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專欄是軍武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近日警察蜀黍們在機場發現有一旅客脖子上掛了顆子彈就要登機,被抓住後給出的理由竟是闢邪!這麼清奇的想法軍武菌還是第一次聽說,可為啥我國已經禁止私人持有槍枝了,都沒有了槍子彈還要嚴格控制呢?難道手拿子彈敲擊底火就能將彈頭射出?
子彈作為戰場上最大的消耗品,通常由彈頭、發射火藥、彈殼及底火四部分組成,這東西從十九世紀設計出來到現在結構上基本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射擊時,先扣動扳機,撞針就會撞擊子彈底火然後點燃彈殼內的發射藥,當火藥燃燒後彈殼內部壓力上升到250至500kg/cm2時,彈頭就會從彈殼裡被推出擠入膛線,並在高壓氣體的作用下迅速射出,通過強大的動能對目標造成殺傷。前面說的底火其實就是裝在槍彈或者炮彈底部,可以靠外力機械能或電能使其擊發並引燃發射藥的一種火工品。通常是由雷汞、氯酸鉀和穩定劑組成,比較敏感,受到一定的擠壓或者高溫就會引爆。根據底火的結構不同我們常見的彈藥通常分為兩類,中心點火和邊緣發火,中心點火又分為博克塞式底火和伯爾丹式底火兩種。
▲從左往右:博克塞底火
伯爾丹底火、邊緣發火底火
博克賽式底火自帶火臺,當撞針撞擊底火時會擠壓引藥,引藥撞在砧座上繼而被引爆,產生的火花衝破封裝進入彈殼內來點燃發射藥。博克賽式底火最早發源於歐洲而流行於美國,而伯爾丹式底火卻正好相反。相比於博克賽式底火,伯爾丹式底火的結構較為簡單,擊發時同樣是撞擊底火杯,引藥被砧座擠壓後引爆,火花通過兩個引火孔射向發射藥。目前我軍多使用的為伯爾丹式底火。區別於博克賽和伯爾丹式底火的另一種就是邊緣式發火彈藥,這種彈藥彈殼底部邊緣向外突出,厚度很薄,突出的邊緣內填充有引藥,扣動扳機撞針會撞擊邊緣,並擠壓裡面的引藥再點燃彈殼內的發射藥。可是由於邊緣發火彈藥的底緣較薄,不能承受過高的膛壓,因此這種子彈只能用於小威力彈藥,不能使用在軍用槍彈上。說了這麼多,底火到底是啥各位肯定是摸得透透的了,那如果拋棄傳統的槍發模式,把子彈單獨取出固定住再用適合的工具敲擊底部,子彈到底能不能射出去殺傷到人呢?老外就做過很多相關試驗。有玩家將.50子彈固定在木樁上,然後用.22子彈射擊它的底火,可以看到底火引燃後點燃了子彈內的火藥並發生爆炸,但是彈殼被炸開,彈頭卻並沒有被射出,這是由於沒有了槍膛束縛的子彈首先會從較薄的彈殼處爆炸。還有更硬核的玩家將巴雷特的槍機直接拆下固定住,遠程來控制子彈擊發,結果還是彈殼發生爆炸,射出的彈頭並沒有對玩具熊造成什麼傷害。在油管上有一個叫Kevin Kohler的博主,他在自家後院搞出各種稀奇古怪的作死實驗而被廣大網友熟知,因此也被稱為「後院科學家」,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實驗,先將幾塊鋁融化在鍋內(鋁的熔點是660.4℃),接著將一把子彈扔進去,子彈在碰到融化的鋁液瞬間就爆炸了,像是大炮仗,稍遠的距離就無法對人造成傷害了。
還有用火烤子彈的,軍武菌猜到一定很多人都覺得用火烤了子彈後,射出的彈頭會在空中亂飛,一不小心就會射到旁邊的人身上。可實際並非如此,離開槍的子彈雖然有可能引爆,但如果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離的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雖然子彈受熱瞬間射出,但彈頭也只是卡在了旁邊的泡沫板內。看了這麼多試驗當底火在高溫的環境下或者或者受到猛烈地衝擊,就會底火點燃發射藥射出彈頭。有的彈頭很重,擊發後火藥會先從較薄的彈殼炸出來,因此很有可能彈殼爆炸了,子彈卻並沒能發射出去。即使彈頭髮射出來,也因為沒有槍管的約束,沒有持續的加速過程和旋轉飛行狀態,威力遠遠不如槍械裡射出的子彈大。
▲死亡螺旋
看了這些作死的實驗,硬核朋友們還是不要把子彈拿來闢邪呦,雖說意外擊發了不一定打死人,但就算你有醫保卡,運氣不好炸飛個手指也得不償失,所以對於咱們老百姓來說,即使沒有槍,子彈也是不小的威脅,可能這也是為啥國家嚴禁私藏彈藥的原因之一吧,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子彈啥的咱還是老老實實上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