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科院院士也是敵後武工隊隊員,清華畢業,背炸藥炸鬼子軍列

2022-01-29 世界通史

抗日戰場上,他曾以敵後武工隊隊員身份親自去炸日本軍列,是電影《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炸鬼子火車劇情的人物原型之一,也是《地雷戰》中地雷開發人員的原型之一。

戰場下,他是上世紀30年代的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西南聯大教師,美國麻省理工博士,後來的中科院院士,原子彈專家,中國核化學事業主要奠基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所長,中國核工業集團高級顧問等等。

特意去截的珍貴圖片,《地雷戰》中鬼子小隊長排雷摸到那啥後的經典表情:)

中科院院士和敵後武工隊隊員,這兩個身份完全就是風馬牛不相及,怎麼看都無法統一在一起,但這的確是抗戰時曾真實發生過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第一、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裡的清華專家

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隨即向中國守軍發動進攻,北平淪陷,華北淪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同年11月,中共中央以八路軍115師為主力,成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廣大的華北平原與日軍展開頑強鬥爭。

晉察冀邊區的條件極為艱苦,八路軍戰士們長期受困於彈藥不足,在抗戰初期,戰士們多以戰場上的繳獲或自製黑火藥來支撐後續作戰,故事,正是從一次意外的「繳獲」開始.

歷史上真實的八路軍戰士,英俊威武

1938年5月的一天,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張珍與二分區司令沙克聊天,沙克向張珍說起二分區最近撿了個搞不清楚來頭的「大便宜」。張珍一聽便來了興趣,便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便宜」。

這位張珍,也是個傳奇人物,早年從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北平地下黨,抗戰爆發後乾脆投筆從戎來到晉察冀邊區帶兵打仗。由於是根據地裡學歷最高之人,因此又被上級安排主持邊區衛生事業以及研發生產八路軍所需的槍枝彈藥,建國後任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

沙克倒也爽快,告訴張珍二分區在饒陽、安平一帶的滹沱河中發現了3艘大船,推測是閻錫山部隊丟下的。船上裝滿了200多個箱子,裡面全是白色的粉末,嘗味道既不是鹽也不是糖,戰士們不知這是何物,有人猜是炸藥,可又不能確定。

當時晉察冀根據地彈藥奇缺無比,《亮劍》中李雲龍和其他將領們為了彈藥沒少吵架,當時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這滿滿3船的「不明物資」足有幾十噸,自然令二分區上下興奮不已,萬一真是炸藥,那二分區就發達了,可「炸藥」一說畢竟只是猜測,它到底是啥玩意卻沒人知道,只知道它一定是個寶貝。

張老留存照片不多,回憶錄上這副算是比較清晰的

張珍一聽說此事,當即來了精神,趕緊讓沙克派人帶他去看看。找到那3艘船,張珍打開箱子一看,發現箱子裡裝的是氯酸鉀,儘管不是炸藥,但張珍還是激動得差點暈了過去,因為氯酸鉀,也是可以用來生產烈性炸藥的。

當然,一般人幹不了這活,但在專家眼裡,把氯酸鉀變成炸藥,卻還是有辦法的,而此時晉察冀根據地裡,恰好有個清華來的專家——熊大縝。

熊大縝,中國一代物理學宗師葉企孫先生的大弟子。

葉企孫先生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我也不多說,只簡單講一點,「兩彈一星」23名功勳科學家中有9位是他的學生,錢三強、鄧稼先、王淦昌等統統都是,楊振寧、李政道也同樣是他的弟子。

以上這些耀眼奪目名字的主人,每一位都是葉企孫先生培養出來的學生,因此葉企孫先生在歷史上得了個稱謂——大師的大師!

中國近代物理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葉企孫大師

此等人物的大弟子熊大縝,自然也非泛泛之輩,早在上世紀30年代,全世界都還在對紅外學科進行摸索時,熊大縝就已在紅外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並拍出了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

熊大縝與葉企孫情同父子,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平常就住在葉企孫家裡,抗戰爆發前,恩師葉企孫已安排好熊大縝到德國留學,很快就會出發。

戰爭爆發後,張珍四處託人找軍工專家到根據地,委託的人中有一個是他在輔仁大學時的室友孫魯,孫魯便找到熊大縝,問他願不願意去八路軍的抗日根據地。

熊大縝一腔熱血,正愁報國無門,孫魯帶來的消息正中他意,只是他並未馬上答應,而是取得恩師首肯後,才通過華北地下交通線到了晉察冀邊區,擔任軍區供給部部長,主持根據地八路軍彈藥的生產研發。

左二為葉企孫,左三為熊大縝

這批氯酸鉀來得正是時候,熊大縝迅速成立技術研究社,研製配方,生產炸藥。當然,炸藥生產的原料不止氯酸鉀一種,還有其他成分。

很快炸藥便生產出來,威力強大,但新型炸藥的性質很不穩定,在一次試驗過程中,新型炸藥連人帶屋子一塊炸飛,造成重大傷亡。這起事故讓熊大縝意識到自己物理專業尚有不足,他急需化學專家來補上技術短板,共同參與研發。

於是熊大縝便給恩師葉企孫先生寫信,希望能派個化學專家到根據地幫忙,葉企孫先生收到信後,隨即親自登門找到自己的另一個弟子汪德熙,動員他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研發炸藥。

汪德熙,正是本文開頭那位身兼無數身份的傳奇大師。

年輕時的汪德熙

1913年汪德熙出生於北平,1929年以第一名成績考上北師大附中,1935年,他再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葉企孫先生找到他時,他正在大學裡當老師。

第二、滿腔熱血——親手爆破日軍軍列

抗日大義,匹夫有責,汪德熙當即答應了老師的請求。

由於汪德熙也不是純粹的軍工專業,為此行能成功研發出炸藥,他還特意跑到圖書館惡補了幾天製造炸藥的知識,而另一邊葉企孫先生也聯繫好了地下交通線,汪德熙由此秘密前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熊大縝非常歡迎師弟的到來,汪德熙也不負眾望,很快就解決了氯酸鉀炸藥不穩定的問題,由此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炸藥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下一步就只剩炸藥的生產了。

八路軍軍工人員生產手榴彈

但生產方面同樣又遇到了困難,氯酸鉀只是新型炸藥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另一種重要成分硝基化合物邊區卻沒有能力生產,加之日軍對軍工生產物資封鎖得厲害,即使想買也買不到,怎麼辦呢?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雖然日軍封鎖了戰略物資流入根據地渠道,但日軍為提高華北糧食供應,大規模使用了一種叫作「肥田粉」的化肥,這種肥料裡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銨。邊區兵工廠只需將「肥田粉」進行一定的化學工藝處理,就能得到製造新型炸藥所需的硝基化合物原料。

就是這個「肥田粉」

有了「肥田粉」,冀中根據地便解決了炸藥生產問題,地雷、手榴彈等產品迅速製造出來,經典老電影《地雷戰》中的歷史背景,便是取材於這一時期。其中武工隊員們研發各種匪夷所思地雷的劇情,其主要原型正是來自於「邊區科學家」們大力發展抗日根據地軍工產業這段史實。

在高峰期時,冀中兵工廠的人員多達2000餘人,其生產出來的大量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敵後武裝鬥爭。

成功研製出新型炸藥後,汪德熙並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斷改進配方,提升炸藥威力。他在試驗中發現,如果在新型炸藥中加入一定比例的TNT,炸藥性能將能大幅提高。

真實地雷戰圖片,武工隊員們正在埋地雷

由此汪德熙裝扮成小學教師,兩次通過日軍封鎖線秘密返回天津,尋求老師葉企孫的幫助。對於汪德熙的請求,葉企孫先生也沒有太多辦法,畢竟TNT這種東西日軍管控極嚴,想要弄到根本就不可能。

但葉企孫先生並未放棄,很快他就想到一個辦法,1938年7月,他將另一名清華大學化學系的畢業生林風安排到了一家天津的油漆廠工作,利用油漆廠的原料秘密配製TNT。

人工配製TNT這項操作風險極大,稍不注意就會引發爆炸,但林風義無反顧,就此潛伏在油漆廠裡不斷製作炸藥。TNT做好後看上去就和肥皂差不多,所以他每配製好一批,便由地下交通員混在肥皂箱裡帶到冀中根據地。

新中國建立後,林風任職石化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享受正部級離休待遇。

新型炸藥裡加入TNT後,威力大幅提高,冀中根據地由此準備進行一次實戰試驗,以驗證新炸藥的性能,最終方案確定,爆破平漢線上的日軍軍列!

河南新鄉日軍軍列

此前根據地將士們從未炸過日本火車,這還是第一次,所以邊區上下都極為重視,期待能首戰告捷。

但是,炸火車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活,涉及電路、接線、爆破等多個環節。武工隊戰士大多為貧苦出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強制他們死記硬背整個操作流程去引爆炸藥,風險實在太高。

由此汪德熙決定乾脆當一回武工隊員,親自出馬參加行動。他一方面是為了確保任務成功,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操作,給跟隨而去的其他戰士作一次實戰示範,真正教會他們爆破的方法。

很快情報傳來,一輛滿載物資的日軍軍列將在近期通過平漢線上的方順橋段,此處地勢開闊,視野良好,上級最終決定,就在這裡炸!

時間一晃便到了行動的日子,汪德熙與武工隊員們分別背著12個威力絕倫的炸藥筒,連夜趕到行動地點。

汪德熙親手將所有炸藥筒埋在方順橋鐵路的鐵軌下方,然後把遙控電線牽到200米外的玉米地裡,靜候日本軍列的到來。

眾人埋伏在玉米地裡,一直等到後半夜,日軍火車也沒來,難道情報有誤?正當大家忐忑不安時,漆黑一團的夜裡突然傳來車輪滾動的聲音。

大家精神一振,連忙定睛看去,只見遠處駛來了一輛軍用卡車,正從與鐵路平行的公路上開過。

眾人知曉,這是日本軍列的「探路車」,過不多久,緊接著又開過來一輛「軋道車」,這是檢查鐵軌狀況的,大家瞬間興奮起來,「軋道車」一來,表明軍列就在不遠處了。

果然10多分鐘後,一列日本軍用火車「咣當咣當」地高速駛了過來,汪德熙緊緊貼在地上,透過玉米地葉子縫隙觀察情況。他一邊兩眼死死盯住駛來的軍列,一邊雙手緊按在引爆器上,只等軍列經過埋炸藥的地點,就送鬼子們上西天!

不過十幾秒,日本軍列便駛到了埋炸藥的地方,由於它速度極快,通過爆破點的時間只有一段短短的時間,如果汪德熙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它就會快速駛過爆破點逃出升天,最終導致任務失敗。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汪德熙看準車頭駛來的方向,將爆破器狠狠一壓,隨即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隆」聲瞬間爆起,巨大的火光騰空而上。

只見日本軍列在猛烈的爆炸聲中,猶如一個破玩具娃娃般被猛地掀到半空,接著在空中解體,最後「咣」的一聲砸在地上,就此炸得稀碎,灰飛煙滅。

任務成功!

這次的軍事爆破行動,對華北日軍造成了極大震動,過往八路軍只是「扒鐵路」,現在卻「升級」到了對日本軍列展開爆破,日軍所感受到的涼意,增加了何止十倍。

自此華北日軍的運輸線惶惶不可終日,鐵路線上時不時就響起巨大的爆炸聲,《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等電影中都有過演繹,而這次首發的「方順橋鐵路爆破」行動,正是華北抗日根據地後來層出不窮炸軍列戰鬥的源頭。

這位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是誰

第三、身負重任——主持研發原子彈點火引爆裝置

此次行動中新炸藥體現出的巨大威力,標誌著汪德熙和熊大縝等人的研發大獲成功,但汪德熙並沒躺在功勞簿上,而是準備離開根據地。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他準備報考清華赴美公費留學考試。

而這次考試化工專業的名額,全國只有1個,汪德熙去考了,成績是第一名.

1941年8月,他登上了去美國的輪船,他的目的地,是全球大學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

此後汪德熙在麻省理工學院順利取得化工博士學位,1947年,他懷著一顆建設祖國的赤子之心回國,於天津南開大學化工系任教。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解放後全國院系調整,汪德熙調入天津大學任化工系主任,並在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冬天,正在天津大學執教的他突然接到一紙調令,命他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

汪德熙對這個任命有點不解,他手上的研究很快就要出成果了,學校裡的教學工作也很繁重,怎麼就讓他一個搞化工的去原子能研究所了呢。

還沒到原子能研究所報導的汪德熙並不知道,中國正在秘密研製第一顆原子彈,而他一身所學,將在研發原子彈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1962年,汪德熙,這位24年前扛著炸藥親自去炸日本軍列的化工大師,再次接到了一項重大任務——主持領導研發原子彈鏈式反應中子源引爆裝置。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引爆裝置是研製核武器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汪德熙下屬共計3個研發小組進行路線論證,絕密代號9501、9502、9503!

其中核化學專家王方定小組的9501方案一開始被不少領導認為很難實現,後來則改變了看法並重點支持,這與汪德熙對王方定9501方案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汪德熙的意見,對上級正確決策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當時條件極為艱苦,王方定小組的核武引爆裝置試驗不得不在簡易工棚中進行,夏天一到,工棚內奇熱無比,而且為了抵抗試驗過程中產生的毒性,工作人員必須身穿3層防護衣,每進出一次,都是大汗淋漓。

汪德熙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那時物資緊張,電風扇只有珍貴的儀器設備散熱時才有資格享用,汪德熙卻破例給試驗小組批了2臺電風扇,對試驗人員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引爆裝置最終研製成功,1991年,王方定當選中科院院士。

王方定院士

除研發引爆裝置外,化學戰線還承擔著研製原子彈氚、釙等原料生產製備方法、氧化鈾分析、以及核爆當量放化測定等重任,最終均圓滿完成任務,汪德熙作為以上工作的重要領導之一,功不可沒。

1964年3月,距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僅剩7個月時間,第二機械工業部再次找到汪德熙,希望他能解決核武器主要原料鈽-239的生產問題。

汪德熙接到任務後,馬上展開調研,比對美國製造核武方法,走訪國內十餘家工廠和科研機構,最終在製備方法上提出關鍵性建議。上級採納他的建議後,他又馬不停蹄領導和組織技術攻關突擊隊,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後續生產和製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汪德熙院士

1980年10月,汪老正式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前身)。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大哥汪德耀同樣也是留法博士,後來擔任廈門大學校長,二哥汪德昭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國防水聲事業奠基人,中科院資深院士,為我國潛艇和反潛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2006年8月8日,汪老於北京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3歲。

汪老是老一輩的清華人,年輕時主持冀中根據地炸藥研發,當過武工隊員,引爆日本軍列,敢於向侵略中國的日寇亮劍。學成歸國後,又身負重任,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一生功勳卓著,實為當代中國學子們的楷模。

一個人無論學歷有多高,身上是否有堅定的民族氣節,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文中出現的那些青史留名的科學家們,哪一個不是飽含著對祖國最深沉的熱愛?無一例外!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納粹巢穴的幽靈 ——盟軍「敵後武工隊」傳奇
    提起敵後作戰,大家往往能夠想起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武工隊,這些勇敢的幹部戰士潛伏在日軍佔領區,給與侵略者神出鬼沒的打擊。
  • 日軍妄圖封鎖根據地,武工隊半夜只打了個電話,3天內偽軍就跑光
    1942年是敵後抗戰最艱苦的年份,日軍抽調大批兵力對我華北、華中和華東的根據地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掃蕩。
  • 「非典型00後」:清華,女生,海軍陸戰隊員
    清華,女生,陸戰隊員,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要素疊加在祁逸菲身上時,她感受到的卻不是光環,而是束縛。從2019年9月24日入伍到現在,祁逸菲在部隊待了一年多。單眼皮,尖尖的牙齒,祁逸菲是一個「非典型」的「00後」女孩。你想要的答案,她沒有;而她的回答,你卻總想不到。一板一眼面對面採訪,她會很緊張。像朋友一樣聊天,她卻會竹筒倒豆子般停不下來。
  • 「非典型00後」祁逸菲:清華,女生,海軍陸戰隊員
    清華,女生,陸戰隊員,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要素疊加在祁逸菲身上時,她感受到的卻不是光環,而是束縛。從2019年9月24日入伍到現在,祁逸菲在部隊待了一年多。單眼皮,尖尖的牙齒,祁逸菲是一個「非典型」的「00後」女孩。你想要的答案,她沒有;而她的回答,你卻總想不到。一板一眼面對面採訪,她會很緊張。像朋友一樣聊天,她卻會竹筒倒豆子般停不下來。
  • 拓荒大陸架——追憶我國海洋地質學開拓者秦蘊珊院士
    並編繪了第一幅較完整的中國海陸架沉積類型分布圖……他就是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我國海洋沉積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蘊珊。為中國海洋地質學奠基 11月26日上午,記者走進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生物樓的秦蘊珊辦公室。「如果不出差,秦院士每天都會來辦公室,先是打開電腦處理郵件,然後坐在辦公桌前翻看資料。秦院士之前做過白內障手術,平時有兩副眼鏡,看書、寫字時戴一副,日常生活時戴另一副。」秦蘊珊的秘書張亮博士說。
  • 30年磨一劍,為國防通信鑄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
    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身鑽研數十載,
  • 炸藥是怎麼來的?放開黑火藥吧,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史
    諾貝爾完全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個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藥為業,「溫熱法」離不開諾貝爾父親長年的鑽研。這項技術誕生於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用水管和流動的水進行散熱,獲得了工業化製備硝化甘油的方法。
  • 臺灣政客狂言「一個人可以背炸藥包炸一個大陸坦克」,國臺辦淡定回應
    但是有那麼一些獨派叫囂的樣子已經讓人越來越摸不到頭腦……視頻:觀察者網金竹音 據臺媒報導,臺灣「國防部」26日公布了民進黨上臺後第一本「國防白皮書」,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定宇評價該「白皮書」內容時表示,與馬英九時期不同的就是「不對稱戰力」漸形成,一個臺灣阿兵哥背起一臺武器能摧毀一臺解放軍坦克,就算中國大陸擁有多大規模的戰車,臺灣也能用「不對稱」戰力取勝
  • 畢業於西點軍校,當過清華校長,死後葬在西點軍校的中國將軍
    他叫溫應星。這個叫溫應星的中國人到底是誰?美國國會為何特批他進入軍校?作為一位外國軍人,他怎會葬在美國的軍人公墓裡?他又怎會成為清華大學校長?李涵說歷史,今天為您講述:畢業於西點軍校,當過清華校長,死後葬在西點軍校的中國將軍。 溫應星,1887年出生在廣東臺山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進士,曾任七品知事。
  • 4月18日航天二院科技大講堂 · 院士大講堂網絡直播
    授課時間:4月18日 下午15:00-17:00授 課 人:杜善義,中國工程院院士
  • 與CAR-15共同深入敵後——前SOG隊員談越戰時期的柯爾特卡賓槍
    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在越戰期間使用CAR-15卡賓槍的情況——普通人最好的朋友可能叫比爾、邁克或戴夫。但我最好的朋友有一個不尋常的名字:905442,那是我服役期間配發的「柯爾特15型自動步槍」(Colt Automatic Rifle-15,即CAR-15,按我國的槍械定義稱其為卡賓槍,下文同)的序列號,正是靠「他」的幫助,我才能在多次敵後交火中存活下來。
  • 郭雷院士榮獲波德獎並作波德講座
    國際著名控制學家、中國「兩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何毓琦教授在其博文中指出:「郭雷是中國和世界華人中第一位獲此榮譽者,…… 海內外華人科研工作者都應該為郭院士和中國科研的崛起而自豪」。   會議期間,郭雷院士作了題為「反饋與不確定性:基本問題和定理」的波德講座(Bode Lecture),是本次大會唯一的大會報告。他系統介紹了在反饋與不確定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 中科院院士領銜,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籤約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建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樂嘉陵、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應紅、中國科學院院士閆楚良、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等參加論壇。據了解該研究院是科研創新型事業單位位於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根據協議,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將在中科院院士李應紅等領銜的團隊帶領下,推動建設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軍民融合科技協同創新與產業孵化中心等6方面內容,旨在面向綠色航空科技和產業,聚集優勢資源,致力於綠色航空領域創新性
  • 他是原子能時代的加速器!他是來自蘇州的核物理學家!
    1957年,丁大釗(右)向老師王淦昌報告反西格瑪負超子實驗計算結果1990年至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應用並參與建議「上海光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妻子翁珍珊是他的大學同學,也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有一個女兒。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ACS Nano:耦合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高效收集波浪能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成為物理學領域獲獎人之一,也是該獎項唯一的華人獲獎者。今年8月23日至2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洲先進材料大會上,王中林院士又以在先進材料科學和技術領域所做出傑出的貢獻,而榮獲2016年度先進材料獎。王中林院士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
  • 【專家在線】中科院院士吳祖澤談幹細胞的應用
    我國實驗血液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0月19日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57年9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軍隊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實驗血液學會主任,中國醫學會常務理事。
  • 南海深潛1400米,82歲老院士帶回神奇發現!
    前不久,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