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一向稱自己「放逸、急躁、嫉惡如仇、不能容忍。徒有求治之心志,而乏治理之才能,不適於軍政大任」的少帥張學良一改「懦弱、無能」的表現,孤注一擲的聯合楊虎城的西北軍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兵諫」,史稱「西安事變」或「雙十二事變」。
此次「兵諫」似乎異乎尋常的成功,除了邵元衝因受槍擊搶救無效死亡之外,其他軍政大員全部被扣,蔣介石翻牆外逃,亦被捉回。
西安事變前夕的張學良和楊虎城
有人說,西安事變打亂了蔣介石「一舉殲滅赤匪」的「最後五分鐘」決戰,這句話誠然不錯,可關鍵在於,這「最後五分鐘決戰」真的只是「殲滅赤匪」嗎?恐怕未必,因為就在蔣介石親往西安督戰之前,就有用中央軍替代張學良東北軍承擔「剿共」的計劃,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行,那東北軍接下來的命運如何恐怕不難想像,恐怕這也是張學良最終發動「兵諫」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即便把中央軍調來剿共,就一定能成功嗎?
要知道,此時此刻的紅軍已經不再是「流寇」,經過了長徵的洗禮之後,紅軍高層無比團結,紅軍指戰員無比希望打勝仗保衛最後的根據地,他們迸發出的驚人戰鬥力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心驚膽戰,在與紅軍的交手中,東北軍失利頗多,甚至有師長、團長等高級將領戰死、被俘的情況。而如此同時,在中共的宣傳和策反下,大批地方武裝與紅軍達成默契甚至是相互幫助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中央軍來了,就能在毛澤東的手下討到便宜?
要知道,別說是有了根據地的紅軍,就說是「居無定所」的「南方八省遊擊隊」,不也堅強的生存下來了很大一部分嗎?
陳毅等人表示蔣公的圍剿簡直弱爆了
直到今天,都有人在探討「無能」的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在赤血看來,張學良的「孤注一擲」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但來自國內,也來自國外,直到今天,極端兩極化的評價仍然出現在這位「少帥」身上,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張學良發起的這次「兵諫」徹底改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政策」。
也正是這一點,讓無數「果粉」「扼腕嘆息」。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當年被堅持數年,也被抨擊數年的政策,他到底正確嗎?今天赤血就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赤血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這政策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政策絕對是當年中國需要的政策!
當年中國的敵人是日本,日本領土面積超過德國和義大利領土面積之和,有七千多萬受過教育的人口,能成產從步槍到飛機在內的幾乎所有軍事裝備;而反觀中國,國家實際上處於軍閥割據之下,全國連貨幣都沒有統一,小學教育都沒有普及,生產個步槍都要仿製國外產品,如果不加強國家統一,不完成對國內的整合,根本無法對日本的入侵進行有效的抵抗。
用個通俗的話來講,以當時敵強我弱之勢,唯有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團結起來共同抗日,才有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一盤散沙、內鬥不止的情況下,是沒辦法「攘外」的。正是因為如此,「攘外必先安內」是有合理性與正確性的。
但關鍵問題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央政權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瘋狂剿共」,這能叫做「安」嗎?「攘外必先安內」中所謂「安內」並不一定就只是戰爭方式,先不說蔣介石是否有時間和能力將紅軍斬盡殺絕,就算他有,那接下來呢?是搞定地方軍閥以進一步「安內」還是就此開始「攘外」?
軍閥內戰中的一幕
事實上,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咄咄逼人,面對蘇聯以及共產國際的重重壓力,中國與其領導下的紅軍早已放棄了「反蔣抗日」的立場,就在西安事變之前十天,毛澤東與十九位紅軍將領聯名致信蔣介石,表示願意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共同抗日」,再信中,毛澤東寫道:
去年8月以來,共產黨、蘇維埃與紅軍屢次向先生要求,停業內戰,一致抗日,自此主張發表後,全國各界不分黨派,一致響應……吾人雖命令紅軍停止向先生部隊進攻,步步退讓,竟不能回先生積恨之心……天下洶洶,為公一人。當前大計只須先生一言而決,今日停止內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皆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內戰戰場,開赴抗日陣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讎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復,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圖諸凌煙,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誠,再一次地請求先生,當機立斷,允許吾人之救國要求,化敵為友,共同抗日,則不特吾人之幸,實全國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吾人誠不願見天下後世之人聚而稱曰:亡中國者非他人,蔣介石也,而願天下後世之人,視先生為能及時改過救國救民之豪傑……
看過這封信,你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西安事變發生之後,中國代表周恩來無比希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了吧,因為早在西安事變之前的十天,毛澤東就已經表示願意「共同抗日」,為此不惜聽從蔣介石的領導——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毛澤東曾親口對人說,公審蔣介石再槍斃對我們很好,但中共最終沒有將這個「對我們很好」的意見告知張學良,因為抗日從來不是「我們」一個方面的事情,為了達成抗日統一戰線,周恩來願意和平解決。
當時的新聞報導
不知道為什麼蔣介石沒有對十天之前的「紅軍來信」做出反應,要知道只要蔣介石利用這封信「逼」一下中共和紅軍,就可以在未來的抗日統一戰線中佔據絕對的領導位置,甚至可以利用此信將抗日大旗舉得更高,更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進一步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對付紅軍還是國民黨內各軍閥都是很容易的。如果按照這封信的方式進行國共合作,蔣介石將會一改歷史上的被動地位,即便是在戰後出現了」國共和平談判「,主動權也會牢牢掌握在國民黨手中。
想必蔣介石的政治智慧要遠遠高於赤血,那為什麼蔣介石會對這封來信不作回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蔣介石瞧不起這區區萬餘紅軍,覺得一戰可定,自然無需回應;另一方面,則是此信一旦回應,就將會進入到複雜的「政治博弈」,今後將很難有更好的「剿共」機會,所以蔣介石甘願放棄,哪怕共產黨已經明確態度願意「被領導」,果真如此,則說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不過是「剿共」的一個藉口罷了。
這也許才使蔣介石真正的態度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蔣介石在諸多可以選擇的「安內」政策中選擇了最差勁的方式,這才是蔣介石的「無能之處」,而西安事變的出現最終才「改變」了這個「早已」跑偏的既定政策。
其實,當年在蔣介石的種種政策之下,不顧「安內」問題而要求「攘外」的全國民意下,全國動亂不斷,就在西安事變之前,南方同樣發生了帶有「反蔣抗日」色彩的「兩廣事變」,在這種情況下,西安事變的發生絕不是一種意外。
這裡是鳳凰箴言,我是赤血之城,謝謝你的閱讀。
—End—
若覺可讀,歡迎推薦給你的朋友,甚幸!
鳳凰飛去,空餘聲聲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