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一)

2021-02-13 竺亞君博士

文|竺亞君博士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為「齋月戰爭」、「十月戰爭」、「贖罪日戰爭」,是指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於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發動的戰爭。

納賽爾的夢想

  

1967年六·五戰爭爆發前,納賽爾高喊「消滅以色列」和「解放巴勒斯坦」的口號。這些口號調動了整個阿拉伯民族的參戰熱情,但是作為軍事目標則顯得空洞無物。由於軍隊不知道應達成的軍事戰略目標是什麼,只是盲目地向西奈半島集結,結果納賽爾不切實際的戰略目標導致了六·五戰爭失敗和大片國土的喪失。

六·五戰爭結束後,納賽爾在血淋淋的教訓面前再也不敢空喊「消滅以色列」的口號,實事求是地把收復西奈半島作為壓倒一切的戰略目標。但剛剛重建的埃及軍隊哪裡是以色列的對手,納賽爾一直到死也未能實現跨過蘇伊士運河的夢想。

薩達特的使命

薩達特就任埃及總統後,他繼承了收復失地的莊嚴使命。埃及國內和阿拉伯世界的輿論都強烈呼籲開戰。六·五戰爭不僅使埃及人民蒙受了奇恥大辱,整個阿拉伯民族都感到臉上無光。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渴望收復被佔領土,洗刷失敗的恥辱,打破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

從1968年到1973年的五年中,埃及為準備作戰花費了80到90億美元。這對埃及人民說來,是厲行節約和作出犧牲的時期,沒有一個民族能夠這樣無限期地忍受下去。同一時期,埃及政府將國民生產總值的21.1%用於軍事開支。

1972年2月開羅學生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準備向以色列開戰,清除親美分子。隨後工人又舉行了一系列罷工,支持學生們的要求。薩達特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懂得開戰是擺脫諸般困境的唯一選擇。

然而,高級軍官們對開戰疑慮重重,害怕埃及再次被以色列打敗。1972年10月24日,薩達特召開高級軍官會議,國防部長薩迪克提醒:「以色列可能隨時向我們發動進攻,……」國防部副部長哈桑擔心:一旦開戰,結局可能是,以色列將處於比現在更強大的地位。

中央軍區司令哈比爾擔心:戰爭會失去現在的界面。

薩達特對這三位高級軍官的怯戰態度十分惱火,下令解除了他們的職務,任命艾哈邁德·伊斯梅爾為新的國防部長。

1973年10月1日,薩達特對國防部長伊斯梅爾下達了作戰指令:「這種軍事行動的目的是使以色列遭到最大可能的損失,使它相信繼續佔領我們的領土將要使它承擔不能支付的代價。」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背景

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以雙方又進行了兩年的「消耗戰爭」。埃軍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的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起,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互派突擊隊偷襲對方。通過兩年的「消耗戰爭」,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隊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強,遂決定從蘇聯購置大量的武器裝備。

薩達特繼納賽爾任埃及總統,開始大力加強軍備。1971年5月,又與蘇聯籤定了友好合作條約,但蘇聯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問題上一拖再拖。蘇聯的舉動引起埃及的極大憤怒。薩達特宣布結束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萬名蘇聯軍事人員在10天內離開埃及;蘇聯在埃及的一切軍事設施,或者賣給埃及,或者全部撤走。這一舉動,是埃及擺脫蘇聯控制,突破「不戰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驟。

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埃及頗為有利。1973年5月非洲首腦會議和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都作出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許多國家同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1973年,正直西方發生能源危機,對阿拉伯產油國的依賴加深。埃及、敘利亞國內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情緒高漲。這些有利的情況,使埃及、敘利亞最高領導集團下定決議,乘聯合國召開23屆年會之際,以突然襲擊的手段向以色列發動進攻。

埃及敘利亞共同商討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國家軍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共同商討未來戰爭的戰略。會後,埃及成立了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4月,又在開羅召開了阿拉伯各國參謀長會議,統一了未來的作戰思想。8月,埃、敘最後審定了在北、西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的聯合作戰計劃。

1972年底,埃及耗費400萬美元在運河西岸修建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擋以色列的襲擊,實際上是用來隱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結。在備戰過程中,埃敘都制定了嚴格的保密規定。對於作戰意圖、作戰計劃,埃及規定只讓總統、國防部長几人知道,敘利亞規定只讓總統等十幾個高級軍政人員知道。作戰命令在開戰前6小時才傳到師級指揮員,開戰前3小時傳到營級指揮員。臨戰前2小時,前線指揮官還讓一些士兵下河遊泳,在沙灘上晾衣服,使前線保持一派「和平」景象。 

1973年10月6日14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防禦工事的沙壘中,突然發生兩聲巨響,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間埋入水下的兩個炸藥包爆炸了,緊接著,埃、敘兩國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軍發起突然襲擊。

它揭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THANK YOU

Design by Amos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原創

(讚賞)

相關焦點

  • 第四次中東戰爭
    除了雙方都沒有準備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打打停停的持續了半年時間以外。其它幾次戰爭大都一周時間內就終結了主要戰事。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後也不過進行了不到二十天時間(1973年10月6日——10月24日)。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固然與雙方的戰略縱深、地形有關,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原因,決定了戰爭的效率,那就是——武器。
  • 解密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阿以之間爆發第四次戰爭,這次戰爭是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局部戰爭。
  • 喋血贖罪日: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這場戰爭爆發於猶太人一年中重要的「聖日」—贖罪日,因而被稱作「贖罪日戰爭」。
  • 【中東歷史紀實】: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
  • 第四次中東戰爭(四)
    安理會又於10月25日通過決議,要求埃以回到10月22日的停火線,並決定向中東派遣聯合國緊急部隊。在美蘇的強大壓力下,10月27日埃以最終實現了停火。停火雖然實現了,但埃及第三軍和蘇伊士城仍被以軍包圍,面對面的軍事對峙仍有可能演變為新的武裝衝突。
  • 內線機動作戰的經典-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與前幾次中東戰爭不同,它是由阿拉伯國家主動開戰,並第一次顯示出阿拉伯國家也具備從事現代戰爭的能力。
  • 【專家說】飛彈快艇的對決——第四次中東戰爭海戰
    忙碌的第三屆海鷹論壇圓滿閉幕,第四屆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海小鷹最近甚是忙碌,但也沒有忘記帶給大家最喜歡的《專家說》,上一期的中東海戰中「螞蟻吃象」的故事是不是沒有過癮,今天關老師為大家講述第四次中東戰爭海戰——第三次中東戰爭海戰以後,反艦飛彈進入了一個蓬蓬勃勃大發展的時期,美國,西歐,中國,以及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開始大力研製自己的反艦飛彈
  • 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世界的逆襲?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開始前,以色列情報部門就已經得到埃及軍隊將會發動戰爭奪回西奈半島,同時埃及在取得蘇聯支持的轟炸機以癱瘓以色列空軍、和飛毛腿飛彈以威脅以色列城市之前將不會發動戰爭。由於蘇聯還未提供轟炸機,而飛毛腿飛彈也才剛於8月運達埃及,要花費4個月進行訓練,因此軍事情報部認定戰爭將不會在短期內爆發。由於這些帶有偏見的錯誤假設,導致他們忽略了其它顯示戰爭逼近的情報。
  • 第四次中東戰爭最絕望的時刻,以軍是怎麼扭轉敗局的?
    但第四次中東戰爭,卻可以說是以色列最為絕望的時刻,因為相比前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從沒被打得那麼絕望過,而且還是沒多久就被打到了快要亡國的邊緣。同時,事情還就剛剛發生在了贖罪日,這一天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不管是誰都會放下工作,為過去一年所犯的罪過進行自我救贖,誰都不希望這一天有任何動亂發生。這也意味著,以色列士兵基本也都放假了。
  • 四次中東戰爭
    簡單來說,這四次戰爭可概括為以色列建國之戰、蘇伊士運河之戰、六五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每一回以色列的表現都盪氣迴腸,可圈可點。        先說建國之戰。1948年,以色列單方面宣布在原巴勒斯坦領土建國,此時它的國民有65萬人,軍隊有各種各樣的遊擊隊3萬餘人,另有坦克和裝甲車各一輛,艦船無,飛機無。
  • 第四次中東戰爭作戰背景 | 埃及敘利亞到底想咋地
    作者 | 立正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利用伊斯蘭教齋月與猶太教贖罪日的有利時機,向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侵佔的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為發端,引發的一場較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因戰爭爆發時間是伊斯蘭教齋月和猶太教贖罪日,又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戰爭從1973年10月6日起,到24日結束,歷時18天。
  • 激戰中東六:以阿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孤懸於伊斯蘭世界,一面靠海,三面皆敵,乃兵法所云之「死地及圍地」。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以戰爭中的轉折之戰,此戰後以色列獲得了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均勢。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同埃及籤訂了和平協議,以色列雖然歸還了西奈半島,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也消失,阿拉伯國家一盤散沙,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戰略進攻態勢。
  • 裝甲鎮魂曲: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戈蘭高地戰役
    1973年10月6日,被稱為贖罪日戰爭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駐防戈蘭高地的以軍,面對著9倍以上的兵力劣勢和高達7倍的裝甲部隊劣勢,憑藉驚人的勇氣和技巧同敘利亞軍隊血戰16天,並從滅亡邊緣挽救了祖國。時至今日,這場堪比溫泉關的史詩之戰依然被奉為防禦作戰的典範。亡國絕境
  •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戰場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戰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在中東地區,因為以色列猶太人的種族,和歷史原因,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紛爭一直便沒有停止過,總的來說一直是以色列佔優,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作為阿拉伯國家的埃及在開始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並迅速擊潰了以色列的防守部隊,可隨著戰爭的進行,很快,戰場的局勢便發生了逆轉,這是為什麼?難道真因為埃及指揮失誤,把一手好牌打爛?
  • 第三次中東戰爭(一)
    1967年6月5日——10日,由以色列方面挑起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被稱之為「六日戰爭」。
  • 第四次中東戰爭----------改變世界格局
    戰爭打到第七天,雙方的都基本彈盡了。這個時候美國和蘇聯緊急向以色列和埃及輸送了大批武器。美國通過航空以及海運從歐洲緊急調用了大量的炮彈,飛彈等武器;蘇聯更是乾脆將匈牙利的炮彈庫存整體輸送給了阿拉伯國家。在彈藥充沛的條件下,以色列開始反攻,以軍將主力先放到了北線的戈蘭高地,集中火力向大馬士革方向採取了突擊,在解除戈蘭高地的威脅後兵指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
  • 阿以衝突六;以阿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孤懸於伊斯蘭世界,一面靠海,三面皆敵,乃兵法所云之「死地及圍地」。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以戰爭中的轉折之戰,此戰後以色列獲得了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均勢。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同埃及籤訂了和平協議,以色列雖然歸還了西奈半島,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也消失,阿拉伯國家一盤散沙,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戰略進攻態勢。
  •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的豪賭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來了解一下第三次中東戰爭背後的故事。了解歷史上中東戰爭的國家博弈,相信能讓更多人對於如今國際問題,能有一個可參照的依據。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之前,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就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矛盾—水資源的爭奪。對於全世界來說,中東地區最寶貴的資源當然是工業的血液—石油。但是對於中東地區的人民來說,水資源和石油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 第四次中東戰爭 | 打破「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分幾步?
    作者 | 立正戰火中的敘利亞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利用伊斯蘭教齋月與猶太教贖罪日的有利時機,向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侵佔的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為發端,引發的一場較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戰爭進程大體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 第三次中東戰爭(二)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預想中的紅海跨海大橋所連接的埃及國土——西奈半島,成為了以色列勢在必得的戰略目標。在歷次有埃及參與的中東戰爭中,西奈半島都是埃及和以色列爭奪的目標。其實說起來,這也是由於以色列的軍事優勢而造成的。要是按埃及人的想法,他們更希望每一次的戰火,都燒在內蓋夫地區。雖然當年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時,在西奈半島兜兜轉轉了幾十年,讓猶太人對西奈半島充滿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