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譜|不開刃就能對步兵一擊必殺!實戰解析英軍最後一款騎兵刀

2022-01-30 冷兵器研究所

在20世紀初,英國最後一次大規模換裝騎兵武器,即1908式騎兵軍刀及1912式軍官騎兵軍刀。使用1908/1912騎兵軍刀的為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騎兵部隊,騎兵軍刀在戰場使用時間為1908-1918年。這是英軍最後一款騎兵軍軍刀,也被稱為可能所有已知的軍用刀設計中最極端的騎兵軍刀。

1908式騎兵軍刀是劍型直刃軍刀由英國倫敦羅伯特·摩爾父子公司(Robert Mole & Sons)於1903年設計,1908年定型製造。軍刀全長110釐米,刃長達89釐米,刃最厚處寬2.4釐米,厚0.8釐米。之所以把刃做得這麼長,是因為它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專業軍刀,如果你騎在肩高在1.5米以上的軍馬,使用1米以下的軍刀,儘管你可以傾斜身體,但你的軍刀很難夠到臥倒在地面上的步兵。

這款軍刀包括一個厚重的、細劍型刀身,大型的包圍式碗狀護手和獨特的手槍形刀柄。它的獨特性最終解決了英國軍方關於採用突刺劍身還是切割刀身的爭論。雖然愛德華七世稱這種新型的設計「奇醜無比」, 但1908式軍刀設計符合力學,手感舒適,突刺更易發力,因此在實用與藝術不可得兼的情形下,英國人選擇了前者。這款騎兵軍刀很快投入了大規模生產,並作為標準用刀配發給了英國騎兵團。   

1908式騎兵軍刀刀刃身被分為加強部(離軍刀柄66釐米左右)和軍刀鋒部(軍刀刃的其他部分)。軍刀後半部分是單刃,前半部分是雙刃,軍刀鋒正反刃都是鋒利的,這樣使它更容易從刺入敵人的身體中抽出。20世紀初的英國騎兵就是使用軍刀尖鋒作戰。軍刀柄分保護手的護手,手握的刀柄和軍刀首,軍刀首可以用於近距離打擊。

1908式騎兵軍刀完全是一個騎兵突刺的武器,只有在馬上使用才真正有效。在所有訓練中必須強調速度,而不教授直接格擋。因為在格擋結束時,敵人已經遠遠超出了襲擊範圍。最有效的格擋是幹掉敵人。在衝鋒中,騎兵必須牢記,他此戰成功機率的90%,取決於他騎馬攻擊的速度以及他進攻的意志。

基於英軍騎兵武器換裝的理論基礎是長達百年的直刃與彎刀的大討論。最後直刃派佔了上風。選擇直刃刺軍刀是基於「刺死砍傷」的理論嗎?我們知道在19世紀之交,最初在歐洲,後期在美國展開了廣泛的辯論,辯論的重點在於直刃軍刀型騎兵軍刀和曲刃騎兵彎刀的優劣。一方強調傳統的輕、重騎兵都是裝備直刃軍刀,攻防兼備,穿刺是使對方失去戰鬥力最有效的做法。

即使是當騎兵對陣裝備刺刀的步兵。反方認為曲刃騎兵彎刀更具靈活性,尤其是在攻擊移動中大規模的分散敵人的情況下。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一些精銳的騎兵部隊甚至同時攜帶直刀與彎刀,也有一些騎兵軍刀設計採取了折中的狀態就是刀刃微彎,可劈可刺。

然而,隨著20世紀初1908年軍刀的引入,代表折中設計的時代結束了。成型的1908年的騎兵軍刀純粹是為了穿刺而設計的,是一款適合20世紀初騎兵作戰的利器。1908式騎兵軍刀的加強部刃身呈成厚重的「T」字型截面,這比以往傳統的軍刀刃設計窄得多,但厚得多,抗彎曲性能好。

可不要認為1908軍刀是款輕軍刀,整刀重達到1.42公斤。它的重量甚至比多數歐洲中世紀的闊劍直刀重和許多重軍刀相當。因為是現代鋼並且刃非常長你可以試圖彎折它,但是彎折的幅度只有很小一點點,非常硬朗,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當你在馬背上向前突刺時,全部力量用在目標上而非使軍刀刃彎折,只要軍刀刃彎折,你本來給目標造成的動能傷害就會損耗。所以這是根厚條子而且還挺重。1908式騎兵軍刀的軍刀鋒象犀利的矛頭一樣,穿刺能力非常強。

1908騎兵軍刀的重心貼近護手,距護手5釐米處,因為軍刀條很厚,護手重量也很大,故能形成這樣靠後的重心。它的巨大的鋼板碗形護手碩大、厚重、堅固象一面小型盾牌,部分因為他是一款進攻型軍刀,其設計意在使人員突刺時將持刀手置於護手的保護之下,同時在刺突時手前方要有東西能抵檔支撐。

1908式騎兵軍刀採用類似手槍握柄,用膠木柄製造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把,適合把握的膠木柄上有圓形和矩形截面網紋式防滑槽。軍刀柄雖然沒有現代擊劍手槍握把那麼極端,但這種設計使得騎兵在持刀伸臂時自然地與手臂對齊,指向性好。(所謂指向性是指手握把柄的同時不需要特別的瞄準,手臂自然向前伸直指向目標,瞄準的點和目標是否能夠重合的性能。)

1908軍刀在手柄的上方前端有一個拇指按壓槽,容納拇指按壓刀柄,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用全部手指緊握軍刀柄,大拇指伸直按在拇指槽的後半部分,即靠近刀首的部分,如果大拇指佔據了整個凹槽,那麼他的手指就太靠近護手了。如果刺擊遇上了強烈的反抗也容易搓傷手指。

1908式軍刀不是一款步戰用刀,它用起來一點兒也不敏捷。最初的官方設計還是想它有一定劈砍、切割功能,但在直刃軍刀如果做彎刀的劈砍動作,刀柄偏斜會削弱衝擊力。另外,狹長的刀刃在劈砍功能上很弱,而具有專門拇指按壓位置的半手槍型握把,雖然非常適合穿刺,但難以進行有效的切割。

砍到人身上的軍刀刃就像用鐵棒敲他,它並不能做出典型的軍刀斬擊動作,無法形成殺傷力,因此1908式軍刀徹底放棄了劈砍和切割功能,成為一款突刺型專用軍刀。其傳世的實物很多都不曾開刃,但歷經實戰的軍刀身上常常有斑斑血漬形成的難以磨滅的血鏽。

為什麼會有如此極端的軍刀設計呢?

英雄造時世,時世造英雄,軍刀設計的理念也是如此,1908式騎兵軍刀就是為適應20世紀初的戰場環境而被設計製造出來的。在20世紀初的歐洲西線戰場,騎兵衝鋒的主要對象不是以往相向而來的騎兵部隊,而是騎兵對步兵的殺戮。

此時的歐洲西線戰場已經充滿鐵絲網、塹壕、機關槍和氯氣,可供騎兵發揮的空間少之又少。騎兵部隊多用於偷襲與偵查,有時也會騎馬進入戰場後下馬作戰。畢竟當時的內燃機技術並不發達,馬應該是除了「馬恩河計程車」外最快的交通工具。(1914年,法國政府曾組織巴黎的計程車司機用計程車將5000名法軍士兵運送至戰場)。沒有了騎兵相互混戰的環境,也就沒有了劈砍的需要,於是穿刺變成了主要功能。此時的戰場環境要求騎兵武器指向性好,命中率高,而且靈活幹練,攻擊時的動作幅度小,隨打隨撤。於是,1908式騎兵軍刀應運而生。

使用1908式騎兵軍刀並不需要什麼特殊技術,只要馬術精湛對準目標刺過去就行。也許有人會說刺入敵人後就會變得極難拔出,稍不小心就會折斷軍刀刃云云。說這些話的人都沒見過真正騎兵刺殺訓練,讓我們看下視頻截圖:

看到了吧?被刺中模擬步兵草靶因為慣性自然倒下,騎兵順勢很容易抽出軍刀來,設計刺殺式冷兵器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不容半點閃失。1908騎兵軍刀只有一種鐵鞘作為鞍上攜行。刀鞘上方的刀環分別在置於鐵鞘兩側。這樣可以懸掛在馬鞍左側後方倒U字型掛劍蹄鐵囊上。騎兵刀垂直放置於馬鞍騎兵軀幹的一側,不會因為傾斜而產生多餘的磕碰。

英軍後來又列裝了1912式軍官騎兵軍刀。和士兵配發的1908式不同的是1912式軍刀是軍官按制式自己花錢購買的。比較重視佩軍刀有錢的軍官軍刀做的華麗些,經濟狀態一般的軍官軍刀相對樸素但實際使用效果與1908式騎兵軍刀完全一樣。為了凸顯軍官身份,1912軍官軍刀普遍採用木柄包魚皮纏鍍鎳銅絲,碩大護手鏨刻金銀花圖案,刀刃身上有蝕刻紋飾。相對於 1908式騎兵軍刀,古董1912騎兵軍刀式存世數量稀少的多,多樣性和差異度也大。 下圖為筆者自藏1912式騎兵軍刀。

 

1912式騎兵軍刀有兩種鞘裝。1、是雙掛環式禮儀電鍍鐵鞘。用兩條刀帶拴系在禮服武裝帶上;2、是實戰皮裹木鞘。用於懸掛在軍官馬鞍左側後方的U字型軍官掛劍蹄鐵囊上;

 


導演史匹柏於2011年上映的電影《戰馬》中,英國騎兵部隊所使用的正是1908式與1912式騎兵軍刀。順便說下,軍刀緒就是掛在軍刀柄下方防止軍刀脫手,掛在手腕上的的皮革或者金屬的穗帶,英軍軍刀緒分正緒和略緒兩種。軍刀緒是英軍服飾中的一部分,騎兵軍官穿禮服用1912式騎兵軍刀電鍍鞘,帶金黃色繩裝松果頭狀金屬絲正緒,緒綁在軍刀護圈下方,或帶淺色寬帶皮緒,皮緒套在腕上。

穿常服作戰時用寬帶褐色松果頭狀皮緒,直接套在腕上。這裡筆者就要吐槽下《戰馬》,在這部電影中,軍官不管穿什麼服裝1912騎兵軍刀都帶黃色金屬絲正緒,這在歷史上是完全不會出現的。

由於受1908/191騎兵軍刀這種設計影響頗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騎兵裝備的M1913(巴頓軍刀)騎兵軍刀在設計上就大量的借鑑了1908軍刀的元素,不過工藝稍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絕大多數英國騎兵部隊被改編為裝甲部隊,雖然有些仍保留騎兵部隊的番號,但已不再使用戰馬和騎兵刀軍刀。只有少量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以皇家儀仗隊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如今在英國很多禮儀場景中仍然可以看到1908、1912式騎兵軍刀的身影。

最後,讓我們再來回顧下《戰馬》中英國騎兵閃擊德軍卻最終被機槍擊潰的壯烈片段,一同緬懷這個已經逝去百年的熱血時代吧。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v05087gym98.html?start=64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了解更多兵器,掃描下方冷研運營微信二維碼,添加微信了解。

誰說歐洲沒有武林門派?

戰鬥民族殺敵標配恰希克彎刀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不開刃也能砍死人,解放軍65式騎兵刀真這麼厲害嗎?
    編者按:不知道從何時起,網絡上興起了這樣一種將「實戰刀劍不開刃也能砍死人」演變成「實戰刀劍不開刃」的說法,至少是「騎兵實戰刀劍不開刃」。被當成例子的,有西方騎士長劍、哥薩克的恰西克馬刀,以及解放軍當年裝備的65式騎兵刀。仿佛人借馬力,不開刃的刀劍也能砍死人。那麼事情真的如此嗎?一直以來,提起西方騎士,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如同鐵罐頭一般的板甲騎士的形象,而這些板甲騎士們又大多使用大劍,這讓一些人懷疑歐洲騎士的大劍是不是不開刃只靠砸的,不然開刃大劍怎麼能砍的破全身板甲呢?
  • 強力重擊武器型兵器「流星錘」,一擊必殺弄死你!
    因為當揮舞時,較重的錘頭由於慣性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回復到原位,而流星錘的本質是希望能做到「一擊必殺」。此外,增加錘頭數量也不失一種增加威力的方法。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翻譯顧之,顧問西門吹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古代罕見怪異兵器:一種出手必殺,一種已失傳,一種在外國被拍賣
    中國古代冷兵器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奇門怪異兵器。在這些奇門怪異兵器中,又有一些是極為罕見的。
  • ——光漢朝鎧甲兵器就能讓外敵膽寒
    一、環首刀提起漢朝軍隊的裝備,第一個要提的莫過於環首刀。由於自漢初以來,騎兵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戰車成為了軍隊的主力,因此就更需要適合騎兵揮砍的武器出現。傳統的漢劍雖然穿刺力強大,但是卻十分不利於在馬上使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代兵工廠發明了環首刀,相對於普通的漢劍,環首刀去掉了長劍鋒,只一面開刃,並加厚了背脊,厚脊薄刃的結構,這種結構更加利於劈砍,而且更加結實,不易折斷。
  • 從「折腕老手」到「巴頓劍」,美軍騎兵刀究竟是垃圾還是神兵?
    如果說美國有啥具有代表性的刀劍類兵器,那麼只有一種,美軍的騎兵軍刀。騎兵軍刀,也稱騎兵刀,也被俗稱為馬刀,是近代騎兵不可或缺的裝備。但是在參戰之前,這款騎兵刀就有了個不咋地的綽號:「折腕老手」。但是相比之下,騎兵刀顯然更適合當時現代化的騎兵部隊。然而,使用騎兵刀和使用戰斧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沒見識的美國騎兵總是把重騎兵刀當成戰斧,衝鋒時不停的在頭上揮舞。而作戰的時候,砍擊和刺擊的動作又不是很到位。到最後弄傷了手腕,還讓刀背鍋,有些說不過去了。
  •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原刃原磨),拿到手上有種想縱馬揮刀的衝動,極具殺氣如此完美品相的騎兵刀在國內非常少見。該型馬刀主體採用彎刀型,便於馬上揮砍,但彎曲的弧度並不大,刀尖部分採用劍型設計,便於衝刺。
  • 屬於兵器的江湖(上)——刀劍的王者榮耀
    一把漢劍,不僅要經過反覆的摺疊鍛打,還要進行嚴格的淬火、研磨、拋光、開刃,整個過程共有16道全手工的複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把剛柔相濟的上等漢劍。 就這樣,刀開始成為漢朝軍隊中最常見的兵器。單刃的刀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漢代最常見的刀被稱作環首刀,這些環首刀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護手相隔,刀柄後面是一個圓環。關於環首刀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 兵器譜|英美特種部隊暗殺專用武器:一刀奪魂的費爾貝恩·塞克斯格鬥刀
    這些人精通肉搏、通訊、爆破、射擊、泅渡等一系列專業技能的同時,還配有當時英國陸軍中少見的費爾貝恩·塞克斯(Fairbairn Sykes)格鬥刀。簡稱「F-S」刀塞克斯格鬥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兩款列裝。一款是在哥曼德突擊隊中的原版,還有一款是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單刃的刀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漢代最常見的刀被稱作環首刀,這些環首刀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護手相隔,刀柄後面是一個圓環。關於環首刀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據漢書記載,漢朝大將李凌投降匈奴以後,漢武帝派使節到匈奴,在見到李凌時,由於沒有機會直接交談,使節便目視李凌,並用手撫摸刀頭,暗示李凌還可以回歸漢朝。
  • 歐洲可怕的9種兵器,第8種出自中國,歐洲人不遠萬裡來拜師學藝!
    不需要看歷史書你就能感受到這一點。比如當時人們使用的殘忍至極的殺人兵器。1.三重匕首:三重匕首不僅僅是三個不同的開刃,還有隱藏的彈簧,在關鍵時刻可以給對手意想不到的一擊。2.折劍匕首:這把匕首隱藏著「鋼牙」,專門給訓練有素的戰士使用。在搏鬥時,對手的劍一旦不小心嵌入到「牙縫」裡,只要狠狠扭曲匕首就能讓對手的劍折斷。歐洲可怕的9種兵器,第9種出自中國,歐洲人不遠萬裡來拜師學藝!
  • 兵器譜|歐洲步兵「大雜燴」式武器斧槍原來長這樣?
    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步兵所青睞的主力武器,大多是像斧槍這樣的長柄武器。斧槍的起源可能與農業掛鈎,逐漸從斧、鉤鐮、矛慢慢改型。斧槍在實戰功能上的峰值是在十五世紀後期,後來便開始往裝飾性和儀式感方向發展,最終外形固定在細長、穗型、新月形的葉片以及簡單的裝飾。其主要使用者是衛兵,但也多用於儀式中。
  • 探究「扎馬步」的起源:到底是步兵的武藝?還是騎兵的功夫?
    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馬步」來源於古代軍事訓練,是一種兼顧訓練和實戰的步法。但這種步法,到底起源於步兵?還是起源於騎兵?觀點卻出現了嚴重分歧。在實際的戰鬥中,長槍步兵可能需要堅持數個小時的戰鬥,戰前戰後還可能進行較長時間行軍。如果戰鬥中間一直保持「扎馬步」的緊張狀態,只會讓步兵快速陷入疲勞,從而喪失戰鬥力和行動力。所以說,把「馬步」定性為「步兵對抗騎兵」的基本動作,甚至是步兵列陣的固定站立姿勢,都是荒謬的。即使是「步兵對抗步兵」,「馬步」也不過是一種用長槍擊刺時的臨時動作,而不是什麼固定站立姿勢。
  • 現代兵器譜:M9刺刀,一把被你們低估了的王者刀
    那麼,M9刺刀的實戰性能真有這麼差嗎?我們一起來翻翻它的驚人歷史。於是乎,Mickey Finn(美國軍方武器生產設計師)通過各種實戰刺刀刀型以及多項實戰實驗,最終打造出了一把名為「Phrobis III」的尖端刺刀。美國五角大樓很快對其進行了野戰實驗,其結果是:同期54把軍用刺刀,無一例外,全都輸給了他。自此,「Phrobis III」才正式更名為「M9軍用刺刀」。
  • 三國群英傳3,單挑最強的必殺,一擊,盤點那些會一擊的武將
    三國群英傳3因為必殺的加入讓當時的我們眼前一亮,而八個必殺各有特點,有強有弱,除了拖刀,其他必殺都還是不錯的,相當於打將和清兵白給的技能
  • 劍光照空天自碧,腰橫秋水環首刀:古代刀劍的更替
    吳越之地(今江浙一帶),水路縱橫,溼熱多雨,在北方平原自由馳騁的巨大戰車在這裡就無法廣泛使用了,精銳步兵與戰船的使用變為主旋律。劍作為一種近戰中鋒利輕便的短兵器是非常適合步兵的,吳越成為了「寶劍之鄉」,當地逐漸水平遠超中原地區,正所謂「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考工記》)。春秋後期,越王勾踐滅吳,再被楚國吞併,精湛的逐漸技術也隨之傳出。
  • 【賞刀篇】軍刀系列:「必殺」戰術刀
    「必殺」(Hissatsu)是由美國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刀具公司設計生產的一款戰術直刀,有著優越的消減能力和深入的穿透破壞力
  • 遙控武器也能「一擊必殺」?
    伊朗高級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遇襲身亡遙控武器也能「一擊必殺」?
  • 日本武士的拔刀術是如何做到一擊必殺的,究竟有什麼秘密?
    日本刀拔刀術之所以極快極猛,是因為拔刀揮砍的軌跡與刀鞘的形狀非常吻合,所以說拔刀術是帶鞘彎形刀的專利。然而,理論上講,即使是日本刀,在使用拔刀術的時候,也必定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滑動摩擦的結果只能是減小揮砍威力。但是,從實戰經驗來看,拔刀術不但沒有使揮刀的威力減小,而且恰恰是使揮刀的殺傷力得到了提高,究竟是什麼原理呢?
  • 徵途兵器譜 | 提刀徵戰四方的熱血,你懂不懂?
    離村長不遠的武器商王仁,就給出了五種武器——刀、弓、杖、扇、棍以供選擇,勇士們一開始選擇的是什麼呢?還好軍隊中的步兵訓練有素,拿起來一點都不費勁。但是「斬馬」只是一個虛指,並不一定是為了對付騎兵而設置,直到到了宋代,據傳名將嶽飛將原本的斬馬刀改良成為有鉤鐮的兵器,擊敗金兵的鐵騎,使得斬馬刀的「斬馬」名副其實!
  • 【科普】世界十大名刀!
    漢威四環大劍(蘇格蘭風格長劍)【9、抗戰大刀(手刀)】抗戰大刀脫胎於宋代的手刀,是一款跨越千年的神奇兵器,也是現代最為家喻戶曉的中國武器!抗戰大刀在這一千多年間參加的戰鬥數量應該根本無法統計!雖說戰績可能有勝有負,但是貴在千年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