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
看透英法,美。俄羅斯,對蘇伊士運河的爭奪;埃及成也運河,敗也運河,----青瓷碗觀點
蘇伊士運河美日英埃及堵一隻超大貨櫃船;
不管是否有陰謀;
其實反映了海運的衰敗;
陸運的崛起(一帶一路)
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來一一驗證
馬克思稱蘇伊士運河為「東方偉大的航道」。
歐亞之間的海運可以不用再繞行非洲好望角,航程可縮短10000公裡,
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裡,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裡,節約了86%。
誰掌握這條運河,誰就有影響世界大勢的能力。
典型案例「」日俄戰爭中,英日達成盟,當
時掌握運河的英國宣布不允許俄國艦隊通過。
後來經過法國的斡旋,英國又宣稱,可以用,但是俄國新型戰艦吃水太深,無法通過,所以你們自己掂量哈……
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只能分成兩路,老戰艦通過運河,新戰艦繞好望角。
結果,這支跑了3萬公裡的艦隊,被折騰的人困馬乏,好不容易趕到遠東,然後就被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全滅,自此俄國失去遠東爭奪權,日本從此崛起,影響了後面的整個歷史
巴拿馬運河則是美國侵略控制,巴拿馬總統率領部隊反抗,被美國滅亡;
離美國太近;
何況,沒有古巴與蘇聯關係;
哥倫比亞也無力開鑿,只能救助於外國。
法國取得了開鑿權,但運營不善,美國企圖接手,但遭到哥倫比亞拒絕。
美國以武力為後盾,策動巴拿馬獨立,親美派領袖阿馬多上臺後即與美國籤訂條約,將寬10英裡、面積達1432平方公裡的運河區交由美國永久管轄。
1914年美國開鑿和運營的巴拿馬運河終於完成,馬上就成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黃金水道」,1920年向全球開放。
巴拿馬運河的貨運量佔全球貿易量的4.3%,「過路費」大部分都歸了美國,巴拿馬分到的通行費,只有美國的四十分之一。
由於地處美國後院,巴拿馬運河自建成起就一直被美國控制,在這個巴拿馬小國駐有6萬多軍隊,建有十幾個基地,美元成了巴拿馬法定貨幣,歷屆政府多數親美。1977年美巴才籤訂條約,規定在22年內交還運河,撤走駐軍。
1989年,巴拿馬諾列加要求美國提前履約撤軍,美國非常不滿,發動了代號為「正義之師行動」(或稱「正當防衛」)的軍事打擊,在短短幾天內就攻佔了巴拿馬全境,並活捉了諾列加,《使命召喚黑色行動》中就有這場戰鬥的關卡。
英國反對蘇伊士運河的開鑿。因為通過七年戰爭(1756-1763年) 奪取海上霸權、建立東方殖民帝國以後,其認為自己對好望角航線的控制已然「爐火純青」
當英荷爭奪好望角航路控制權時,法國一些政治家、經濟學家和商人已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地中海地區商路上。他們想用打通埃及這條通路與好望角新航路相抗衡,把航路優勢拉回地中海地區,從而可以在與英荷爭奪東方的鬥爭中佔據優勢。法國自七年戰爭丟失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以後,一直渴望恢復在東方的地位並對英國進行報復。因此,拿破崙遠徵埃及,就想要開鑿蘇伊士運河,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法國船只得以在紅海自由航行。拿破崙佔領埃及之後,立即計劃開鑿運河,親自率領一批工程師和軍官沿蘇伊士北上,尋覓古代法老的運河遺蹟,並派工程師勒佩爾進行詳細的實地勘察。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
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以色列佔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控制了蘇伊士運河東岸。戰爭只有六天,但運河被關閉,且在此後八年時間裡一直被關閉。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此戰引發了西方經濟危機,美國在埃及領導人迭代後迅速轉向與之交好,並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援助以重新開放蘇伊士運河。
1975年6月,運河重新開放。1979年4月,以色列的一艘油船通過蘇伊士運河,標誌以色列和埃及消耗戰結束。
蘇伊士運河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好望角航線的削弱。原本因為大航海時代發展起來的南非,也因此受阻
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名將隆美爾指揮,但即便如此英國的還是憑藉著源源不斷的支援將德軍拒之門外、
抱著得不到就毀掉的決心德軍決定派出空軍轟炸運河,被英國著名魔術師利用光反射的原理製造的光幕幹擾到飛機的正常飛行,成為一段戰爭傳奇,最終戰局逆轉英國將缺少支援的德軍趕出了北非。
9世紀末期,當美國出口6200萬桶的煤油時,俄羅斯已經出口8400萬桶,佔全球煤油貿易的60%,蘇伊士運河拉近了俄羅斯和世界的距離,俄羅斯石油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讓巴庫一舉成為世紀矚目的石油中心。
法國克服
一切阻力,英國人終於未能制止。運河通行後,英國又千方百計插手運河管理權,但都難以
成功。
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的1200萬英鎊而債臺高築,發生了
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看
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同月,英國首相狄斯累利違背常規,未經議
會討論,也未徵求內閣同意,擅自向國內猶太人羅斯柴爾德財團借款,採用各種手段,把埃及的7
箱股票買到手,並立刻運回倫敦。埃及的股票原價4億法郎,而英國乘人之危僅以1億法郎
就買到了。所以當1875年2月英國議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股票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
了這項一本萬利的買賣;
二戰中,著名的北非戰役也是圍繞著蘇伊士運河展開的。法國的維希政府宣布停火後,大部分海軍主力停泊在阿爾及爾沿海的港口。英國人也因為擔心這支艦隊威脅蘇伊士運河,不惜向過去的盟友開火。滅掉法國軍艦,逼法國軍艦自沉掉;
1973年10月,埃及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的東岸。
埃及不僅僅進攻剛剛立國的以色列,而且還根據自己掌控蘇伊士運河的優勢對以色列實施禁運
納賽爾拒絕了英法的無理要求,隨後英法聯軍派出包括7艘航母在內的100餘艘艦艇,200餘架飛機,對埃及重點城市、港口、軍事基地進行轟炸。
埃及在作戰方案、裝備、指戰員素質上全方位落入下風,而且當時很多埃及飛行員還在蘇聯受訓,於是英法聯軍的轟炸僅僅一天半就讓埃及空軍基地及飛機損失殆盡。隨後英法聯軍派陸戰隊登陸塞得港。
蘇聯在接到埃及的求救信號後,迅速擺平了匈牙利事件,並向以色列、英國和法國發出核威懾。
蘇聯對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說: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
蘇聯對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說:「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核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恰逢蘇聯面臨匈牙利退出華約,爆發了匈牙利事件,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在世界上引起強烈的輿論反響。
美方正打算藉此機會攻擊蘇聯體制,但是英法此時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武力進攻一個主權國家,讓北約在道義上落到了下風,美國總統艾森豪對此大為光火。
美國迅速做出反應,與埃及恢復外交關係,並向埃及表達願意向埃及提供援助,協助埃及清理蘇伊士運河的意願。1975年6月,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
美國採用了三招:
一是拒絕蘇聯提出的聯合調查方案,拒絕跟在蘇聯後面的政治動作;
二是全軍戰備,警告蘇聯不要想著進攻英國和法國,樹立了自己大哥的形象;
三是警告英法,只有蘇聯進攻你們時才會觸發美國保護,現在要求你們12小時內停火;美國為此還拋售英國國債,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亦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這些都讓英國經濟雪上加霜。
納賽爾在阿拉伯世界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埃及雖然在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超過2萬人,空軍全滅,而且核心城市都遭受了戰火,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但是在外交上卻獲得了空前的大勝,這也是埃及第一次完整地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納賽爾名聲大震,埃及也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埃及可以說小輸大贏;
而蘇聯雖然前期遭到匈牙利事件的困擾,但是整個戰爭中對於英法和以色列的威懾讓阿拉伯人看到了希望,蘇聯成功地在中東站住了腳,並且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印度洋附近,可以說是大勝;
法國在埃及問題上主動向英國妥協:不僅將自己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份全部轉讓給英國,而且默認英國吞併埃及。包括蘇伊士運河在內的整個埃及就此淪為英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允許埃及獨立,但仍在運河區駐兵。
正是因為牢牢控制著蘇伊士運河,英國才得以維繫和印度等東方殖民地的聯繫並依靠殖民地豐富的人力和資源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
1952年時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斯裡蘭卡等國已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
法國的實力相對弱一些,但法國在非洲也仍有著相當的勢力。總之當時的形勢就是美、蘇兩個新興的超級大國正在顛覆過去由英、法這兩個傳統的老牌強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1951年負責近東、南亞和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喬治·麥吉在艾奇遜的備忘錄中提出: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是要把美英共同的職責和美英積極合作結合起來以完成取代英國作為主要大國的計劃。
削弱英、法這兩個老牌霸主才能真正構建由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1956年11月2日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了一項旨在要求英、法停火的決議。
然而美國提出的這項決議並沒使英、法立即停火。美國見英、法兩國不給面子就停止了對兩國的經濟援助,同時在國際上大力擠兌英鎊。我們知道如今美國的霸權支柱之一就是美元: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後美元已取代英鎊成為國際上最主要的結算貨幣,不過這時北歐國家和大英國協國家仍按傳統習慣將自己的貨幣與英鎊掛鈎,所以這時的英鎊實際上仍對美元仍對美元構成一定競爭。
然而在美國的擠兌打壓之下僅僅一天時間英鎊就貶值了15;一旦英鎊匯率進一步下降,那麼北歐國家和大英國協國家也許就會選擇與美元掛,因為美國是一個更強大的經濟體,也是一個更大的貿易國。這將會對英鎊區的凝聚力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也將嚴重影響到英鎊區成員國在倫敦的銀行業務。如果英國要想維持1英鎊兌2.8美元的匯率,那麼就必須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
廣告這個桑樹黃,以前用來燒柴火,現在稀缺,有錢都買不到
然而美國國務院已明確表示:美國可以為英國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國必須從埃及撤軍。這邊美國的態度相當強硬,那邊蘇聯也在催促英、法從埃及撤軍。最終英、法在兩個超級大國的施壓下不得不從埃及撤出軍隊。到了這年12月3日美國財政部長漢弗萊同意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款。至此美國已成為西方世界的財政主人:美國牢牢控制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自己的進出口銀行。
1980年,埃及加寬加深了蘇伊士運河,使之能夠通行15萬噸的油輪。2014年8月,埃及又歷時11個月,在運河北60公裡挖出了一條新的平行河道,使運河由「單行線」將變成「雙向道」,大大提升了通航效率。
近年來,埃及政府正在致力建設「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接。目前,中國是蘇伊士運河的最大客戶。中國同歐洲、北非、地中海國家的海上貿易往來都需要經過運河,蘇伊士運河被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黃金水道。
海上貿易對中國的外貿經濟至關重要,海洋通道安全成為全球關注的首要問題之一。蘇伊士運河一旦因各種原因發生堵塞或被迫關閉,將會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
蘇伊士運河,堵。影響亞歐貿易;
埃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美國和英國在7月份直接掐斷了埃及亞斯文水壩的援助貸款,撕毀合同,杜勒斯指責埃及將中國影響力帶進了非洲。
面對西方的羞辱,納賽爾7月26日在亞歷山大港發表聲明,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用運河航運收入來建設亞斯文水壩,並退回英資股份。
英國怒不可遏,西方對埃及經濟命脈--棉花出口實施制裁,企圖令埃及經濟崩潰,任由西方擺布。
棉花當時佔埃及75%的出口收入,西方還刻意壓下全球棉花價格,在納賽爾遭到極大困境的情況下,周總理向納賽爾提出,按原價進口埃及15000噸棉花,並長期購買。
中國及社會主義國家、阿拉伯國家對埃及的支持,使得納賽爾新政權在得到了穩定,決心與英國抗爭到底。
7月28日,英國將埃及政府、企業、私人存在英國銀行裡的所有財產凍結,29日,法國也跟上配合英國。
蘇伊士運河危機就此爆發,由於蘇聯在安理會動用一票否決權,英法兩國無法通過聯合國否決埃及的國有化行動。
於是,英國設計了一場戰爭:與以色列勾結,讓猶太人出兵進攻埃及西奈半島,埃及軍隊將會與之交火,然後,英國和法國以保衛運河航行安全為由向埃及發出停火「最後通牒」,埃及必定不願任由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接著,英法聯軍就有了出兵運河地區的理由。
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根據計劃進攻西奈半島,後面的過程就跟英國設計的陰謀一樣。
英法聯軍一動手,美國態度就變了,它扮演起了反殖民主義角色,美國在安理會上要
埃及在客觀上難以擺脫美國的影響,比如說,伊朗現在要將石油通過運河送到敘利亞,埃及不會反對,但美國就會幹涉
埃及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居住區集中在尼羅河兩岸以及三角洲地區。為了解決尼羅河季節性泛濫問題,所以埃及決定修建亞斯文大壩。由於埃及與中國建交,美國撤出了對埃及的援助。並且英法也以撤出援助為藉口向埃及施壓,希望埃及能在運河歸屬權問題上讓步。
納賽爾推翻君主並建立共和國後,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有極高的影響力。他決定趕出殖民者,建立民族國家。所以缺錢的埃及,決定收回並利用運河盈利來補修大壩的資金窟窿。
英國丟失了大量的殖民地,已經淪為了二流國家。埃及位於三洲的交界處,所以如此重要戰略地位的國家,美、蘇兩國肯定不會將其拱手讓人。
蘇伊士運河爆發之後,美國不僅要求立刻停戰,並且還拋售英鎊、法郎給英法兩國在經濟上施壓。
蘇聯甚至建議說,要和美國共同出兵維護和平。
英法兩個國家實力上與美蘇差距過大,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遭埃及拒絕後,英法空軍(司令凱特利上將,擁有100餘艘潛艇、約650架飛機以及大量海軍陸戰隊和其他地面部隊)在1956年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的15個機場、一些兵營和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使擁有250餘架作戰飛機的埃及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聯軍海軍也出動對埃及港口進行了襲擊。掌握了制海權。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在英法空襲後,埃及總統納塞爾為防止英法佔領運河區,而使西奈部隊受到夾擊的危險,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面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956年10月31日,以軍在英法空襲埃及後向開始準備撤退的埃軍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頑強阻擊,至1956年11月2日凌晨以軍進至阿里什時,埃軍主力已撤退西奈半島。
打破對蒂朗海峽的封鎖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峽西岸重鎮,11月2日,以軍第9旅可是進攻沙姆沙伊赫地區。該地的埃軍兩營守軍在接到埃總部的撤退命令後,鑑於海上有英國海軍的封鎖,陸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陣地。以軍多次發動進攻,仍未得手。5日,埃軍在多面夾擊、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喪失陣地。埃及軍隊這種不顧後路的打法,使得軍隊主力得以後撤。但此時,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亞喀巴灣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軍保衛運河戰鬥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鬥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11月1日起,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956年11月5日拂曉,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傘兵,英軍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機場周圍著陸,並迅速佔領了機場。法軍傘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並很快佔領了供水廠。下午1時45分,英法第二批傘兵又在上述兩地著陸。
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裡的卡卜
蘇伊士運河危機不但導致了一個政府的垮臺,英法兩國在全球的龐大帝國加速瓦解。此外,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對法國來說,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攏歐洲其他國家才可能與美國和蘇聯抗衡,製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蘇聯的核攻擊威脅也讓法國下定決心,必須研發自己的核武器。
對埃及的納塞爾來說,雖然埃及在軍事戰略上徹底失敗了,但在政治上卻獲得勝利,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並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根據地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阿以戰爭) 1947年11月–1949年3月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10月29日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六五戰爭) 1967年6月5日
埃以消耗戰爭 1967-1970年
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 1973年10月6日
南黎巴嫩戰爭(南黎巴嫩衝突) 1978年3月14日-21日
第五次中東戰爭(第一次黎巴嫩戰爭) 1982年6月6日
加沙戰爭 2008年12月27日
埃及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中埃建交63年來,兩國始終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而蘇伊士運河是中埃合作與友誼的一個縮影,中國在蘇伊士運河發展的多個關鍵節點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當前,在中埃共建「一帶一路」的大潮中,蘇伊士運河正迎來新的輝煌。
1997年,中國與埃及藉助蘇伊士運河開展經濟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當年4月,中埃兩國總理在北京共同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中方同意運用在發展沿海經濟特區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幫助埃及在蘇伊士灣西北區域內建立經濟特區。
與此同時,對外貿易的增加使中國與蘇伊士運河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以2003年為例,以噸位計算從中國出發和前往中國的船隻比前一年增加34%,接近5300萬噸,佔當年通過蘇伊士運河船隻總噸位的近10%。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穆哈卜·馬米什表示,2018-2019財年蘇伊士運河收入達59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馬米什在接受採訪時強調,蘇伊士區域的再度振興不僅得益於新河道的開通,更受益於中國—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的快速發展。
臨沂2021年一季度賣地77億元,同比增長202.18%,
超過青島76億元、
超過濟南70億元。
第一名
人口和產業看 濰坊常住人口935萬,煙臺713萬,濰坊優勢明顯。從農業產業上看,濰坊以蔬菜種植為主,競爭力比較強,農民收入受益大。煙臺蘋果產業近些年競爭力下降,農民收入受影響比較大。但煙臺海洋漁業優勢比較大,拉平了農業的劣勢。
九,旅遊業,港口,煙臺由於港口眾多,濱海城市景觀領先優勢比較大。
總和來看,濰坊工業農業前景看好,實力比較強,煙臺由於陸路交通受限,工業發展有短板。港口和旅遊業雖然相對濰坊優勢比較大,但相對於青島,缺乏亮點,吸引力不夠。
如果煙大鐵路通道短期內無法上馬,長遠看好濰坊,有可能超越煙臺躍居山東第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