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戰爭動員」

2021-02-25 時語明言

英國最近事情挺多,病毒變異出新種,搞的全世界心慌,盟友紛紛跟它「中斷交往」。不過它也算是有好事,脫歐談判終於成功,但後面可能家裡要鬧分裂,因為蘇格蘭不願意脫歐。會不會獨立,我們且等著看戲。

在這一系列亂鬨鬨的氣氛之下,人們可能並沒有注意到,一個脫離了歐洲框架的英國正在謀求「日不落帝國」的復活,「為下一個必要的戰爭作好準備」。

確立中國「對手」的身份

前些日子,英國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Nick Carter)出席了英國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的年度聖誕講座,發表了講話。國防參謀長是英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就是在穿軍裝的人裡面,他的職務最高。所以他的講話很重要。

此人講話還是比較直接的。所以開門見山就講到「戰略環境的不穩定性」。並說新冠使這一特點更加明顯。而後立即引用暢銷書《智人》(Sapiens)的作者尤瓦爾•諾亞•哈拉裡的話說,「我們面臨兩個特別重要的選擇。第一個是在極權主義監督和公民賦權之間。第二個問題是民族主義孤立與全球團結之間的問題」,直接把攻擊目標對準中國。

「Sapiens」一書的中文譯名是《人類簡史》,作者的英文名字Yuval Noah Harari,書的譯者將其譯成「赫拉利」,感覺不符合原發音 。對哈拉裡我以後另文評論。

還是說卡特,此人在語言運用上很巧妙也很惡毒。他在引用了上邊的話之後,隨即說到:「這場新冠病毒的爆發赤裸裸地揭示了全球競爭和衝突的本質」。然後談到的是國家之間在個人防護設備上的相互封鎖和你爭我奪。這些明明都是發生在歐洲民主國家之間的事,但從語序上,你得到的感覺卻好像是「極權主義」國家做的事,因為他隨後就又攻擊俄羅斯製造假消息。這種混淆視聽的文風是現在西方政客和大量的學者以及媒體在攻擊中國時常用的手段。以後碰到我還會講。

緊隨著這種潑汙水式的攻擊後,他立即將矛頭指向中國的「一帶一路」,攻擊中國的數字絲綢之路,和中國通訊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北鬥取代美國的GPS。這裡他再次抬出哈拉裡的話,說「存在著極權主義監控的潛在可能性」。寫到這,正好看到央視電影臺播放一個美國片子,講的就是美國如何用衛星等技術監視全球的事。真是自己怎麼做就怎麼想別人。憑這種想像的可能性,尼克·卡特把中英關係做了個定位:「我們的專制對手」,雖然他還加注說明,用「對手」意思「是為了說明這並不一定是指『敵人』」。這裡我只能呵呵了。從整個講話裡,我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當然,他說的「對手」還包括俄羅斯、伊朗。但整個講話針對的核心目標清晰地指向中國。

為下一個必要的戰爭作好準備

「對手」確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作戰」的問題。卡特對「戰爭」的形態和性質做了比較詳細的敘述。這裡他大量運用了豬八戒倒打一耙的「語言藝術」。

他主要談論了三種戰爭:

「政治戰爭」、「法律戰爭」、「科技戰爭」。

這三種戰爭概念都比較複雜,以後找機會詳細分析,這裡只說個概要。

「政治戰爭」的概念源於冷戰

「政治戰爭」是號稱「冷戰之父」的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的創造。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在1948年冷戰開始時給國會的秘密文件中說:「政治戰爭是克勞塞維茨理論在和平時期的邏輯應用。從廣義上說,政治戰爭就是利用除戰爭以外的一切國家所指揮的手段來達到國家目的。這種行動既有公開的,也有隱蔽的。從政治聯盟、經濟措施(如馬歇爾計劃)、『白道』宣傳等公開行動,到秘密支持『友好』外國分子、『黑道』心理戰、甚至鼓勵敵對國家內部進行地下抵抗等秘密行動,不一而足。」很顯然,筆者在《新暗戰》一文裡所說的美國的「隱秘行動」,就屬於「政治戰」中的「黑道」。

在報告中,凱南緊接著還說了一句:「大英帝國的創立、成功和倖存,部分歸功於英國人對政治戰爭原則的理解和應用。」從凱南的報告看,美國的冷戰就是政治戰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冷戰後,美國在推動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在推動自由主義的政治全球化,「民主擴展」和「顏色革命」都是政治戰爭的新形式。美國近來所謂兩黨一致承認的曾經試圖「改變中國」的戰略企圖,同樣屬於「政治戰爭」。而近來美英等國幹涉香港事務,幹涉我疆藏事務,介入臺海問題更是公開的「政治戰」。

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年一直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在對中國進行政治戰,但為什麼卡特在講話裡卻倒打一耙,說中國在對西方發動「政治戰爭」,試圖破壞西方的民主制度呢?第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政治戰在遭遇失敗,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攻擊完全依賴於謊言。第二個原因,西方所謂「民主」的「成功」,有許多也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的。如今這些謊言在不斷發生的事實面前越來越站不住腳了。所以他們開始攻擊中國在搞「政治戰」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卡特是要通過倒打一耙來進行戰爭的政治動員。

「法律戰爭」根源深刻

卡特在講到「法律戰爭」時點名指責了喬梁的《超限戰》,說是由於這本書,「法律戰」進入了國家安全術語。其實這些指責暴露了卡特對「法律戰」的無知。單純從術語而言,「法律戰」一詞產生於1975年,約翰·卡爾森(John Carlson)和內維爾·約姆斯(Neville Yeomans)在「出路——澳大利亞的激進替代方案」一文中首次使用。他們認為,與更具人道主義、以規範為基礎的東方體系相比,西方的法律體系已變得過於具有爭議性和功利主義。他們認為,人道主義法涉及共同體、調解、家庭關係、健康福利、教育和文化準則。功利主義法是國家法、秩序法、商業法、戰爭法、契約法和犯罪法——即殘酷、報應和懲罰法。在過去的200年裡,這一法律獨霸了西方世界。它吞噬了人道主義法的人道正義,創造了立法的國家壟斷。

筆者理解,他們談的是法律體系內部「兩條路線」的鬥爭。

本世紀初,哈佛大學卡爾中心(Carr Center)的小查爾斯·j·鄧拉普(Charles J.Dunlap, Jr.)頻繁使用此詞。他把法律戰定義為「使用法律作為一種戰爭武器」。後來,他對法律戰的定義進行了擴展,解釋說,法律戰是「利用真實的、感知到的、甚至是精心策劃的違反戰爭法的事件,作為對抗超級軍事力量的非常規手段。

鄧拉普實際上談的是一種法律實踐,既在現代國際法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受侵害方可以利用國際法來制約強權的侵犯。當然,有些事也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從而避免戰爭。但實踐上,大家更多地關注前面一點。近些年,國際上一些非政府組織,還有國際法院,包括歐洲的法院直接追究西方國家軍人在戰爭中的罪行。就連大名鼎鼎的基辛格,由於當年參與策劃了尼克森政府的「禿鷹行動」,也先後在法國、巴西和英國面臨訊問和可能的起訴。基辛格於是抱怨說,普遍管轄權的風險是「用法官的暴政取代政府的暴政」。基辛格是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者,理論上他相信實力秩序而不相信法律秩序。所以他的《世界秩序》一書,在概念上總是陷入混亂。

西方國家這些年口口聲聲要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其實基本上是說一套做一套。筆者在《「戰爭罪」與帝國的「人權觀」》裡談的國際法院追究美軍在阿富汗的罪行,以及澳大利亞軍人自曝殘殺阿富汗平民,都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事情。筆者在莫裡森「 那一天到底說了什麼?」一文裡說到他在講話中所炫的格勞秀斯也曾為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張目,這並不是要否定格勞秀斯對國際法發展的貢獻,而是要讓大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國家是如何對待國際法的。

其實國際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西方帝國主義的解讀和實踐。如果你覺得理解格勞秀斯比較困難,那麼現實中,美英等老牌帝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正在為我們展示一種真實的路演。這次卡特在攻擊中國搞「法律戰」的時候說什麼呢?他說:「西方國家從它們對戰爭規則、公約和議定書的尊重中獲得合法性。」這句話的含義和莫裡森談格勞秀斯幾乎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打你,我們制定法律,所以我們合法。

當然,現代的國際法環境要複雜得多,強權在法律戰中依然是佔有優勢。美國國務院律師和國際法學者Orde Kittrie在其專著《法律戰》一書中,分析了各國的法律戰理論和實踐。他說,美國政府更有系統、更熟練地部署法律戰,通過補充或取代武裝力量作為實現美國國家安全一些重要目標的工具。

不過,法律有自身的規律。由於冷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的大量戰爭都屬於違法戰爭,所以難逃法律困境。然而,一旦他們自己遭到法律指責的時候,他們對法律的態度就立即大變。坎培拉大學的巴赫曼博士在《混合戰爭中的法律戰:21世紀的戰爭》一文中甚至提出「民主國家」應該「用反法律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英國的戴維•彼得雷烏斯上將(David Petraeus)最近則在「政策交流」(PolicyExchang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法律戰的文章,要求下一屆政府必須制定保護英國士兵免受法律戰攻擊的新措施。他建議下一屆政府「保持對歐洲人權法院(ECHR)的減損政策,並立法將該政策置於法定地位」;要求「修訂1998年人權法案以限制其域外活動。」「決心不遵守歐洲人權法院將執法擴展到海外軍事行動的判決。保護在北愛爾蘭服役的英國軍隊不受法庭的不公平起訴。」

而卡特就更赤裸裸地說,「我們需要更新我們的法律,倫理和道德框架以妥善保護我們的軍隊」。

看到沒有?法律在他們的眼裡就是可以隨便捏的橡皮泥,合則用之,不合則改之。

用技術控制世界

關於「技術戰」就不多說了,大家看到的太多了。美國打壓華為,對我技術封鎖都是典型的技術戰。卡特在這方面的語言更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性。他說:「我認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主要是通過技術的應用——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對數位技術的控制讓我們的競爭對手接管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保衛它可能需要創建一個替代的數字勢力範圍」。

大英帝國的「復興」

卡特和蓬皮襖一樣,號召「新冷戰」。他說,「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催化劑,就像喬治•凱南的『長電報』那樣。」眾所周知,當年是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的一份長達八千字的電報促成了美國政府的對蘇遏制政策。

卡特做這種戰爭動員的背景是他的首相老闆鮑裡斯·詹森在11月19日向眾議院發表講話,提出了三十年以來最大的軍備計劃,要在未來四年投資1900億英鎊「建設現代化軍隊」。玻璃絲的講話更是滿滿的「日不落帝國」的味道。他聲稱要「結束英國的撤退時代」,要打造一支可以全球部署,永久可用的航母戰鬥群,要「用無窮無盡的雷射摧毀目標」,統治世界。

 無論是卡特還是玻璃絲的講話,內容還都很多。限於篇幅,今天只能介紹到這裡,其餘的另文再敘。不過,僅僅上面一點介紹,我們就已經能夠看到,歷史在前進的過程中,總是有反動的力量出現,要讓歷史的車輪倒轉的。

以上,歡迎點讚轉發。

相關焦點

  • 布爾戰爭——「大英帝國」的衰落之戰
    誘人的世界最大金礦「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戰爭,大英帝國開始瓦解布爾戰爭雖然以英國勝利而結束,然而,大英帝國卻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歐洲諸強幾乎一致譴責英國在南非的政策,認為英國為了貪求黃金而欺凌兩個布爾人小國。它們認為,英國在戰勝布爾後所得到的巨大黃金利益,將使自己更處於劣勢。於是,法俄德三國一度謀求聯合,共同對抗英國。
  • 牛逼轟轟的大英帝國是怎麼栽在「帝國墳場」阿富汗的
    回到1838年,已經成為日不落帝國,並且引爆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已經忍阿富汗這個沙雕很久了。其實問題比較複雜也比較簡單,簡單地說,以俄國的戰略縱深,資源廣度,動員深度,你不去找它,等它準備好了打過來,那一切都晚了,而且俄熊侵略成性,強扭的瓜不甜,但是爽啊。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在沙俄未完全動員的時候就開始進攻俄國,等到俄國西伯利亞兵團和突厥斯坦的後備力量頂上來,戰爭結局也就差不多了。
  • 大英帝國
    經過不斷的對外殖民擴張,到了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面積達到3550萬平方公裡(1920年全盛時期),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人口達到4.13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由於大英帝國的疆土遍及全球各個時區,能夠永遠看到升起的太陽,又號稱「日不落帝國」。
  • 布爾戰爭:一場導致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殖民地戰爭
    為了建立這個帝國,英國在先前的近 400年時間裡,發動了230多場戰爭,而派出兵最多、鬥爭最為殘酷的要數布爾戰爭。  誘人的世界最大金礦  「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
  • 大英帝國的紅衣軍
    大英帝國的紅衣軍1854年10月25日,
  • 如何評價大英帝國的功與過?
    面對德國的入侵,大英帝國很可能陷入可怕的失敗,也許是英國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危機。德國的徵服戰爭及其對於思想和言論自由的壓制表明,其一旦得逞,世界將陷入黑暗,西方文明被徹底摧毀,自由將滅絕。電影《至暗時刻》中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在亞當斯看來,英帝國是捍衛靈魂和思想自由、抵禦黑暗時代的中流砥柱。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英帝國的大行動
    如果第三帝國想要打贏這一場世界大戰的話,那麼他們必須要先打倒一個敵人才行,而首先要被打倒的,自然就是北方的毛熊,無論是美帝還是大英,這些都不過是一些攪屎棍而已,他們對第三帝國的威脅有限,海上的封鎖並不能致第三帝國於死地。  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於陸地,而陸地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第三帝國和毛熊。
  • 大英帝國崩塌的第一個節點,失去了這個殖民地大英帝國就無法維持
    但是和當年的大英帝國比,現在的英國就不夠看了,當年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全球都是它的殖民地,不管是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都要看英國的眼色行事,完全不像現在,英國只是美國的小弟,或者按照英國人的調侃,不列顛只是美國的飛彈基地。
  • 布爾戰爭,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被一群「土包子」拉下神壇
    問題在於全世界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不可一世的不列顛尼亞女神不過是外強中乾的「弱雞」而已,面對封建時代和前工業時代的軍隊尚可一戰,一旦對手也掌握了先進的武器、具備高超的戰鬥素質並建立了新式戰爭體制,大英帝國的陸軍似乎也不過如此。於是秉承「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也只好放下身段,以實用主義為原則選擇盟友,甚至連原來根本瞧不上眼的日本也成了拉攏對象。
  • 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緣何走向了終結?
    對於昔日的大英帝國我們並不陌生,在現代世界留下的痕跡隨處可見:澳大利亞的國旗上,印度人口中的英語,更不必說現代一切制度的起源和英國價值觀的傳播。今天,阿信就來為讀者朋友們揭秘,到底是什麼成就了帝國的泱泱疆土,又是什麼終結了這個「日不落帝國」?
  • 大英帝國:一個自覺的非正式帝國
    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一個半世紀裡的英帝國稱作一個「自然」的帝國。它宛如一顆老榕樹,根系四處蔓延,生長出一棵棵分支,它到底是一片森林,還是一棵大樹,還很難說。 問題出在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結束之後,國家負債纍纍(一億英鎊以上)。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輸掉了未來
    為此戰爭史上不乏圍繞海島的爭奪,而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自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1982年,南美洲大陸東部一座人煙稀少,名為拉斯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或福克蘭群島(英國),成為了世界的關注焦點,這座小島被英國稱為福克蘭群島,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這裡曾經是昔日"大英帝國"卡在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軍事要塞
  • 大英帝國為什麼會衰落呢?
    ▵1921年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版圖大英帝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
  • 印度的「季風計劃」,召喚大英帝國亡靈的魔咒?
    與穩定分裂的歐洲與穩定統一的東亞都不同,印度所在的南亞地區在被大英帝國殖民之前,雖然也曾短暫出現過統一王朝,但總是分多合少,處於不穩定的流動式破碎狀態。大英帝國將其統治體系輸出到南亞,才建立起穩定的統一國家——英屬印度,或者更加高大上的稱呼——「印度帝國」。
  • 美國獨立戰爭中,作為失敗方的大英帝國真的是打不過嗎?
    要知道英國從一個孤懸歐洲海外的島嶼王國,到「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成型,期間並不是一帆風順不斷佔領新的領土,相反對英國來說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北美殖民地,就在英國國運攀升速度最快的那段時間獨立出去,形成美國。按照常理來說,如此重要的領土脫離後,很容易成為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拐點。
  • 大英帝國精心撤退,製造人類史上最悲慘自相殘殺
    如果說大陸帝國徵服之後要承擔起治理的責任,大英帝國則如同吸血蟲一樣通過商業的管道汲取大陸的資源,但不需要承擔任何政治或道義責任。就這一點而言,大英帝國毫無羅馬帝國的氣象,毫無政治使命感和文明抱負,和愷撒、屋大維這些具有偉大文明抱負的羅馬皇帝相比,邱吉爾、迪斯累利等帝國政治家充其量是精於打算、損人利己的可恥商人。
  • 從英西海戰到英荷戰爭,梳理大英帝國海軍崛起的發展脈絡
    大英帝國的崛起是世界近代史的標誌性事件,海上霸權的確立則是英國崛起的重要階段。
  • 因為背後的大英帝國不一般
    依靠這種體制大英帝國「無上榮光」。2、統治階級的戰略眼光英國是一個孤懸歐陸的島國,國土面積和我國廣西省差不多,卻能夠成為引領工業革命、建立首個工業化強國和世界性帝國的國家,這與英國統治階級的戰略眼光是分不開的。
  • 蘇格蘭降下英國國旗,或強行脫離英國:大英帝國徹底變成三流小國
    其實這也是,從二戰以後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的解體的一幕而已。在二戰結束以後,大英帝國就開始迅速解體了,為了對抗德國和日本。英國從本土和殖民地徵集了500萬軍隊,這也讓各個殖民地都有了自己足夠的軍事人才。等戰爭結束了,英國人再想解除上百萬殖民地軍隊的武器,已經變得不可能了。
  • 強世功:大英帝國的精心撤退製造了人類史上最悲慘的自相殘殺
    資本主義商業從興起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英國的烙印,帝國的海洋性質,以至於陸地國家與海洋國家在十八世紀以來,成為歐洲思想家思考封建與資本主義、君主專制與憲政、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政治基礎。正是這種海洋帝國的思維模式,使得大英帝國對於如何經營北美這片大陸殖民地缺乏經驗,他們按照商業邏輯將北美作為攫取財富的對象,繁重的賦稅導致了北美獨立和大英第一帝國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