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5日下午,美國總統川普在國土安全部籤署了兩份有關加強邊境安全的行政命令,內容包括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牆、停止向難民聚居的城市提供資金支持、加大邊境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等,這同樣也是其競選期間的一項關鍵承諾。
川普於20日上任後籤署的首項行政命令,就是凍結卸任總統歐巴馬的醫療改革計劃。美國當地時間23日,川普正式展開第一周的工作後,就籤署了這一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4日,川普在白宮籤署行政命令,決定重啟美加「拱心石」XL輸油管道項目,直接推翻了歐巴馬否決該項目的決定,兌現了他在競選期間的又一項承諾。
毫無疑問,現任美國總統、三軍總司令川普有著企業家的實幹精神,讓吃瓜,喝水,嗑瓜子的圍觀群眾甚是驚奇,很是想問,現在卸任在家的歐巴馬作何感想?
川普要在美墨邊境築牆,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託25日在其推特帳戶上發表視頻講話,譴責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墨邊境繼續修建邊境牆的計劃,並指示墨西哥駐美領事機構保護好墨西哥移民的合法權益。
「我對美國政府的決定感到十分遺憾,繼續修建這堵牆,將又一次將我們分離,而不是讓我們團結起來。」培尼亞在演講中說。他重申,墨西哥不會為美國主張修建的兩國邊境牆買單。
目前,美國在與墨西哥接壤的邊界上已經建有1050公裡長的柵欄。在美墨邊境造牆是川普最早的競選承諾之一,美國多家媒體認為,川普的造牆計劃將遭遇許多現實困難。
隔離圍牆是指在兩個國家或地區相交之處,為了防止人們跨越邊界而建造的圍牆或類似設施。最著名的例子可算是古代中國的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古代遊牧民族而興建;2006年1月,阿富汗政府裁定包括聯合國、美國大使館等位於喀布爾的外交機構,必須建造混凝土的安全圍牆來保護其建築。在喀布爾的大部分街道上,都可以看見許多安全圍牆和混凝土防爆磚牆,以防止塔利班政權瓦解後在過去四年內開始的暴動和恐怖攻擊。而較近期的著名例子則是在冷戰期間所建造,將德國分成東德與西德的柏林圍牆。
著名的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裡,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由於柏林圍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柏林圍牆長度超過140公裡,在1962年6月,面向東德方向距牆100米的地方平行設置了一道圍欄。圍欄和牆體之間即是著名的「死亡地帶」,這一片開闊區域沒有任何可以提供掩護的地方。其間的房屋均被夷為平地,並鋪上細沙以更容易追蹤逃亡者,同時也便於邊防軍長官檢查衛兵是否執行了他們的任務。在某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牆體的結構較弱以便在戰爭時東德和蘇聯裝甲車可以輕鬆地衝破。除了沒有安放地雷和觸髮式自動機槍外,柏林圍牆的總體結構最終與德國國內邊境相似。
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東德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東德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1960年起《開槍射擊令》生效,東德邊防軍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此舉於1982年甚至通過立法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被槍殺人數約在136至245人之間,確切死亡人數目則不得而知。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圍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建設戒備森嚴的柏林圍牆和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維護對東德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東德在1961到1964年在邊境建設和維護上花費了400萬馬克。
現在以色列的隔離牆與曾經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有些像,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開始沿1967年戰爭前以巴邊界線修建高8米、長約700公裡的安全隔離牆。其目的是將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區與以色列徹底隔離開來,阻止巴激進組織成員滲透到以境內實施襲擊。隔離牆由數米高的鋼筋混凝土牆體、鐵絲網、高壓電網、電子監控系統組成,並由以色列巡邏隊和哨兵進行警戒。隔離牆建成後,整個約旦河西岸將變成3個被隔離的區域,北部為納布盧斯、傑寧、蓋勒吉利耶和拉姆安拉,南部為希伯倫、伯利恆,第三個區域為傑裡科。
為修建隔離牆,以色列已在約旦河西岸的西北部摧毀了140棟房屋,影響到87.5萬巴勒斯坦人的生活,來自400個家庭的2300多人流離失所。
以色列強行修建隔離牆的行為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對國際法院的裁決,巴勒斯坦方面表示歡迎,稱其為「歷史性」的裁決。以色列政府則認為,修建隔離牆是政治問題,不是法律問題,國際法院無權就此進行裁決。美國政府明確表示,國際法院的裁決沒有法律效力。
但是,隔離牆真能成為安全牆嗎?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周圍地區增設了大量檢查站,對過往行人和車輛進行嚴格檢查,但是,巴激進分子的襲擊事件並未減少。事實上,修建隔離牆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巴勒斯坦人的襲擊行動主要是根源於以色列的非法佔領及肆意軍事侵犯。只要以巴不坐下來進行認真的談判,不解決以巴間面臨的一切衝突和矛盾,以巴衝突就不可能停止。
回到美國和墨西哥,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擔任墨西哥總統的迪亞斯曾感嘆:「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美墨邊界西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與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蒂華納,東至美國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與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馬塔摩洛斯。兩國邊界長達3141公裡,東段以格蘭德河為界,中段穿越索諾蘭沙漠及奇瓦瓦沙漠,西段經過聖地牙哥及提華納都會區以至太平洋岸,風景變化多端,有繁華的都會區,也有一望無際的沙漠地帶。
在美墨邊境地帶,貧窮和富有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從美國的聖地牙哥區進入到墨西哥蒂華納,你似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坑窪的馬路、破舊的汽車、髒亂的街道……這一切都與世界頭號經濟體的霸氣和雄風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墨現今邊界確立於1848年美墨戰爭之後。目前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邊界,每年合計約有3億5千萬人以合法方式通過兩國界。由於美墨兩國之間的生活水準以及經濟程度的差異,造成每年約有100萬左右的非法移民者試圖穿越邊界前往美國生活,其中八成多為墨西哥人,另外的兩成則多為中美洲人。
美國總統川普25日籤署命令,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修建隔離牆,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然而,在「修牆」問題上,川普總統並非「第一人」。2006年10月26日,美國總統布希籤署了授權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建立隔離牆的法案,旨在通過建立一道綿延千裡的隔離牆阻止大批非法移民從墨美邊境進入美國。在美墨邊境猙獰的禿山和荒草戈壁的映襯下,這道灰突突的、大約3米高的隔離牆成了一道獨特風景。此外,美國還在高技術偵測設備上投入巨額資金,在與墨西哥的邊境地帶建造了9座30米高的監視塔,上面裝備著雷達、高解析度攝像頭等設備,這些攝像頭可以拍攝到數千米之外目標的高清圖像。
修牆雖無新意,但,川普是亮點,修一座防禦對方保護自己的工程卻千方百計讓對方掏錢,這在軍事、政治史上很有創意,這很有商人的頭腦。
川普絕對是個現象級的人物,他的競選也絕對是現象級,在一年前,沒人相信他會贏,在兩年前,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沒聽說過他的名字。而他的對手希拉蕊,民調領先了幾乎一整年,出名已經三十年。
但,現在唐納·川普是第45任美國總統,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
美國第45任總統唐納·川普在美國政治史上可謂獨樹一幟,他是上任時是最年長的總統,2016年6月14日是川普的70大壽,也就是說他宣誓就職時70周歲,打破了裡根總統1981年以69歲出任總統創下的記錄。
按照川普的醫生出具的健康評估報告,他也是「歷來當選總統裡最健康者之一」。川普是歷任總統裡個人財富最多的一位,具體數額有不同版本的估計,《福布斯》的說法是37億美元,他本人的說法是超過100億美元。川普成功當選總統,開了一個先河:過去60多年裡沒有任何人在既沒有國會議員經歷也沒有擔任過州長的情況下登上總統寶座。往前數,只有1953年當選總統的艾森豪將軍是軍人出身,當總統前沒有從政履歷。
川普稱,美國將立即著手制定建牆計劃,建牆行動將在未來數月內開啟。不過,外媒認為,川普想要修建這堵牆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首先就是資金問題。據《華盛頓郵報》估計,修建隔離牆的費用可能將高達250億美元。川普在競選期間表示,這堵牆的費用將由墨西哥支付,但近期他則改口稱,開銷將首先由美國支付,但最終將由墨西哥承擔。不過,墨西哥總統涅託已經明確表示,絕對不會為美國的建牆行動「埋單」。
無論你怎麼說全球經濟停滯,但隔離牆的修建者們似乎將要享受一派繁榮。唯一的問題是,對於發展的世界,對於切實生活在牆兩邊的人是否活的愉快,修一堵牆是否真的有用?
中國的萬裡長城是為了阻擋北部的入侵者,但它未能阻止清兵突破關礙、取代明朝的統治。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牽制德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沒有阻止希特勒在1940年的閃電戰入侵法國。假設這些阻止非法移民的隔離牆都修建了起來,它們可能會在限制人員跨過邊境方面起到作用,但它們似乎不太可能有益於牆那一面美國社會的發展。
最後推薦一部直接反應美墨邊境的動作片——《邊境殺手》 Sicario (2015),故事背景設定在危險叢生的美國和墨西哥邊境,講述了由執法人員和神秘特工組成的精英小隊打擊販毒組織的故事。其中押解往返美墨邊境之間的橋段,刻畫出和平景象下那瀰漫著戰火的硝煙和死亡的血腥味的墨西哥邊境之地。
還是願世界和平,還是祝大家新春快樂。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
新華網
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