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米-24武裝直升機已經問世近50年了,由於該機的外觀充分繼承了蘇聯武器的暴力美學精神,所以在服役中獲得了許多諢名,比如「鱷魚」、「酒杯」、「魔鬼戰車」、「雌鹿」等。和其他武裝直升機相比,「雌鹿」具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能在機艙內搭載一個步兵班樣執行機降作戰。俄羅斯南部軍區就使用米-35M武裝直升機進行了這樣的一次機降演習,充分展示了「雌鹿」家族「飛行步戰」的風採。
米-35M機降訓練
米-35M的載人艙
俄羅斯直升機公司曾在2014年舉辦一場盛大的新聞發布會,慶祝「雌鹿」首飛的45年。目前俄羅斯直升機公司是俄羅斯國家技術公司(Rostec)的一部分,目前正在生產「雌鹿」的最新改型——米-35M。俄羅斯直升機公司執行長亞歷山大·米赫耶夫在發布會上說「雌鹿」直升機「是在1968年開始研製的,原型機從設計到製造的速度打破了當時的紀錄。米-24在服役中始終表現出了高效率、高可靠性和結構結構堅固的特點。」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米-24的服役之路卻非常坎坷,第一架「雌鹿」原型機於1969年9月19日首飛後,生產型直到1976年進入蘇聯軍隊服役。為了能進入一線部隊服役,米裡設計局對原型機進行了大量設計修改。服役之後,由於蘇軍作戰思想的演變,「雌鹿」的任務也從「飛行步戰」變成了「飛行坦克」,在蘇聯設計師一步步搞清楚該如何設計武裝直升機時,該機的外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花房家族
米-24最初的V-24方案只是一種突擊運輸直升機,看起來很像是越南戰場上鋪天蓋地的UH-1「休伊」直升機,但該方案奠定了之後2300多架「雌鹿」生產型的「飛行步戰」特點:具有兩名飛行員,座艙有裝甲保護,能搭載7-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機鼻有炮塔,短翼下可掛載火箭彈和反坦克飛彈等。在V-24最終設計中,飛行員和武器官都坐在前機身花房式平板玻璃駕駛艙內的串列座椅上,此外駕駛艙內還安排了飛行機械師的座位。載員艙位於機身中部,士兵們坐在面對面的座椅上。
最初的V-24方案與伊爾-10攻擊機的側視圖對比,黑色為裝甲保護區域
V-24全尺寸模型
V-24的機艙能運輸一個班8名士兵
這個「飛行步戰」概念在當時來說仍太過激進,以至於蘇聯國防部一開始並不支持該方案。米裡設計局最後說服了軍方,製作了三個不同的全尺寸模型和五個迭代前機身模型,最後確定該機將是一種雙渦軸發動機的10.5噸級直升機。軍方在設計早期階段要求V-24必須安裝一個12.7毫米下顎機槍炮塔,並能發射先進的9K113「突擊手」無線電駕束制導反坦克飛彈,執行次要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為了加快新直升機的研製進度,米裡設計局在設計中大量借用現成直升機組件,如該機的主要動力部件(發動機和旋翼)都來自米-14直升機。
1967年的V-24方案,逐漸有了「雌鹿」的影子
全尺寸V-24模型
由於V-24原型機的研製進度遠超配套的「突擊手」飛彈,所以只能先裝上老式的9M17M「方陣」-M無線電駕束制導反坦克飛彈作為過渡。
早期試飛顯示V-24的平直短翼會對飛行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設計師為直升機設計了具有明顯下反角的新短翼。此外「方陣」-M反坦克飛彈掛在機身兩側的方式不僅影響短翼上火箭彈的發射,還幹涉了機艙門的開啟,所以被挪到了短翼翼尖。由於原型機座艙過於狹窄,裝不下反坦克導致制導系統,所以設計師又加長加尖了機鼻。
1969年V-24原型機的首飛
V-24武器展示,此時「方陣」反坦克飛彈還是安裝在機身兩側的
經過上述改進後,米-24A生產型終於在1970年做好投產準備了。米-24A在服役不久就暴露出一個嚴重問題,如果在懸停中遭遇側風就可能進入不受控制的打轉,由此導致多起墜機事故。最後設計師通過把尾槳從垂尾右側移到左側才解決該問題。此外,「方陣」-M飛彈和其手動制導系統的命中率只有30%,隨著蘇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指揮官開始把米-24A視為一種近距空中支援直升機而不是突擊運輸直升機,而命中率低下的「方陣」-M飛彈無法使該機有效執行該任務。
米-24A三面圖,後期型改變了尾槳安裝朝向
所以蘇軍裝備的米-24A主要被用於機組人員訓練和戰術發展。雖然該機作為武裝直升機的表現不如人意,但仍是一種皮糙肉厚生存力強的突擊運輸直升機,出口給了阿富汗、越南、利比亞和衣索比亞,總產量大約240架。
米-24A機鼻的牙籤機槍
越南的米-24A
接下來出現的米-24B改進型增強了火力,在下顎USPU-24動力炮塔中安裝了一挺YakB-12加特林4管12.7毫米機槍,並配備了半自動制導的9M17P「方陣」-P反坦克飛彈。米-24B的機鼻下方還增加了微光電視和紅外傳感器,提高了瞄準精度,但該機仍保留了米-24A的花房式駕駛艙。
米-24B全尺寸模型
為了解決「雌鹿」早期型的尾槳穩定性問題,一架米-24B在1975年測試了涵道尾槳
改裝自一架米-24B的A-10破紀錄機
向「飛行坦克」進化
蘇軍仍對米-24B感到不滿意,該機的花房式駕駛艙嚴重影響了武器官的視野,制約了直升機戰鬥力的發揮。於是米裡設計局在1971年又設計出了「雌鹿」標誌性的串列式獨立雙座艙,並取消了飛行機械師座位。
米-24V是第一種採用全新串列座艙的改型,該機還具有改進過的起落架和短翼副油箱,準備安裝9K113「突擊手」-V反坦克飛彈。但期待已久的「突擊手」飛彈再次跳票,於是米裡設計師在無奈之下先推出了不太完美的,配備「方陣」-P的米-24D過渡直升機。
米-24A改裝的米-24D原型機
米-24D在1973年投產,1976年進入蘇軍服役。米裡設計局還研製了相應的米-25降檔出口型,米-24D和米-25的總產量約650架。
米-24D的串列雙座艙從此成為「雌鹿」的著名標誌
「突擊手」-V反坦克飛彈最後在1973年終於投產,使米-24V做好了服役準備。憑藉其優越的射程、飛行速度和精度,半自動制導的「突擊手」,米-24V終於在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中脫穎而出。米-24V還裝備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提高了高溫高原性能,並改進了通信航電設備。該機在1976年投產,在隨後10年中共生產了約1400架(其中包括米-35出口型)。
米-24V原型機,終於裝上了「突擊手」反坦克飛彈
從米-24V開始,「雌鹿」進化成了真正的飛行坦克
根據蘇聯飛行員在阿富汗戰場學到的血淚教訓,後期型米-24V加裝了雷達定向和告警系統、紅外抑制排氣管、紅外幹擾機和幹擾彈發射器,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機炮怪獸
在米-24項目早期階段,米裡設計局曾設想了一種裝備23毫米雙管機炮的重武裝改型,但蘇聯國防部一直堅持讓「雌鹿」使用較小口徑的機槍。
1975年,隨著米-24從「飛行步戰」演變成「飛行坦克」,米裡又重提為該機裝備機炮的建議,於是誕生了米-24P,該機基本上就是拆除了機鼻加特林炮塔並在前機身右側安裝雙管30毫米速射炮的米-24V。米-24P在1981年投產,其出口型是米-35P,總產量約620架。米-24P強大的GSH-30K機炮機炮同樣也安裝在蘇霍伊蘇-25固定翼攻擊機上,兩種飛行器在阿富汗戰場作為「飛行火炮」對地面部隊實施了有效的支援。
米-24P飛行火炮原型機
米-24P機身側面安裝的巨炮
米-24P的雙管30mm炮後坐力驚人
雖然30毫米機炮威力強大,但存在重量過重和備彈量少的缺點,同時後坐力太大,只能固定安裝,並不是武裝直升機的合適武器。於是設計師回到繪圖板在1985年推出了米-24VP。該機的機鼻動力炮塔內安裝了較輕的23毫米雙管炮,試圖解決機炮威力和炮塔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炮塔在世紀使用中暴露了可靠性問題,導致米-24VP在1989年投產後的產量有限。
米-24VP的炮塔可靠性不高
窮人的「夜戰雌鹿」
車臣戰事使俄羅斯軍隊明白了夜視能力的重要性,在渡過了20世紀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後,俄羅斯空軍決定由俄羅斯直升機公司來升級一批米-24P作為過渡,數量覆蓋18-24架,於2004-2007年交付。
升級後的直升機編號米-24PN,該機完全是為俄羅斯空軍急迫的夜戰需求研製的,將主要用於車臣戰場,所以米裡設計局為了降低成本、加快研製進度,在米-24PN的研製中大量採用現成技術,其中包括為米-28N研製的部分航電。
米-24PN夜戰型原型機
米-24PN的座艙燈光兼容OVN-1或GEO ONV-1夜視鏡,使飛行員能進行低空夜間飛行。該機還安裝了BREO-24飛行/導航航電套件,在前後座艙中都增加了一個彩色液晶顯示器,導航系統集成了A-737-00衛星導航接收機。米-24PN的發動機、機身和旋翼系統也進行了若干改進,還縮短了短翼翼展,起落架改為不可收放式。
米-24PN座艙內增加的液晶顯示器
米-24PN通過安裝相當簡陋而沉重的9S47N「光芒III」陀螺穩定夜視瞄準系統獲得了夜戰能力,令人驚訝的是該系統完全基於一種俄羅斯步兵戰車的夜視系統。「光芒III」一開始被做成翼下吊艙,但最終被安裝在了米-24PN機鼻正前方一個突出的平臺上。「光芒III」系統包括一套與雷射測距儀和紅外測角儀交聯的長波紅外傳感器(使用線陣掃描技術),並通過與標準的「彩虹-Sh」制導系統相結合,使米-24PN獲得在夜間發射「突擊」-V和「攻擊-V」無線電駕束制導反坦克飛彈的能力,最大射程4公裡。
俄羅斯空軍陸航的米-24PN
但俄羅斯空軍對這次臨時升級並不是很滿意,主要原因是新增的設備和機身改進增加了直升機空重(如笨重的「光芒III」夜視系統、固定式起落架、後機身增加的配重塊),降低了飛行性能。
米-24PN機鼻的夜視觀瞄傳感器來自步兵戰車
修改短翼後,米-24PN唯一能發射的無制導武器就只有S-8和S-13火箭彈以及UPK-23-250 23毫米機炮吊艙了,該機可以在翼下掛載8枚反坦克飛彈。發射火箭彈時,米-24PN的雷射測距儀能進行自動射程校正,彌補了早期型米-24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重大缺陷,所以該機在發射S-8火箭彈時的精確射程能達到3公裡。
第一批5架米-24PN於2004年初交付託爾若克的陸航第334機組換裝和戰鬥訓練中心,用於培訓教官和一線飛行員。同年,第487架獨立直升機團(後更名為第387陸航基地)接收了4架米-24PN,該團駐紮在俄羅斯歐洲領土南部城市布瓊諾夫斯克附近。2005年,米-24PN首次參加在車臣的反叛亂行動,這種直升機還參加了2008年8月的俄羅斯和喬治亞之間為期五天的奧運戰爭。
作為臨時解決方案,米-24PN的改進並不成功,導致直升機飛行性能下降
米-24PN的唯一外國客戶是烏幹達。該國在2004年表示有興趣購買最多6架米-24PN,但最後只訂購了1架,在2005或06年交付。該機獲得了米-35PN的出口編號。
烏幹達米-35PN
形形色色的米-24副廠升級方案
除了俄羅斯的米-24PN和米-35M屬「原廠」升級外,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以色列、南非和歐洲的一些公司也曾提出過五花八門的非授權「副廠」升級改裝方案,這種局面一度讓俄羅斯直升機公司感到憤怒而又無可奈何。
但俗話說的好,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些公司原本以為憑藉米-24「雌鹿」的龐大保有量,一定能從該機的航電和武器升級市場上大賺一筆,但他們沒有看到裝備米-24的大多數國家都窮的叮噹響,根本無力升級自己老舊的「雌鹿」。同時俄羅斯直升機公司和米裡莫斯科直升機廠也發憤圖強,推出了米-35M「終極雌鹿」原廠升級版,把多數副廠升級驅逐除了市場。
烏克蘭的米-24PU
俄羅斯以外最大的「雌鹿」升級客戶是烏克蘭陸軍航空兵,裝備著超過100架的米-24。據報導在2008年,烏克蘭國防部選中法國SAGEM公司作為本國米-24升級項目的航電升級和集成主承包商,與科諾託普的烏克蘭Aviacon直升機維修廠合作實施升級。SAGEM公司對此非常興奮,以為進入了一個利潤豐厚的「雌鹿」升級市場。
這家法國公司負責提供米-24升級所需的航電設備和夜視設備,烏克蘭本國企業馬達西奇則為米-24提供增大功率的TV3-117VMA-SBM1V渦軸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將能提高米-24的高溫高原飛行性能和單發停機安全飛行能力,烏克蘭盧契設計局負責提供「障礙」反坦克飛彈系統。直升機的自衛套件也將升級,增加全新且經過實戰考驗的Adros KT-01AV全向紅外幹擾機。
但烏克蘭「雌鹿」升級項目在2011年初陷入困境,遭遇嚴重的資金和技術困難。由於這是一次繞過俄羅斯原始設備製造商的升級項目,所以也遭到了俄政府的強硬反對。
捉襟見肘之際,Aviacon直升機維修廠決定先對米-24P實施小規模升級,也就是所謂的第一階段升級。升級內容有換裝新型發動機、新的自衛設備、GPS接收機、雷射目標指示器、內外部燈光兼容夜視鏡。升級後的首架米-24P原型機在2011年中期首飛,該機在年底展開國家試飛,評估了該機的夜視鏡飛行能力和精確目標瞄準能力。國家試飛在2012年3月完成後,該機獲得了米-24PU1的編號,烏克蘭國防部批准陸航的米-24P開始接受升級。
米-24PU1升級示意圖
2011年12月,烏克蘭國防部宣布與SAGEM公司的合作將繼續進行,這家法國公司已獲得了為米-24PU2第二階段升級提供高科技設備的合同。第二階段升級包括座艙多功能顯示器、OLSP-410多功能光電轉塔、新型任務計算機、VS-1500音頻/視頻記錄系統、Sigma 95L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和GPS組件)和Mercator數字地圖模塊。2013年,米-24PU2原型機進行了首飛,至今還在試飛中。
試飛中的米-24PU2
史上最醜「雌鹿」
無論從商業還是工程角度,來自南非的「超級雌鹿」都是最成功的米-24副廠升級。「超級雌鹿」由南非先進技術與工程公司(ATE)研製,贏得為阿爾及利亞空軍升級40架米-24的大單。據報導,雙方在1999年籤訂了首批升級合同,首機在2000年交付。阿爾及利亞在2001年底又下達了第二份升級合同,由ATE公司把未透露數量的「雌鹿」升級到更高標準。
「超級雌鹿」MkIII,具有非常邪惡的機頭造型
阿爾及利亞空軍的「超級雌鹿」
2010年6月,「超級雌鹿」又獲得了另一個客戶。ATE公司與烏克蘭Aviacon合作為亞塞拜然空軍升級了4架「雌鹿」,編號米-24G。該機除具有「超級雌鹿」的所有特徵外,還配備了由烏克蘭盧契設計局研製的「障礙」新型反坦克飛彈,這種43千克重的飛彈射程達7.5公裡,具有串聯空心裝藥戰鬥部,在破壞坦克的爆炸反應裝甲厚的穿甲能力達800毫米。
「超級雌鹿」在一開始只提供兩種升級方案,具有相同的核心航電和武器系統,但設備的複雜程度有所不同。第一種升級被稱為「超級雌鹿」MkII,針對米-24P,保留了原有的俄制武器系統(如固定安裝的雙管30毫米機炮),只升級了觀/瞄和精確導航設備。第二種升級被稱為「超級雌鹿」MkIII,針對米-24V,該機具有全新的武器控制系統,並用一門20毫米機炮取代了原先4管12.7毫米機槍,用南非肯特隆公司生產的ZT35「獵豹」雷射制導飛彈取代了原來的「方陣」-P和「突擊」-V反坦克飛彈(ATGM)。
「超級雌鹿」MkIII換裝了南非肯特隆公司生產的ZT35「獵豹」反坦克飛彈
ATE公司後續推出了衍生自「超級雌鹿」MkIII的「敏捷雌鹿」升級,該機進行了廣泛的機身和旋翼系統升級和減重,因而大幅提高了機動性能。
更加複雜的「超級雌鹿」MkIII升級具有大量高技術設備,如前後座艙的肯特隆公司研製的「弓箭手」R2頭盔瞄準器,可操作機炮炮塔和和「百眼巨人」550多傳感器轉塔。該機的高轉動速率炮塔內安裝一門20毫米F2機炮,備彈840發。
ATE公司在2004-2005年曾試圖把「超級雌鹿」打入北約新成員國市場。該公司的歐洲子公司――ATE法國公司與2家保加利亞公司聯手把一架米-24D改裝為「超級雌鹿」演示機,並命名為「索瓦-攻擊」,升級內容類似「超級雌鹿」MkIII。該機在於2005年2-3月在保加利亞進行了有限試飛,但最終因客戶缺乏興趣而被取消。
2006年9月,ATE公司公布了更先進的「超級雌鹿」MkV全尺寸模型。該機具有全新設計的整體式串列座艙,飛行員在前,武器官在後。新機身減重達1.8噸,裝甲防護重點放在機組成員而飛機本身上。但這種「雌鹿」大改至今無人問津。
「超級雌鹿」MkV全尺寸模型
「超級雌鹿」MkV的全新座艙設計
以色列人的野心
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的米-24「任務」24升級包獲得了有限的商業成功,印度空軍成為該項升級的唯一客戶,訂購了25套升級包,合同價值2000萬美元。
印度的米-24 IAI「任務」24升級
「任務」24升級方案圍繞著Mil Std 1553B數字式數據總線設計,其核心是IAI MLM分部研製的單任務計算機,並具備多任務陀螺穩定光電轉塔(HMOSP),該設備重約30千克。
安裝在機鼻右側的多任務陀螺穩定光電轉塔(HMOSP)
前後座艙燈光都兼容夜視鏡,兩名機組成員都能佩戴IAI研製的先進夜視鏡,內置可顯示導航和瞄準信息的單色顯示器。原有的DISS-15D都卜勒導航設備通過GPS接收機提高了導航精度,並具有一個三維數字地圖顯示器。HMOSP轉塔和YakB 12.7毫米機槍都可從動於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具。「任務」24升級還集成了以色列製造的箔條/熱焰彈發射器和埃爾塔公司製造的雷達/雷射/飛彈告警系統。
另一家以色列公司——埃爾比特系統公司自21世紀初起就活躍在「雌鹿」升級市場上,該公司在2004和2005年獲得了為斯裡蘭卡空軍的5架米-24V和5架米-24P升級夜間反坦克飛彈發射能力和綜合自衛套件和合同。升級內容包括安裝CoMPASS IV晝夜光電轉塔,以及埃爾塔EL/M-2160飛彈逼近告警接收機和幹擾彈發射器。
斯裡蘭卡的米-24V升級型,光電轉塔安裝在機身右側
埃爾比特公司第二個已知客戶是馬其頓,該國在2005年2月籤訂了一份為馬其頓空軍升級6架米-24V的合同,項目名稱「亞歷山大計劃」。第一階段升級的內容是安裝ANVIS/HUD系統(一種頭盔顯示和瞄準系統),座艙燈光兼容夜視鏡,並增加了GPS接收機。第二階段升級的內容是安裝北約/國際民航組織標準的導航設備,其中包括移動數字地圖,以及CoMPASS IV高性能多傳感器轉塔,其中集成了紅外攝像機、光電傳感器、自動跟蹤、雷射測距儀/指示器),新自衛套件,共升級了4架直升機。第三階段升級引入了能控制光電轉塔和機槍的飛行員頭盔瞄準具,但只有1架米-24V被升級到第三階段。
喬治亞空軍在2005年左右把7架米-24V升級到了類似標準,但這批直升機只升級了夜視鏡和相關航電,並不具備夜間作戰能力。
「終極雌鹿」米-35M
如今的「雌鹿」已相當成功,絲毫沒有退役打算,該機的罪行改型——米-35M仍在低速率生產中,這種最新「雌鹿」具有真正的夜間和全天候作戰能力,配備了更先進的飛彈武器。
雖然目前俄羅斯已經批量裝備了米-28N「夜空獵手」和卡-52「短吻鱷」兩種武裝直升機,但這兩種直升機價格昂貴,無法一對一替換掉老舊龐大的米-24V/P機隊,所以更便宜且安裝了成熟航電的米-35M就成為了填補數量的不二選擇。
米-35M是「雌鹿」家族的最新成員,機身經過了重大改進,具有全新的旋翼系統和X形低噪聲尾槳,其旋翼頭和複合材料旋翼葉片都來自米-28N。此外,該機的克裡莫夫VK-2500渦軸發動機增加了功率。為了滿足俄羅斯軍方的低空飛行耐墜要求,米-35M的起落架被改為固定式,不再能夠收入機身。雖然不可收放式起落架使米-35M的最大速度比米-24降低了11公裡/小時,但配合以增強的裝甲防護和冗餘的滑油和飛控系統,提高了米-35M的戰鬥生存能力。
米-35M剖視圖
吸取米-24PN的教訓,米-35M通過各項機身和系統方面的改進,總重量降低了約600千克,在全新旋翼系統和增加功率的發動機驅動下,實用升限比米-24增加了300米,標準條件下的升限達到了3100米,爬升速率也增加到12.4米/秒。
米-35M的起落架不可收放
米-35M在武器系統上的主要改進是引入了9M120「攻擊」-V反坦克飛彈(北約代號AT-9「螺旋」-2),該機可以通過兩個8聯發射管可最多掛載16枚這種飛彈,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只掛8枚。「攻擊」-V採用無線電駕束制導方式,最大射程5.8公裡。其串聯戰鬥部為穿透現代主戰坦克的爆炸反應裝甲進行了優化,穿透能力高達850毫米。「攻擊」-V還配備了溫壓、高爆、破片戰鬥部,最後一種戰鬥部也適用於攻擊空中目標。
在自衛、反無人機和反直升機作戰方面,米-35M裝備了9M39「針」-V(SA-18「松雞」)空空飛彈飛彈,其射程也是5.8公裡,飛彈被容納在雙聯發射管中。米-35M保留了機鼻的NPPU-23炮塔,內置一門GSh-23L 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470發。
BVK-24數字武器控制計算機和雷射測距儀大大提高了米-35M在發射非制導武器時的精度,該機的非制導武器包括S-8 80毫米和S-13 122毫米火箭彈,分別容納在20和5管的發射巢中。直升機還配備了全新的DB3-UV武器掛架,內置彈藥絞車,大大降低了地勤的勞動強度。這種掛架還能掛載最多四個575升翼下副油箱,也就是米-28N使用的那種。但DB3-UV掛架並不支持掛載航空炸彈、KMGU-2炸彈/地雷布撒器或57毫米/240毫米火箭。
米-35M具有較強的夜戰能力,座艙照明兼容夜視鏡,座艙內還安裝了KNEI-24系統的數字式飛行儀表和全新的精密導航系統(可選裝數字地圖)。俄羅斯航電公司的KNEI-24數字式航電套件和OPS-24觀察/瞄準套件大大提高了米-35M的導航和瞄準能力。由烏拉爾光學儀器製造廠(UOMZ)製造的GOES-342光電轉塔就安裝在機鼻右下方,轉塔整合有前視紅外傳感器(原型機和預生產型轉塔上使用的是法國SAGEM Iris傳感器,生產型已經改用俄制傳感器)、索尼電視攝像機、雷射測距儀和紅外測角儀(用於引導反坦克飛彈的角度測量裝置)。前視紅外傳感器具有寬窄兩個視場,夜間能在6公裡的距離上發現一個坦克目標。在白天,電視傳感器(有兩個具有不同視場的攝像機組成)能提供高達10公裡的有效探測距離。
米-35M的GOES-342光電轉塔
米-35M的A-737-00衛星導航接收機同時兼容GPS和格羅納斯系統,集成在了現有DISS-15D都卜勒導航設備上,大大提高了導航精度高。為了降低成本,俄羅斯的米-35M並沒有安裝慣性導航系統,保留了經典「雌鹿」所用的陀螺導航系統。
米-35M的座艙兼容俄羅斯製造的OVN-1或GEO-ONV 1-01第三代夜視鏡,後者具有40度視場,對坦克或履帶類車輛的目標的發現距離高達1000米,夜間最低允許飛行高度50米。
但米-35M保留了從米-24V/P繼承而來的大部分自衛套件,包括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古老的SPO-15雷達告警接收機、UV-26幹擾彈發射器(安裝26毫米的熱焰彈和箔條彈,出口型米-35M安裝的是更老一代的ASO-2V發射器)、EVU排氣空氣混合裝置(用於降低紅外輻射,減小被紅外製導飛彈鎖定的概率)、L166V11E「椴樹」(也被稱為SOEP-V1A)全向紅外幹擾機。這種幹擾機能有效幹擾「箭」-2M這樣的上一代可攜式防空飛彈,但無法幹擾「針」-V和「毒刺」這樣的新一代飛彈。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米-35M可以是全新製造也可以作為升級包用來升級米-24/米-35,但目前並沒有客戶購買升級包形式,其主要原因無疑是升級花費巨大。現有老式「雌鹿」都製造於上世紀80年代,機身延壽潛力有限,升級到米-35M並不合算。
米-35M的前座艙
委內瑞拉陸航在2006年7月成為米-35M的啟動客戶訂購了10架直升機,於2006-2007年交付。委內瑞拉的米-35M安裝了全俄制導航設備和西方無線電套件,如Bendix-King KHF-950-10(後來幾架升級成了KHF-1050)HF無線電和兩臺KTR-908VHF無線電,以及Reutech ACRSOO多頻數字UHF/VHF無線電。委內瑞拉米-35M的米裡莫斯科直升機廠內部代號是產品558,委內瑞拉本地綽號「加勒比」。10架米-35M裝備了駐聖費利佩的直升機營。
委內瑞拉米-35M
巴西空軍在2010年訂購了12架米-35M,由於巴西國防部的資金困難,到2012年初仍然有6架米-35M滯留在俄羅斯直升機公司,而這第批直升機在2011年底就已經完成了試飛驗收。最後,這6架米-35M中有3架在2012年交付,另3架在2013年初交付。米-35M的巴西空軍編號是AH-2「佩刀」,該機安裝了西方的導航和通訊設備,如Rohde&Schwarz MR6000R數字軟體定義VHF/UHF無線電。巴西米-35M的米裡內部代號是產品658。AH-2「佩刀」裝備了韋柳港空軍基地的第8航空團第2中隊,取代了已服役近30年的巴西本地組裝AS 350B「松鼠」直升機(巴西空軍編號H-50)。AH-2在2010年4月正式開始服役,主要任務是在亞馬遜地區執行禁毒任務,攔截涉嫌攜帶毒品的輕型飛機。巴西米-35M在服役的第一年表現出了大約70%的完好率。AH-2有一個內置小型載員艙,可容納8名士兵或4部擔架,這種設計十分適合低烈度緝毒行動。米-35的機炮和飛彈能對付毒販的小型螺旋槳飛機,並壓制地面毒販的火力,載員艙搭載的突擊隊員也可以「適時空降」,抓捕毒販。
巴西的緝毒米-35M
俄羅斯空軍是米-35M的第三個客戶,在2010年5月訂購了首批26架直升機,在2011-2012年交付。俄空軍在2012年4月又訂購了第二批27架米-35M,在2012-2014年交付。米-35M首先裝備了布瓊諾夫斯克的第387架陸航基地的一個混成攻擊中隊,與中隊的米-28N「浩劫」和米-24V/P一起服役。科列諾夫斯克的第393陸航基地在2012年成為第二個裝備米-35M的部隊,該機與米-28N和卡-52「短吻鱷」直升機一起服役。俄羅斯空軍的米-35M內部代號產品758,該機具有與委內瑞拉「加勒比」不同的敵我識別系統,並具有KSS-28N-1先進通訊系統。KSS-28N-1能與地面指揮和控制中心以及其他飛機進行保密的信息交換(數據鏈)。
亞塞拜然邊防局是米-35M的第四個已知客戶,在2010年9月訂購了24架產品558配置的米-35M,合同總價值3.6億美元。頭四架米-35M於2011年12月交付,2012年交付了12架,剩餘直升機在2013年交付。
伊拉克米-35M
其他米-35M客戶還有伊拉克,哈薩克斯坦等。
哈薩克斯坦的米-35M
米-35M作為最後的「雌鹿」改型還將服役上很長一段時間,繼續書寫米-24的傳奇歷史。