成功開發出EUV光刻膠
    對於通過EUV光刻膠質量認證,三星電子和東進世美肯方面均諱莫如深。三星電子相關人士表示:「無法確認與合作公司的質量認證」,並稱「將為推動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裝備多樣化而持續努力」。東進世美肯EUV光刻膠相關主要日程
  • 將崛起的大陸半導體巨艦:它挖走臺灣DRAM教父
    「沒有政府的支持,紫光集團不太可能籌到那麼多資金購併美光」,美系外資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香港半導體分析師Mark Li在研究報告中分析。紫光集團的最大股東,為持股51%的清華控股公司,資金來源就是政府。
  • 復盤中國半導體錯失的「黃金三十年」
    然而這一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當局對中國留學生回國百般阻撓,王守武只得以回鄉探望年事已高的寡母為由,通過印度駐美使館協助由香港入深圳,曲線回國。與王守武先後輾轉回國的,還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黃昆、麻省理工學院的謝希德、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夏培肅、芝加哥大學的湯定元、哈佛大學的黃敞、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林蘭英等人。正是這些歸國的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打下了第一根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