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公司的名號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會聽說過一點,但相信沒有幾個人深入了解過這家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公司,這一期,就帶大家來領略一下這家公司在平靜海面下洶湧的波濤。
全稱: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
創始人:勞倫斯·K·馬歇爾;凡尼瓦·布希;查理·G·史密斯
成立時間:1922年
總部地點:美國麻薩諸塞州沃爾瑟姆
著名產品:BGM—109「戰斧」巡航飛彈、AIM—9「響尾蛇」飛彈、MIM-104愛國者飛彈
首先,說明一下關於雷神公司名字的由來,Raytheon 一詞是一個由法語和希臘語組成的詞語,意為「來自上帝的光束」,最先是雷神公司第一項產品的名字。
自1922年至今,經過90多年的發展,如今雷神公司已經成為軍工技術、政府與商業電子技術、公務飛機、特殊任務飛機等領域的頂尖公司之一,雖然在這些領域它都不是第一,但這些領域它都是頂尖序列之一。在全世界國防製造商(防務公司)中,雷神公司排世界第五。
雷神公司下設8個產業,非別是:雷神防衛系統公司;雷神情報和資訊系統公司;雷神飛彈系統公司;網絡中央系統公司;雷神飛機公司;雷神技術服務公司;雷神太空暨空用系統公司;雷神工程與建築公司。而雷神公司本身又由五個主要的業務部門組成:國防系統部;傳感和電子系統部;指揮、控制和通信C3系統部;情報、信息和飛機集成系統部;及培訓和技術服務部。這種五個部門的結構是為了將公司在關鍵產品領域的資源充分結合,並為客戶提供最先進、最有效的系統。
二戰期間,雷神公司為盟軍的雷達防禦系統生產磁控管和海面搜索雷達,後者裝備了美國海軍的所有艦艇,為掌握海上戰場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20世紀50年代,雷神公司開始參與電晶體製造。在60年代末人類的首次登月飛行中,雷神公司生產的制導計算機沒有出現任何故障,成為當時最可靠的數字計算機;而專門為飛船生產的微波管將電視和廣播信號傳給地球,使幾百萬人目睹了這人類史上最壯觀的一幕。
20世紀70年代,雷神公司的AIM—7「麻雀」空對空飛彈投產,改變了中遠距離空戰的做戰模式;20世紀80年代,雷神公司收購了比其飛機製造公司,1993年又取得英國航太商務客機生產線,這兩項收購案所得又在1994年合併,成立了雷神飛機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雷神公司收購E—系統公司和德克薩斯儀表公司的軍事相關事業;1997年,雷神公司從通用汽車公司手中收購了休斯頓飛機公司。公司產業不斷擴大,最終達到現在的輝煌之日。
如今,雷神公司是飛彈及相關飛彈防禦系統的領先研發商,包括AGM—65「小牛」飛彈、BGM—109「戰斧」巡航飛彈、AIM—9「響尾蛇」飛彈、AGM—154聯合遠距離攻擊武器、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等,幾乎壟斷了美國地對空、空對空飛彈的生產製造。
除了國防領域,雷神公司還參與其他多種商業競爭。雷神飛機公司是世界通用航空業的領導者,在航空工業擁有最廣泛的用戶;雷神工程與建築公司之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建築、運營和維護企業之一;在商業電子領域,雷神是海洋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的領導者。
代表作
FGM—148標槍
標槍飛彈是一種射前鎖定、射後不理的飛彈,此系統對裝甲車輛採用頂部攻擊的飛行模式,攻擊一般而言較薄的頂部裝甲,也可用直接攻擊模式攻擊建築物或防禦陣地,直接攻擊模式時此飛彈還可以用於攻擊直升機。由於"標槍"最近可以攻擊65米遠的目標,因此比較適於在狹小地區作戰,如巷戰。
飛彈會從發射器中彈出,離操作者的一段安全距離後再點燃火箭引擎,這使得看見發射者變得更為困難,並使飛彈能從建築物內發射,歸功於射後不理系統,操作小組可在飛彈發射後立刻移位,此發射方式稱軟式發射系統,可於陣地內或掩蔽物後方發射。傳統硬式發射系統因筒後焰過大無法做到此種發射方式,而前者的戰場存活率及伏擊效果就遠大於後者。
BGM-109「戰斧」巡航飛彈
「戰斧」巡航飛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具有低空飛行、命中率高等特點。
「戰斧」巡航飛彈主要有3個型號:陸上發射巡航飛彈(GLCM);空中發射巡航飛彈(ALCM);海上發射巡航飛彈BGM-109。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戰斧」巡航飛彈,它的外型尺寸、重量、助推器、發射平臺都相同。不同之處主要是彈頭、發動機和制導系統。飛彈在航行中,採用慣性制導加地形匹配或衛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導,射程在450-2500公裡,飛行時速約800公裡。據稱(當然,這是美軍官方放出的數據),其命中精度可達到在2000公裡以內誤差不超過10米的程度。
「戰斧」巡航飛彈巡航高度,海上為7-15米,陸上平坦地區為60米以下,山地150米,有很強的低空突防能力。美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戰斧」巡航飛彈,此後又在多次戰爭中使用。
在地區衝突前期的危急時刻,「戰斧」巡航飛彈同其它對地攻擊系統和戰術飛機一道阻止或者推遲敵方部隊的向前推進,壓制敵人從事空中作戰的能力,打擊敵人的防空系統。另外,「戰斧」巡航飛彈攻擊敵人的高價值目標,包括發電設施、指揮與控制機構、武器集結/貯存設施。因此,它成了打擊增援、強硬目標的武器選擇。
「戰斧」飛彈的優點在於:在航行中採用慣性制導加地形匹配或衛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導,可以自動調整高度和速度進行高速攻擊。飛彈表層有吸收雷達波的塗層,具有隱身飛行性能,是美國軍械庫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區外發射」飛彈。這種巡航飛彈的射程可以超過2500公裡。雷達很難探測到飛行的「戰斧」飛彈,因為這種飛彈有著較小的雷達橫截面,並且飛行高度較低。
但「戰斧」飛彈也有很明顯的缺點:戰斧式巡航飛彈為亞音速飛彈,飛行速度較慢,且飛行高度較低,容易被地面防空炮火擊落(正所謂成也超低空,敗也超低空)。同時由於飛彈攜帶的發動機、制導系統和燃料負載限制了彈頭的尺寸,所以「戰斧」式巡航飛彈打擊鋼筋混凝土目標時效果不是太好;精確度不如雷射制導炸彈,而且容易發生機械故障;造價遠高於常規炸彈等
AIM-7「麻雀」空空飛彈
AIM-7 「麻雀」是一種中程雷達半主動制導空空飛彈,該型飛彈曾經在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中廣泛裝備,同時也作為外銷武器被多個北約盟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採用。從20世紀 50 年代末到 90 年代,麻雀飛彈及其後來的各種改進型號長期作為西方盟國主力超視距空戰兵器並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
同時作為一種設計出色的空空飛彈,麻雀還被改裝成地空飛彈或者艦空飛彈,例如 RIM-7 「海麻雀」飛彈,它被美國海軍廣泛採用作為艦載防空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麻雀飛彈結構十分原始,使用也受到很多限制。最大的限制來源於早期的雷達波束制導系統和敵我識別系統,由於敵我識別問題在那個年代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使得使用者不得不把目標放近到視線距離內,確定是敵機後才能發射飛彈,但是此時飛彈早已失去作用。所以這種雞肋的飛彈產量很小,只生產了 2000 枚。
經過無數次的魔改級修改加強後,「麻雀」在保證飛彈本身穩定性的情況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最為成熟的AIM-7M為例,該飛彈配備了新型逆向單脈衝導引頭、無線電近炸引信、數字控制電路,甚至為了減少空氣阻力飛彈彈體也做了流線型處理,種種改進使得飛彈的綜合作戰性能有了很大改進。該型飛彈參加了 1991 年的海灣戰爭,在戰爭中表現優異,美軍空軍的最高擊落記錄就是由 AIM-7M 型飛彈創造的。
作為二代空空飛彈的代表,「麻雀」飛彈奠定了現代中距空空飛彈的基本設計布局。「麻雀」的作戰表現可謂中規中矩:越戰時表現平平不被看好,到了海灣戰爭終於揚眉吐氣,歷經改進,截至2010年仍在不少國家空軍服役並衍生出一大批跨國型號。總體來說,「麻雀」的設計比較合理給未來的改進打下良好基礎;由於彈體空間冗餘量大,給後續的改進提供了空間;選擇雷達半主動制導等一批比較成熟的技術使得飛彈的可靠性較高。當然也由於採用的都是成熟技術特別是採用雷達半主動制導技術,飛彈改進潛力比較有限,所以當未來空戰需要空空飛彈具有「多目標攔截」和「發射後不用管」能力時,麻雀就顯得有點落伍了。
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
「響尾蛇」短程空空飛彈,是全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空對空飛彈,第一種以紅外線作為引導方式設計的空對空飛彈,也是第一種有擊落目標紀錄的空對空飛彈。
「響尾蛇」的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而且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對現役所有的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的基本設計概念都有深厚的影響。蘇聯的第一款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K-13(北約代號AA-2空空飛彈)實際上是仿造響尾蛇而來,當時蘇聯設計人員都對「響尾蛇」飛彈的設計也讚賞不已。
「響尾蛇」飛彈落入中國與蘇聯手中的過程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1958年9月,我軍殲-5編隊與臺灣空軍24架F-86編隊在浙江溫州地區上空遭遇,空軍飛行員王自重因掉隊被其中12架F-86圍困。王自重單機擊落敵兩架F-86後,被F-86攜帶的AIM-9「響尾蛇」飛彈擊落。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戰中空空飛彈取得的戰績。但當天F-86發射的AIM-9中有一發未爆炸,墜落後被我軍民發現。這枚AIM-9被送往蘇聯,蘇聯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K-13(AA-2)空空飛彈,我國的進口仿製品即霹靂-2空空飛彈。
作為一款成功的設計,「響尾蛇」也經歷了眾多魔改,而最新的ATM—9X更是備受關注,已經提出便被許多國家購買裝備。
AIM-9X是「響尾蛇」飛彈系列中的第4代最新型號,是美國空/海軍用於2000年後的第4代先進近距空空飛彈,以取代現役第3代「響尾蛇」AIM-9L/M/S/R飛彈。
AIM-9X型飛彈的秘密武器是它具有「後射」能力,防禦敵機從尾後實施攻擊。長期以來,由於殲擊機只能對前方的目標進行攻擊,因此,飛機尾後則成了最易遭受別人攻擊的薄弱環節。但AIM-9X飛彈技高一籌,為了加強尾後自衛能力,AIM-9X飛彈通過加裝推力矢量裝置等方法,可以使飛彈離開發射架後,迅速爬升,接著掉頭180°,從載機上方向後飛,攻擊尾追載機的敵方目標。所以,有人說,「只要攜帶AIM-9X,飛行員就不必使戰鬥機朝著目標的方向飛」,這就使得戰鬥機的近距離機動作戰能力更強。
MIM-104愛國者防空飛彈
MIM-104 「愛國者」是一種全天候、全空域防空飛彈武器系統,1967 年開始研製,1970 年試射,1985 年裝備部隊。能在電子幹擾環境下攔截高、中、低空來襲的飛航式空襲兵器(飛機或巡航飛彈),也能攔截地對地戰術飛彈。「愛國者」 防空飛彈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就多次擊落伊拉克的「飛毛腿」戰術飛彈,具備一定的防空、反導能力。
「愛國者」具有以下幾點卓越的優點(以當時的情況來說):
一:能對付多目標,具備一定的抗毀和攻擊能力。一個飛彈火力單元可同時監視100個目標,用8枚飛彈攔截多個目標。
二:自動化程度高,一部相控陣雷達可以完成目標搜索、探測、跟蹤、識別以及飛彈的跟蹤制導和反幹擾任務,射擊反應時間短,僅 15 秒。
三:機動能力強,一個「愛國者」 ( 含 20 枚飛彈 ) 的火力單元,僅需8 輛運輸車便可以完成陣地轉移,並且可以空運。
四:戰鬥部威力大。戰鬥部為91千克高爆炸藥,單塊破片為 45.6 克,向前方以 10 度飛散角迎擊,有效毀傷半徑20 米。
五:作戰範圍廣,飛行速度快。可攔截60米至3千米高度以上,80 千米距離內的飛機、巡航飛彈、地地戰術飛彈等。
六:抗幹擾能力強。雷達採用電掃描,方向圖有 32 種位態,變化多,敵機難以對雷達定位,彈上裝有反雷達飛彈誘餌、抗幹能力較強。
雖然現如今「愛國者」已遭淘汰,但以當時的眼觀來看,「愛國者」不失為一款成功且卓越的防空飛彈。
雷達系統
雷神公司所生產的雷達系統的優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產品眾多無法一一說明,所以決定用一種簡單粗暴但直觀有效的方式向大家說明雷神的雷達有多強。
以下是雷神所生產的幾款著名雷達:
F-15鷹式戰鬥機使用的APG-63和APG-70雷達
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使用的APG-65、APG-73和APG-79雷達
F-22猛禽戰鬥機使用的AN/APG77雷達(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合作發展)
F-14D雄貓式戰鬥機使用的APG-71雷達
B-2隱形轟炸機使用的APQ-181雷達
ALR-67和ALR-69A雷達預警接收器
ALE-50拖曳誘餌
ALQ-184電子反制夾艙
ALQ-228先進前視紅外線標定裝置夾艙
RQ-4全球之鷹的整合感測套件
搜尋海面目標的SeaVue系列雷達
機動雷達如TPQ-36/TPQ-37尋火者雷達和MPQ-64哨兵雷達
大型固定式雷達如鋪爪、BMEWS和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X波段雷達(XBR)
SLQ-32艦上電戰系統
AN/SPY-1雷達發射機和MK99火控系統(宙斯盾系統的核心組件,價值4.06億美元)
然後,雷神公司最近在弄一個黑科技,已經出了初號機,就差測試完成後量產了,由於沒有具體數據,我們還是看圖吧。
美國軍工企業分工已經非常細化,大型軍工集團承擔產品的研發和全系統的集成;分系統承包商為他們造專用的部件和子系統。從兩位前學校室友與科學家查理·G·史密斯三人在1922年在麻薩諸塞州的劍橋成立的「美國器械公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製造磁控管開始,進而生產整個雷達系統。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2015世界最大100家防務公司》排名中,雷神公司已經位列其四。高質量承包商專門負責子區域,眾多高水平民營企業能隨時承擔軍工任務。雷神公司的發展是美國現代軍工發展的一個縮影,科技點高、產品全、產能高。
號外:
將軍武娘領回家!應廣大粉絲的要求,軍武娘於百忙之中,將自己的歷次高清壁紙悉數在軍武次位面官方網站全部上線,大家可以根據需要自行下載,分為電腦版或手機版壁紙哦。(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前往下載)
《軍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
@軍武菌 @軍武次位面 @軍武視頻
《軍武次位面》總導演的個人微信號:
crazy262a2
歡迎廣大粉絲關注互動!
想了解更多關於軍事知識的朋友們歡迎在各大視頻網站觀看《軍武次位面》系列節目,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鳳凰網、土豆網、樂視網、ACfun、Bilibili、網易等視頻網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