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308個項目(人選)揭曉,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備受矚目:一位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另一位是「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的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迄今已有33名科學家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的感人事跡被廣為傳頌,他們以親身行動闡釋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內涵。經過多年發展,科技獎勵已經成為我國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民族奮鬥不息、創新不止,取得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華網 潛心鑽研、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越多,民族復興的後勁越強。給他們更多褒獎,將會凝聚起更大的創新力量。
@央視新聞 每一次的科學技術頒獎大會是總結,更是勇攀高峰再出發。
@人民日報評論 實踐證明,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人民網 科技獎勵制度的不斷完善,將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科技創新築牢強國之基
姜贇
新型製漿技術實現砍更少的樹造更多的紙,精準測控養殖讓蝦肥魚美,創新成礦理論開闢找銅新天地……2020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揚科學精神、講好科學家故事的熱潮。人們對獲獎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國家對科學家的褒揚,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科技創新的生動註解。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時至今日,已有33名科學家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始終保持矢志不渝、趕超先進的報國情懷,始終堅守心無旁騖、嚴謹務實的科研品格,始終砥礪迎難而上、協同攻關的學術信念,不僅推動了中國科研事業的長足進步,也在人們心中豎起矢志奉獻的燈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於發達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長沃土,我國科技事業青藍相繼、人才輩出。從這次的獲獎名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生力軍。與基礎研究高度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獎,2019年度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比2018年下降了2歲;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青年人最具創新潛能,他們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發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懷報國富民之志,傳承老一輩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攻堅精神,中國科技創新就能不斷築牢強國之基。
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科研誠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斷出臺,讓各類創新主體迸發強勁活力。2019年,從嫦娥四號登陸月背到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從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進入衝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體制的銳意改革與科技人員的奮發進取交相輝映,結出豐碩成果,書寫了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新篇章。實踐證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科技競賽如同馬拉松,卻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勁。當下,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為榜樣,洞察變革於端倪,把握先機於初始,引領方向於「無人區」,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激發科技創新的力量,不僅僅是科技界的事,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全社會崇尚知識、熱愛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讓當科學家成為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薈萃,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閃耀。
(有刪改)
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艙
2020年3月10日,隨著最後一批49名患者從洪山體育館走出,運行了35天的武漢市首個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至此,武漢16家方艙醫院患者清零,全部休艙。武昌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1124人,出艙833人,轉院291人,實現了病人零病亡、零回頭、醫護零感染。
作為非常時期的關鍵舉措,設立方艙醫院為無數病患託舉起生命方舟。面對病患收治「堰塞湖」壓力,從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的推動下,武漢及全國各方救援力量連夜行動,將武漢市的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造成方艙醫院,集中收治確診輕症病人,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共治癒1.2萬餘名輕症患者。方艙醫院創造了中國經驗,這一段歷史將被寫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史冊上。
方艙醫院,見證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溫度。為應對疫情暴發之初大量患者需要床位救治的難題,方艙醫院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防控與醫療領域的一大創舉。每臨大事,中國人總是能夠在關鍵時刻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和溫度。從上海市政總院44位工作人員徹夜不休,第二天早上6點就階段性完成長江新城方艙醫院施工圖的「582分鐘」,到長江新城方艙醫院選址、勘探、開工建設僅用了19小時來看,一組組「最快」的數字折射出的是眾志成城託起生命希望的中國溫度。這溫度裡,既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更有「人民至上」、枝葉總關情的人間大愛。
(何莉《方艙醫院,見證中國故事與中國溫度》)
「懸崖村」搬遷:決戰脫貧攻堅的縮影
2020年5月12日,「懸崖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迎來歷史時刻: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將陸續搬遷至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安置房人均25平方米,配備基本家具。之後,經雙向選擇,青壯年可自願留在「懸崖村」參與旅遊項目開發。
「懸崖村」位於懸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懸崖路」落差數百米,要攀爬藤梯進出,村裡的娃娃們背著書包爬藤梯上下學尤為危險,讓人揪心。考慮到「懸崖村」原生環境不宜居,各種設施嚴重不足,要在原地扶持效果可能事倍功半,於是有了全村整體易地搬遷的舉措,同時在當地開發旅遊項目,既帶動其他產業,也為本地人提供就業機會。脫貧攻堅到了收官之年,「懸崖村」搬遷可謂攻堅克難的一個縮影。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懸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給扶貧路徑選擇提供很多啟示:對各地而言,脫貧攻堅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難攻堅。拿「懸崖村」來說,「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點。此前就有人分析,當地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等並不適宜生存,這不僅意味著災難多發,還意味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正因如此,「懸崖村」長期以來都是個「窮窩」。在此背景下,易地搬遷對當地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必選項」。從以往實踐經驗看,易地搬遷對落後地區整體性脫貧確實行之有效,也期待這能給「懸崖村」的村民們帶來生活質量上的巨變。
(斯遠《「懸崖村」搬遷是脫貧攻堅真實樣本》)
「北鬥」組網成功,彰顯大國力量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這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從此刻起,太空中55顆導航衛星,地面上2700多個基準站,共同織成一個大網,為全球提供精準定位服務。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GPS系統漸入佳境,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的主要奠基人許其鳳敏銳感覺到, GPS導航與定位,將是未來國防的重要力量,中國要有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否則等於是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許其鳳和其團隊成功研發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的誕生,使中國成為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自主衛星導航定位能力的國家。
核心技術是實現科技強國的密碼與關鍵,必須立足於自己,掌握在手中。回首20載漫漫「北鬥路」,儘管坎坷辛苦,但我們走得堅定踏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我國科技領域的「空白區」。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一顆顆北鬥衛星是中國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北鬥系統立起中國航天事業的歷史性裡程碑,到達航天強國夢的劃時代新高度。從「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到「天眼」探空,再到「北鬥」凌空,硬核科技的實力光芒不斷照亮中國時代新顏。我們要以北鬥系統為新起點,肩負科技強國的新期待、新使命,向著新目標、新徵程追「星」。
(曾俊嘉《「北鬥」凌空,標註中華民族追夢新高度》)
江蘇文科狀元無緣清北
2020年7月,因歷史科目成績為B+,無緣清華、北大、復旦等眾多名校的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引起眾人關注。8月2日,白湘菱最終決定接受香港大學的邀請,申請去香港大學讀書。
與其他省份不同,江蘇省的高考成績計入總分的只有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其他科目的成績都是作為自選科目,使用A、B、C的等級來劃分。白湘菱的語數外三科成績達到了430分,但是她的選科成績歷史是B+,而很多985高校的要求都是自選科目的成績等級在A或者A以上。許多網友為她感到惋惜,質疑江蘇高考改革是否合理,呼籲高校破格錄取白湘菱。
白湘菱的成績確實優秀,但強調她的「狀元」身份,並呼籲高校放寬標準錄取則是對規則的破壞。江蘇高考成績由「語數外+自選兩門水平測試」共同構成,兩門自選科目雖然是以等級論,但也是高考成績的硬性指標之一。貿然「破格錄取」,是對同時參加高考的其他考生的不公平。高考改革永遠都在進行時,很難「一勞永逸」。但在這其中,尊重現有規則、維護高考公平是每個人都要堅守的底線。
(吳聞哲《高考狀元被拒錄:與錢鍾書經歷無可比性》)
雖同樣存在學業水平不均衡的問題,但白湘菱與錢鍾書的經歷之間並無可比性。1929年錢鍾書投考清華,當時傳統科舉制度廢除時日不長,知識分子剛剛從陳舊腐朽的八股取士中解放出來。此前一千餘年,中國傳統教育內容以文科為主,雖洋務運動時期開明之士提出「於文武正科之外,特設專科以考西學」主張,近代自然科學人才依然鳳毛麟角,且民國社會文化水平整體不高,加之社會動蕩,高等學府欲招攬人才,必須採用一定非常規手段。
今天則不然。一方面,隨著義務教育普及和大學擴招,國民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升,2020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超過一千萬,如此龐大的基數,給了高校錄取人才充足的挑選空間,破格錄取偏科考生也不再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近年來逐步推行的通識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了汲取各項知識的途徑,考生知識水平是否存在短板成為高考的重要考查指標之一,高校完全可在規則限定的範圍內選取各方面素質過硬者。
(吳聞哲《高考狀元被拒錄:與錢鍾書經歷無可比性》)
2020年8月12日,央視新聞批評部分「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象,引發廣泛討論。近年來,借著短視頻和直播的東風,「吃播」逐漸興起,部分主播為了博眼球,引流量,直播內容走向極端,從分享美食變成了胡吃海塞,更由此催生了以吃為業的「大胃王」——一次性吃完100個炸雞,一口氣吃完10個披薩,一個人吃垮一家火鍋店……種種驚人操作,滿足了一些網友的獵奇心理,也暗暗助長著浪費的風氣。
「大胃王」吃播被點名批評,正是因為不少吃播主播不惜通過假吃、催吐等方式來維持「大胃王」人設,造成大量食物浪費。事後,有直播平臺回應稱,將加強對美食類直播的內容審核,杜絕餐飲浪費行為,共創風清氣朗的直播氛圍。
不管大家有沒有覺察,鋪天蓋地的「大胃王」暴飲暴食、獵奇吃播,正在影響大眾的餐飲價值觀——日益把丟棄、浪費糧食當成一種正常。結果是,餐飲浪費進一步加劇。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浪費」糧食了嗎?2020年,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已經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即使身處產糧大國,我們仍然無法保證不在某個時刻需要面對類似的危機。
(孔雨童《「大胃王」吃播喊停正當時,應讓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以國之名,致敬抗疫英雄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了表彰,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在此之前的8個多月時間裡,中國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在這場鬥爭中,我們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快遞員、社區工作人員,無數平凡英雄衝在一線,在不同的崗位上用默默奉獻傳遞希望。他們生動詮釋著,英雄不在遠處,就在身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英雄,爭做英雄。
我們要致敬每一位戰「疫」者。有外國網民感慨,面對空前的疫情,水不停、電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中國做到了!把「不可能」變成「一定能」,背後正是一大批「戰士」的不懼風雨、堅守奉獻、頑強拼搏。這些「戰士」之中,有大年初一輾轉三省,最後徒步80公裡趕回崗位的醫院護士;有瞞著父母奔赴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的90後項目工程師;有堅守一線的黨員幹部、穿街走巷的快遞員、一呼百應的志願者……面對疫情,無數普通人挺身而出,用平凡星火點亮人間大愛。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只為守護生命健康。每位戰「疫」者,都是英雄!
(陳凌《致敬抗疫英雄,汲取前行力量》)
2020年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籤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實施計劃」)。這是中國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履行自身承諾推動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一個重要舉措。
作為抵禦新冠病毒侵襲的有力盾牌,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難度大、風險高、資金投入多。全球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否有平等機會獲取適合、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是決定抗疫成敗的關鍵一環。中國加入「實施計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公平分配,確保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同時帶動更多有能力的國家加入並支持「實施計劃」,進一步凝聚起全球抗疫合力。
全球化疫情,亟待共同體的創建。從「一帶一路」「16+1合作」「瀾湄合作」,到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再到支持全球合作抗疫、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一個個倡議、一次次實踐、一份份經驗,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增進人類福祉,始終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生動詮釋。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踏歌新時代,創造新未來。世界各國唯有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決抵制本國優先、以鄰為壑等逆潮流而動的錯誤行徑,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團結抗疫,攜手共克時艱,方能克服危機、戰勝困難、迎來美好。
(張英豪《加入疫苗「實施計劃」,持續彰顯「中國擔當」》)
第三屆進博會: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全球經貿合作樣板
2020年11月4日,第三屆進博會在上海以線下方式如期舉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處於「失控」狀態的背景下,絕大多數大型國際展會取消,跨國企業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海外經濟與貿易活動面臨停滯,而中國第三屆進博會卻如約而至。這不僅是為各國經濟發展與商品的正常流動提供市場,也是為各國持續抗疫提供經濟支撐,在這種特殊背景下舉辦的第三屆進博會,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全球「公共品」的屬性。
在為期6天的展會上,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的3600多家企業亮相進博會,經貿合作累計意向成交達726.2億美元,向世界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事實勝於雄辯,第三屆進博會的成功舉辦再次說明,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誰都擋不住中國建設開放新高地的決心。
「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這幾年,逆全球化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對中國開放決心持有懷疑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都是不客觀的。第三屆進博會如期召開,不正說明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外貿創新發展嗎?
(王石川《揮別第三屆進博會,「開放」「合作」永不落幕》)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高考作文「押題王」「年度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