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法國大勢已去,盟軍為何卻遲遲不想解放巴黎

2021-02-13 休伊炮艇軍事畫廊

  1944年8月,第三帝國所佔領的土地在東、西、南幾面而來的巨大壓力下已經所剩無幾,的黎波裡、羅馬、基輔這些軸心國掌握的主要城市一個個被盟軍和蘇軍所佔領或奪回。希特勒馬上即將失去大戰爆發以來奪取的第一個果實、德軍盤踞長達五年之久的波蘭首都華沙,強大的蘇聯紅軍已經兵臨城下。

  然而在遠離華沙上千公裡的西方,盟國軍隊已經叩響法國首都的大門。1944年6月,盟軍終於登上諾曼第海灘,其中包括自由法國部隊。四年多以來,那裡的法國居民早就對軍隊和坦克司空見慣,但是當他們看見印有紅白藍三色標誌的車輛時,許多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下激動的淚水。人們奔走相告,很多逃到鄉間的法國人都搬回原來的住所,準備見證德國人的離開。經過兩個月焦急等待,盟軍衝出諾曼第橋頭堡向法國內陸挺進,法國首都的光復已經指日可待。

■1944年8月2日,一輛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的謝爾曼坦克駛上諾曼第海灘,該師官兵向內陸的挺進過程中受到沿途法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1944年8月1日,盟軍的登陸行動已經開始差不多2個月後,法國第2裝甲師踏上了諾曼第的猶他海灘,該師師長為自由法國最著名的悍將勒克萊爾將軍。第3集團軍司令喬治巴頓和勒克萊爾進行了一次談話,他告訴後者不久就是解放巴黎的好機會。依照巴頓看來德國即將投降,如果勒克萊爾想要有所斬獲,現在就得馬上行動。勒克萊爾欣然接受這個觀點,巴頓便將勒克萊爾的師劃到第15軍麾下,這樣的調動使得法國人在進軍巴黎時將處於一個有利的出發位置。

■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師長菲利普勒克萊爾將軍,他是戴高樂最為器重的心腹,1947年11月死於一場空難,1952年被追授元帥軍銜,並一直被法國人民尊為民族英雄。

  這個時候,盟軍光復法國首都看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利用一支法國部隊解放巴黎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具有象徵意義。此時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距離巴黎只有不到一百公裡路程,整支部隊躍躍欲試,勒克萊爾揚言:「我們不會停下,直到法蘭西的旗幟飄揚在斯特拉斯堡和梅斯。」相對於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首府,巴黎才是真正的聖地,解放巴黎的行動將把法國人的民族熱情推向頂點。懷著這種美好的憧憬,全師官兵都激動不已,其情緒甚至變得有些難以控制。

  與此同時,巴黎城內傳來的各種情報顯示德國人在這座城市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如果盟軍果斷進軍,光復法國首都必將是水到渠成之事。戴高樂當然也希望儘快解放巴黎,出於他的立場——「誰掌握了巴黎,誰就掌握了法國」,他相信隨著自由法國部隊順利進入首都,他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也會變得清晰和穩固。

■自由法國創始人兼領袖夏爾戴高樂,他最終藉助盟軍的力量成為二戰之後的法國最高領導人。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盟軍高層的態度卻突然變得讓法國人難以捉摸。盟軍歐洲戰區最高統帥艾森豪遲遲不下達關於解決巴黎問題的明確命令,他要靜待局勢發展來決定進入法國首都的最終時間表。同時盟國又收到最新情報,支援巴黎的德國援軍已從丹麥出發,希特勒已下令要盡力保衛這座城市。戴高樂和勒克萊爾焦急地關注著巴黎周邊的局勢發展,情緒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變得煩躁和不安。

  8月14日,盟軍高層命令巴頓派出第15軍的一支美國部隊向東面的塞納河前進,其中沒有包括法國第2裝甲師。勒克萊爾馬上質問巴頓什麼時候他們可以進入巴黎,後者給他的回答是原地待命。巴頓在8月15日的日記裡寫到:「勒克萊爾非常激動。他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不能向巴黎進軍他就會辭職。我告訴他不能像小孩一樣耍性子,而他卻說我把他置於窘境而不顧。我們只好不歡而散,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我們的私人交情。」會面以後勒克萊爾給巴頓寫了一封信,信中談到目前阿讓唐一線現在已經穩定,是他的隊伍向巴黎進軍的時候了。對此巴頓在日記中這樣評價:「勒克萊爾這個瘋子今天又發作了!」從此以後,巴頓對于勒克萊爾是否會遵守上級命令一直持懷疑態度。

■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喬治巴頓將軍,他實際是個執行者,他對自由法國部隊的態度完全取決於上級的命令。

  當晚,勒克萊爾再次來到巴頓的司令部,發現集團軍群司令布雷德利也在那裡。兩位盟軍高官都向勒克萊爾保證:解放巴黎的榮譽一定會留給他,只是需要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這個許諾顯然不能讓勒克萊爾安心,因為美國人此時距離巴黎更近——海斯利普的第15軍已經橫渡塞納河,離法國首都只有40公裡;沃爾頓沃克將軍位於沙特爾的第20軍以及吉爾伯特庫克將軍位於奧爾良的第12軍都處於對巴黎觸手可得的地方。如果艾森豪想儘快解放這座城市,這些部隊當中的任何一支都可以比勒克萊爾更快到達目的地。

■盟軍第12集團軍群司令奧馬爾布雷德利。

  那麼,這時的盟軍高層究竟打著怎樣的算盤呢?本該順理成章、首當其衝進入巴黎的自由法國部隊被晾在一邊,是英美軍故意而為之還是另有重任安排?戴高樂、勒克萊爾和盟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過節和不和呢?其中原因我們一一道來:

  一、自由法國和盟軍摩擦不斷

  早在北非戰役期間,自由法國同英美之間的合作就缺乏默契、衝突不斷,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把戴高樂視為一個棘手的傢伙。戴高樂和勒克萊爾則一直對英美心存質疑,在北非戰場的經歷更讓他們對英美軍隊的作戰能力懷有偏見。比如勒克萊爾就把美國大兵看成戰爭的菜鳥,既缺乏實戰經驗也不夠勇敢,最適合從事的是文書工作。他還認為如果美國士兵犯了某個錯誤,法國士兵就應該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某個美國士兵是蠢蛋,那麼任何法國士兵就沒有理由成為另外一個。」這種觀念另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怨恨,由於自由法國政權需要藉助英美尤其是美國的援助,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不得不劃入美軍的作戰編制下,因此勒克萊爾在二戰期間的直接上司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人。

■勒克萊爾(左)與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的幾名裝甲兵交談,該師的坦克裝甲車輛全部為清一色的美式裝備,作戰時還得受美國人指揮,寄人籬下的感覺並不好受。

  此外,由於美國政府之前一直同維希法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而不太認同戴高樂的流亡政權,認為那不過是英國扶持的傀儡罷了,這使得自由法國軍隊和美軍之間長期關係緊張。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不久之前的法萊斯戰役中,第15軍編制內的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不聽從軍長海斯利普的命令,擅自佔用了美軍第5裝甲師的行軍通道,使得兩支部隊都陷入自己引發的混亂之中,最終導致法萊斯包圍圈右翼遲遲不能合攏,大量德軍乘機逃出。

  二、盟軍高層顧慮重重

  盟軍歐洲戰區最高統帥艾森豪本來願意儘快解放巴黎,光復這座歷史名城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是這將嚴重打亂盟軍進攻德國本土的時間表,戰爭也許會因此延長几個月,造成更多的生靈塗炭。艾森豪不打算立即進入巴黎涉及以下幾個因素:直接進攻巴黎可能毀壞這座城市內大量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著名建築物,最好讓其不戰而降;佔領巴黎意味著要承擔數百萬居民的給養,為了應付寒冷的冬季需要增加75000噸食物儲備,煤的供給則要達到每天1500噸,這對於處於戰爭關鍵時期的盟國軍隊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避開巴黎往東推進可以佔領對盟軍士氣威脅甚大的V-1和V-2飛彈發射基地,此外節省的兵力和儲備物資將集中起來為進攻齊格菲防線做準備;盟軍高層多數人主張一直打過萊茵河直搗德國本土,以便在1944年底結束戰爭。

■盟軍歐洲戰區最高統帥艾森豪,他不擅長指揮具體作戰,最拿手的工作是處理複雜的事務和人際關係,俗稱「和稀泥」。

  同時解放巴黎還有兩點可以預見的不利後果:一旦盟軍進入法國首都,盟軍統帥部將失去對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的控制,這支部隊將淹沒在鮮花和美酒當中;盟軍馬上就得滿足法國人的眾多麻煩要求,負責城內治安問題、建立臨時政府、保護塞納河沿線的安全等。

  三、對戴高樂的提防

  如果艾森豪繞過戴高樂,命令美國和英國軍隊直接進入巴黎,英美兩國自然會在戰後的法國起到更為舉足輕重的領導作用。可戴高樂不是傻瓜,他具有強烈的政治野心,不會坐視英美軍的行動不管。戴高樂這種桀驁不馴的人在戰後一旦成為法國領導人,既可以成為抵禦蘇聯陣營的一道強有力防波堤,也可能變成一枚埋在盟軍陣營內部的定時炸彈,這不得不讓盟軍高層多幾個心眼。為了不讓戴高樂輕易獲得更大的政治資本,對他領導的自由法國部隊的使用,尤其是在解放巴黎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使用上,英美領導人自然更為慎重。

■戴高樂在勒克萊爾的陪同下檢閱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部隊。

  四、法國人對英美具有牴觸情緒

  法國民眾對於自由法國部隊光復國土的行為大力支持,這沒有問題,但對於英美軍隊則不然。首先法國人對美軍不具有好感,認為他們進入歐洲大陸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具有「收割戰爭紅利」的嫌疑。如果說法國人對於美國人的到來還可以勉為其難地被動接受,對於英國人卻是完全抵制,甚至可以說是持敵對態度。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遠徵軍丟下法國部隊逃回英國本土的行為讓法國人憤怒不已,而為了防止法國艦隊落入德國人之手的「弩炮行動」則是徹底讓法國人看清了英國人削弱歐洲大陸的真實面目。英法兩國持續數百年的衝突並沒有隨著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結盟而煙消雲散,法國人對英國的仇視心理在1940年法國戰敗後再次成為社會的主流,這對於盟軍反攻歐陸的行動至少在輿論上處於被動。因此在進入法國首都這個問題上,盟軍高層害怕一旦處理不當,將引起法國人更大的牴觸情緒。

■1940年7月3日,為防止位於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艦隊落入德軍之手,邱吉爾下令英國海軍襲擊了米爾斯克比爾港內的法國軍艦,代號「弩炮行動」。此舉造成1297名法軍死亡,數艘艦船沉沒或損傷,導致法國國內反英情緒空前高漲。

  五、法國抵抗組織內部不和

  1944年初,法國境內的抵抗組織武裝已經發展到數十萬人,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但是法國抵抗組織的人員構成良莠不齊,內部爭鬥非常激烈,許多人懷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有些人則抱有投機目的。戴高樂收編了不少海外的法國人加入他的自由法國政府,但是在法國國內很多分支力量都拒不接受統一領導,各自心懷叵測。戴高樂任命馬裡柯尼希將軍為自由法國抵抗組織領導人,但當時巴黎城內的抵抗組織主要分為兩派,力量較強的一派受法共指揮,領導人為「羅爾上校」,實力較弱的另一派才受柯尼希控制。

  在解放巴黎的問題上,由於城內抵抗組織主要力量是「羅爾上校」一派,戴高樂對他們的敵意甚至超過對德國人。戴高樂擔心抵抗組織的實力在同德軍的戰鬥中膨脹,因此主張儘快入城,還下令切斷對他們的武器供應。當他得知盟軍高層試圖推遲入城以後,確信這是美國人在蓄意破壞他的政治前途。戴高樂推斷巴黎市內的「羅爾上校」一派武裝有25000人,如果這個數字屬實將超過德國守軍的人數。艾森豪當然了解這些狀況,他最大的擔心是法國抵抗組織各派在趕走德國人之後發生內戰,這樣的話對於盟軍而言是最壞的結果,簡直是糟糕透頂。

■巴黎法共抵抗組織領導人「羅爾上校」,他實際是戴高樂在政治上的競爭對手。

  綜合以上原因,看似光鮮的法國首都實際上對於盟軍而言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盟軍高層對於如何解決巴黎問題的態度變得遲疑,尤其是對於戴高樂和自由法國部隊的態度變得謹慎,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在德軍即將對巴黎抵抗組織血腥鎮壓、毀城撤離的關鍵時刻,局勢出現了重大轉機:德軍俘虜了三名戴高樂派抵抗組織成員,其中一人正好是自由法國派駐巴黎的高級代表,傾向於和平解決巴黎問題的德國城防司令肖爾蒂茨將軍馬上看出這些戴高樂分子的巨大價值,釋放了這幾人好讓他們充當德軍與盟軍之間的聯絡人。後者也不負眾望,他們回到盟軍一方後立即傳遞一條最重要的信息——城內德軍已經是四面楚歌,如果盟軍能夠進入城內,肖爾蒂茨很快將獻城投降。

■巴黎德軍城防司令肖爾蒂茨上將,他在最後關頭拒絕執行希特勒炸毀巴黎的命令並獻城投降,戰後受到法國人的廣泛尊敬。

  後來局勢的最終發展還算順利,在巴黎城內緊迫的壓力下盟軍高層終於同意進軍,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一馬當先急行軍進入法國首都,隨後美軍和英軍部隊也入城,德國守軍繳械投降。巴黎沒有毀於戰火,完好無損地得到解放,這算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雖然法國人對於英美兩國的排外意識和敵對情緒在戰爭結束許多年後依舊存在,但法國人還是逐漸認可了英美士兵在反攻西歐驅逐德國人時發揮的重要作用。現在,普通法國民眾對美國人幫助解放首都的行為表示感激,因為這使得他們在受到四年屈辱之後又恢復昔日的榮譽,並認為美國人出現在巴黎是完全正確的。

■1944年8月25日,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的部隊進入巴黎市區,受到巴黎市民的瘋狂歡迎。法國首都最後有驚無險、完好無損地回到了法國人民的手中。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條頓騎士團領地」,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條頓騎士團領地」,之後請點擊「關注」。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相關題材的文章。

相關焦點

  • 彩色照片中的解放巴黎:凱旋門時隔四年迎來盟軍
    1944年8月19日起歷時6天,巴黎解放,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德軍指揮官馮·肖爾蒂茨沒有遵守希特勒死守並燒毀巴黎的命令。
  •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圖帝 ID:dtdmap1944年6月,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拉開帷幕,在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約300萬的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自此除了東線的蘇德戰場之外,德軍還面臨來自西線英美聯軍的龐大壓力。
  • 諾曼第登陸的6支盟軍部隊
    本文介紹從D日到巴黎解放過程中的6支盟軍部隊行動,勾勒諾曼第登陸作戰全貌。
  • 二戰法國陸軍一敗塗地,但強大的法國海軍跑哪兒去了,為什麼不加入盟軍?
    在戰爭中,強大的法國海軍還沒有施展拳腳就接到了一紙停戰協定。德軍攻陷法國後,這支強大的艦隊去哪兒了?它為什麼又與昔日盟友英國皇家海軍兵戎相見?1940年6月22日,法國將軍亨茨格垂頭喪氣地走出貢比涅森林停戰車廂,一眾德國將領在車廂裡彈冠相慶。亨茨格代表貝當籤署了《德法停戰專約》,法國割讓包括巴黎在內的三分之一領土,法國每天支付德國佔領軍軍費,法國政府必須在各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貝當帶著他的法國傀儡政府班子遷到小城維希,達爾朗成為政權的二號人物。
  • 巴頓將軍 解放自由的一代傳奇
    1943年7月10日盟軍發起西西里島戰役,進攻義大利。戰役指揮官是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指揮蒙哥馬利的英軍第8軍團和巴頓的美軍第7軍團,總兵力47萬人。登陸後,英軍為德軍所阻,巴頓指揮的第7軍團運用兩棲登陸戰術,猛向敵人的防線迂迴,解放巴勒莫,並首先進入墨西拿,使西西里島戰役只用了38天,殲敵16.7萬,於8月17日勝利結束。
  • 盟軍空降荷蘭有多不靠譜?傘兵成了德軍的活靶子!
    ,盟軍坦克每前進一英裡消耗的汽油、每一顆子彈、一塊麵包或者一罐可口可樂都要先運往法國,然後再輸送到前線。但是除了諾曼第灘頭,法國港口都已被德軍摧毀,法國的鐵路早先也被盟軍自己炸毀,以切斷德軍的運輸。這種情況下,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提出了一個膽大無比、速戰速決的計劃——從法國向北直取荷蘭,跨越萊茵河,在萊茵河上建立橋頭堡,繞過德軍的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之後,向南佔據工業重鎮魯爾,向東便是德國北部平原,橫跨平原就是柏林。
  • 幾乎賠光了盟軍空降力量的戰役:數萬名盟軍傘兵竟然被德軍當鳥打
    1944年,盟軍於9月向德軍發起了一次大作戰:由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的協同作戰,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梁;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梁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然屏障,本來是希望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能以最快速度結束二戰的進程。
  • 二戰後法國為何能成為五常之一?
    (貝當元帥)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後,法國由菲利普·貝當元帥所組成的和平派政府,1940年6月21日,貝當的維希法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休戰並且宣布投降。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軍為何在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被擊敗?第一,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的慘烈傷亡,法國形成了"完全防禦"軍事思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法國最高統帥部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戶德國,而且沒有意識到。
  • 法國街道要用非洲人的名字來命名?75年前,是他們幫助解放了南法...
    75年前,諾曼第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闢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後,盟軍需要在法國沿岸取得更多的港口設施,而位於南法的馬賽港就成為了龍騎兵行動的首要目標~就這樣,1944年8月15日,由美軍、法軍、英軍組成的攻擊部隊從空中和海面上,向南法幾個主要的海灘發起進攻。在行動的第1天共有超過94000名士兵和11000輛車輛登陸。
  • 法國美械師復仇:法軍第2裝甲師大戰德軍第112裝甲旅
    (西班牙內戰中被擊敗的左翼軍隊)成員這個師參加過諾曼第登陸,法萊斯保衛戰,並和盟軍其他部隊一起參加了解放巴黎的盛大入城式。 法軍和美軍一起通過巴黎凱旋門 1944年9月,法軍第2裝甲師隨美軍第15軍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個地區對法國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普法戰爭期間,法國戰敗,將這塊國土割讓給普魯士,一戰後又從德國手裡收復
  • 二戰德軍為防止盟軍登陸諾曼第, 都做了哪些防禦措施?
    →選「設為星標★」微信更新了,不想走丟的記得標星哦~蘋果是標星,安卓是頂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第登陸戰,可以說是一場非常經典的攻防戰。因為作為守方的德軍,為了防止盟軍成功登陸諾曼第,那可以說是將防禦措施做到了極致。
  • 面對盟軍突然發起的市場花園作戰,德軍是如何做出應對的?
    當然了,雖然是一次失敗的作戰行動,但盟軍投入的兵力還是很極具威脅的,而且行動本身的具備隱蔽性和突然性。那麼,德軍在遭到這種突然進攻時,都做了哪些準備呢?一、意外的'未雨綢繆'在盟軍的諸多將領眼裡,德軍此時是不堪一擊,尤其是在法萊斯包圍戰中,德軍損兵高達五萬之多。因此盟軍判斷西線德軍的主力或許早已崩潰,甚至於可能是連基本的組織結構都喪失了。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法國篇)
    1940年5月10日,德軍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發動攻勢,進展順利,迫使30餘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渡海撤退。隨後,德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法國政府被迫乞和,6月22日,法德籤訂停戰協定。
  • 戴高樂法國政權,一開始不被美蘇承認,為何後來卻成五常之一
    在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後,德國軍隊繞開馬奇諾防線,插入了法國的腹地。德國的突然襲擊,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使得法國的整條防線很快崩潰。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貝當與德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成立了附屬了於德國的傀儡政權,史稱維希政權。就這個層面來看,法國已經是名存實亡。
  • 敦刻爾克撤退德軍沒有立即進攻,難道真的是愚蠢麼?
    ,德軍裝甲部隊遲遲未對敦刻爾克發起攻擊成為二戰歷史迷團之一。讓英法聯軍30萬人從包圍圈之中脫離的確讓德軍感覺遺憾,但是從德國西線整體戰略來看,其最終目標是打敗法國,而不是殲滅英法聯軍,從這個角度來講,德軍在敦刻爾克採取保守態度實際上是一個比較正確的做法,也為下一步攻陷巴黎、進而為掃清歐洲大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粟裕探訪諾曼第登陸遺址,問了四個問題,把法國軍事專家問懵
    同時,遠在法國巴黎的時任駐法大使黃鎮,他也受到上級的指示,稱粟裕將軍不日將途經巴黎返華,他一生時間花在血與淚的戰場和新中國的建設上,過度操勞,身體不好,你務必要留他在巴黎多待些時日在巴黎散散心。黃鎮立刻召開了會議,商議如何招待好遠道而來的大將軍。知道他是大將軍,因此就把行程安排在與軍事有關的地方,並且特別安排了駐法使館的副武官韓開合陪同講解。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德軍手下留情,還是英法軍隊反擊兇猛?
    敦刻爾克大撤退確實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為什麼遲遲沒有參戰?
    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俄國公使克魯彭斯基對中國繼續向德國支付庚子賠款,間接的為德國提供資金支持表示不滿,抗議袁世凱政府允許青島德國守軍用中國人修築防禦工事提出抗議。袁世凱政府經過多方考量,總結出中國參戰的十二條理由,其中包括可以提高國際地位,與各大強國結成聯盟、在確定媾和條件的會議上(既後來的巴黎和會)得到一個席位、停付對德庚子賠款擺脫財政困難等,最終決定加入協約國,成為世界大戰中的一員。但是正所謂弱國無外交,中國是否參戰自己不能完全說了算。日本覬覦山東膠東半島多年,意欲借歐美強國無暇東顧的時機,擴誇大對華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