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 《騰訊傳》,一部溫情的戰爭史詩
文 / 付興馳
「世上尚未發生過任何總結性的事情,也無人說過針對世界、或關於世界的最終總結。這世界是開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於將來,而且永遠如此。」——巴赫金
《騰訊傳》的前言,吳曉波引用這樣一段話詮釋「為什麼選擇騰訊」以及「我為什麼要寫《騰訊傳》」。儘管此書仍然沒有逃出給企業寫史、著書、立傳的命運,但作為中國最優秀的財經作者之一,吳曉波既構架了網際網路經濟格局和發展脈絡,也溫情地梳理了那個我們曾無比好奇卻又始終融入其中的網絡空間,就像有網友說的:回顧騰訊歷史,竟然有種祭青春的感動,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
「這一代人,一個個像懸崖邊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們忽然看見了光。他們猛力奔跑,觸足之地,或陷泥濘,或長青草,驚心動魄間,天地舒展成一個以自由命名的花園,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時間是玫瑰,他們是玫瑰上的刺」。本書開篇,騰訊歷史以如此詩意舒展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然而縱覽全書,我分明感受到的是史詩級戰爭片的即視感。讀《騰訊傳》的過程中總能浮現出戰爭的畫面,處處充滿了危機感——騰訊與移動夢網的合作聯盟及分崩離析,與各路網際網路企業曠日持久的開疆擴土的跑馬圈地之爭,與MSN的正面應對,與51.com的網吧攻城,大戰360的輿論喧譁……好一個四面楚歌、八方受敵的場景。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經歷了3Q大戰的洗禮,馬化騰以郵件的形式與公司全體員工坦露心聲:「也許有人認為,騰訊公司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挑戰。但我想說的是,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會從外部襲來。只有當我們漠視用戶體驗時,才會遇到真正的危機。只有當有一天騰訊丟掉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用戶服務的文化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災難」。一路走來,騰訊不總是網際網路企業裡最優秀的,他經歷過狼狽不堪的歲月,經歷過整頓風暴中的顛簸,經歷過被中國移動驅逐的幻滅,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輿論危機,騰訊卻從未放棄過「用戶體驗」。用戶體驗,用戶體驗,還是用戶體驗——這一網際網路企業的金科玉律在馬化騰身上體現的無比執著。
馬化騰是專注的。從騰訊QQ上線的第一天起,馬化騰就是那個「只看見了鳥的好學生」。那隻鳥,便是「用戶」。雖然有分析認為騰訊應對流變的策略是:隨變而變,永無定法。但個人認為,騰訊應對網際網路同類產品眾多,功能雷同,免費使用的競爭格局,始終不變的定法就是「用戶體驗」。有一個在騰訊人中流傳甚廣的段子是,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馬化騰凌晨四點半發的郵件,總裁很快回了郵件,副總裁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下午三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髮出了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通過這樣的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沒有快速的產品完善反應。亨利福特曾經說過:「成功的秘密,在於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裡,進而用他人的角度考慮事物。」由此看來,騰訊的這一成功定法,同樣適用於其他服務企業,甚至適用於我們每個個體的為人處世——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看整個世界。
出於在智慧財產權庭的原因,讀《騰訊傳》,我特別關注企鵝QQ的「三宗罪」,其中「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的一宗罪讓騰訊的「抄襲者」名聲狼狽。2010年的9月到11月間,周鴻禕創辦的奇虎360公司與騰訊展開了一場轟動一時的用戶爭奪大戰,時稱「3Q」大戰,實際上有兩起案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和「不正當競爭」糾紛。3Q在殺毒市場的廝殺最終演化成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2014年中國法院十大智慧財產權案件之一。儘管在法律層面上,騰訊取得了全勝,判決對兩家公司均沒有構成實際的利益影響,但最高人民法院分別以7萬多字和4萬多字的精彩判決,明確了網際網路市場領域技術創新、自由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的關係,對相關網際網路企業之間開展有序競爭、促進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其後一年多,網易又指騰訊抄襲其「新聞客戶端」設計而掀起罵戰。專家認為,儘管僅僅依據用戶界面、外觀感受相似,還不能判斷騰訊屬於侵權行為,但在此次糾紛的背後,網際網路行業認識到,創新力是企業的生命線,唯有創新才能夠讓企業在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糾紛頻發的抄襲事件反映出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確缺乏『創新力』,創新力不足是對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打擊。
無論是成功的光環,還是失敗的歷練,《騰訊傳》折射了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歷程,以網際網路的視角重新詮釋了中國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的曲折與獨特性。一個以單個企業為主角的著作,吳曉波訪談60餘位內部人士,花了足足5年時間。五年的寫作時間,讓吳曉波覺得值得。他認為,騰訊十八年的成長歷史,亦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成長的縮影。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網際網路人在應用性迭代和對本國消費者的行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辦法,並開始領跑全球。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支持哦!
歡迎大家積極支持"春季讀書月"徵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