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西安事變,再談「攘外必先安內」

2021-02-13 鳳凰箴言

1936年12月12日,一向稱自己「放逸、急躁、嫉惡如仇、不能容忍。徒有求治之心志,而乏治理之才能,不適於軍政大任」的少帥張學良一改「懦弱、無能」的表現,孤注一擲的聯合楊虎城的西北軍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兵諫」,史稱「西安事變」或「雙十二事變」。

此次「兵諫」似乎異乎尋常的成功,除了邵元衝因受槍擊搶救無效死亡之外,其他軍政大員全部被扣,蔣介石翻牆外逃,亦被捉回。


西安事變前夕的張學良和楊虎城

有人說,西安事變打亂了蔣介石「一舉殲滅赤匪」的「最後五分鐘」決戰,這句話誠然不錯,可關鍵在於,這「最後五分鐘決戰」真的只是「殲滅赤匪」嗎?恐怕未必,因為就在蔣介石親往西安督戰之前,就有用中央軍替代張學良東北軍承擔「剿共」的計劃,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行,那東北軍接下來的命運如何恐怕不難想像,恐怕這也是張學良最終發動「兵諫」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即便把中央軍調來剿共,就一定能成功嗎?

要知道,此時此刻的紅軍已經不再是「流寇」,經過了長徵的洗禮之後,紅軍高層無比團結,紅軍指戰員無比希望打勝仗保衛最後的根據地,他們迸發出的驚人戰鬥力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心驚膽戰,在與紅軍的交手中,東北軍失利頗多,甚至有師長、團長等高級將領戰死、被俘的情況。而如此同時,在中共的宣傳和策反下,大批地方武裝與紅軍達成默契甚至是相互幫助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中央軍來了,就能在毛澤東的手下討到便宜?

要知道,別說是有了根據地的紅軍,就說是「居無定所」的「南方八省遊擊隊」,不也堅強的生存下來了很大一部分嗎?


陳毅等人表示蔣公的圍剿簡直弱爆了

直到今天,都有人在探討「無能」的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在赤血看來,張學良的「孤注一擲」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但來自國內,也來自國外,直到今天,極端兩極化的評價仍然出現在這位「少帥」身上,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張學良發起的這次「兵諫」徹底改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政策」。

也正是這一點,讓無數「果粉」「扼腕嘆息」。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當年被堅持數年,也被抨擊數年的政策,他到底正確嗎?今天赤血就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赤血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這政策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政策絕對是當年中國需要的政策!

當年中國的敵人是日本,日本領土面積超過德國和義大利領土面積之和,有七千多萬受過教育的人口,能成產從步槍到飛機在內的幾乎所有軍事裝備;而反觀中國,國家實際上處於軍閥割據之下,全國連貨幣都沒有統一,小學教育都沒有普及,生產個步槍都要仿製國外產品,如果不加強國家統一,不完成對國內的整合,根本無法對日本的入侵進行有效的抵抗。

用個通俗的話來講,以當時敵強我弱之勢,唯有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團結起來共同抗日,才有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一盤散沙、內鬥不止的情況下,是沒辦法「攘外」的。正是因為如此,「攘外必先安內」是有合理性與正確性的。

但關鍵問題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央政權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瘋狂剿共」,這能叫做「安」嗎?「攘外必先安內」中所謂「安內」並不一定就只是戰爭方式,先不說蔣介石是否有時間和能力將紅軍斬盡殺絕,就算他有,那接下來呢?是搞定地方軍閥以進一步「安內」還是就此開始「攘外」?


軍閥內戰中的一幕

事實上,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咄咄逼人,面對蘇聯以及共產國際的重重壓力,中國與其領導下的紅軍早已放棄了「反蔣抗日」的立場,就在西安事變之前十天,毛澤東與十九位紅軍將領聯名致信蔣介石,表示願意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共同抗日」,再信中,毛澤東寫道:

去年8月以來,共產黨、蘇維埃與紅軍屢次向先生要求,停業內戰,一致抗日,自此主張發表後,全國各界不分黨派,一致響應……吾人雖命令紅軍停止向先生部隊進攻,步步退讓,竟不能回先生積恨之心……天下洶洶,為公一人。當前大計只須先生一言而決,今日停止內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皆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內戰戰場,開赴抗日陣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讎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復,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圖諸凌煙,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誠,再一次地請求先生,當機立斷,允許吾人之救國要求,化敵為友,共同抗日,則不特吾人之幸,實全國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吾人誠不願見天下後世之人聚而稱曰:亡中國者非他人,蔣介石也,而願天下後世之人,視先生為能及時改過救國救民之豪傑……

看過這封信,你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西安事變發生之後,中國代表周恩來無比希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了吧,因為早在西安事變之前的十天,毛澤東就已經表示願意「共同抗日」,為此不惜聽從蔣介石的領導——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毛澤東曾親口對人說,公審蔣介石再槍斃對我們很好,但中共最終沒有將這個「對我們很好」的意見告知張學良,因為抗日從來不是「我們」一個方面的事情,為了達成抗日統一戰線,周恩來願意和平解決。


當時的新聞報導

不知道為什麼蔣介石沒有對十天之前的「紅軍來信」做出反應,要知道只要蔣介石利用這封信「逼」一下中共和紅軍,就可以在未來的抗日統一戰線中佔據絕對的領導位置,甚至可以利用此信將抗日大旗舉得更高,更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進一步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對付紅軍還是國民黨內各軍閥都是很容易的。如果按照這封信的方式進行國共合作,蔣介石將會一改歷史上的被動地位,即便是在戰後出現了」國共和平談判「,主動權也會牢牢掌握在國民黨手中。

想必蔣介石的政治智慧要遠遠高於赤血,那為什麼蔣介石會對這封來信不作回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蔣介石瞧不起這區區萬餘紅軍,覺得一戰可定,自然無需回應;另一方面,則是此信一旦回應,就將會進入到複雜的「政治博弈」,今後將很難有更好的「剿共」機會,所以蔣介石甘願放棄,哪怕共產黨已經明確態度願意「被領導」,果真如此,則說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不過是「剿共」的一個藉口罷了。


這也許才使蔣介石真正的態度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蔣介石在諸多可以選擇的「安內」政策中選擇了最差勁的方式,這才是蔣介石的「無能之處」,而西安事變的出現最終才「改變」了這個「早已」跑偏的既定政策。

其實,當年在蔣介石的種種政策之下,不顧「安內」問題而要求「攘外」的全國民意下,全國動亂不斷,就在西安事變之前,南方同樣發生了帶有「反蔣抗日」色彩的「兩廣事變」,在這種情況下,西安事變的發生絕不是一種意外。

這裡是鳳凰箴言,我是赤血之城,謝謝你的閱讀。

—End—

若覺可讀,歡迎推薦給你的朋友,甚幸!

鳳凰飛去,空餘聲聲嘶鳴

相關焦點

  • 攘外必先安內???!!!
    從這兩件事,讓我聯想到當年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事件。為了讓大家了解什麼是「攘外必先安內」,我專門查了下百度百科,如下:   「「攘外必先安內」是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亡之時國民政府的基本國策,意在應對國內「三足鼎立」、國際「四向分散」的形勢。「安內」是以「剿共」為中心,包括實現國民黨內的統一和國民政府的「中央一體化」,以及充實國力,加強戰備等內容。
  • 黃道炫|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研究(上)
    本文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試在這些方面再作努力。研究「攘外必先安內」,對其本身語義首先應有一個清晰了解。單純從語意來分析,「攘外必先安內」的基點是強調先安內,將安內擺到首要位置,以安內為攘外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將攘外懸為政策的基本目標。汪精衛在回答人們對該口號的責難時,曾振振有辭地從語意上辯解:「攘外是目的,不是手段。
  • 攘外必先安內?!
    於是,二十一世紀美國版的「攘外必先安內」大戲上演了。1932年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五省剿匪會議」時說:「大家都要明白,我們這次剿匪戡亂,就是抗日禦侮的初步。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沒有基礎。因為一方面抵禦外侮,一方面還要分力剿匪,那就與明末的情形一樣,……只要把國內的匪剿清,使全國團結一致,無論倭寇怎樣侵略,我們也能夠穩固自強,終久是可以挽救轉來的,如果我們內部意志不一,步驟零亂,既要對內打土匪,同時又要對外御外侮,試問我們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結果也只好重演一次明朝亡國的故事。」
  • 「攘外必先安內」有其合理性?抗日戰爭若干認識謬誤辨析
    同時,蔣介石7月23日公開宣示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8月4日要求國民黨中央對民眾反對日本暴行的運動「應取慎重態度,免為日方藉口」的電報,9月南京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給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的「此時應以鎮靜態度相待,萬不可輕率行事,致啟戰端」的密令,都應該深刻影響了張學良九一八事變時的決策。
  • 歷史上的今天 | 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
    事情回顧張治中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了支援和配合其對中國東北的侵略
  • 張學良晚年道出918事變「不抵抗」原因, 直言怕打不過
    這麼說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北駐軍不足兩萬,東北軍在東北有七八萬人,在關內十餘萬人。九一八後,日本迅速增兵至十萬。而東北軍不僅不向關外增兵,而是徹底地夾著尾巴匆忙從東北撤往關內,以至於大帥府的大批金銀,東北軍的火炮、飛機等全部扔給了日本。
  • 九一八再談:蔣委員長到底是不是真抗日?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北。張學良電請中央給以支援,讓他打回老家去。但委員長給他回電指示說,不要著急,先穩住,坐等國際調停。不得已,張學良只得坐視東北淪陷。當然知道,但是委員長堅持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必須先把內部整理好了,然後才能與倭寇作戰。   委員長很清楚,各地軍閥們雖然都是以抗日相號召的,但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抗日只是藉口,反蔣才是本意。而且,經過中原大戰,地方部隊的損耗已經相當大了,沒有恢復起來。這些地方軍閥的抗日軍事動員最終都能被委員長撲滅,就是這個原因。
  • "九一八事變"後,整個東北如何在一百天內全部淪陷?
    彼時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日軍300人就擊潰了北大營的8000守軍。是為「九一八事變」,史稱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九一八事變當夜日軍炸毀鐵路的地點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抗日戰爭自此拉開序幕。
  • 九·一八事變歷史
    奏摺內稱"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中國",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事件經過戰爭開始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1931年7月攘外必先安內手令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
  • 生活百科:西安事變部分照片
    西安事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隨後又加緊進攻華北,妄圖霸佔整個中國。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痛感"國權凌夷,疆土日蹙",於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正確的方針政策,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 西安事變部分照片首次公開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隨後又加緊進攻華北,妄圖霸佔整個中國。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痛感"國權凌夷,疆土日蹙",於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 918事變之痛:40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打不過2萬日軍!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日軍佔領。後世有很多歷史學家提出假設,如果918事變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硬拼日本軍隊,結果會怎樣?當時張學良手下有40萬東北軍還配備了飛機、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比日本在東北的駐軍強得多,日本關東軍總共也就2萬人,日本攻打瀋陽來了不到1000人,瀋北大營守軍愣是跑路了。
  • 《情報學院113》一塊手錶與「九一八」事變——中村事件始末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日本關東軍借一塊手錶之名的「中村事件」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1931年6月25日清晨,內蒙古興安屯墾區東北軍的第三團防地突然闖進了四個可疑的人
  • 9.18事變(歷史由來)
    奏摺內稱「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中國」,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戰爭開始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
  • 九一八事變之痛:40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打不過2萬日軍
    後世有很多歷史學家提出假設,如果918事變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硬拼日本軍隊,結果會怎樣?實際上,918事變時期的東北軍很差勁,東北軍只是一開始按照新三軍編練的時候還算是有點現代軍隊的樣子,其他時間都是烏合之眾,垃圾軍隊。給三句話評價:錢最多,裝備最好,戰力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