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代飛機的生產,很多人都認為,現代化的生產廠房,現代化的自動化生產線,飛機的生產速度應該是很快的。
其實,飛機的生產速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快,現在的飛機生產仍然離不開千錘百鍊的手工打磨。以國產的殲轟-7A、轟-6K和運-20為例,來看下手工打磨的工藝。
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國防科工》就報導了一位用榔頭和戰機「對話」的人,他叫李世峰,航空工業西飛鈑金工,一錘一鑿,金屬板變「薄紙」,一把榔頭,敲出幾百架戰機。我們先來看段視頻:
殲轟-7A、轟-6K和運-20的零件,大部分(能佔到飛機整個機身的40%-70%)都是工具機加工,手工修整出來的。因為飛機零件形狀特殊,品種多數量少,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定製款,由於專用工具機少,通過手工打造飛機鈑金零件,是國際上通行的方式。
現代戰機機身所用的材料非常特殊,原料在進廠時都是軟料,初次定型後,要經過一次500攝氏度的高溫處理,和一次30攝氏度的常溫處理,才能讓金屬強度達到裝備要求。一熱一冷會讓金屬板發生不規則扭曲,並且材料越薄變形就越厲害,之後需要復原調校的工作,這就是李世峰所在車間困難的工作之一,需要高超的手工打磨技術。
經過一整天數萬次的敲擊,之前那張凹凸不平的金屬板,竟然平整得如同一張薄紙,看似極其枯燥單調的工作,對李世峰這樣有著30餘年經驗的國家級鈑金工而言,這是他和金屬零件在「對話」,更是與尚未「出生」的戰機的「對話」。
「這個零件也像是有生命的,安撫它它就會平,你要是硬來硬打它,越打越翹,越打越翹。那怕幹到最後十分鐘,快成了,你再胡砸了一樣報廢,一天的工作就白幹了。」李世峰說到。
據李世峰介紹,榔頭落在哪,必須全神貫注,稍有閃失零件就可能報廢。
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世峰正在加工的是戰鬥機機身結構中可使用的最薄板,僅有0.5毫米厚,被安裝在機身和尾翼連接處,要做到和機身完美貼合,間隙精度不能超過0.02毫米,一根頭髮絲都穿不過去。
為什麼需要這麼苛刻的間隙精度?因為有間隙之後,它就會不密封,有可能就從那個部位撕裂。要知道,在空中解體,撕裂蒙皮,就像我們撕一張紙那麼容易。
據李世峰介紹,他用手中的榔頭敲打出幾百架守衛祖國空天的「戰鷹」。在70周年國慶閱兵,當轟-6K方隊飛過天安門時,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老大、老二、老三一架架的飛過來,心情非常激動、自豪。
在他看來,工匠精神,就是對極致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努力,100分的題,就是做到了99.9分也不能交卷。
30年來,李世峰在工作與生活中他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參與了多個重點型號的研製和生產,承擔了13項課題和攻關的首件製造。在《新型薄鈦TB5合金板料冷成形工藝技術研究》課題中,他創新出一套獨特的TB5鈦合金圓管漸進冷成形技術;在《747-8VF超大腹板冷狀態成形攻關》中,憑藉多年的經驗及高超的技藝,他消除了薄板零件普遍存在的淬火變形所導致的開裂、鬆動缺陷,該技術成為747-8VF飛機生產階段性勝利的一大標誌。李世峰以其突出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成果先後多次榮獲省級以上榮譽稱號。李世峰在崗位上的重複與堅守,厚積與創新,深深詮釋了工匠精神,以及工匠對極致與創新的追求。
當然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吐槽說工具機技術不行,人工打磨成本便宜等。其實不僅僅是網友們表示擔憂,早在2018年1月份時,央視曾經為我國第一款艦載戰鬥機——殲-15型戰鬥機做過特別節目,其中也提到該機的某些零部件因為形狀複雜,加工難度較大,因此一直由工人師傅手動加工。
為此加拿大有媒體曾經聲稱,「人工打磨零件導致殲-15戰鬥機產量不足,進而影響飛行員的訓練和飛機裝備的總數…」而且手工打磨並不是只有我們國家這樣做,前面也提到過這是在國際上通行的方式。
在波音位於西雅圖的工廠裡,就有一批20人的工人隊伍, 專門負責打磨飛機的蒙皮,其工作和《國防科工》中介紹的李世峰完全一樣,就是一把榔頭、一把鑿子,然後純手工打磨飛機蒙皮。當今世界漫天飛行的波音737型、757型、767型、777型等各種大型民航機,都是在西雅圖的工廠這樣一榔頭一榔頭敲出來的。
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位於土魯斯的工廠、英國勞斯萊斯公司位於德比的工廠,同樣有著手持榔頭和鑿子的工人,專門負責打磨飛機的蒙皮。因為飛機的蒙皮是不規則曲面,而且很薄,稍不注意就會出現缺陷,根本沒有辦法用工具機加工,只能由人力一點一點敲出來。飛機的零部件眾多,需要手工打磨的也不少,小編這裡的列舉的零部件有限,有了解的大家歡迎留言補充~
--END--
➽來源:國防軍事《國防科工》、東方軍事評論 作者:東方前哨、中航工業、谷火平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