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軍代表在回應「立委」質詢時宣稱,陸軍已全部完成7個打擊旅、1個地區指揮部、共23個「聯合兵種營」的編組,並通過本年度漢光36號實兵演練完成相關戰鬥力驗證。
Emmmm……要是我沒記錯,臺軍首支聯兵營去年9月才正式編成,這才一年功夫就形成戰鬥力,還把剩餘二十多個都編好了?
▲臺軍聯合兵種營
臺防務部門還在書面報告中提到,部隊在獲得M1A2T坦克等主戰裝備後,可將平均機動速度大幅提升至70公裡/小時,較過去增加了20公裡/小時,可有效發揮聯兵營快速機動的特性。
咳咳……要不是離得夠遠,胖兵頭頂上這片雲都要被灣灣吹走了。
既然被洒家撞見,今天就跟大伙兒講講臺軍的聯兵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1、什麼是聯合兵種營?
所謂聯合兵種營,是將步兵、裝甲兵、炮兵等原本獨立的兵種混合編列而成的戰術兵團,主打快速反應、立體打擊、獨立作戰能力,是現代陸軍的重點改革方向之一。
「精進案」後,持續縮編的臺陸軍全面裁撤師級部隊,將部分野戰兵力整合成4個裝甲旅、3個機步旅,共7個能夠機動作戰的打擊旅。
(小兵兵註:「精進案」是臺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的第二步,主要內容為縮短義務役期、削減將校官數量,提高士官和士兵比例、降編各軍總部為司令部,解決該裁未裁、先裁後復、官多兵少等弊病)
臺陸軍在90年代末嘗試過組建坦克+機步兵的「聯兵旅」,組織架構和功能參考了美軍重型旅級戰鬥隊(Heavy Brigade Combat Team),但因編制不穩、訓練和裝備保障不利,早期的「聯兵旅」構想未能實現。
▲美軍旅級戰鬥隊是較為成熟
且有實戰經驗的合成化部隊
很值得我們解放軍參考
2018年嚴德發出任「防長」後炒了一鍋冷飯,提出「可恃戰力專案」,重拾當年被廢棄的「聯兵旅」計劃。
但是經過超長跨度的持續縮編,再加上募兵製取消了義務兵役,臺軍的總體規模從50萬銳減至不足20萬,陸軍甚至出現1官1兵2個人充當1個連的荒唐事,旅一級的混合戰鬥單位是無論如何也編不起來了。
嚴德發只好降低標準改旅為營,計劃將現有7個打擊旅和官渡指揮部下轄的坦克營、機步營,全部混編為聯合兵種營。
2019年9月,駐守臺中的586裝甲旅第3營改編為首個聯兵營,對標解放軍正在大力建設的重型裝甲合成營。
▲正接受校閱586旅
按照臺防務部門的說法,臺軍聯兵營有兩種配置組合,一種是在裝甲旅轄內配置2個裝甲聯兵營、1個機步聯兵營,裝甲營由2個坦克連+1個機步連組成,機步營由1個坦克連+2個機步連組成。
另一種是在機步旅轄內配置1個裝甲聯兵營,2個機步聯兵營。
每種打擊旅都會配置3個連共24門M109A5自行火炮,既可作為旅屬炮兵集中使用,也能隨時編入各營成為營混炮兵,平均每個營都能分到一個炮連。
▲臺軍共有225輛M109A2/A5
除此以外,每個聯兵營還配置一個火力連,由迫擊炮排、反裝甲排、防空排、偵察排和狙擊排組成,裝備履帶式迫擊炮、配置「陶」式飛彈和「復仇者」飛彈的悍馬越野車,有自主偵察、布控和一定的防空能力。
▲火力連悍馬車發射陶式反坦克飛彈
聯兵營不設營部連,轉以戰鬥支援連代替,轄內包含營長、副營長、輔導長及人事、情報、作戰、後勤參謀所在的連部排、補給排、保養排、指管排、衛生排,並海軍、空軍、陸航兵聯絡員及無人機圖資分析官,此配置意在提高指揮效率與各兵種協同度。
如此設立聯合兵營的目的,則是要求其具備「早期監偵目標、集中火力打擊、快速機動應援、獨力遂行作戰」能力。
用來擋機械化部隊登島後向後方縱深穿插。
啥?我兔的看家本事「敵後穿插」你想防就防?。
2、聯兵營有何優勢?
「師對抗」時代的臺軍以旅作為基本戰役單位,部隊完成整編進入待命狀態需要24小時。
但在聯兵化調整後,每個聯兵營的動員時間可縮短至12小時,能夠更快進入戰場。
再加上各營自行掌握情報、偵搜、火力、防空、後勤等力量,聯兵營能在一定範圍內脫離大軍團獨立作戰,非常符合臺軍目前的防衛策略。
▲聯兵營偵察排,照片明顯為擺拍
另一方面,聯兵營將大量裝甲單位和野戰炮兵整合在同一個指揮系統下,其火力密度和協調程度要高於常規部隊。
單從紙面上看,臺軍的聯兵化程度還算不錯,組織架構基本涵蓋了獨立作戰所需要的各方面要求。
然而——有不少島內民眾蔑稱聯兵營為「憐兵蠅」,一聽就是酸辣味十足的臺式毒舌……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難聽的稱呼,是因為這個被臺軍寄予厚望的新式兵團,充滿了騙局和缺陷。
3、現存問題
臺軍宣稱聯兵營的機動速度可提升至70公裡/小時,照常理來說這個數字應該是全營的整體機動速度。
但是請灣灣來解釋下,CM21的最大時速為66公裡/小時,「巴頓」和「勇虎」連50公裡都不到,即便你拿到M1A2T,它的最大速度也只有66公裡/小時,那你這個70公裡是怎麼跑出來的?
超頻嗎?
▲老舊的CM-11坦克(沒外掛反應裝甲)
胖兵也是猛一個機靈才想明白他們怎麼算的:悍馬、雲豹、V-150的最大時速分別為130、100、88公裡/小時,把這些單位的速度一平均,7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不就出來了?
你們看對岸這算數題做的……
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聽了都豎大拇指。
臺軍現在真是撒謊吹牛不打草稿,你乾脆再多放一些無人機,速度直接破百豈不快哉?
這種完全沒有戰術參考價值和實際操作可能的紙面數據,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麼?
哦對,除了騙,還有弱。
按照設想,聯兵營要裝備足夠數量的M1A2T坦克,和「雲豹」步戰車才算得上完全體,但大家都知道主戰坦克這種大單不是你刷了卡就能買到現貨,生產交付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且現有訂單數量也無法實現全面換裝。
也就是說,被視作重裝力量的聯兵營,只能繼續使用老舊不堪的M60A3和CM11「勇虎」坦克,裝備水平仍停留在越戰時期,拉跨!
機步連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雖說已開始逐步換裝CM-32「雲豹」步戰車,但採購數量因為弊案大幅減少近三分之二,主要運兵/作戰車輛是與坦克同樣老舊的CM-21(臺版M113A1)履帶式裝輸。
▲薄皮大餡的CM-21裝甲車
就這?
還想和解放軍合成營對壘?
這孩子算沒救了。
我兔一個滿編重型合成營,主戰裝備領先臺軍一代半,不僅性能完全碾壓,數量上也是大優。
除此以外,我合成營同樣配有火力連、火炮連、保障、工兵、防化、衛生、運輸、維修和炊事單位,無論火力還是獨立作戰能力都比聯兵營強一大截。
▲解放軍合成營
真要是兩營相撞,臺軍裝甲只有被挨個「點名」的份兒,而所謂「殲敵於灘頭、阻敵於鄉野」說白了不還是欺騙老百姓的假大空話?
就算將來M1坦克到貨,你嚴德發就敢站出來打包票能幹得過99A嗎?
裝備差就算了,訓練也是一塌糊塗。
臺灣地域狹小,缺乏大型的綜合訓練場,大兵團展開都很難做到,更別提進行跨晝夜、跨地域、跨兵種的實兵對抗,聯兵營這種需要反覆磨合訓練才能讓各兵種協調一致的作戰單位,要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形成戰力呢?
改編後,各坦克連名義上是被整合進一個營,但平時還是各訓各的,除了每年戰備周、漢光演習外幾乎沒有機會進行聯訓。
▲臺軍大部分野戰部隊的營區
都在城市周邊出了大門就是居民區
的確沒有良好的訓練場地
在「政治正確」的影響下,裝甲部隊也幾乎不進行野外訓練,困在空間有限的營區內,可想其訓練水平也就那樣了。
我們一再說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貼近實戰的紮實訓練和戰鬥意志的培養,臺軍現在光有思想和編制這些空架子,實打實的裝備和訓練都差了太多,實際戰力不敢恭維。
而對於臺軍來說,攤上民進黨這麼一個不懂軍事、沒打過仗的草根執政黨也的確無所適從,多年下來戰鬥力也迅速衰退。
這樣一個「自欺欺人」的軍隊,無論搞出多少聯兵營,都得是解放軍的一盤菜。
轉載請註明出處:「雲上國防」(ID:YUNSHANGGUOFANG)註:本文為「雲上國防」公眾號獨家特約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洗稿,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