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衛隊「羽黑」號飛彈驅逐艦(DDG-180)的命名和下水儀式於17日在橫濱磯子造船廠舉行,該艦以日本山形縣鶴岡市的羽黑山命名,屬「摩耶」級飛彈驅逐艦。「摩耶」級首艦「摩耶」號已於2018年7月舉行下水儀式。「摩耶」號和「羽黑」號預計分別於2020年和2021年服役。
圖1 首艦「摩耶」號飛彈驅逐艦
圖 2 號艦「羽黑」號飛彈驅逐艦
「摩耶」級飛彈驅逐艦是最新一級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飛彈驅逐艦。該級艦由目前現役的最新「宙斯盾」艦——「愛宕」級改進而來,其沿用了「愛宕」級的艦體,長170米,比「愛宕」級驅逐艦長5米,標準排水量8200噸,比「愛宕」級驅逐艦約多400噸,滿載排水量超過10000噸,由此被日媒稱之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隊伍中的「第一艘萬噸大艦」。動力系統方面,採用燃電燃聯合(COGLAG)推進系統,由兩臺通用電氣LM2500燃氣輪機驅動,航速30節,艦員編制340人。同時,其還配備多功能拖曳陣列(MFTA)聲吶系統並具備電子戰(EW)能力,能夠發射「標準」-3(SM-3)Block IIA型防空飛彈。
並且,「摩耶」級的作戰性能相較於「愛宕」級有進一步提升。該級艦搭載的是最新型號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宙斯盾」基線9型的日本版(J7),與美海軍現役最新的「阿利·伯克」級Flight IIA型驅逐艦處於同一水平。與「愛宕」級搭載的「宙斯盾」基線7.1型相比,9型強化了數據處理計算機、加入了洛·馬公司AN/SPY-1D系列雷達支持的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用於近距離海空搜索的X波段高精度雷達、整合了最新的多功能拖曳陣列聲吶系統(MFTA),具備更優異的超視距防空能力和彈道飛彈攔截能力。此外,根據此前的概念圖,「摩耶」號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單元數量從「愛宕」級的96單元增加為112單元,飛彈搭載數量進一步提升。據日本防務規劃,未來將在「摩耶」號上試驗電磁軌道炮和近防型固態雷射發射器,這些新型武器將有效提升該級艦的近防水平。
其中,「摩耶」級在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中首次裝備的美海軍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可與美海軍艦機共享防空監察和目標信息,協同指揮攔截,使其徹底融入美海軍的一體化防空體系中。CEC系統由先進的協同作戰指控系統和高速數據鏈系統構成:協同作戰指控系統一方面可以在打擊空中目標時選擇處於最佳位置的軍艦發射武器進行攔截,另一方面可以指揮軍艦利用遠程防空飛彈打擊預警機能夠探測到而艦載雷達探測不到的空中目標,極大拓展了軍艦防空距離,提高了艦隊防空能力;數據鏈系統將各艦艇上的感知系統、指控系統、武器系統和艦載預警機聯成網絡,使每艘艦艇都可以實時共享戰場態勢和目標動向。
圖3 CEC系統協同作戰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摩耶」級的艦尾設計具備日本海軍自衛隊軍艦的一大特色「荷蘭坡」,其名稱來源於日本海上自衛隊上世紀50年代設計的「綾波」級驅逐艦。與「綾波」級同時期的驅逐艦通常採用短艏樓設計,也有少量長艏樓艦型設計。但此兩種設計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艏樓末端上下兩層甲板連接處強度較差、應力集中,極可能在惡劣的海況或撞擊下斷為兩截。而「荷蘭坡」並沒有減小艦尾體積,外飄設計反而近一步擴大了艦尾空間。
圖4 「綾波」級驅逐艦是最早使用「荷蘭坡」設計的軍艦
目前,「金剛」級和「村雨」級之後的驅逐艦(包括「摩耶」號)都採用的是這種變形「荷蘭坡」設計:即在飛行甲板段艦體後三分之一處兩側採用傾斜下降設計,兩側及艦尾位置留出空間用於布置系留設備並可容納工作人員。同時,作業區域鋪設有防滑層,以方便帆纜作業。然而這種設計也存在一定缺陷,如需要在飛行甲板空間布置纜車、絞車,從而導致作業空間侷促、直升機作業和帆纜作業不能同時進行,且在航行條件下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圖5「荷蘭坡」和直升機起降區
今日報告:以下為【國外動態】的相關研究成果連結(摘要和目錄將陸續更新上線,點擊即可獲取),如有需要和合作意向,請留言小編哦
微信改版啦~~
簡單3步置頂「中國艦船研究」
每天輕鬆讀好文~
★蘋果用戶:設星標;安卓用戶:設置頂
投稿、閱讀網址:www.ship-research.com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 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核心期刊《中國艦船研究》學術論文免費檢索、閱讀
請點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