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列一連串事件中,你會發現,儘管這些新聞發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但它們都和中國的一個省隱隱相關,那就是:臺灣。
11月20日,巴拿馬總統巴雷拉表示,本國「棄臺」之舉,可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榜樣。
11月20日,澳大利亞媒體公開稱,澳大利亞因擔心中國大陸的態度而擱置了與臺灣籤訂自貿協議。
11月21日,中國與梵蒂岡共同宣布兩國將首次展開雙向同步藝術展。
11月21日,日本辭典將臺灣列為中國的一個省,引發島內迴響。
但以上還不是最勁爆的,近日,臺灣媒體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在兩岸關係、對大陸印象等議題上,臺灣民意出現顯著變化,支持和平統一的比例明顯上升。
臺媒報導截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
短短兩天內,一系列事件密集發生,已令島內輿論炸鍋,「蒙上陰影」、「煎熬」、「臺灣已錯過機會」等字眼更是頻現報端。
有趣的是,一連串令臺灣當局「不甚舒服」的事件爆料,都是來自境外媒體。
香港《南華早報》20日首先報導了巴拿馬總統巴雷拉的那句表態:「放棄臺灣」轉而同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可以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榜樣——「毫無疑問,我們的決定可能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對象,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將效仿我們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做法。」
巴拿馬總統巴雷拉
BBC中文網更是預測稱,下半年臺灣的「外交」處境面臨巨大艱困。
報導甚至在標題中猜測:「巴拿馬之後,下一個『拋棄臺灣』的會是哪個國家? 」
臺灣媒體第一時間對巴拿馬總統的表態進行了報導,《中時電子報》援引《南華早報》文章稱,巴雷拉表明,他希望此行不僅能強調巴拿馬支持一個中國政策,還能表達巴拿馬歡迎中國擴大在拉丁美洲影響力的立場。
對於其他國家是否會追隨巴拿馬與中國建交的問題,21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只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同各國關係發展就有堅實基礎,合作也會有廣闊空間。
11月21日,陸慷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
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澳大利亞媒體也緊跟著爆料稱,臺灣曾積極爭取與澳大利亞籤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免陷入經貿孤立的困境,但前景並不樂觀。
澳《金融評論報》報導說,澳政府幾年前原有意與臺灣籤訂自貿協定,但因擔心觸怒大陸,後來決定擱置,這項政策一直持續至今。
《金融評論報》報導截圖
臺灣《旺報》就此評論稱,對關注兩岸關係及全球經貿趨勢的人士而言,這個訊息(澳大利亞放棄與臺灣籤訂自貿協定)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兩岸市場規模差距極大,加上大陸全球政經實力提升,尊重大陸對涉臺事項的立場,是各國非常自然的選擇。
報導還稱,目前來看,臺灣在「國際舞臺」難有突圍空間,蔡當局如果真心想為臺灣打開經貿活路,就必須誠實面對兩岸經貿的關鍵性。
就澳大利亞放棄與臺灣籤所謂自貿協定,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1日回應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中國的建交國與臺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觸和往來,也反對商籤任何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協定。
就在巴拿馬和澳大利亞帶來的「煩惱」尚未消化之際,臺灣一些團體又盯上了一本日本辭典。
21日,臺灣綠營媒體《自由時報》報導稱,素有日本國民辭典之稱的百科綜合國語辭典《廣辭苑》將臺灣標為了中國的一個省,且在其他相關內容的表述中遵循了「一個中國」的原則。
報導中詳細羅列了這本辭典的三個所謂「重大錯誤」:如表述中「臺灣1945年日本戰敗回歸中國」、在地圖中將臺灣列為中國第26個省,以及辭典中《日中共同聲明》一項表述為「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等。
《廣辭苑》辭典
據報導,對於以上內容,有在日臺灣團體竟然要求該辭典在明年的改版中進行「悉數修正」。
但有意思的是,對於辭典中的表述,部分臺灣網友的反應卻「亮了」:
但這本日本辭典或許還不是眼下讓臺灣媒體「焦慮」的唯一關鍵詞,因為就在21日當天,中國和梵蒂岡共同宣布,兩國將首次展開雙向同步藝術展:北京故宮博物院、梵蒂岡美術館將交換40件藝術文物,並於明年3月在兩地同步舉行展覽。
中梵雙方舉行發布會宣布將首次聯合舉辦「中梵雙向同步藝術展」
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再平常不過的藝術交流活動,卻讓臺灣媒體紛紛坐不住了。
在一篇《大陸和梵蒂岡推動藝術外交》的報導中,臺灣聯合新聞網「憂心忡忡」地直言:「臺梵關係」拉響警報。
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截圖
「大陸對梵蒂岡的一系列舉動虛虛實實,看不清楚,更讓臺灣『外交』處於恐懼的煎熬之中。」聯合新聞網如是評論道。
如果說臺媒的焦慮體現出臺灣在兩岸關係上的深度不自信,那麼近期一項島內民調結果卻可謂是給出了「實錘」。
20日,臺灣《聯合報》公布的一項民調報告激起島內各方巨大反響——調查結果顯示,島內挺「獨」的人數明顯減少,主張「急獨」和「緩獨」的人數總比例降為24%,此項數據為歷年來最低。有40%民眾表示願意赴大陸就業,有38%的家長願意讓孩子來大陸讀書,創8年來新高點。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上月《中時電子報》的另一份民調,那次結果顯示,85%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兩岸如果無法維持現狀的狀況下,62%民眾認為和平統一對臺較有利,仍堅持維持現狀者僅1.2%。
《聯合報》民調結果報導截圖
自2010年來,《聯合報》等臺媒持續對兩岸關係做民意調查,但對比以往,今年的結果卻有了顯著不同。
對於這份民調,臺媒的反應可謂相當複雜,雖然有媒體以《聯合報》讀者年齡偏大、打電話時間是在白天等為理由採取「不信服」的態度,但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報導中則指出,《聯合報》有著長期民調經驗和權威性,島內不少學者認為民調結果可以採信,報導還推斷大陸正顯現「吸磁效應」。
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朱松嶺所長看來,這項民調顯示的趨勢「是一個好跡象」,「當下臺灣年輕人發展環境不理想,出現人才外流等現象,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大陸在對臺青年人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因此才有了臺灣新世代對於大陸好感度上升的趨勢」。
朱松嶺同時告訴銳參考,一系列令臺灣媒體焦慮的事件其實並非意料之外。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本身是世界市場所在,政治影響力也世所公認,所以跟大陸打交道、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進一步友好往來和交流合作,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願望。」
而對於這一點,部分臺灣網友表示自己「早已看穿了一切」: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任編輯: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