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溫溼度傳感器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如何

2021-02-08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智能溫溼度傳感器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如何

建大仁科_ 發表於 2021-01-14 15:56:56

早期的智能傳感器是將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經處理和轉化後由接口送到微處理機進行運算處理。80年代智能傳感器主要以微處理器為核心,把傳感器信號調節電路、微電子計算機存貯器及接口電路集成到一塊晶片上,使傳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慧。90年代智能化測量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使傳感器實現了微型化、結構一體化、陣列式、數字式,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並具有自診斷功能、記憶與信息處理功能、數據存貯功能、多參量測量功能、聯網通信功能、邏輯思維以及判斷功能。

智能溫溼度傳感器作為智能傳感器網絡產品的一種。在2009年,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數字溼度和溫度傳感器,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感應器,而是把溫度補償和標定數據都集成在一個電路裡面。溫溼度傳感器在出廠前都經過完全標定,客戶只需將其跟單片機通訊就可以直接採集到數據。而現在,溫溼度傳感器基本上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在市面上流通,追求更小更方便滿足集成電路是未來溫溼度傳感器廠家要研究的方向。

智能溫溼度傳感器發展趨勢

1、向高精度發展,隨著自動化生產程度的提高,對傳感器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必須研製出具有靈敏度高、精確度高、響應速度快、互換性好的新型傳感器以確保生產自動化的可靠性。

2、向高可靠性、寬溫度範圍發展,傳感器的可靠性直接影響到電子設備的抗幹擾等性能,研製高可靠性、寬溫度範圍的傳感器將是永久性的方向。發展新興材料( 如陶瓷) 傳感器將很有前途。

3、向微型化發展,各種控制儀器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要求各個部件體積越小越好,因而傳感器本身體積也是越小越好,這就要求發展新的材料及加工技術,目前利用矽材料製作的傳感器體積已經很小。如傳統的加速度傳感器是由重力塊和彈簧等製成的,體積較大、穩定性差、壽命也短,而利用雷射等各種微細加工技術製成的矽加速度傳感器體積非常小、互換性可靠性都較好。

4、向智能化數位化發展,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感器的功能已突破傳統的功能,其輸出不再是單一的模擬信號( 如0~ 10mV) , 而是經過微電腦處理好後的數位訊號, 有的甚至帶有控制功能, 這就是所說的數字傳感器。

5、向微功耗及無源化發展,傳感器一般都是非電量向電量的轉化,工作時離不開電源,在野外現場或遠離電網的地方,往往是用電池供電或用太陽能等供電,開發微功耗的傳感器及無源傳感器是必然的發展方向,這樣既可以節省能源又可以提高系統壽命。

6、向網絡化發展,網絡化是傳感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網絡的作用和優勢正逐步顯現出來。網絡傳感器必將促進電子科技的發展。

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如何選擇溫溼度傳感器或者是溫溼度變送器?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
  • 運用廣泛的溫溼度傳感器設計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近代測量技術也有了飛速的發展,溫溼度傳感器廣泛的運用各種領域。它不僅運用到工業,機械設備,機房,倉儲物流等地方,我們所熟知的更多的就是智能家居中經常出現的配件之一。溫溼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多以溫溼度一體式的探頭作為測溫元件,能夠用來測量溫度和溼度的傳感器裝置,經過穩壓濾波、運算放大、非線性校正、V/I轉換、恆流及反向保護等電路處理後,轉換成與溫度和溼度成線性關係的電流信號或電壓信號輸出,也可以直接通過主控晶片進行485或232等接口輸出。
  • 溫溼度傳感器的基本維護和保養
    由於應用環境的特殊性和應用的高頻率,維護人員和用戶在日常使用中應注意自己的維護和保養方法,使溫溼度傳感器在未來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為溫精準調控溼度發揮作用讓我們直觀地解釋一下溫溼度傳感器的日常維護方法:1.全面檢查對於溫,常見的溼度傳感器,使用一段時間後,溫的溼度檢測可能會有所不同。用戶要注意自己的檢查,數據是否準確,各部件的使用情況等。
  • Arduino Uno如何使用溫溼度傳感器DHT11
    本實驗中,演示Arduino Uno如何使用溫溼度傳感器DHT11(DHT22也是一樣的代碼,只是加載的傳感器類型不一樣)。
  • 溫溼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應用
    溫溼度控制器是以先進的單片機為控制核心,採用進口高性能溫溼度傳感器,可同時對溫度、溼度信號進行測量控制,並實現液晶數字顯示,還可通過按鍵對溫
  • 【開發實戰營】:DIY溫溼度傳感器,創你所想!
    為什麼要以 DIY 溫溼度傳感器為主題? 溫溼度傳感器作為基礎傳感類別,在眾多領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我們日常生活的智能家居、上下班的地鐵環境、疫情疫苗冷鏈存儲運輸、智能農業監測、中心機房等場景 . 通過溫溼度傳感器採集溫度和溼度,可以實現多樣化的智能場景聯動。
  • 【教程】溫溼度傳感器模塊實戰教程
    課程詳情:      《溫溼度傳感器模塊實戰教程》由暢學電子專業的電子工程師團隊設計規劃
  • Sensirion(盛思銳)數字溫溼度傳感器RH/T系列
    其一流的產品、無與倫比的經驗和卓越的應用支持使Sensirion成為了溼度傳感的首選合作夥伴。1、數字溫溼度傳感器 SHT3x (RH/T)適用於各種應用的高品質溼度傳感器新型數字溼度傳感器SHT3x系列將傳感器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 內置溫溼度傳感器的屏顯開關,輕鬆掌握!
    與傳統開關不一樣,小米米家的屏顯開關內置了溫溼度傳感器,並配有一個屏幕,屏幕上可以顯示溫溼度、時間和戶外天氣,在設計方面,依舊是小米一貫的簡約風。根據小編了解到,小米米家的屏顯開關有以下幾大亮點:1、採用了清晰度高的大屏,時間天氣可以一屏全看清。
  • 詳解DHT11溫溼度傳感器的原理及驅動程序
    一.簡介DHT11作為一款低價、入門級的溫溼度傳感器,常用於我們的單片機設計實例中;它應用專用的數字模塊採集技術和溫溼度傳感技術,確保產品具有極高的可靠性與卓越的長期穩定性。傳感器包括一個電阻式感溼元件和一個NTC測溫元件,並與一個高性能8位單片機相連接。
  • PD20-1A1-21智能數顯溫溼度控制器的介紹
    PD20-1A1系列智能型數顯溫溼度控制器以工業級單片機為控制核心,採用進口溫溼度傳感器,數位訊號傳輸,測量精確度高,對工業現場的溫溼度進行智能化監控
  • 清邁電子溫溼度計溼度校準說明
    注意:溫溼度沒有顯示錯誤,請勿進行校準,不當的操作可能會影響相關參數!
  • 【RW007系列綜合實戰2】使用RW007模塊連接小米藍牙溫溼度計2代
    通過米家藍牙網關,米家藍牙溫溼度計2 可與家中其他智能設備聯動,改善室內冷暖乾濕,讓你的家變得更舒適。米家藍牙溫溼度計2貼心設計了嬰兒模式,當溫度或溼度超出嬰兒的舒適區間,米家APP將自動提醒,同時為你提供應對建議。其採用超低功耗屏幕,一顆CR2032紐扣電池可供電待機約1年。
  • 基於STC89C52和LabVIEW的溫溼度遠程監控系統設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設計了一種無人升空平臺設備艙溫溼度遠程監控系統,由溫溼度傳感器對設備艙的溫溼度進行測量經單片機計算處理並打包,通過通信模塊經地空鏈路下傳至地面指揮方艙,再經乙太網傳至指揮所。機載部分主要由電源模塊、核心控制模塊、溫溼度傳感器、數碼管顯示模塊、鍵盤模塊、溫溼度調節系統及通信模塊組成,地面部分由安裝在地面指揮方艙和指揮所中的監控軟體所構成。
  • [ESP8266系列] 玩轉DHT11溫溼度和DS18B20溫度模塊(lua編程)
    DHT11溫溼度模塊模塊概述DHT11數字溫溼度傳感器是一款溫溼度複合傳感器。
  • 如何將DHT11溼度和溫度傳感器與STM32F103C8T6連接
    合作或投稿請發郵件到:rebaby@qq.com在本教程中,我將介紹如何將DHT11溼度和溫度傳感器與基於STM32F103C8T6 MCU的STM32 Blue Pill Board接口。DHT11傳感器的值由STM32讀取,並顯示在I2C LCD顯示屏上。傳感器是很小的設備,可以彌合原始模擬世界與MCU的數字世界之間的鴻溝。
  • Arduino提高篇06—溫溼度OLED顯示
    本篇結合溫溼度傳感器DHT11和OLED,將採集到的溫溼度顯示到OLED屏幕上。DHT11使用上篇介紹的「DHT sensor library」庫,OLED使用U8g2庫,庫安裝請參照前面的文章介紹。1.
  • TE Connectivity 溫溼度壓力測量傳感器開發套件資料分享
    TE Connectivity的Measurement Specialties Weather Shield開發套件可提供必要的硬體,將下列傳感器連接到任何利用
  • Arduino的溫溼度光照檢測wifi聯網OneNet平臺控制系統
    功能描述及設計原理:本系統採用Arduino UNO板(控制器為Atmega168P)作為主控制器,外加DHT11溫溼度傳感器,光敏電阻檢測模塊,以及DS3231時鐘模塊作為時間獲取模塊,通過ESP8266 Wifi模塊,連接路由器或手機熱點,連接中國移動OneNet雲平臺,將所測得的溫溼度及光照數據傳輸到Onenet,通過網頁登錄OneNet
  • 新基建|城市綠化智能澆灌系統
    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表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城鎮化水平將高達75%」,這就意味著在未來30年內,每3個人中就有2個人將生活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