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遊的核心戰鬥體驗愈發同質化的當下,許多公司開始探索較為少見的玩法。作為曾在PC端叱吒風雲的遊戲品類,戰棋便成為了行業新的關注點。莉莉絲、心動等廠商分別推出了戰棋產品,而據葡萄君得知,許多廠商也將於明年涉足戰棋品類。
然而戰棋品類的問題依舊明顯:傳統戰棋和SLG不同,大部分策略因素都體現在戰鬥過程當中。技能釋放、道具使用和走位都對用戶構成了相當的門檻。如果減法做得不好,大眾用戶便很難從遊戲中獲得足夠爽快的策略體驗。
經典戰棋遊戲《火焰紋章》
但不久前,FunPlus的首款全球代理遊戲:《Valiant Force》在東南亞正式發行並進入多國暢銷榜前十。這款戰棋手遊大幅度簡化了傳統戰棋遊戲設計。就葡萄君體驗來看,《Valiant Force》的門檻確實不高,遊戲設計也符合許多卡牌用戶的習慣。而其精美的2D立繪則反哺玩法設計,增添了遊戲的吸引力。
核心玩法:簡化的戰棋規則
簡單來說,《Valiant Force》採用了3D、2D雙界面的表現形式,玩家操縱下方的角色圖標,上方的人物則會做出相應的動作。
由截圖可知,整個戰鬥地圖只有9個格子,玩家最多可以出戰4名英雄。每個回合當中,這些英雄都可以選擇攻擊、移動或是與其他英雄交換位置。
除此之外,每個英雄還擁有一個被動光環效果。例如,守護者英雄的光環效果對其後方的隊友生效,能夠增加他的防禦力。
而一些幽影類英雄則有機率讓旁邊的英雄額外攻擊一次:
很明顯,經歷過光環的教程之後,大部分玩家都能學會如何通過排兵布陣實現光環的最大效果。因此,如何排兵布陣,最大化光環的作用,並打斷怪物之間的類似配合便成了最重要的戰前策略。
而在攻擊的過程中,《Valiant Force》保留了傳統戰棋遊戲的回合制特色,只有一方的所有單位完成行動之後另一方才會行動。同時這款遊戲還取消了MP的概念,改為用回合數量來表達技能冷卻的時間。
在前期關卡中,玩家只要選擇合適的攻擊對象,即可輕鬆推進關卡。但隨著難度的提升,玩家便需要交換一些英雄的位置,以保護過度被怪物攻擊的角色;而面對遠程怪物的時候,近戰英雄難以攻擊,可能就需要花費一個回合來向前推進陣型。
坦克在前面防禦,遠程英雄在後面輸出總是不錯的選擇。但當關卡中的怪物初始位置整體靠後時,多名高傷害的遠程英雄也有可能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迅速將敵人全部殺死。
總的來說,《Valiant Force》大幅度縮減了戰棋地圖的規模,用光環的形式幫助玩家設計陣型,降低了核心玩家與大眾玩家的水平差距。這款遊戲的門檻的確不高,也保留了一定的策略樂趣,或許不失為目前戰棋手遊較好的改良方法。
優秀的2D立繪:提升用戶粘性與付費的關鍵
而在核心戰鬥之中,《Valiant Force》依然保留了卡牌遊戲的付費模式和人物養成系統。 精煉、升級、抽卡、單次特惠等系統一個不少。
雖然養成策略較為傳統,但遊戲中每個角色的立繪都十分細膩,甚至比3D建模的精度更高。
立繪與3D模型對比
《Valiant Force》中充斥著大量立繪,且每個角色的光影效果都可圈可點,服飾和妝容能夠透露出一定的設計感,筆觸也兼具油畫和水彩的質感。
受益於優秀的美術水準,遊戲劇情的推進也不顯枯燥。關鍵劇情處往往會出現羊皮紙風格的原畫,且每個角色動作與神態的描繪都相當精心:
日常對白中,2D立繪也仍然發揮著它的魅力:
喘氣?到底是誰在喘氣……
多角色收集養成遊戲中,人物魅力是提升玩家粘性和付費欲望的重要因素。雖然《Valiant Force》的付費與養成設計較為傳統,但在人物魅力上,憑藉這樣的立繪質量,這款產品做得頗為出彩。
調優與推廣:產品之外的細緻工作
除去遊戲設計和美術質量,《Valiant Force》還在產品之外做出了更多的工作。
首先,FunPlus對《Valiant Force》的研發團隊XII BRAVES提供了相當的扶持。新加坡的本土研發團隊一向不被遊戲圈看重,但FunPlus堅持對其進行投資,並與其一同對《Valiant Force》進行研發及調優。
再有,FunPlus還為遊戲舉辦了兩屆英雄設計大賽,並邀請到現任FunPlus 美術總監和Supercell前美術總監等人擔任評委,及《最終幻想》系列角色設計師、知名畫家天野喜孝為獲獎者表示祝賀。據FunPlus稱,本次比賽共在全球徵集到了超過1300幅作品,也向從業者與玩家體現了研發團隊對美術的關注。
其次,在線上,FunPlus對玩家社群進行了相當精心的運營。在線下,從去年10月開始,FunPlus就在新加坡、臺北、馬來西亞等一系列遊戲和動漫展會上對《Valiant Force》進行了預熱;在Facebook上面,遊戲上線前就獲得了約10萬粉絲的支持,預註冊人數超過6萬。
綜上所述,憑藉簡明設計、優秀美術、精細運營和對研發團隊的洞察,FunPlus已經在東南亞市場的戰棋細分領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Valiant Force》的成績能夠再穩定一段時間,或許會有更多團隊關注類似的領域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